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记》中“吾”“我”功能异同考
1
作者 张雨涛 丁治民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7-85,共9页
《史记》中的“吾”“我”在句法功能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相同之处表现为:“吾”在有些语境中出现了对称的用法,不但能和其他成分对举,而且前后语义相反,与“我”的分布呈现一致。相异之点表现为:“吾”经常和感官类、心理类... 《史记》中的“吾”“我”在句法功能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相同之处表现为:“吾”在有些语境中出现了对称的用法,不但能和其他成分对举,而且前后语义相反,与“我”的分布呈现一致。相异之点表现为:“吾”经常和感官类、心理类动词搭配,“我”则没有这类用法;“我”可以在“我+名词”格式中加强指称,“吾”却不能。二者的相异分布应当和“吾”“我”各自的指称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功能异同
下载PDF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吾、我”之别 被引量:4
2
作者 胡伟 邹秋珍 +1 位作者 杨林青 高倩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1-75,共5页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至西汉 第一人称代词
下载PDF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
3
作者 徐国莉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5-57,共3页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关键词 上古 第一人称代词
下载PDF
先秦汉语“吾”“我”异同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惠超 丁治民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1-15,共5页
在对《论语》《左传》等六部经典中“我”作主语的例子、“吾”作主语时貌似对称的例子和“吾”“我”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中的例子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吾”“我”的不同在于自称和对称的差别,这种不同属于语法意义中称述意义的... 在对《论语》《左传》等六部经典中“我”作主语的例子、“吾”作主语时貌似对称的例子和“吾”“我”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中的例子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吾”“我”的不同在于自称和对称的差别,这种不同属于语法意义中称述意义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语 异同
下载PDF
从信息结构的句法表现看上古汉语“吾、我”之辨
5
作者 史文磊 刘莹 《当代语言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24,共24页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结构(焦点、话题)的句法表现对上古汉语的“吾、我”之别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对《论语》《左传》“吾、我”用例的穷尽性调查发现:1)主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且是焦点或话题时,用“我"不用“吾”;这一点...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结构(焦点、话题)的句法表现对上古汉语的“吾、我”之别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对《论语》《左传》“吾、我”用例的穷尽性调查发现:1)主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且是焦点或话题时,用“我"不用“吾”;这一点已有学者提及,本文的论证更加系统全面。2)句子如已另有焦点或话题,主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用“吾”不用“我”;这一点几乎无人论及,本文做了详细的分析。以上调查证明,至少在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这段时间鲁国等地域的通用语中,“吾”和“我”在句法分布上是存在严整区别的。本文对解释.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为什么纷繁多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所得结论不但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吾、我”之别,还可以为追溯“吾”及其异文形式的来源提供很好的角度,同时也能为深入认识上古汉语其他人称代词提供比较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我”之别 焦点 话题
原文传递
语言现象,千变万化——析贺州等地土话现象
6
作者 张惠英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1-35,共5页
贺州钟山土话中的"吾"既作称谓词头也作称谓词尾,这和闽语方言用表示自称的"俺、儿"作称谓词头相类。贺州和周围地区以及广东连州、韶关等地土话,称曾祖高祖为"白","白"可能来自"佛"... 贺州钟山土话中的"吾"既作称谓词头也作称谓词尾,这和闽语方言用表示自称的"俺、儿"作称谓词头相类。贺州和周围地区以及广东连州、韶关等地土话,称曾祖高祖为"白","白"可能来自"佛",表示最高最上。以灌阳观音阁土话为例,指出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或持续的那个动态助词,就是"个"的多种读音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词 ”“白”“个” 动态助词
下载PDF
先秦两汉出土医学文献和传世文献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7
作者 黄思薇 程文文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59-66,共8页
医学文献口语性较强,可以比较直接地反映语言面貌。先秦两汉时期,出土医学文献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传世医学文献中主要有“我、吾、余”。在出土医学文献中,“我”主要充当主语,而宾、定、兼语为次要的语法功能且宾语和... 医学文献口语性较强,可以比较直接地反映语言面貌。先秦两汉时期,出土医学文献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传世医学文献中主要有“我、吾、余”。在出土医学文献中,“我”主要充当主语,而宾、定、兼语为次要的语法功能且宾语和定语用例数量相当;“吾”作主、定语使用频率相当,主要表强调和表达强烈感情色彩。在传世医学文献中,“我”作主、宾语的比例相近;“吾”作主、定语的使用频率差距较大,且二者都较少有表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出土医学文献第一人称代词存在形态变化,即“我”“吾”多表单数且有格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文献 第一人称代词
下载PDF
曾姬无卹壶铭文补论
8
作者 侯建科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曾姬无卹壶铭文刊布以来,研究成果丰硕,然对铭文的一些字词释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诸家观点,文章认为将铭文首句“无卹”理解作非人名为优,“吾”即指代曾姬,属典型的铭文起始叙述体例;结合清华简《楚居》、葛陵简等相关文献文例,... 曾姬无卹壶铭文刊布以来,研究成果丰硕,然对铭文的一些字词释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诸家观点,文章认为将铭文首句“无卹”理解作非人名为优,“吾”即指代曾姬,属典型的铭文起始叙述体例;结合清华简《楚居》、葛陵简等相关文献文例,铭文中的“宅”当理解作选择、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姬无卹壶 无卹
下载PDF
《论语》札记二则
9
作者 李亚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9-90,共2页
本文对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把“吾斯之未能信”的“信”解释为“信心”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认为“信”是“伸”的假借字 ;考察了历史上对“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的解释 ,认为“敏”应该训为“勉” ,是“努力、尽力”的意思。
关键词 《论语》 斯之未能信” 注解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下载PDF
《史记》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敏云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97-98,共2页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本文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称数、谦敬功能四个方面对《史记》中的"吾""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本文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称数、谦敬功能四个方面对《史记》中的"吾""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第一人称代词
原文传递
试析"死吾君"及相关句法结构
11
作者 万群 《语言学论丛》 2020年第1期135-155,共21页
上古汉语中"死+NP"是歧义结构,见于《国语》《吕氏春秋》等上古文献中的"死吾君"有各种不同解读.本文在全面考察上古文献中"死"带宾语现象的基础上,细致辨析"死吾君"的语义和句法特点,详细分析... 上古汉语中"死+NP"是歧义结构,见于《国语》《吕氏春秋》等上古文献中的"死吾君"有各种不同解读.本文在全面考察上古文献中"死"带宾语现象的基础上,细致辨析"死吾君"的语义和句法特点,详细分析"死+NP"结构的语义类型及其结构性质,并尝试从语义角度解释其带宾语的原因.我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死吾君"类句子结构意义是一种意念上的处置(广义的意动),表示"将NP(吾君)作为已经死亡状态来对待"."死+NP"有4种语义类型,需要依靠语境来排歧,表现出"非基本句"的特征,其带宾语的原因与其事件结构、语义结构有关系."为之效死"义的"死"可以独立为新的词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宾语 意动
原文传递
上古[吾NP]和[我NP]的語體語法研究——以《左傳》爲例
12
作者 趙璞嵩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1期140-160,共21页
《左傳》中"吾""我"均可以用作定語.本文旨在運用韻律理論和語體理論,指出[吾NP]和[我NP]的對立是語體的區别.韻素數量具有區别語距的功能.
关键词 [NP] [我NP] 語體語法 韻律語法 語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