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Way to Look into Literature——Comment on Structuralist Literary Criticism
1
作者 He Zhigang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5-79,共5页
What is structruralism?Is it a school or a movement?Many critics agreethat structruralism is,in a broad sense,a revolution in the human thinkingprocess.Structuralism is,as Barthe,properly defined in,the activity of re... What is structruralism?Is it a school or a movement?Many critics agreethat structruralism is,in a broad sense,a revolution in the human thinkingprocess.Structuralism is,as Barthe,properly defined in,the activity of re-defining all the cultural phenomena,an activity grounded in the belief th-at like language,a myth,wrestling match,system of tribal kinship orrestaurant menu is a system of signs,In this connection,structuralism ismuch concerned with and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 schools of linguisticsespecially by the structural linguistics originated by Sau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New way to Look into literature Comment on Structuralist Literary Criticism
下载PDF
The Way Forward for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Era
2
作者 Tie Ning 《Qiu Shi》 2019年第1期86-92,共7页
After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eld in 2012,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ed a new era. This new era brings with it many connotations, including the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reform across... After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eld in 2012,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ed a new era. This new era brings with it many connotations, including the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reform across the board, dazzling result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old aspirations for China to forge forward a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countries, but most importantly, it signifies the glorious path ahead for the Chinese nation. Numerous scholars from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now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the natur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the new era and engaging in a discourse o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As authors and artists of the new era, we are better prepared to recognize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mental images crystalized in people's expressions, deportment, words, and actions. This is an era in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create a brighter future for itself amidst new tests and challenges, and an era in which each individual can create a better life for themselves by fighting and persevering through all types of adversity. It is apparent from looking at bot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at the direction, destiny and dynamism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re all intimately linked to the grand flow of histo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develop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are marching to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y FORWARD CHINESE literature ART
原文传递
Deconstructing the Captive Education: Creating Differance Among the Lonely Crowd
3
作者 Esin Kumlu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4期1083-1090,共8页
In 21 st century, daily life has becom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nd conflict-centered social life has begun to dominate the lives of the individuals more and more. In that kind of a hieroglyphic world, the ke... In 21 st century, daily life has becom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nd conflict-centered social life has begun to dominate the lives of the individuals more and more. In that kind of a hieroglyphic world, the key of creating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is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The classroom is a dynamic venue as life itself, and through literature, a teacher can unite living and learning that will promote a better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life for the learner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MECL Way" that is the acquisition of"Multiculturalism", "Empathy", and "Creativity" throug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play the magical powe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and to indicate how literature teaching brings learners in key concepts of life. "MECL Wa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ndispens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and learning and how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creative and emphatic individuals, who will be strictly bounded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unavoidably different from the lonely cro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L way literature teaching MULTICULTURALISM EMPATHY CREATIVITY
下载PDF
Going Our Own Way in the Study of Our National Literature
4
作者 彭黎明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年第4期135-138,188,共5页
关键词 Going Our Own way in the Study of Our National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试论曹丕诗文及思维中的“抽离感”——有关魏文帝的文史形象差异及心理探索
5
作者 夏洵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5,33,共9页
历史上曹丕的评价不高,文坛上却享有盛名,这种二分式的文史形象不统一,在他身上有鲜明彰显,是“非主流”的罕见案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曹丕本身的性格心理有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曹丕的文风带有强烈的“抽离感”,一如他的人格也... 历史上曹丕的评价不高,文坛上却享有盛名,这种二分式的文史形象不统一,在他身上有鲜明彰显,是“非主流”的罕见案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曹丕本身的性格心理有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曹丕的文风带有强烈的“抽离感”,一如他的人格也具备“不活在此处”的思维状态。他有“高N型”特征,思维带有怪异性,符合天才的人格特点,不易被理解,因而产生了后世对他有文史二分化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魏文帝 抽离感 N型(感悟型) 文学心理学
下载PDF
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云飞 田蒙奎 许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0,共5页
近些年来,我国膜分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渗透到各个应用领域。从膜的相关标准、产值的增长情况、专利申请情况和有关分离膜的文献发表情况,对我国当前分离膜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结合产业政策对膜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膜分离 膜技术 膜产业 专利 文献
下载PDF
扩压器进气道内流及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仪 刘斌 向一敏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6-260,共5页
应用隐式矢通量分裂差分格式结合改进的Baldwin-Lomax湍流模型直接求解时间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对扩压器跨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准确地捕获了激波,预测了由于强激波作用引起的湍流边界层分离现象,与实验数据比较,结果令人... 应用隐式矢通量分裂差分格式结合改进的Baldwin-Lomax湍流模型直接求解时间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对扩压器跨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准确地捕获了激波,预测了由于强激波作用引起的湍流边界层分离现象,与实验数据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数值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计算量少、收敛快等优点,计算结果可用于高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器 激波 边界层 分离 数值方法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PSA 法分离空气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冯晋哲 张玉文 +2 位作者 陈流芳 王世驹 吴裕远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32,共6页
综述了用变压吸附(PressureSwingAdsorption,PSA)法分离空气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描述变压吸附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各种吸附平衡理论,认为混合Langmuir模型和理想溶液模型最适于本... 综述了用变压吸附(PressureSwingAdsorption,PSA)法分离空气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描述变压吸附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各种吸附平衡理论,认为混合Langmuir模型和理想溶液模型最适于本问题,为进一步用数值方法进行PSA空分的设计计算打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空气分离 制氧 PSA法
下载PDF
免疫磁珠技术在肿瘤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方立萍 王文秀 徐玉清 《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11-413,共3页
免疫磁珠是一种含铁的小微粒与单克隆抗体通过共价键偶联而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在磁力作用下发生力学移动 ,具有良好的磁感应性。此技术在检测和分离肿瘤细胞、骨髓净化、磁导向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令人瞩目 ,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判断... 免疫磁珠是一种含铁的小微粒与单克隆抗体通过共价键偶联而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在磁力作用下发生力学移动 ,具有良好的磁感应性。此技术在检测和分离肿瘤细胞、骨髓净化、磁导向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令人瞩目 ,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磁化分离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晓洋 马艳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79-282,共4页
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指出“双... 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波依斯 双重意识 美国黑人文学 二重性 同化与分离
下载PDF
银杏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欧阳娜娜 李湘洲 罗正 《经济林研究》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概述了银杏天然功能成分黄酮、内酯的化学结构、性质和药用价值,重点介绍了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微波、超声、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的实验原理、优缺点及其在银杏功能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各种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杏... 概述了银杏天然功能成分黄酮、内酯的化学结构、性质和药用价值,重点介绍了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微波、超声、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的实验原理、优缺点及其在银杏功能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各种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杏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功能活性成分 提取 分离 综述
下载PDF
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7,160,共7页
家族文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同时,也出现了结论大而无当、千族同面、分类层次混乱、概念模糊等不足。在研究中恪守分层和守界原则,是解决弊端、保证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和繁荣的重要条件。分层指符合逻辑地将研究对象不断深化和... 家族文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同时,也出现了结论大而无当、千族同面、分类层次混乱、概念模糊等不足。在研究中恪守分层和守界原则,是解决弊端、保证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和繁荣的重要条件。分层指符合逻辑地将研究对象不断深化和体系化,以便在多层次中立体把握对象;守界指循名责实,使各层次、各概念之间不相淆乱,并都有其边界清晰的适用范围。分层和守界两个原则之间是一种交相为用的关系,只有在概念严谨而功能对应的家族范围内,深入研究影响和决定家族及其文学活动特性的诸多层次的因素,准确阐述它们在家族文学中所起的各种作用,才能提供真正认识和理解家族文学活动的解释,揭示家族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 家族文学 分层 守界
下载PDF
新闻和文学的分野与融合——新闻文学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阮群 高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6-89,共4页
“新闻文学”界定的是这样一类文体,它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创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将两种文体要素溶于一炉: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活泼,融汇感情,文字精彩之长,补新闻写作结构呆板,语言... “新闻文学”界定的是这样一类文体,它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创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将两种文体要素溶于一炉: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活泼,融汇感情,文字精彩之长,补新闻写作结构呆板,语言枯燥之短,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普遍意义的现象和问题,使新闻价值的体现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 文学 分野 融合 特征
下载PDF
美国ISI科学引文索引体系评介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恩浩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对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依Garfield引文索引文献检索法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出版物体系作较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传统的分学科文摘体系讨论了ISI的科学引文索引体系的优势与不足·谈及科技文献计量学... 对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依Garfield引文索引文献检索法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出版物体系作较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传统的分学科文摘体系讨论了ISI的科学引文索引体系的优势与不足·谈及科技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指出了在ISI科学引文体系使用中容易产生的误解和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引文索引 文献计量学 美国 引文检索法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树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15,共5页
神话是人类重要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是每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与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就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周代起,便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改造,以至... 神话是人类重要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是每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与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就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周代起,便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改造,以至形成其他国家难以与之比肩的历史文学。这种历史文学发展至《史记》,文史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美。之后,文史逐渐易辙,然而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已打上了“史”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一体 神话历史化 高度结合 分离易辙
下载PDF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建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4-101,共8页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对象 文学关系 文学间性 文学性 比较文学方法 比较文学学科
下载PDF
先合后分 渐行渐远——试论神话从文学中旁落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德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6,共7页
文学起源于神话,文学与神话密不可分,这为世界文学史所证实。但是,文学后来又从神话中分离,且距离愈来愈远,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诸如后世文字中的神话与原始神话的关系;在文以载道的文化背景下文人眼中的神话越来越趋于边缘化等。
关键词 神话 文学 起源 旁落
下载PDF
土木工程结构非线性计算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钢 余丁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4,共24页
非线性行为分析是探究土木工程结构在极端环境荷载作用下的灾变机理和薄弱部位、预测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价方面已变得必不可少,高效、稳定、精确的非线性分析理论和求解技术一直是土木工程结构分析领域的研... 非线性行为分析是探究土木工程结构在极端环境荷载作用下的灾变机理和薄弱部位、预测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价方面已变得必不可少,高效、稳定、精确的非线性分析理论和求解技术一直是土木工程结构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基本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重点对目前常用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围绕土木工程结构,总结了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在计算精度、稳定性、效率等方面的若干关键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包括高效非线性分析法-隔离非线性法,并综述了该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 非线性分析 有限元法 隔离非线性法 综述
下载PDF
从诗与乐的关系看三曹诗歌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国正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曹操酷爱音乐,其诗歌创作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使其诗作留有明显的音乐痕迹;曹丕诗歌既有向民歌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注重辞采,其诗歌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内容创新意义;曹植的诗歌创作则基本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他的诗歌开始寻求文字... 曹操酷爱音乐,其诗歌创作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使其诗作留有明显的音乐痕迹;曹丕诗歌既有向民歌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注重辞采,其诗歌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内容创新意义;曹植的诗歌创作则基本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他的诗歌开始寻求文字内在的声律之美,从内容上也渐渐摆脱“代言”的局限,从而完成了诗乐分离的趋势。三曹诗歌中的诗乐离合关系,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文学自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曹 文学自觉 诗乐离合
下载PDF
国族认同与女性主体建构——於梨华及其留学生文学论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勋鸿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24,共5页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离散 国族认同 女性主体建构 於梨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