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mantiades-Behcet's disease-complicated gastroenteropathy 被引量:33
1
作者 Qing-Jun Wu Feng-Chun Zhang Xuan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7期609-615,共7页
Adamantiades-Behcet's disease (ABD) is a chronic,relapsing,systemic vasculitis of unknown etiology.It is more prevalent in populations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from Eastern Asia to the Mediterranean Basin,and m... Adamantiades-Behcet's disease (ABD) is a chronic,relapsing,systemic vasculitis of unknown etiology.It is more prevalent in populations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from Eastern Asia to the Mediterranean Basin,and most frequently affects young adults between the second and fourth decades of life.ABD-complicated gastroenteropathy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with abdominal pain as the most common symptom.The ileocecal region is affected predominantly,with ulcerations that may lead to penetration and/or perforation,whereas other part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including the esophagus and stomach can also be affected.Endoscopy is useful to locate the site and extent of the lesions,and tissue biopsy is often warranted to examine the histopathology that is often suggestive of underlying vasculitis of small veins/venules or,alternatively in some cases,nonspecific inflammation.Bowel wall thickening is the most common finding 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Treatment is largely empirical since well-controlled studies are difficult to conduct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disease,and the unpredictable course with exacerbation and remission.Corticosteroids with or without other immunosuppressive drugs,such as cyclophosphamide,azathioprine,sulfasalazine,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antagonist or thalidomide should be applied before surgery,except in emerg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antiades-Behcet's disease Gastro-enteropathy ULCERATION VASCULITIS
下载PDF
Australia's Synergy with the“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Initiative and Its Prospect
2
作者 Sun Junjia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7年第4期21-35,共15页
Australia's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plans have synergy with China's 21 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and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trade, financial and civil exchanges have deepened bilater... Australia's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plans have synergy with China's 21 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and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trade, financial and civil exchanges have deepened bilaterally. However, as the synergy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eets challenges, China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opening-up and inclusiveness to cope with the ups and downs coming up in the ChinaAustralia relationship so as to ensure Australia can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initi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ino-Australia relations strategic synergy
下载PDF
Progress in Foreign Cooperation of China's Oil Industry
3
作者 Jin Donghuan Wu Mouyuan Jin Yun 《China Oil & Gas》 CAS 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
In 2015, China's oil companies' overseas equity oil has grown steadily to approximately 150 million tonnes. State-owned oil majors have turned from scale-oriented to profit-oriented by adjusting investment speed and... In 2015, China's oil companies' overseas equity oil has grown steadily to approximately 150 million tonnes. State-owned oil majors have turned from scale-oriented to profit-oriented by adjusting investment speed and optimizing portfolio to improve operating profit of overseas business.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of private oil companies mainly focused on two fields: the first is to invest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 second is to enter the oil industry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M&A. Limite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e foreign cooperation of domestic upstream sector, while new changes emerged in the foreign cooperation of upstream sector. Some planned projects were postponed or delayed due to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market changes. Private oil companies, however, began to cooperate with foreign companies in the downstream sector after the former got the right to import crud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oil companies OVERSEAS The Belt and Road Private oil companies Foreign cooperation
下载PDF
古代汉语“何O之V”的构式研究
4
作者 王用源 赵子毅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41-45,共5页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O之V”的能产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点,之后逐渐降低;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在文言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运用,其他语境中很少出现。同时,该构式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委婉表达与强调表达,可以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O之V” 构式 语法化 语用功能
下载PDF
负面情态构式“一V了之”的构式化与语义分析
5
作者 申佳丽 曾传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5-139,共5页
“一V了之”是负面情态构式。构式化方面,经历了由“以+X+了之”到“以+一V+了之”再到“一V了之”的演变过程。受求简心理的影响,变量“X”稳定为常量“一V”,“一V”较“X”更加简便,“以+X+了之”稳定为“以+一V+了之”;受类推作用... “一V了之”是负面情态构式。构式化方面,经历了由“以+X+了之”到“以+一V+了之”再到“一V了之”的演变过程。受求简心理的影响,变量“X”稳定为常量“一V”,“一V”较“X”更加简便,“以+X+了之”稳定为“以+一V+了之”;受类推作用和经济原则的影响,“以”字省略,“以+一V+了之”最终简缩为“一V了之”构式。语义方面,“一V了之”的语义有属于行域的“简单解决”义;有属于知域的“无奈而择”义、“漠不关心”义和“推卸责任”义;有属于言域的“规劝”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V了之 语义 负面情态 三域
下载PDF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6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而VP_(2)” “NP之VP” 连词 “而” 结构助词 “之”
下载PDF
由明清小说看“称谓之不古”现象
7
作者 樊瑞冬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 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批判“称谓之不古”现象,而在《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也出现了不顾现实身份而任意改变称呼语的描写。称呼语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属性,与整个社会文化、思想背景息息相关。在古典小说中,称谓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分析不同阶层、地位之间使用称呼语的差别,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探寻其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呼语 “称谓之不古” 明清小说 社会属性 民族心理
下载PDF
出土战国简册“[鹿毛]”字考
8
作者 李晓云 刘洪涛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鹿毛]”字战国楚简五见,当分析为从“毛”“麃”省声,是“毛”字加注声符“麃”而成的注音形声字,即“毛”字异体。湖北老河口安岗一、二号楚墓竹简中此字当分别读为“毛”和“表”,“毛”表示旗杆上的一般毛饰,“鲁帛之表”指鲁地... “[鹿毛]”字战国楚简五见,当分析为从“毛”“麃”省声,是“毛”字加注声符“麃”而成的注音形声字,即“毛”字异体。湖北老河口安岗一、二号楚墓竹简中此字当分别读为“毛”和“表”,“毛”表示旗杆上的一般毛饰,“鲁帛之表”指鲁地丝帛制成的用来装竹杖的套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毛] 安岗楚简 鲁帛之表
下载PDF
读金文札记四则
9
作者 陈建新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33-39,125,共8页
本文由四则札记组成:第一则考释季老盉铭文的“肇”字;第二则考释黄子季子庚臣簠铭文的“黍”字;第三则考释虢仲编钟铭文中的“承首(守)”;第四则考释竞之■鼎器铭的“宁”字,认为“宁”即《左传》中的公孙宁。
关键词 季老盉 黄子季子庚臣簠 虢仲编钟 竞之■鼎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人称代词“之”和“其”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10-115,共6页
本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 ,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三国志》人称代词“之”和“其”的用法作了考察和描写 ,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在语法功能、格位分布和使用频率上的发展变化 :“之”主要沿袭上古用法 ,否定句中作宾语完全后置 ... 本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 ,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三国志》人称代词“之”和“其”的用法作了考察和描写 ,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在语法功能、格位分布和使用频率上的发展变化 :“之”主要沿袭上古用法 ,否定句中作宾语完全后置 ;“其”功能扩大 ,可作句子主语、宾语、兼语 ,作宾语和兼语可与“之”互用 ,呈现出取代“之”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 '' 语法功能 格位分布 使用频率
下载PDF
虚化的"it"与"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巧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7-119,共3页
英语中的"it"和古代汉语中的"之"都有虚化的用法。我们对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作出比较后发现,它们的虚化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并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作了探讨,以冀能为跨语言教学在涉及历时语言的学习中... 英语中的"it"和古代汉语中的"之"都有虚化的用法。我们对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作出比较后发现,它们的虚化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并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作了探讨,以冀能为跨语言教学在涉及历时语言的学习中提供一点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化 'it' '之' 句法功能 语法意义 虚化因素
下载PDF
“之所以”词汇化问题辨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奚强 王灿龙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21-28,共8页
针对拙作《"之所以"的词汇化》,王兴才先生(2007、2009)先后发表了两篇质疑文章。这两篇文章基本观点完全相同。王兴才(2007)提出了以下几点商榷意见:1."所以VP"是体词性结构,不具有谓词性;2."之"并非取... 针对拙作《"之所以"的词汇化》,王兴才先生(2007、2009)先后发表了两篇质疑文章。这两篇文章基本观点完全相同。王兴才(2007)提出了以下几点商榷意见:1."所以VP"是体词性结构,不具有谓词性;2."之"并非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3."之所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之所以_1"("之"为结构助词),另一个是"之所以_2"("之"为指示代词);4."其所以"跟"之所以"同类,"之所以""用于起句"是受"其所以"的影响所致。本着深化认识、繁荣学术、发展科学的思想,本文就此逐一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所以”词汇化 再分析
下载PDF
“一介之使”再辨——兼谈量词“介”的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世文 徐朝红 《云梦学刊》 200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量词“介”可能来源于名词“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介之使 名词 量词
下载PDF
古代“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上博简《曹沫之陈》篇题的启示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青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7,共8页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 文体 记言 上博简 曹沫之陈
下载PDF
《周易》第三身代词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振兴 李新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2,共7页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文章认为,西周末年已经有了只有称代作用,没有指别作用的单纯第三身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第三身代词 称代
下载PDF
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玉金 《殷都学刊》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本文概述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说法,赞同助词“之”源自代词“之”的说法,并对此展开论述。认为甲骨文中的代词“之”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谓词性的,这两种“之”都是助词“之”的源头。文章具体分析了由甲骨文中的代词“之”向助词... 本文概述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说法,赞同助词“之”源自代词“之”的说法,并对此展开论述。认为甲骨文中的代词“之”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谓词性的,这两种“之”都是助词“之”的源头。文章具体分析了由甲骨文中的代词“之”向助词“之”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 助词 来源 甲骨文
下载PDF
“之前”单用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川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5,共4页
本文依据方位词"之前"单用的语言事实,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这一现象做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就该用法的由来及其认知基础,尤其是特有的表达功能等给出理据性解释,进而得出"之前"可以单用的结论。
关键词 之前 单用 认知 功能
下载PDF
汉语正反同义构式的认知研究--以“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懿 张雪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7-203,共7页
构式语法与概念整合理论可用于分析以"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为例的正反同义构式,包括:①"没有VP之前"构式的形成与构式义;②"没有VP之前"构式的生成机制,也就是"VP之前"与"没... 构式语法与概念整合理论可用于分析以"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为例的正反同义构式,包括:①"没有VP之前"构式的形成与构式义;②"没有VP之前"构式的生成机制,也就是"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可以互换的认知理据;③正反同义构式语用动机及互换问题。"没有VP之前"是由语义相似的"没有VP"与"VP之前"两个正反结构进行概念整合而成,因此,"没有VP之前"与"VP之前"能够互换;二者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差异则导致了各自使用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同义构式 “VP之前” “没有VP之前” 构式语法 概念整合
下载PDF
契丹“盐池宴”、“诸弟之乱”与夷离堇任期问题 被引量:7
19
作者 任爱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9,共9页
中原史料关于契丹"盐池宴"的记载,始终是学界产生困惑的疑端;但经过南、北史料系统(即《辽史》等代表的北方史料和《新五代史》等代表的中原史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盐池宴"与"诸弟之乱"存... 中原史料关于契丹"盐池宴"的记载,始终是学界产生困惑的疑端;但经过南、北史料系统(即《辽史》等代表的北方史料和《新五代史》等代表的中原史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盐池宴"与"诸弟之乱"存在的史料类同关系,还可发现大夷离堇职务与部落首领世选与任期问题存在的疑端,从而解决辽初史料整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辽朝 盐池宴 诸弟之乱 大夷离堇 本部夷离堇
下载PDF
关于“之所以”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兴才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34-40,共7页
本文认为古汉语"所以VP"不具有谓词性特征,其当属体词性结构;形成于"S+之+所以VP"的"之所以VP"(简记作"之所以")不置句首,而总是放在一定词语之后且用法同于不带"之"的"所以VP&... 本文认为古汉语"所以VP"不具有谓词性特征,其当属体词性结构;形成于"S+之+所以VP"的"之所以VP"(简记作"之所以")不置句首,而总是放在一定词语之后且用法同于不带"之"的"所以VP",其"之"为偏正结构中的助词。古汉语里的"之"还能以指示代词的身份修饰、限定"所以VP"结构,由此形成的"之所以VP"(简记作"之所以"),却是以名词性短语的形式作句子的主语而起领全句。来源与用法本不相同的"之所以"和"之所以",因形式上的相似引发了学界对"之所以"用法的争讼不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所以” “所以VP” “之”的用法 词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