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敬与中和:儒家治道思想的根基
1
作者 蔡杰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01-213,275,276,共15页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调节天下百姓的性情,使之和睦而不生怨气,从而维持社会的“中和”形态。从礼乐到“中和”,是以人伦作为勾连,根源在于使民众在伦理生活中产生爱敬之心。爱敬是礼乐的实质内涵,也是施行礼乐的目的所在。爱敬观念背后有一个逻辑圆环:一方面,敬身的实质是敬亲,敬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敬天;另一方面,敬身向外推扩是从父母开始,由近及远至全天下的范围,这一逻辑圆环构成了天人系统的顺畅运行。施教者通过推扩爱敬,向百姓教敬教爱,引导与发掘民众本性中的爱敬潜质,使之在亲子关系中实现出来,由此维持天人系统的“中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教化 礼乐 爱敬 天人
下载PDF
以天统君,以儒治国——《汉书》思想史价值发覆
2
作者 祁志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5-106,共12页
《汉书》是班固记载西汉帝王诸侯贵族事迹和制度典章的断代史。它取法《春秋》,在历史叙事中寄托褒贬之意,“综其行事”的同时“旁贯《五经》”,不仅是西汉思想史的实证记录,也是东汉前期史家的思想反映。《汉书》体现的史家主体思想,... 《汉书》是班固记载西汉帝王诸侯贵族事迹和制度典章的断代史。它取法《春秋》,在历史叙事中寄托褒贬之意,“综其行事”的同时“旁贯《五经》”,不仅是西汉思想史的实证记录,也是东汉前期史家的思想反映。《汉书》体现的史家主体思想,是“天授”与“人力”两顾,“准天地,统阴阳”而“穷人理”“缀道纲”,进而以儒道为天道治天下,达到长治久安。这在《叙传》和《艺文志》中有明确表述。《帝纪》所载西汉十二帝王行迹,均贯穿着敬天保民、以儒治国的政治思想。在具体论述中,《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主“天授”,侧重记叙祭神典礼及尊天敬神的迷信思想,《食货志》《艺文志》《刑法志》及诸《表》主“人力”,侧重记录西汉保障民生、发展经济、德主刑辅、封王建侯的制度演变和思想实践。其中,《表》《序》对西汉封建制恢复与改良的完整记载与系统析论,是我们全面、准确理解封建制对于维护中央皇权利弊得失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敬天保民 以儒治国
下载PDF
中国传统土地法律文化中的思想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柴荣 陈泽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3年第6期17-28,共12页
土地是中国传统社会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它在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围绕土地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不断复杂化、多样化,土地法律制度不断演进和完善,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以“限田均地”“重农敬天”“恤孤扶弱... 土地是中国传统社会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它在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围绕土地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不断复杂化、多样化,土地法律制度不断演进和完善,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以“限田均地”“重农敬天”“恤孤扶弱”为代表的思想维度的土地法律文化。这些传统土地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意蕴是新时代法治建设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对构建和完善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只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土地法律文化中的思想价值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才能为当代土地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建设提供长久、稳定的本土文化给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律文化 限田均地 重农敬天 恤孤扶弱 土地法律制度
下载PDF
《尚书》“民主”学说新探 被引量:3
4
作者 祁志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作为一部由夏商周君主的典诰誓命构成的王道之书,"民主"学说实际上是《尚书》王道思想的典型学说。不仅"民主"概念在《尚书》中出现过四次,而且《尚书》中其他思想也直接聚焦"民主"概念。敬天贵人是"... 作为一部由夏商周君主的典诰誓命构成的王道之书,"民主"学说实际上是《尚书》王道思想的典型学说。不仅"民主"概念在《尚书》中出现过四次,而且《尚书》中其他思想也直接聚焦"民主"概念。敬天贵人是"民主"概念的思想基础,对人心二重性的认识尤其是对民众劣根性和君主高明性的认识是"民主"产生的现实依据,为民做出正确决定是"民主"的权利与责任,敬德内省、保民慎罚是"民主"的德治要求,也是充当"民主"的资格与条件,而反道失德、虐民害民的暴君则不配"民主"的称号,理当被臣民的"革命"推翻。本文从"民主"学说的角度对《尚书》作了全新解读,对重新认识《尚书》的思想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敬天 明德 保民 慎罚 革命
下载PDF
中国上古统治思想演变略述 (一)--以天人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世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47,共22页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持人与人“相畏”的等级秩序,并将劳役和贡纳强制性地固定在周族下层劳动群众和被征服者身上。然而,进入春秋战国后,以强迫某族专服某役和专贡某物为内容的指定服役制度崩坏了,各国通过改革,推行履亩而税和按乘丘出兵赋,使剥削有了比例的规定,使人身第一次有了一定的自由。于是,人自身的价值被认识,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人对天的看法得到校正,在儒家的引导下,人们通过“明于天人之分”逐步走出“神道设教”。不过,完全抛开天命鬼神,难以得到传统社会广泛认可。源自儒家,又突破了儒家的法术之士以农战为“一务”,虽有助于实现统一,却有悖于普通人热爱和平、期盼过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在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的汉代,董仲舒便建议汉武帝“变秦”“更化”,用“灾异见天意”和“天人感应”的办法重新接续天人关系,并将天道、阴阳、五行、自然都当作支撑“王道三纲”的基石。以“三纲”为核心的皇权专制理论是历史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防止向封建迷信和封建道统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主民 天主民 轻天重民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董仲舒
下载PDF
论西周的荒政理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亚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4-67,共4页
西周是荒政制度的形成时期,在《周礼》中已经把“荒政十有二纪”作为“聚万民”的手段,提高到“政令”之首的重要地位。“敬天保民”是荒政的理论基础。《周礼》中的“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奠定了后世荒政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 西周时期 荒政 “敬天保民”
下载PDF
《尚书·周书》中的周公德治思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申焕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94-98,共5页
西周档案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今文《尚书》中的《周书》部分,一是西周铜器铭文。《尚书·周书》记载了西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史实。西周诰命共12篇,其中7篇与周公有关。从“德”的本义出发,总结了周公在治国理政方... 西周档案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今文《尚书》中的《周书》部分,一是西周铜器铭文。《尚书·周书》记载了西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史实。西周诰命共12篇,其中7篇与周公有关。从“德”的本义出发,总结了周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功绩。体现在周公德治思想方面,即在上位者要自省修德、敬天保民、天民合一、用刑有度、法德结合,如此国祚才能长久,人民才能康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周书》 周公 自省修德 敬天保民 法德结合
下载PDF
中国上古统治思想演变略述(二)——以天人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世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81,共25页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持人与人“相畏”的等级秩序,并将劳役和贡纳强制性地固定在周族下层劳动群众和被征服者身上。然而,进入春秋战国后,以强迫某族专服某役和专贡某物为内容的指定服役制度崩坏了,各国通过改革,推行履亩而税和按乘丘出兵赋,使剥削有了比例的规定,使人身第一次有了一定的自由。于是,人自身的价值被认识,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人对天的看法得到校正,在儒家的引导下,人们通过“明于天人之分”逐步走出神道设教。不过,完全抛开天命鬼神,难以得到传统社会广泛认可。源自儒家,又突破了儒家的法术之士以农战为“一务”,虽有助于实现统一,却有悖于普通人热爱和平、期盼过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在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的汉代,董仲舒便建议汉武帝“变秦”“更化”,用“灾异见天意”和“天人感应”的办法重新接续天人关系,并将天道、阴阳、五行、自然都当作支撑“王道三纲”的基石。以“三纲”为核心的皇权专制理论是历史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防止向封建迷信和封建道统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主民 天主民 轻天重民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董仲舒
下载PDF
董仲舒的奉天法古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开国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8,共4页
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重要内容。奉天法古的根本是奉天,奉天是说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意为其行动准则,而《春秋》就是天意的体现,王道则是《春秋》的中心,这是从天意的高度,对王道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奉天法古有王权绝对化的... 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重要内容。奉天法古的根本是奉天,奉天是说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意为其行动准则,而《春秋》就是天意的体现,王道则是《春秋》的中心,这是从天意的高度,对王道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奉天法古有王权绝对化的一面,也有儒家王道政治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学 奉天 法古 王道
下载PDF
张九成《尚书》说刍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玉敏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52-256,共5页
张九成直面两宋之际的残酷现实,借解《尚书》深刻总结北宋灭亡的教训,对北宋的朋党之争、君臣失职的行为进行了无情抨击。他重新提出敬天敬民的思想,要求以民为本,同时强调尊君,并大胆提出"共治天下"的主张,体现了他致君泽民... 张九成直面两宋之际的残酷现实,借解《尚书》深刻总结北宋灭亡的教训,对北宋的朋党之争、君臣失职的行为进行了无情抨击。他重新提出敬天敬民的思想,要求以民为本,同时强调尊君,并大胆提出"共治天下"的主张,体现了他致君泽民、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情怀和精神,深深影响了同时代人及后世。张九成的《尚书》说摆脱了章句训诂,是立足现实之作,具有典型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成 尚书说 敬天 以民为本
下载PDF
天人之合:中华信仰精神探源 被引量:4
11
作者 卓新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9,F0002,共10页
"天与人"在中华文化认知中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也是了解中华信仰精神本质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信仰中的关键术语""‘敬天’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天人之合’具有的中华信仰之核心价值&q... "天与人"在中华文化认知中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也是了解中华信仰精神本质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信仰中的关键术语""‘敬天’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天人之合’具有的中华信仰之核心价值"这三个层面来对中华文化的"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的理解展开探究,指出其本真理解还需回到其源端来探赜索隐,由此找出其中一些基本要素的遮蔽或隳沉,使之在中华文化重建中得以彰显及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敬天 绝地天通 天人感应
下载PDF
“法天贵生”的历史昭示
12
作者 任遂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3-67,共5页
先哲体悟到“天”具有生“物”的职能,即发现“天”理的“生”理效应。他们对天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注。“法天”,意味着“贵生”。天德贵生与人德贵生处于两相对应的价值框架之中。对“天”职的崇敬转化为爱生节用的情操,即... 先哲体悟到“天”具有生“物”的职能,即发现“天”理的“生”理效应。他们对天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注。“法天”,意味着“贵生”。天德贵生与人德贵生处于两相对应的价值框架之中。对“天”职的崇敬转化为爱生节用的情操,即好生而养生,爱物而惜物,取之有时而用之有节。这一理论致思和行为操守既是情感的投射,又是理性的选择;既是为天地万物负责,也是为人类自身负责。诸如“律天时”的规律把握,自然“无为”的方法论,“忧天”和“补天”的体认,时空关系上的谐调,以及“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等,都是法天贵生理论的分衍。它体现了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功利与审美的统一,目的与规律的统一,现世与超越的统一,主体人与客体物的统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恒常价值,可为当代人类社会带来冷峻而绵长的历史昭示和现实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天 贵生 节用 生态观 持续发展
下载PDF
君子三畏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玉顺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说的"畏",不是"惧"(惧怕),而是敬畏;所敬畏的不是大人、圣人本身,甚至也不是圣人之言,而是圣人之言所传达的"天命",即仁爱之道的无声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说的"畏",不是"惧"(惧怕),而是敬畏;所敬畏的不是大人、圣人本身,甚至也不是圣人之言,而是圣人之言所传达的"天命",即仁爱之道的无声之音。"圣"就是倾听良知的呼唤并宣讲这种本真的情感。君子意味着拥有政治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君子少,现代社会君子多;唯有真正的现代社会,才有可能人人都是君子甚至圣人。但没有敬畏感,就不是君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君子 圣人 敬畏 天命
下载PDF
释乾坤卦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坤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22-29,共8页
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就《周易》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几点基本的看法;其次分析乾卦,认为乾卦包含有三种理论端绪,涵盖了《周易》的全书;最后分析坤卦,指出乾坤两卦复杂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全书起了定纲立向的作用。
关键词 《周易》本经 乾坤卦 弃刚取柔 循环论
下载PDF
论“解蔽”意义上的“明于天人之分”
15
作者 董祥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7-60,共4页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旨在彰显天、人之间的界际。"解蔽"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必然法则和理路,通过解天人关系之"蔽",所指向的则是"知天"和"敬己"。但,由"解蔽"...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旨在彰显天、人之间的界际。"解蔽"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必然法则和理路,通过解天人关系之"蔽",所指向的则是"知天"和"敬己"。但,由"解蔽"而"分",也内涵着"天功"和"人治"的沟通,故而成就和完善人治之功及天道相对于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于天人之分 解蔽 知天 敬己
下载PDF
论儒家“天命”信仰中的普世价值
16
作者 单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5-13,共9页
“天命”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起源和最终的归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表达养育之恩的情感为基础,进而推演出家庭伦理、政治原则和生态伦理,以... “天命”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起源和最终的归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表达养育之恩的情感为基础,进而推演出家庭伦理、政治原则和生态伦理,以“天人”和谐的形态表达着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性,是儒家“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的神圣性和平等性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表达宗教情怀的一种传统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生命 敬孝 情感 民胞物与
下载PDF
圣王的秩序:荀子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飞 蔡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114,共6页
荀子政治哲学建基于其早年学术积累和所处时代之思想、文化、政治、社会境况等因素对其宇宙观、价值观及其思想中各种概念、命题与问题意识的影响之上。按天人之分和性恶论的观念,荀子将建构政治理论的着眼点放于对现实中的人性、政治... 荀子政治哲学建基于其早年学术积累和所处时代之思想、文化、政治、社会境况等因素对其宇宙观、价值观及其思想中各种概念、命题与问题意识的影响之上。按天人之分和性恶论的观念,荀子将建构政治理论的着眼点放于对现实中的人性、政治起源与本质的探讨之上。为解决其预设的各种问题,荀子在重视礼治之价值的同时,继承各种思想资源和自身对现实社会情境的思考,致思于理想秩序的图景,构建出圣王政体。因荀子政治哲学诞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基础之上,此种社会与思想资源早已限制了荀子构建政治理论时的视野,致使其学说在未来实践或与其他思想碰撞后必然暴露出在其理论框架下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之分 性恶说 隆礼 圣王政体
下载PDF
“敬天”与“敬德”——试析“敬”论的出现与义涵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正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6,共5页
商周易命后,周人在"天命靡常"的思想背景下,由其"敬天"活动建立了最初的"敬"论。以《诗》、《书》为文献依据,可以总结出"敬"的警戒、恭谨、端肃、畏惧四个字义。由于"天"渐趋虚位,... 商周易命后,周人在"天命靡常"的思想背景下,由其"敬天"活动建立了最初的"敬"论。以《诗》、《书》为文献依据,可以总结出"敬"的警戒、恭谨、端肃、畏惧四个字义。由于"天"渐趋虚位,周人淡化了"天"的神格,转向强调"天"的道德义涵,使得人的主动性得到彰显,而"敬"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天"作为敬畏的对象,其主宰性仍然得以保留。因此,由"敬"建构起敬天、敬德、敬民的道德行为和政治秩序。但是,离"天"言"敬"后,"敬"作为一种行为实践方式,其理论依据究竟何在等问题,为之后儒学"敬"论的出现与发展提出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靡常 敬天 敬德 敬民
下载PDF
清华简《系年》第一章新解
19
作者 张靖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126,共5页
周武王作帝籍,以祭祀上帝天神,是继承周族敬天传统的创新之举,是伐商的重要举措。敬天思想蕴含着保民思想,二者统一而不可分割。敬天保民包含三重关系,即天—王、王—民、天—民关系,其中天—民关系决定其他两种关系。在周人意识中,天... 周武王作帝籍,以祭祀上帝天神,是继承周族敬天传统的创新之举,是伐商的重要举措。敬天思想蕴含着保民思想,二者统一而不可分割。敬天保民包含三重关系,即天—王、王—民、天—民关系,其中天—民关系决定其他两种关系。在周人意识中,天命基本等同于民命。敬天就要保民,保民就是敬天。厉王、宣王时期,抛弃帝籍礼制,意味着周初诸制败坏。西周衰落、败亡,被《系年》作者归结于废弃帝籍礼,也有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籍 敬天 保民 清华简《系年》
下载PDF
大学生成长成才浅论--基于早期儒家天道观的分析
20
作者 高志越 王志清 +2 位作者 付文娟 冀玉敏 胡敏 《科教文汇》 2020年第20期43-44,共2页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天人之学",可见"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早期儒家思想从"道德之天""伦理之天""自然之天",论证了德行、礼法、敬畏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体担当。...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天人之学",可见"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早期儒家思想从"道德之天""伦理之天""自然之天",论证了德行、礼法、敬畏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体担当。而当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与其存在重要联系,它来源于深沉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大学生更应该讲修养、重内涵、有操守、敢作为,力争成为有报国心、报国志、报国才、报国行的有为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德 守法 敬天 弘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