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2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极模态切换的半球谐振陀螺自校准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小明 王长元 +3 位作者 陈刚 杨松普 贾晨凯 唐明浩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3,70,共7页
针对因受加工技术、加工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半球谐振陀螺在力平衡模式下输出零偏稳定性及重复性变化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切换的陀螺自校准方法。基于半球谐振陀螺二阶振动模态机理,建立理想状态下谐振子运动方程,并分... 针对因受加工技术、加工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半球谐振陀螺在力平衡模式下输出零偏稳定性及重复性变化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切换的陀螺自校准方法。基于半球谐振陀螺二阶振动模态机理,建立理想状态下谐振子运动方程,并分析推导了谐振子在阻尼不均和频率裂解等非理想因素影响下的运动模型和参数控制方程。根据谐振陀螺输出漂移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极功能切换的半球谐振陀螺自校准方法。通过相关实验,分析比较了电极模态切换前后陀螺输出稳定性及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陀螺零偏稳定性提升1.8倍以上,陀螺零偏重复性提升90.5%,所提方法能有效估计及补偿陀螺漂移,提高半球谐振陀螺输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谐振陀螺 力平衡模式 自校准 模态切换
下载PDF
多伦多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特色和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玲 李洋帆 朱艳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在交叉学科形成过程中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多伦多大学交叉学科合作专业,以传统专业为依托的招生培养原则、以交叉性议题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完善的交叉学科组... 在交叉学科形成过程中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多伦多大学交叉学科合作专业,以传统专业为依托的招生培养原则、以交叉性议题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完善的交叉学科组织协同和质量保障机制,为交叉学科培育过程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解决了这一阶段分科教育与交叉学科教育分离、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不能充分利用学科近缘交叉的优势等问题,为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即研究生培养中应构建“专业+交叉”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以交叉学科问题为导向的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定交叉学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医用耗材SPD管理模式在某三级公立医院的应用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宪礼 徐道亮 +6 位作者 郑瑞强 仲辉 张勤 高小坤 成定胜 李真 蔡滨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1期114-118,124,共6页
目的 通过构建SPD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模式,并在某三级公立医院予以实践应用,探讨其应用实践与具体成效。方法 基于SPD模式的构建,从单台手术耗材消耗量、中心库盘点时间、临床科室耗材领用与盘点时间、高值耗材计费异... 目的 通过构建SPD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模式,并在某三级公立医院予以实践应用,探讨其应用实践与具体成效。方法 基于SPD模式的构建,从单台手术耗材消耗量、中心库盘点时间、临床科室耗材领用与盘点时间、高值耗材计费异常情况等方面分析模式应用前后的效果。结果 某三级公立医院应用SPD模式后,单台手术耗材消耗均值从(13520.83±1182.14)元下降至(12328.91±1366.50)元,单台手术成本降低,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30);中心库盘点时间大大减少,临床科室耗材库存周转天数从平均10天/次下降至2天/次,耗材领用与盘点用时减少,工作效率得到提升(P<0.05);应用SPD模式后,高值耗材计费异常情况得到显著改善(P<0.001)。结论 SPD模式是一种契合科技、医改政策以及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高效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D 医用耗材 管理模式 成本管控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庞夫花 王庆莲 +3 位作者 袁华招 蔡伟建 王珑静 赵密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6,共8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以红颜(HY)、天使8号(TS8H)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土壤栽培和高架基质栽培2种模式进行栽培试验。果实成熟后,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草莓果实的... 为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以红颜(HY)、天使8号(TS8H)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土壤栽培和高架基质栽培2种模式进行栽培试验。果实成熟后,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草莓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2个草莓品种中共检测出83种、12大类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脂肪酯29种、内酯3种、芳香族酯6种、脂肪醇4种、萜烯醇5种、呋喃酮2种、脂肪酮3种、萜烯酮2种、脂肪酸6种、脂肪醛8种、萜烯6种、其他9种。香气组分中,内酯、萜烯醇、脂肪酯相对含量较高。常规土壤栽培处理红颜果实内酯、萜烯醇、脂肪酯相对含量分别为46.77%、21.46%、16.18%,天使8号分别为44.20%、25.71%、19.77%;高架基质栽培处理红颜果实内酯、萜烯醇、脂肪酯相对含量分别为51.17%、24.21%、13.10%,天使8号分别为43.59%、18.11%、16.54%。不同栽培模式下,同一品种中90%以上挥发性香气物质种类一致,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γ-癸内酯、γ-十二内酯、反式橙花叔醇;高架基质栽培方式下红颜果实γ-癸内酯和天使8号果实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DMMF)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常规土壤栽培。综上,高架基质栽培在维持草莓果实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稳定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果实的果香、甜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栽培模式 挥发性香气物质
下载PDF
不同生产方式对鸽产蛋间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汤青萍 穆春宇 +2 位作者 刘敏 张蕊 卜柱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为探究不同生产方式(捡蛋、孵化、孵化+哺乳)对产蛋间隔的影响,试验以正常繁殖、公母配对、同一天产蛋的白卡奴鸽110对,随机分成3组:Ⅰ组30对,不承担孵化哺育任务,只捡蛋,共统计三次产蛋间隔;Ⅱ组40对,只承担孵化任务,统计两次产蛋间隔... 为探究不同生产方式(捡蛋、孵化、孵化+哺乳)对产蛋间隔的影响,试验以正常繁殖、公母配对、同一天产蛋的白卡奴鸽110对,随机分成3组:Ⅰ组30对,不承担孵化哺育任务,只捡蛋,共统计三次产蛋间隔;Ⅱ组40对,只承担孵化任务,统计两次产蛋间隔,第二个孵化期20对孵化2个模型蛋,20对孵化3个模型蛋。Ⅲ组40对既承担孵化任务还要哺育乳鸽至28日龄,统计两次产蛋间隔,第二个孵化哺育期,20对孵化3个模型蛋,20对孵化2个模型蛋,哺育3只雏鸽。同时统计亲鸽体重变化、Ⅲ组后代28日龄体重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不同生产方式鸽产蛋间隔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平均产蛋间隔11.29 d,Ⅱ组产蛋间隔26.78 d,Ⅲ组产蛋间隔40.52 d,相同生产方式下产蛋间隔变异系数都在10%以内;试验结束时,Ⅰ组公鸽体重增加29 g,Ⅱ组公鸽体重增加40 g,Ⅲ组公鸽体重减少14 g,Ⅲ组和Ⅰ组、Ⅱ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Ⅱ组、Ⅲ组第二个产蛋期中孵化2个模型蛋和孵化3个模型蛋产蛋间隔没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亲鸽第一个产蛋期和第二个产蛋期产蛋间隔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第一个产蛋期和第二个产蛋期产蛋间隔极显著差异(P<0.01),乳鸽28日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研究提示,白卡奴鸽产蛋间隔整齐度高,采用不同生产方式鸽产蛋间隔差异较大,公鸽在哺育后代过程中消耗更大,孵化模型蛋数对亲鸽产蛋间隔和后代哺育效果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产蛋间隔
下载PDF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邹剑 陈云丰 +2 位作者 杨庆诚 陆耀红 刘珅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参加骨科学学习的24名八年制学生和25名临床医学专业“4+4”(以下简称“4+4”)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制学生接受传统授课学习(对照组),“4+4”学生... 目的: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参加骨科学学习的24名八年制学生和25名临床医学专业“4+4”(以下简称“4+4”)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制学生接受传统授课学习(对照组),“4+4”学生接受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观察组)。比较2组学生的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见习成绩和对教学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学生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成绩的差异也均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学生对教学的总满意率相当,但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非常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3)。结论: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应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学生及教师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骨科学
下载PDF
E-Cervix弹性成像评估不同分娩史孕妇妊娠期宫颈组织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柳 古裕均 +2 位作者 吴利红 张立鹤 谢红宁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妇宫颈E-Cervix参数随孕周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再次妊娠时的宫颈软硬度和长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我院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妇,分别于11~14周、20~24周、28~32周经阴...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妇宫颈E-Cervix参数随孕周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再次妊娠时的宫颈软硬度和长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我院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妇,分别于11~14周、20~24周、28~32周经阴道超声测量孕妇宫颈的E-Cervix弹性参数。根据既往有无生育史及分娩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初产妇组(A组)、经产妇无剖宫产史组(B组)和经产妇合并剖宫产史组(C组)。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各组孕妇3个孕周段各宫颈参数值的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初产妇与经产妇无剖宫产史及经产妇合并剖宫产史的宫颈各参数值差异。结果共纳入191例孕妇,其中A组101例,B组49例,C组41例。A组宫颈弹性值3个孕周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除应变比值(Ratio)外,余宫颈弹性值在3个孕周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除弹性对比指数(ECI)及Ratio外,余宫颈弹性值在3个孕周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孕周段的增加,3组硬度比值(HR)逐渐减小,宫颈内口平均应变值(IOS)、宫颈外口平均应变值(EOS)逐渐增大。A组3个孕周段宫颈长度(CL)值中位数分别为3.36、3.51、3.49(P<0.05);B组3个孕周段CL值中位数分别为3.27、3.58、3.50(P<0.05);C组3个孕周段CL值中位数分别为3.38、3.73、3.63(P=0.057)。3组孕妇宫颈长度呈现出先增长再缩短的发展趋势。中孕期A组ECI值中位数小于B组(2.34比2.63),HR值中位数大于B组(89.81%比87.20%),CL值中位数小于C组(3.51比3.7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24、P=0.034)。早孕期及晚孕期各项宫颈参数值在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间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ervix技术客观地反映出不同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妇妊娠期宫颈组织随孕周增加均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不同分娩方式会影响再次妊娠时的宫颈弹性和宫颈长度的变化,中孕期经产妇无剖宫产史孕妇宫颈组织较初产妇软且均质性差,经产妇合并剖宫产史孕妇宫颈长度明显长于初产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弹性超声成像 宫颈长度 分娩方式
下载PDF
苹果机械化采收发展历程、模式及其技术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瑞峻 陈瑜 +2 位作者 张小花 Arash Toudeshki Reza Ehsani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1-306,329,共7页
经过近千年的进化发展,苹果伴随着品种及树形的改良,经历从自然熟落到人工采摘,从辅助工具、辅助收获平台、振动捡拾到智能机器人采收的发展历程及相应的不同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介绍苹果机械化采收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不同收获模式... 经过近千年的进化发展,苹果伴随着品种及树形的改良,经历从自然熟落到人工采摘,从辅助工具、辅助收获平台、振动捡拾到智能机器人采收的发展历程及相应的不同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介绍苹果机械化采收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不同收获模式下所使用的机具设备以及不同收获模式所应用的场景与条件,为我国苹果主产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苹果收获作业模式提供借鉴。如人工或机器人采摘适用于苹果鲜售市场,非选择性振动捡拾收获方式适用于苹果的二次加工领域;而为提高机器人的作业效率,需要对苹果树的树形进行结构简化改良,需要考虑农机与栽培农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机械化采摘 采摘模式 采摘机器人
下载PDF
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传夫 蒋子可 +3 位作者 吴钢 陈一 吴丹 杨思洛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9,共10页
[目的/意义]探索贯通培养与微方向结合的新文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研究设计/方法]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等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需求,凝练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目的/意义]探索贯通培养与微方向结合的新文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研究设计/方法]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等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需求,凝练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理念,归纳实践,提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思路。[结论/发现]新文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要强化思政引领,以提升人才综合能力为目标;守正创新,加快推动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升级;构造贯通培养与微方向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引领型创新人才。[创新/价值]推动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为新文科实践中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 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 贯通培养
下载PDF
膏体充填:金属矿绿色开采的变革性技术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爱祥 张晋军 +3 位作者 王贻明 赵兴宽 阮竹恩 王建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2-1666,共15页
膏体充填具有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显著优势,是近年来金属矿绿色开采的重要变革性技术。本文对近40年来中国膏体充填的发展历程、主要科技成就、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装备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重点阐述了膏体充填对采矿工艺变革的推动... 膏体充填具有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显著优势,是近年来金属矿绿色开采的重要变革性技术。本文对近40年来中国膏体充填的发展历程、主要科技成就、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装备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重点阐述了膏体充填对采矿工艺变革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了无人化膏体充填、基于膏体充填的全废综合利用这两大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金属矿 绿色开采 工艺变革 新模式
下载PDF
基于动态模态分解-自适应变步长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瞬态温升快速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刚 郝世缘 +2 位作者 朱章宸 高成龙 刘云鹏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95-3906,共12页
为了改善当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瞬态温升计算过慢的问题,该文结合动态模态分解法和自适应变步长法提出了一种动态模态分解(DMD)-自适应变步长(ATS)快速计算方法。首先,该方法引入了动态模态分解算法,利用动态系统中前若干时步提取得... 为了改善当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瞬态温升计算过慢的问题,该文结合动态模态分解法和自适应变步长法提出了一种动态模态分解(DMD)-自适应变步长(ATS)快速计算方法。首先,该方法引入了动态模态分解算法,利用动态系统中前若干时步提取得到的变化特征,近似拟合其后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变化,并通过选取主模态降低计算时间。其次,为了提高DMD算法性能,进一步提出结合ATS方法,通过自适应调整计算步长,提高瞬态计算效率;为了验证算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建立了八分区分匝绕组数值传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将该文所提算法与仿真软件Fluent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计算精度方面,二者结果几乎一致,计算误差最大不超过0.3 K;对于计算效率,该文算法的总计算时间为5.99 s,仅为Fluent总计算时间的1/89,且算法时间步数仅为Fluent的4.7%。最后,为了验证DMD-ATS算法的工程实用性,基于产品级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结构搭建温升实验平台,并将所提算法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各测量线饼的误差均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误差仅为4.57 K,且包含预处理时间在内的计算时间仅为69.14 s,计算时步仅需17步,较当前主流的计算方法效率有明显提高。综合算法的精度和效率,充分说明所提算法具有一定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模态分解 自适应变步长 主模态选取 瞬态温升问题
下载PDF
基于电流模分量特性的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线路纵联保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新岗 邹越越 +5 位作者 马志鹏 贾勇 赵蕊 朱磊 王梅林 张金京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6,共8页
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因在供电可靠性方面极具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直流线路保护中故障的快速、可靠识别成为其急速发展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设计了一种利用电流模分量特性的直流线路纵联保护方法。该方法利用故障时正... 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因在供电可靠性方面极具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直流线路保护中故障的快速、可靠识别成为其急速发展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设计了一种利用电流模分量特性的直流线路纵联保护方法。该方法利用故障时正极电流线模分量方向来判别区内外故障,以不同故障条件下故障点正极电流零模分量平均值的差异来构造保护判据,从而判别故障类型,形成保护策略。最后,在PSCAD/EMTDC4.5上搭建了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模型,对保护判据及关键影响要素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方法能够有选择性地快速、可靠识别区内外故障及故障类型,且具有较好的耐过渡电阻与抗噪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网 线模分量 零模分量 故障识别 线路纵联保护
下载PDF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姜春玲 陈君 《高教学刊》 2024年第8期63-67,共5页
针对社会对卓越工程师需求的现状,实践教学改革应该促进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研究探索,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 针对社会对卓越工程师需求的现状,实践教学改革应该促进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研究探索,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架构,实施“课堂+实践+社会+网络”的“四维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理念和“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层次、四个维度、五个结合、六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为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认证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实践教学理念和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模式 四维一体
下载PDF
杂草对9类常用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红 王月超 +3 位作者 孙莹 高红 陶波 韩玉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抗性形成机制复杂,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除草剂...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抗性形成机制复杂,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除草剂靶标位点基因的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的靶标抗性,另一种是杂草对除草剂吸收、转运、固存和代谢等一个或多个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导致的非靶标抗性。本文综述了杂草对9类不同作用方式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性杂草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除草剂 作用方式 非靶标抗性 抗性机制
下载PDF
尾巨桉萌芽林与混交改造林径流水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3 位作者 韦振道 韦俏娜 杨中宁 刘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灰木莲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对森林水质有关键影响作用的因子,采用连续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径流水质变化差异。【结果】1)试验样地坡面径流水pH值、COD、BOD5均达到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对pH值(5.5~8.5)、COD(<150.00 mg·L^(-1))、BOD5(<60.00 mg·L^(-1))浓度的要求;2)桉树纯林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7.77 mg·L^(-1))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达到空白对照样地(1.22 mg·L^(-1))的6.4倍,桉树×灰木莲混交后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其中桉树×灰木莲行间混交模式效果最明显;3)桉树和灰木莲纯林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其中桉树×灰木莲带状混交模式更有利于其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的降低。【结论】桉树混交模式的营建在保证坡面径流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及腐殖酸含量,桉树混交栽培模式进一步缓解了桉树纯林对土壤酸碱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水质 混交林 坡面径流 混交模式
下载PDF
“虚拟仿真+试误教学法”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6
作者 焦健 律涛 +3 位作者 穆玉理 冯作勋 苗婉玉 刘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6,共4页
以虚拟仿真结合“试误”教学法,建立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用于药学专业高危类化学实验教学。以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为例,采用3D MAX、IdeaVR等软件对实验场景、仪器设备等进行高度仿真。在线教学模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沉浸式学习,凸显“以学... 以虚拟仿真结合“试误”教学法,建立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用于药学专业高危类化学实验教学。以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为例,采用3D MAX、IdeaVR等软件对实验场景、仪器设备等进行高度仿真。在线教学模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沉浸式学习,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加“试误”选项,让学生体验错误操作会导致爆炸等危险后果,强化关键知识点。基于“试误”教学法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安全隐患大、污染严重等问题,能够以虚补实,而且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性高、探索式学习环境,同时,该教学模式为危险系数高的化学类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教学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试误”教学法 氧化石墨烯 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淹水及排干期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睿 廖雯萍 +3 位作者 凌波 赵小莲 林雅容 陈建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1337,共12页
为揭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不同水分管理时期对稻田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利用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比较分析单季稻不施肥、单季稻单施化肥、烟稻轮作3种种植模式和淹水期、排干期2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为揭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不同水分管理时期对稻田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利用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比较分析单季稻不施肥、单季稻单施化肥、烟稻轮作3种种植模式和淹水期、排干期2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烟稻轮作模式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分别比单季稻模式提高了32.88%~34.79%和38.22%~44.39%。淹水期稻田土壤可溶性总氮以可溶性有机氮为主,占56.06%~62.54%;排干期以硝态氮为主,占62.34%~74.05%。烟稻轮作模式可显著提高淹水和排干条件下稻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但对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明显。相较单季稻处理,烟稻轮作模式提高了稻田细菌Sobs、Shannon和Ace指数。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酸杆菌属、黄色杆菌属均是3种水稻种植模式的优势菌属。3种种植模式淹水条件下稻田脱硫弧菌属、互营杆菌属等硫酸盐还原菌类存在显著差异,排干条件下硝化螺旋菌属也存在显著差异。淹水条件下烟稻轮作模式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相关的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基因α-亚基(pomA)的绝对丰度比单季稻处理降低了18.45%~18.54%。可见,水稻种植的淹水期和排干期的土壤可溶性氮组成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而烟稻轮作模式较单季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硫酸盐还原菌类细菌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相关的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模式 水分管理 微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自主探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宇 余世策 钱匡亮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基于多年实践并辅以学生调查问卷,讨论了3种模式,即教师主导、研究生主导与本科生主导模式的适应性及其优缺点,提出“本科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研究生支持3种模式综合运用”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思路,并通过引入学生互评因子优化... 基于多年实践并辅以学生调查问卷,讨论了3种模式,即教师主导、研究生主导与本科生主导模式的适应性及其优缺点,提出“本科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研究生支持3种模式综合运用”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思路,并通过引入学生互评因子优化了考核体系。结果表明,该体系丰富了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自主探究类创新实验的教学,又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且最大程度以本科生为中心,提升其创新思维以及动手、团体合作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自主探究性 创新实验 教学模式 本科生为中心
下载PDF
“专创融合”式医学创新实践体系的设计与初步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商庆龙 李勇 +1 位作者 苑立军 钟照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责任,但如何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校以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为基础,建立以学科支撑的双创融合的医学实践体系。以实验教学为依托,加强对一线实际医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将理论学习、实验...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责任,但如何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校以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为基础,建立以学科支撑的双创融合的医学实践体系。以实验教学为依托,加强对一线实际医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将理论学习、实验与探索实践等环节延伸至医学各学科领域,最终构建新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创融合 医学 模式
下载PDF
煤系中关键金属元素的成矿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20
作者 代世峰 赵蕾 +2 位作者 王宁 魏强 刘晶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3,共15页
煤系中关键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成矿机制以及有效提取和综合利用的研究是近10年来煤地质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煤系中关键金属矿床的发现,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和保存,开... 煤系中关键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成矿机制以及有效提取和综合利用的研究是近10年来煤地质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煤系中关键金属矿床的发现,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和保存,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精细勘查技术研发,关键元素的分离提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为煤系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在揭示与煤系关键金属相关重大地球科学问题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国内外近些年来的进展,对煤系中关键金属元素(主要是锗、镓、锂、铌、锆等)的成矿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凝练,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关键金属 赋存状态 分布规律 成矿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