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2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asibility Research of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s to Reduce the Inner Temperature Rise of Mass Concrete 被引量:3
1
作者 钱春香 GAO Guibo +1 位作者 HE Zhihai 李瑞阳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5年第5期989-994,共6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s to reduce the inner temperature rise of mass concrete, the interior temperature of normal concrete specimen under semi-adiabatic curing condition w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s to reduce the inner temperature rise of mass concrete, the interior temperature of normal concrete specimen under semi-adiabatic curing condition was measured. The effect of embedd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PCM) and replacing water with suspensio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 as cooling fluid were compar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cooling effect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k of inner temperature could be decreased obviously by the method of pre-embeding PCM in concrete, however, this method is only effectiv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cement hydration process. Besides, the volume of PCM is rather big and the PCM can not be used circularly, which means that this method can only be used under special condi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is low. When SPCM was used as cooling fluid, the interior temperature rise of mass concrete was reduced more effectively, and the temperature grads peak around the cooling pipe was also reduced. Besides, both the SPCM consumption amount and the circulation time were decreased, and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SPCM is recyclable.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al feasibility of using SPCM to reduce the inner temperature rise of mass concrete is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change material suspensio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mass concrete interior temperature rise FEASIBILITY
下载PDF
On the Conceptual Shift and Collocation Between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ness——Analysis of The Mill by a New Poet in China
2
作者 LAI P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7期769-774,共6页
This is a poem review which analyzes The Mill that was written by a new poet in China, looking at it from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ual shift and collocation between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ness enable h... This is a poem review which analyzes The Mill that was written by a new poet in China, looking at it from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ual shift and collocation between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ness enable her poems to carry both linguistic power and emotional strength; the conceptual images created by her abstract thinking and unique perception make her poems achieve originality and readability; her conceptual self built by the 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is actually not that of a person but that of a personified mule who was indignant about its heavy workload yet unable to speak against its predestined destiny. Although suffering from brain paralysis, the poet is shown by this review to be a sensible manipulator of words, which reveal the unique beauty in her language and show the suppressed sadness in her he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m review conceptual shift conceptual collocation concreteNESS abstractNESS
下载PDF
From Concrete Object "Tress" of English Poems to Abstract Image in Chinese Counterparts
3
作者 刘桂兰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期62-65,共4页
Image is an important and creative way to express poets" feeling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There ar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and abstract concept in image. They are two key notions in Poetics and Aestheti... Image is an important and creative way to express poets" feeling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There ar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and abstract concept in image. They are two key notions in Poetics and Aesthetics.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ess" in poems and to explore the exact nature of concepts of sensitive affe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 as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beauty of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TRY image concrete object abstract concept IMPLICATION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Students’ Identity Styles
4
作者 Sara Alavi Hassan Toozandehjani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7年第2期90-102,共13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identity styles Students. The study consisted of al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mmunity solidarity (second period) in the 2014-20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identity styles Students. The study consisted of al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mmunity solidarity (second period) in the 2014-2015 school year resident of the city of Sabzevar that 100 people were selected by multistage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Kolb’s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Tool questionnaire identity styles Bennion-Adams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ccessful identity styles between style concrete experience, reflective observation,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nd active experimentation students hav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mponents of a successful style only concrete experience, reflective observation and active experimentation to predict and successful identity and disoriented style of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learning style to predict. Also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ies of the student field does not exist. Among the students, there is significant gender identity style 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Experience Reflective Observation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Successful IDENTITY CONFUSION Active Experimentation Learning STYLE IDENTITY STYLE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Synthetic Based Foaming Agent
5
作者 Barugahare Javilla SHUI Zhong-he CHEN Wei 《建材世界》 2015年第2期5-11,共7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reate a foaming agent and then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This foaming agent is made up of Sodium lauryl sulfate,Ethanol,Lauryl alcohol and Water.On aeration,the diluted foaming solution p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reate a foaming agent and then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This foaming agent is made up of Sodium lauryl sulfate,Ethanol,Lauryl alcohol and Water.On aeration,the diluted foaming solution produces a stable foam whose properties,density,capacity and drainage were studied.The compressive strength,water absorption and density of foamed concrete were also studied.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foam density is 104kg/m3 at an optimum dilution ratio of 1:40.Foamed concrete’s density can vary from 450kg/m3 to 1 950bkg/m3 and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in0.5~23 MPa.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 results of this foaming agent are higher than those produced with EABASSOC foaming agent.According to ASTM 869-91,this chemical composition qualifies to be used as a foaming 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材料 工程材料 环保材料 市场
下载PDF
《资本论》的时间辩证法:资本逻辑的时间叙事及其解放 被引量:1
6
作者 白刚 王世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4,共11页
《资本论》的时间概念与资本批判紧密相连。马克思在该书中分析指出,时间在资本的作用下呈现出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质。具体时间与个体的社会劳动结合在一起,抽象时间则表现为价值的独立运动。资本周转与时间转化交织浸润,资本逻辑的建... 《资本论》的时间概念与资本批判紧密相连。马克思在该书中分析指出,时间在资本的作用下呈现出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质。具体时间与个体的社会劳动结合在一起,抽象时间则表现为价值的独立运动。资本周转与时间转化交织浸润,资本逻辑的建构体现为从具体转化为抽象的时间规范。作为一种将时间抽象化的强制力量,资本将个体的生命时间统摄于它的结构之内,这导致劳动者无可规避地处于被奴役和支配的异化状态。除了建构时间的抽象统治结构,资本主义还造就了一种瓦解资本逻辑的历史动力——从抽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由时间。资本增殖的空间来源于劳动者被压缩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对资本的批判“代表一个阶级”,劳动者才能真正推翻时间的抽象统治。要完全超越资本,必须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解放自由时间。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时间才能从异化劳动的空间转化为自由发展的空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分析,不仅解开了“资本之谜”,也解开了“时间之谜”和“自由之谜”,在揭示资本逻辑限度的同时,为当代社会主义世界中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逻辑 具体时间 抽象时间 自由时间
下载PDF
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曲线特征及速率模型
7
作者 权娟娟 王鼎 +3 位作者 罗滔 张天祺 傅少君 王怡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探究堆石混凝土温升机制,对6种不同堆石率、3种不同初始浇筑温度、3种不同堆石级配的堆石混凝土进行绝热温升试验。分析堆石率、初始浇筑温度、堆石级配对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升速率曲线的影响规律。并在绝热温升规律的基础上,... 为了探究堆石混凝土温升机制,对6种不同堆石率、3种不同初始浇筑温度、3种不同堆石级配的堆石混凝土进行绝热温升试验。分析堆石率、初始浇筑温度、堆石级配对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升速率曲线的影响规律。并在绝热温升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通用的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速率模型,用于描述绝热温升速率随龄期的变化规律。绝热温升速率模型简单,对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升速率的描述具有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建立混凝土绝热温升模型奠定了基础,并有望推动通过动力学研究分析堆石混凝土的温升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 绝热温升 绝热温升速率 堆石率 浇筑温度
下载PDF
场地地震动特征周期对高层建筑结构工程材料用量和破坏状态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李祥秀 范世凯 +1 位作者 李小军 刘爱文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8期497-505,共9页
建立了2个典型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的分析模型,在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规定限值的前提下,研究了混凝土用量和钢筋用量随着抗震设计地震动特征周期改变的变化规律;另外,保持两个结构模型不变,通过改变设计地震动特征周期... 建立了2个典型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的分析模型,在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规定限值的前提下,研究了混凝土用量和钢筋用量随着抗震设计地震动特征周期改变的变化规律;另外,保持两个结构模型不变,通过改变设计地震动特征周期的取值,分析了不同特征周期下两个结构模型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给出了特征周期取值不同时两个结构模型的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时,随着特征周期的变大,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混凝土和钢筋的用量在增大,特征周期越大,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增量越大;特征周期增值相同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混凝土用量增量和钢筋用量增量要小于剪力墙结构中的混凝土用量和钢筋用量;结构模型保持不变,特征周期变大时会影响结构的破坏状态,但基本都处于轻微破坏状态下,除了剪力墙结构在T_(g)=0.9 s时达到了中等破坏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 特征周期 混凝土用量 钢筋用量 破坏状态
下载PDF
乌兹别克斯坦9度区某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
9
作者 闫锋 花炳灿 安东亚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1-56,共6页
对于9度设防地区的超高层建筑,其结构设计基本由地震作用控制,因此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建筑消能减震技术可在提高结构地震安全储备的同时,降低整体工程造价,是结构优化设计的有效措施。对位于9度区的超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方案选型对比、... 对于9度设防地区的超高层建筑,其结构设计基本由地震作用控制,因此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建筑消能减震技术可在提高结构地震安全储备的同时,降低整体工程造价,是结构优化设计的有效措施。对位于9度区的超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方案选型对比、结构方案优化、减震设计方案比选、剪力墙内嵌钢板优化。结果显示,钢骨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方案相对于钢框架⁃支撑方案具备更高的成本优势;框架⁃核心筒方案可通过精细化设计作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对钢骨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方案采用两种消能减震方案进行比选,结果表明,采用黏滞阻尼器方案的结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采用黏滞阻尼墙方案;最后通过增大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对低区核心筒墙肢中的内嵌钢板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度抗震设防 超高层建筑 钢骨混凝土结构 框架⁃核心筒 消能减震
下载PDF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10
作者 高亚丽 田春明 +1 位作者 张小玮 杨海红 《江苏建材》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文章以山西省太原市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从深基坑支护、地基处理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方面,详细阐述具体的施工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全面提高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
关键词 高层房屋建筑 深基坑支护 地基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下载PDF
西咸自由贸易企业服务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1
作者 王洪臣 武红姣 +1 位作者 郜京峰 田金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23-130,共8页
西咸自由贸易企业服务中心地处高烈度区,与渭河断裂之间的距离约2km,应考虑近场效应。项目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梁)+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刚度突变、有加强层和通高层等不规则项。为提高结构刚度,在避难层设置了... 西咸自由贸易企业服务中心地处高烈度区,与渭河断裂之间的距离约2km,应考虑近场效应。项目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梁)+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刚度突变、有加强层和通高层等不规则项。为提高结构刚度,在避难层设置了2道伸臂桁架加强层。采用YJK、MIDAS Building软件进行了小震弹性对比分析,采用YJK进行了小震弹性时程分析。根据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对主体结构主要部位和关键构件进行了性能化设计;采用SAUSAGE软件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伸臂桁架关键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结构及构件均达到预设性能目标,结构体系合理,安全可靠。本工程部分墙体为钢板混凝土剪力墙,设计中应注重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构造措施,施工中应采取措施控制钢板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近场效应 伸臂桁架 抗震性能化设计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柱配钢形式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繁良 李建峰 +2 位作者 侯景强 安磊 邓亚萍 《建筑技术》 2024年第4期395-399,共5页
为促进型钢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在介绍巨型柱在超高层建筑应用状况的基础上,从实腹式和空腹式两种配钢形式论述了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相比空腹式配钢形式,实腹式能更稳定地发挥型钢混凝土的性能。但部分研... 为促进型钢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在介绍巨型柱在超高层建筑应用状况的基础上,从实腹式和空腹式两种配钢形式论述了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相比空腹式配钢形式,实腹式能更稳定地发挥型钢混凝土的性能。但部分研究表明,合理的截面设计能提高空腹式型钢混凝土型钢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效果。尚需研究具有普适性的型钢混凝土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以发展具有施工便捷性和良好抗震性能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 配钢形式 超高层建筑 抗震性能 巨型柱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方法再研究——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形而上学方法质疑的回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天慧 张润枝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9,共8页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前者是资产阶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后者是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方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质疑马克思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马克思通过论...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前者是资产阶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后者是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方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质疑马克思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马克思通过论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唯物辩证法,表明其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而非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自觉,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演绎规律,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终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表明《资本论》是哲学—经济学一体性研究范式的典范之作,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需要从跨学科的研究空间对其进行哲学—经济学一体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形而上学
下载PDF
汉语具体词和抽象词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
14
作者 闫静 李文娟 +3 位作者 张婷婷 张俊俊 金贞兰 李凌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6,共8页
具体词和抽象词加工的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但过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拼音文字,发现抽象词加工更多激活语言系统,而具体词加工更多激活感知觉系统。该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过记忆-自由回忆任务,探究了汉语具体词和... 具体词和抽象词加工的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但过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拼音文字,发现抽象词加工更多激活语言系统,而具体词加工更多激活感知觉系统。该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过记忆-自由回忆任务,探究了汉语具体词和抽象词加工在记忆编码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情况,结果是两种词类的记忆加工都主要激活了颞枕皮层和左侧额下回。除此之外,抽象词记忆更多激活了默认脑网络,而具体词记忆更多激活了感觉运动皮层。结果表明具体词和抽象词的记忆都会激活语言和执行控制系统,但也会依赖不同的脑区进行记忆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词 具体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神经机制
下载PDF
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逻辑进程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欢 杨渝玲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认识经历了感性具体、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基于人本主义框架审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及其对工人的剥削,在感性具体的材料中总结出生产力的多种形式及基本属性。从《关于费尔巴...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认识经历了感性具体、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基于人本主义框架审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及其对工人的剥削,在感性具体的材料中总结出生产力的多种形式及基本属性。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哲学的贫困》阶段,马克思在物质活动中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及建构性,确认评判社会制度的标准以及历史发展的动力,从社会生产的具体形式中抽象出生产力的本质规定及其发展规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机器、资本的详细解析,揭示了生产力的劳动主体属性、物化对象化表现及其被占有的发生机制,在思维具体层面综合分析生产力的多重本质及其内在关联。马克思生产力思想对当代中国激发劳动者创造力、改造劳动方式、优化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图像元素视觉特征分析与设计
16
作者 曾健 王世红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图像是包装设计视觉传达的关键元素。为更好地实现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设计功能,针对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图像元素展开视觉特征分析与设计。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中的图像元素主要表现方式分为:以绘画、摄影为制作与传播基础的具象图像元素... 图像是包装设计视觉传达的关键元素。为更好地实现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设计功能,针对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图像元素展开视觉特征分析与设计。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中的图像元素主要表现方式分为:以绘画、摄影为制作与传播基础的具象图像元素,利用点、线、面的创新排列而成的抽象图像元素两种。包装研究与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洗涤剂在运输与销售过程中的安全性,并集中呈现洗涤剂的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图像元素的引人性、解析性、回忆性等视觉特征,提升设计人员获取水溶包装洗涤剂购买者心理感受的准确性,同时结合形态、色彩联想与文字情感等设计方向,提升水溶包装洗涤剂包装设计的信息传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包装 洗涤剂 图像元素 视觉特征 具象与抽象 心理感受
下载PDF
基于水化热抑制剂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
17
作者 杨益波 郭智渊 +2 位作者 韩炜 王子意 朱劲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227-8238,共12页
为完善现有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温升控制技术,并通过合理应用抑制剂温控措施来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水泥水化绝热温升曲线,提出了一种调节绝热温升方程中延迟放热时间的模型,进而控制混凝土掺入不同抑制剂的绝热温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延迟... 为完善现有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温升控制技术,并通过合理应用抑制剂温控措施来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水泥水化绝热温升曲线,提出了一种调节绝热温升方程中延迟放热时间的模型,进而控制混凝土掺入不同抑制剂的绝热温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延迟放热时间为0~3 d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峰和内表温差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而在延迟放热时间为5~10 d时,由于延迟放热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多层浇筑混凝土的热量积蓄;选用延迟放热时间为3 d的浇筑混凝土,其温峰与内表温差均能达到温控目标;对于延迟放热时间为1 d的浇筑混凝土,若能将入模温度降低1~2℃,也能满足温控要求;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水化热抑制剂的混凝土温升调控技术,为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水化热抑制剂 绝热温升 温度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Z3号桥塔施工关键技术
18
作者 潘博 李维 刘爱林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主航道桥为(112+392+2×1120+392+112)m三塔钢桁梁斜拉桥,Z3号桥塔为超高多肢钢-混组合塔,高308 m。上塔柱钢结构高87.5 m,分13个吊装节段,最重505 t;中、下塔柱混凝土结构高217.5 m,分38个节段液压... 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主航道桥为(112+392+2×1120+392+112)m三塔钢桁梁斜拉桥,Z3号桥塔为超高多肢钢-混组合塔,高308 m。上塔柱钢结构高87.5 m,分13个吊装节段,最重505 t;中、下塔柱混凝土结构高217.5 m,分38个节段液压爬模施工;钢-混结合段高3 m,内部采用PBL键+剪力钉+高强度钢锚杆+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形式。在中塔柱设置钢管临时横撑控制塔柱线形及应力;下横梁采用落地支架法分层施工,与对应塔柱同步浇筑;钢-混结合段混凝土采用C60细石补偿收缩混凝土+高强度灌浆料,保证了混凝土施工质量;采用工厂“2+1”立体匹配制造、“提升站+运输栈桥”钢塔节段转运等技术,并研制15000 t•m超大型塔吊,实现了钢塔柱大节段的制造、整体滩地运输和吊装;钢塔节段间采用栓焊组合连接形式,通过设置工艺隔板、双面坡口等措施控制了钢塔焊接变形;利用定位桁架临时锁定钢塔合龙段实现了钢塔的精确合龙,定位桁架受力及变形均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钢-混组合桥塔 超高多肢 钢-混结合段 整体吊装 钢塔合龙 栓焊组合连接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某超高层项目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向东 唐笑一 +3 位作者 王明 吴联定 卫江华 伏贤哲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09,共6页
某超高层项目荷载较大,导致框架柱截面较大,严重影响建筑空间使用。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和型钢混凝土柱相比,标准层每根柱节约建筑有效使用面积1.5~1.8m^(2),结构主体成本节约近1000万元。提出了对钢管进行开孔的梁柱节点做法并分析... 某超高层项目荷载较大,导致框架柱截面较大,严重影响建筑空间使用。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和型钢混凝土柱相比,标准层每根柱节约建筑有效使用面积1.5~1.8m^(2),结构主体成本节约近1000万元。提出了对钢管进行开孔的梁柱节点做法并分析五种不同节点方案,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仿真分析,充分考虑框架梁对节点的约束作用,得到五种节点方案的极限承载力及钢管的最大应力,结果表明采用钢管开孔的梁柱节点做法可行,并得到最合理的开孔形式;分别对7种不同箍筋形式进行受力性能分析,并考虑实际施工因素,得到最为合理的箍筋设置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结构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型钢混凝土柱 套箍指标 轴压比 梁柱节点
下载PDF
某堆石混凝土拦沙坝施工期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20
作者 李锋 王生茂 +2 位作者 周琦莙 郭立红 李玲玉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了研究堆石混凝土技术在抽水蓄能电站中热力学性能和温度应力水平,依托某抽蓄水能电站的堆石混凝土拦沙坝工程,对坝体堆石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坝体温度应力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初步掌握坝体在施工过程中温度应力变化规律,并据此进行坝... 为了研究堆石混凝土技术在抽水蓄能电站中热力学性能和温度应力水平,依托某抽蓄水能电站的堆石混凝土拦沙坝工程,对坝体堆石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坝体温度应力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初步掌握坝体在施工过程中温度应力变化规律,并据此进行坝体宽度和温控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施工过程中坝体内部最高温升低于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且坝体整体应力水平较低,平均拉应力低于0.83 MPa,满足设计要求;对于不同坝段宽度,坝段宽度对该工程温度场和应力场影响不大,可进一步论证增加坝段宽度,简化施工工艺,降低施工成本。采取相当于8 cm~12 cm厚度的聚苯乙烯泡沫板的保温措施时可有效降低冬季坝体表面的高拉应力,避免产生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 温度应力 绝热温升 仿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