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8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Mongol-Yuan Period
1
作者 郭晓丽 Guo Xiao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4-14,共11页
下载PDF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Based on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philosophy
2
作者 HUANG Jun JIA Yu +2 位作者 GUI Mei LUO Peng-ting CAO Chen 《Ecological Economy》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we study the modern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irstly, the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were defi ned; Secondly, the Chinese philosophy...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we study the modern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irstly, the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were defi ned; Secondly,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were reviewed; Finally, we provide implications to the practitioners and experts of environment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ism TAOISM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下载PDF
UbD Framework in Teaching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Its Relevance in Modern Society
3
作者 CHANG Shu-yuan WANG Li-hu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1期1048-1054,共7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asting relevance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promotes individual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 framework is pr...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asting relevance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promotes individual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 framework is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eaching Confucius’ wisdom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learning outcomes. 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backward design” which prioritizes meaningful understanding over memorization. Integrating filial piety into the UbD framework enhanc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while also strengthen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UbD approach develops language skills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encouraging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 nature of cultural values. The meaningful outcomes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approach into filial piety curriculum design can support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self-awareness, empathy, and ethical maturity, which foster values essential for ethical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oriented responsi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 filial piety SELF-CULTIVATION 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framework backward desig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On the Role of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s in the Formation of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4
作者 Li Dejia Dai Jiaba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8-323,共6页
A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s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influenced the social ethical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 A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s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influenced the social ethical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of Chinese people significantly.Tak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 of the role of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s in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as a point of penet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haping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s and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mode,reveal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by Confucian culture.On this basis,we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Confucian social ethics by making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factor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with social psyc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文化心理 格形 意识形态 社会结构 影响模式 社会心理 社会伦理
下载PDF
Critical Dialogue on Creating Public Value:The Comparisons of Confucian Value,Socialist Core Value,Universal Value and Public Value
5
作者 SONG Jinzhou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10期539-562,共24页
The Creating Public Value Theory by Mark Moore is more and more accepted all over the world.China has been a value-oriented society for all her history.However,China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mode... The Creating Public Value Theory by Mark Moore is more and more accepted all over the world.China has been a value-oriented society for all her history.However,China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modern political elite values,especially traditional instilled civil servants values and modern socialist core value.The public value of China has been highly cultured and localized.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briefly and make th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1)Confucian value;(2)the socialist core value;(3)the universal value;(4)the human common value;and(5)the public value.The paper highlights what differences of conceptualizing public val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ating Public Value Theory confucian ethics Socialist core value universal value public value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空间智慧探论 被引量:1
6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就隐藏着丰富的个体道德空间智慧:一是“养浩然之气”和“慎独”学说蕴含的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养浩然之气意味着个体恰当安置身心于身心关系场域,慎独意味着个体自我内求道德并以合德方式谨慎把握身心关系,因此它们都是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建构;二是“仁”“礼”统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仁指爱人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形成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礼乃仁之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循礼而为所形成的礼和秩序,仁爱关系、礼和秩序都是个体人际维度的道德空间架构;三是“天人合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其中天即自然界,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而天人合德即意味着人以道德规范来协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处,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意蕴。这些道德空间思想智慧对于人们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平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调节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 道德空间 身心关系 人际关系 天人关系
下载PDF
儒家庶人伦理视角下代言人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公益代言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黎建新 李晨 +1 位作者 何昊 刘洪深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3-1602,共10页
立足于儒家“仁、义、礼”的庶人伦理思想,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析了代言人-区域品牌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名人公益代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代言人地缘关系的交往性维度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而先赋性维度仅仅在交往低时才发挥作... 立足于儒家“仁、义、礼”的庶人伦理思想,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析了代言人-区域品牌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名人公益代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代言人地缘关系的交往性维度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而先赋性维度仅仅在交往低时才发挥作用;在代言人地缘关系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中,情义感知起到了中介作用;当信息焦点为名人时,代言人地缘关系的高交往性更有助于提升公益代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人伦理 地缘关系 区域品牌 名人公益代言
下载PDF
论“仁”的两重意义
8
作者 杨春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211,212,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是恩德,而“仁”是恩德文化的最高范畴。仁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概括、统领了恩德文化的诸德目即各具体范畴,如家庭伦理的孝悌、社会伦理的友敬、政治伦理的忠顺等,是为“全德”;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超...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是恩德,而“仁”是恩德文化的最高范畴。仁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概括、统领了恩德文化的诸德目即各具体范畴,如家庭伦理的孝悌、社会伦理的友敬、政治伦理的忠顺等,是为“全德”;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超越了具体恩德范畴,具有绝对性。仁作为“全德”,属于责任伦理范畴。仁礼一体,维护恩德文化,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作为责任伦理的仁,体现了恩德文化的不平等性和差等性。仁作为哲学范畴,也是意图伦理范畴,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它克服了恩德文化的有限性和控制性,成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仁的两重意义体现了恩德文化的内在矛盾,由此形成了“仁本说”与“孝本说”的对立。“仁本说”以“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否定了具有不平等性和差等性的恩德文化诸德目;“孝本说”以孝为本体,否定了绝对性、普遍性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儒家没有合理地解决二者的对立,在于没有区分责任伦理与意图伦理以及一般伦理范畴与哲学范畴。只有通过恩德文化的现代转化,区分哲学与一般文化、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才能彻底解决仁的两重意义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儒家思想 意图伦理 责任伦理
下载PDF
传统儒家伦理文明的再造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9
作者 李富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4,共9页
中华文明是一个连续文明体,传统儒家伦理文明为中华文明秩序奠定了价值根基,使得中华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呼唤传统儒家伦理文明的再造,即通过对仁爱思想、中庸之道、五伦关系、天人合一、天下秩... 中华文明是一个连续文明体,传统儒家伦理文明为中华文明秩序奠定了价值根基,使得中华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呼唤传统儒家伦理文明的再造,即通过对仁爱思想、中庸之道、五伦关系、天人合一、天下秩序等传统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与转化,挖掘其蕴涵的根源性伦理精神、总体性实践智慧、人际交往原则、生态伦理理念、全球伦理原则等具有当代意义的伦理资源,将其融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儒家伦理话语重构
下载PDF
流动的媒介:明清商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播研究
10
作者 宋立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56,共14页
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 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将商人的行为与成功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通过褒奖或者撰文等方式不断宣扬他们的事迹。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形象的改善间接表明,只要接受儒家文化,践行儒家伦理规范,便会得到国家与士人的认同,这使得民众看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实质性益处。研究表明,明清商人基于自身体验,践行儒家伦理规范,有效地传播了儒家文化。作为传播媒介,明清商人不仅传承了儒家文化,也有效地弘扬了儒家文化,从而拓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商人 儒家文化 伦理规范
下载PDF
器官捐献家庭优先激励的道德合理性与实际有效性
11
作者 唐健 苗康瑞 田慧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1-1428,共8页
2024年,中国开始施行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提出了一个新的规定,确认了器官捐献者近亲属在器官移植排序中享有的优先权益。在新法规的基础上,探讨继续对家庭优先激励的道德合理性和实际有效性问题。在道德合理性问题上,首先分析... 2024年,中国开始施行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提出了一个新的规定,确认了器官捐献者近亲属在器官移植排序中享有的优先权益。在新法规的基础上,探讨继续对家庭优先激励的道德合理性和实际有效性问题。在道德合理性问题上,首先分析家庭优先激励存在的公平性和利他主义问题,并指出家庭优先激励在中国的道德依据应该依托于儒学中的家庭主义,儒家伦理可以为该激励措施提供充分的伦理辩护。在实际有效性问题上,回顾前期开展的实证研究,并分析以色列和日本的经验,进而针对目前阶段提出三项推进实际有效性的改进建议:在法律层面表述一致,在社会宣教层面加强生命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内容,在临床层面重视知情同意,特别要求器官捐献协调员更审慎地表达家庭优先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器官捐献 家庭优先激励 儒家伦理 家庭主义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
下载PDF
先秦儒家视域中“勇”的三重境界
12
作者 鹿林 刁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82-85,共4页
先秦儒家深刻地揭示了“勇”对塑造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原则(即礼和义)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勇”的不同性质、层次和境界,区分出“血气之勇”“德性之勇”“道义之勇”。重估“勇”的道德地位,深刻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先秦儒家深刻地揭示了“勇”对塑造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原则(即礼和义)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勇”的不同性质、层次和境界,区分出“血气之勇”“德性之勇”“道义之勇”。重估“勇”的道德地位,深刻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勇”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勇德 先秦儒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歧路灯》与“春秋决狱”渊源关系研究
13
作者 李丽平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长篇小说《歧路灯》写到谭绍闻因参与赌博而涉讼,导致对簿公堂,但官员在审案时多忽略法律条文,依据儒家纲常伦理或涉案人的身份等来判决,小说中官员审案方式与汉代董仲舒等人“春秋决狱”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的... 长篇小说《歧路灯》写到谭绍闻因参与赌博而涉讼,导致对簿公堂,但官员在审案时多忽略法律条文,依据儒家纲常伦理或涉案人的身份等来判决,小说中官员审案方式与汉代董仲舒等人“春秋决狱”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出现在清代小说中,究其根源,和“以儒释法”、科举制度以及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相关,从侧面说明儒家思想对社会运转的多方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儒家经义 春秋决狱
下载PDF
乡村伦理秩序重构:论儒家孝道与当代农村养老实现机制
14
作者 徐叶 郑娟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8-32,共5页
树人以道,治家以孝,家风家教在时代更迭中已然成为中华传统的重要文化内容,而儒家孝道则是家风文明的核心与根脉,与尊老、敬老、养老问题关系密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儒家孝道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实践和价值逻辑,分析当前农村... 树人以道,治家以孝,家风家教在时代更迭中已然成为中华传统的重要文化内容,而儒家孝道则是家风文明的核心与根脉,与尊老、敬老、养老问题关系密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儒家孝道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实践和价值逻辑,分析当前农村孝道面临的困境与压力,大力弘扬、传承儒家孝道文化,构建政策、社会、家庭、心灵四维环境强化农村养老功能,重新构建乡村伦理秩序,让孝善敬老成为乡村最美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伦理 儒家孝道 养老 机制
下载PDF
情理司法抑或经权司法:立足宋代的理论与实践辨正
15
作者 胡兴东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20-137,共18页
情理司法通常被作为传统中国司法的代表性模式来讨论,但这种学术概括存在时空局限和理论缺憾。在时空上,情理司法说主要提炼自明清司法实践,难以融贯解释此前,尤其是宋代的司法模式。在理论上,它难以解释情理司法源于何种理论及其在整... 情理司法通常被作为传统中国司法的代表性模式来讨论,但这种学术概括存在时空局限和理论缺憾。在时空上,情理司法说主要提炼自明清司法实践,难以融贯解释此前,尤其是宋代的司法模式。在理论上,它难以解释情理司法源于何种理论及其在整个国家司法制度中的功能、作用和旨趣等核心问题,还会带来理论误导和价值遮蔽。追根溯源,情理司法根源于传统经学中的经权理论。传统经权理论在宋代获得了实质性发展,从中可以提炼出义统经权、权即是经、情时而权、圣贤行权等创新性命题。宋代士大夫官僚作为新经权理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将其引入司法实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经权司法模式,并呈现为怀法用权、缘情用权、相时用权三种运行机制。宋代经权司法是在守法的前提下,因个案之情、理、时等因素而行权裁判,目的是补救机械守法裁判之弊,让司法合于中道价值。由于经权司法主要体现为缘情理而行权,所以常被称为情理裁判,进而被概括为情理司法。正本清源而言,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权司法是儒家经学影响司法实践的典型形式,与汉唐时期的春秋决狱共同构成了帝制时期传统司法中的救弊型司法,二者均属于特别司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权理论 经权司法 情理司法 春秋决狱 司法模式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德育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对儒家道德的分析
16
作者 张舜清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是以传道为目的,其实践宗旨在于追求万物的生生。这种教育在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态层次上的生命教育;社会层次上的“亲民”教育;个体层次上的“爱人”教育。这种教育立足于“道心”的培育,在方法上侧重心性修养与礼法规则相结合。通过把传道教育事业内在化为切己的生命实践活动,儒家亦建立起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这对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心 师德师风
下载PDF
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闻文 沈顺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7,共8页
在传统儒家那里,仁爱伦理首先指向血缘伦理,其所强调的是爱从亲始及爱亲的重要性。汉唐儒者所建构的“他者伦理”,凸显了他者之于爱亲的“先在性”,拓展了儒家血缘伦理的范围。而实现对儒家血缘伦理超越的是宋明儒者所构筑的“共生伦理... 在传统儒家那里,仁爱伦理首先指向血缘伦理,其所强调的是爱从亲始及爱亲的重要性。汉唐儒者所建构的“他者伦理”,凸显了他者之于爱亲的“先在性”,拓展了儒家血缘伦理的范围。而实现对儒家血缘伦理超越的是宋明儒者所构筑的“共生伦理”,它强调从一体之仁的视角去体爱万物。通过钩沉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或可消除既往一些论者对儒家仁爱思想所存在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爱伦理 血缘伦理 万物一体
下载PDF
翻译伦理的具身性研究——以儒家身体观为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婷婷 张小丽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2-58,共7页
翻译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西方翻译伦理大多将翻译主体当作抽象的“心智主体”去研究,是一种“离身”视角的阐释。与西方身心二元的路径不同,儒家身体观将人作为“身心合一”的主体去理解,以“己身”为连接方式与他者展开伦... 翻译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西方翻译伦理大多将翻译主体当作抽象的“心智主体”去研究,是一种“离身”视角的阐释。与西方身心二元的路径不同,儒家身体观将人作为“身心合一”的主体去理解,以“己身”为连接方式与他者展开伦理实践,是一种“人本化”的具身观。以儒家身体观探讨翻译伦理的具身性研究,是以儒家身体观的“以身体之“”万物一体之仁”为核心来阐释翻译伦理的内涵,指向探寻译者如何“修身”、理解翻译伦理客体的扩容、解读“身体作为伦理”的始源意义。这不仅对于译者“成己“”成物”的价值方面具有拓展性意义,而且也为翻译伦理研究注入新的解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儒家身体观 修身 成己 成物
下载PDF
家庭伦理观念在精神病伦理学中不可或缺——《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一书中“精神病伦理学”观点评介
19
作者 那佳 边林 柳云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6-1411,共6页
精神病伦理学是范瑞平《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一书中具有独特学术观点的构成部分。范瑞平站在儒家生命伦理立场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第三十条有关精神障碍住院治疗的自愿原则所体现出的医疗个人主义立场,进行了分析和批... 精神病伦理学是范瑞平《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一书中具有独特学术观点的构成部分。范瑞平站在儒家生命伦理立场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第三十条有关精神障碍住院治疗的自愿原则所体现出的医疗个人主义立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在比较东西方生命伦理认识路径和实践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深度剖析,对儒家精神病伦理学在当代应该如何发展,儒家以家庭本位的伦理实践改善的必要性等进行反思。借助范瑞平的认识结论,对《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法理的道德依据质疑;对精神疾病患者“自主权”的特殊伦理规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儒家家庭伦理回应国际精神病伦理所面临的多方面问题就教于范瑞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精神病伦理学 儒家生命伦理立场
下载PDF
传统、家庭及社会视野中的“断亲”现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家宁 赵刘洋 桂华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3期19-29,156,157,共13页
近年春节期间年轻人“断亲”话题频上热搜,虽然尚无明确的数据统计,但至少表明目前部分年轻人正处在“欲断难断”的焦虑中。社会犹如一架巨型机器,面临时代的巨变难免会有辗转腾挪、调整适应的过程,甚或出现螺丝松动乃至零部件脱落的现... 近年春节期间年轻人“断亲”话题频上热搜,虽然尚无明确的数据统计,但至少表明目前部分年轻人正处在“欲断难断”的焦虑中。社会犹如一架巨型机器,面临时代的巨变难免会有辗转腾挪、调整适应的过程,甚或出现螺丝松动乃至零部件脱落的现象。“断亲”究竟意味着时代病症还是适应更新?为了从学术上更好地阐释“断亲”现象,《天府新论》编辑部策划了这组笔谈。顾家宁副教授认为,“断亲”现象并非意味着儒学价值的式微,反倒提示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内在调适,“断亲”反映了朋友一伦的地位崛起,并呈现出“兄弟友伦化”的趋势。赵刘洋副教授认为,“断亲”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新的家庭伦理关系正在生成,代表着家庭伦理与个体权利的复杂纠葛,中国“正义体系”并不必然与个体权利对立,而是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新的现代性。桂华教授认为,“断亲”现象表面上看是亲属关系的断裂,本质则是代际关系的变化,是时代巨变在代际更替上的体现,透过这一现象,可探讨乡村变迁机制与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笔谈根据主题需要编排次序,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丝松动 乡村变迁 代际更替 数据统计 时代巨变 个体权利 乡村建设 儒学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