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线无战事》: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抢演”“银星”与“风化”
1
作者 冯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在1930年代前后的热译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跨文化事件。较之作品译介本身,本地化的戏剧、电影传播格外具有意义。话剧改编的“抢演”与对“银星”的追慕是《西线无战事》轰动一时的重要推手。戏剧、电影改编的“...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在1930年代前后的热译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跨文化事件。较之作品译介本身,本地化的戏剧、电影传播格外具有意义。话剧改编的“抢演”与对“银星”的追慕是《西线无战事》轰动一时的重要推手。戏剧、电影改编的“即视感”深化了作品主旨,“银星”也成为延伸作家及其作品的重要导引。而围绕影戏可能“有伤风化”的“非议”不仅稀释了文学作品浓重的“非战”意味,也赋予了文本更为丰富的现代意涵。在本地化权利协商中,西方文学经典与戏剧、电影改编的互动为我们展现了戏剧、电影如何建构同时解构文学经典性的复杂辩证关系。它不仅是对文学现代发生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倾向的质疑,更是对现代文学多元簇生的文化生态的正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线无战事》 “抢演” “银星” “风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