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的转向与超越:庄子“悲态”美学思想阐微
1
作者 王康宁 薛振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3-53,共11页
对“悲态”书写的淋漓尽致以及对待“悲态”的积极态度,共同促成庄子“悲态”美学的厚意深旨。理想人生的实现既以对“悲态”的消解为必然途径,也以对“悲态”的沉淀与升华作为根本凭藉。正视“悲态”并在其中找寻与安置自我,进而消减... 对“悲态”书写的淋漓尽致以及对待“悲态”的积极态度,共同促成庄子“悲态”美学的厚意深旨。理想人生的实现既以对“悲态”的消解为必然途径,也以对“悲态”的沉淀与升华作为根本凭藉。正视“悲态”并在其中找寻与安置自我,进而消减因自然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逼仄以及精神世界不断塌陷与沦丧的苦恶之果,是现代人实现个体和社会价值亟待面对与回应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悲态” 美学
下载PDF
MEMS火工品用状态反馈硅基安保装置的集成化设计
2
作者 胡腾江 赵玉龙 王柯心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为了反映微安保装置集成在MEMS火工品时的工作状态,提出了一种具备状态反馈功能的硅基安保装置。该安保装置以电热驱动为基本原理,通过电热执行器与平面棘爪机构的组合,实现了对硅隔板运动状态的主动控制。在硅隔板上设计了通光孔,在隔... 为了反映微安保装置集成在MEMS火工品时的工作状态,提出了一种具备状态反馈功能的硅基安保装置。该安保装置以电热驱动为基本原理,通过电热执行器与平面棘爪机构的组合,实现了对硅隔板运动状态的主动控制。在硅隔板上设计了通光孔,在隔板运动时,通过检测后端光敏电阻阻值的变化,实现了机构运动状态的实时反馈。微安保装置芯片尺寸为8.5mm×8.5mm×0.75mm,内部集成有0.3mg叠氮化铜,隔断位移达500µm,具备相应的起爆隔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火工品 硅基安保装置 状态反馈
下载PDF
宋代元夕词探微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海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3-25,共3页
宋代元夕词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变迁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宋代词人常在节序词中不经意地对社会变迁作纵向比较,叹眼前景,诉心中情,从而使得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这里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 宋代元夕词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变迁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宋代词人常在节序词中不经意地对社会变迁作纵向比较,叹眼前景,诉心中情,从而使得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这里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处于宋代历史转型期的词人为例,通过对其有关文本的解读和比较来阐释时代巨变给词人的心理和创作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解析宋代元夕词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元夕词 时代特征 盛世歌吟 乱世绝唱 亡国悲音
下载PDF
苍凉与悲哀的生命启示——张爱玲文化心态初探
4
作者 邢燕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5-18,共4页
本文从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入手 ,指出她作品中透视出的独特的文化心态 :“苍凉”与“悲哀”的“人生启示” ,通过分析其后期作品《十八春》、《小艾》的艺术缺陷 ,进一步说明张爱玲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的稳固性 。
关键词 张爱玲 文化心态 艺术价值 爱情 婚姻 现代文学
下载PDF
论况周颐的身世词
5
作者 刘红麟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3-47,共5页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飘零之恨 垂暮之叹 落拓之悲 以比兴抒哀怨
下载PDF
夕阳下独酌秋风的落寞诗人——析刘长卿诗歌冷暖色调下的悲态之美
6
作者 陈亭颖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9-25,共7页
刘长卿以善写"秋风夕阳"类意象而著称,他用这类意象与其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青、白二色进行了巧妙的冷暖色调搭配,既以冷色直抒哀绪,又以暖色反衬愁情,笔墨点宕、动静相成间,交融冷暖,暗铸悲态,共同铺染起了他诗歌中情采焕然、... 刘长卿以善写"秋风夕阳"类意象而著称,他用这类意象与其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青、白二色进行了巧妙的冷暖色调搭配,既以冷色直抒哀绪,又以暖色反衬愁情,笔墨点宕、动静相成间,交融冷暖,暗铸悲态,共同铺染起了他诗歌中情采焕然、风标独具的色调肌理。而这层底色作为刘长卿人生意绪与悲态心理的有机结合体,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以新隽开中晚之风,"移风骨之赏于清致",开拓出了一脉脉清冷衰飒又空疏淡阔的审美意境。既映照出一个王朝的秋天,也引领起一代诗风的衰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长卿 冷暖色调 悲态之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