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成年新礼”的“间隔年”:过渡仪式、认同重构与主体实践
1
作者 李建军 王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茫与机遇、兴奋与惆怅并存的状态下,个人层面上极具张力的重大决定与社会层面充满道德意义的新仪式促成了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间隔年”及青年“认同重构”已不再属于“边缘仪式”的亚文化范畴,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心态,标志着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成年新礼” 过渡仪式 自我认同 主体实践
下载PDF
《论语·八佾》孔子不欲观禘说之礼制内涵诠释
2
作者 黄溪 宁镇疆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禘之礼;郑玄、马融从禘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禘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禘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制的坚守,也是对鲁国现实政治的忧虑关切。重视《论语》礼制诠解是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孔子圣人之意的关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禘祫 郑玄
下载PDF
仪式乐舞的文本层次与叙事结构——以青海黄南藏族传统仪式乐舞为例
3
作者 王海龙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代表着青海黄南传统文化的藏族乐舞仪式“六月会”,具有跨族群文化内容和多元审美形态。其各类文本中的程式(巫)和程序细节(礼)成为远古神话的符号。其乐舞文化包含三层叙事结构:精神信仰的濡化叙事,涉及乐的语义表述,依托于仪式中的程... 代表着青海黄南传统文化的藏族乐舞仪式“六月会”,具有跨族群文化内容和多元审美形态。其各类文本中的程式(巫)和程序细节(礼)成为远古神话的符号。其乐舞文化包含三层叙事结构:精神信仰的濡化叙事,涉及乐的语义表述,依托于仪式中的程式与仪式人来进行;文化形态的情境叙事,涉及乐的语境表述,依托于仪式中以乐器为代表的能指来实现;娱情审美的情感叙事,涉及乐的互文表述,依托于音乐语言、音声、表演与受众的行为交互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会” 仪式乐舞 神话符号 文本叙事
下载PDF
节事活动中观众互动与社会临场感量化机制研究——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蔡礼彬 丁子群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21,共17页
体验经济时代下,观众体验感知对节事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节事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探讨数字化情境下节事活动观众群体的互动与体验感知对节事活动的发展升级至关重要。文章以东京奥... 体验经济时代下,观众体验感知对节事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节事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探讨数字化情境下节事活动观众群体的互动与体验感知对节事活动的发展升级至关重要。文章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为研究对象,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与社会临场感理论,运用AMOS 24.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分析。从观众观看直播过程的互动仪式出发,以观看过程中感受到的社会临场感为中介因素,构建体育活动直播情境下观众互动仪式链与情感能量生成的二阶多重中介模型,考察观众互动性、社会临场感与观众情感能量生成的关系。研究发现,观众在观看直播过程中感受到的互动性会影响其社会临场感知;观众对社会临场感的感知会影响自身多重情感能量的生成;社会临场感各维度在观众互动性与情感能量的形成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从量化角度揭示了节事活动直播情境下观众互动与临场感体验的作用机制,对在线节事活动的举办与发展、节事活动微观视角下的感知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与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幕式 互动仪式链 社会临场感 情感能量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仪式教育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耿依娜 程锦仪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第3期19-26,共8页
仪式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以来,高校仪式教育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由散发到繁盛的发展图景:有关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从单一分析理路向多视角、多方法共用转化,其内涵及类型的研究从初步探究到达成一定共识,特... 仪式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以来,高校仪式教育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由散发到繁盛的发展图景:有关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从单一分析理路向多视角、多方法共用转化,其内涵及类型的研究从初步探究到达成一定共识,特征与功能的研究则是从浅见到不断深化,困境及优化的研究则从表象、因素分析逐渐向深层次的运作机理、化育模式阐释转变。未来,可从构建跨学科理论合力、拓展研究主题、构建本土话语、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促进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再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仪式 仪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仪式特征 育人功能
下载PDF
风险社会视域下哈尼族祓除仪式的变迁--以绿春县西然村“连山节”为中心的人类学讨论
6
作者 孙东波 李么黑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绿春县西然村哈尼族“连山节”仪式近年来的变迁,体现出风险社会背景下“村寨主义”集体祓除现实不祥的努力,并具有规范社会道德及凝聚村寨力量的重要意义。连山节获周边多个村寨效仿的事实反映了“村寨主义”具有的社会开放性与文化包... 绿春县西然村哈尼族“连山节”仪式近年来的变迁,体现出风险社会背景下“村寨主义”集体祓除现实不祥的努力,并具有规范社会道德及凝聚村寨力量的重要意义。连山节获周边多个村寨效仿的事实反映了“村寨主义”具有的社会开放性与文化包容性。村民集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开展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哈尼族 村寨主义 连山节 祓除仪式
下载PDF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的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向柏松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0-157,共8页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经历了由巫术仪式叙事到祭礼仪式叙事、民俗仪式叙事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理性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结果。中国神话巫术仪式叙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促进了中国歌乐舞合一的艺...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经历了由巫术仪式叙事到祭礼仪式叙事、民俗仪式叙事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理性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结果。中国神话巫术仪式叙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促进了中国歌乐舞合一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催生了道教的形成。中国神话祭礼仪式叙事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对于中华礼仪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随着官方的礼仪不断融入民间生活,神话的仪式叙事逐渐演变为能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民俗仪式叙事,人民大众成为神话民俗仪式叙事的主体,对中国节日民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仪式叙事 巫术仪式 祭礼仪式 民俗仪式
下载PDF
看见差异中的共性: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石建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幼小双向衔接的前提是双方达成儿童发展共识。然而幼儿园毕业典礼所传达的告别快乐童年的情感,揭示了幼小实践中的童年状态差异。正是基于不同的儿童观,过渡中的儿童才会面临身份、育人方式、课程形态上的诸多差异。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而... 幼小双向衔接的前提是双方达成儿童发展共识。然而幼儿园毕业典礼所传达的告别快乐童年的情感,揭示了幼小实践中的童年状态差异。正是基于不同的儿童观,过渡中的儿童才会面临身份、育人方式、课程形态上的诸多差异。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而言,幼小双方要突出儿童在过渡阶段的特定需求,聚焦身体行动实现育人方式的一致性,寻找共同的课程衔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儿童本位 毕业典礼 教育仪式
下载PDF
元宇宙视域下春节互动仪式场景交互设计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司峥鸣 聂源 于嘉阔 《设计》 2023年第18期140-143,共4页
面对春节节日仪式感渐弱及“就地过年”渐成常态化的现状,在元宇宙视域下进行春节互动仪式场景设计。新的媒介技术催生新的节日互动仪式,在元宇宙视角下,基于“跨空间共在”的设计理念,运用虚实相融技术,实现春节互动仪式场景交互设计... 面对春节节日仪式感渐弱及“就地过年”渐成常态化的现状,在元宇宙视域下进行春节互动仪式场景设计。新的媒介技术催生新的节日互动仪式,在元宇宙视角下,基于“跨空间共在”的设计理念,运用虚实相融技术,实现春节互动仪式场景交互设计。从虚拟和现实的双重身份设计、虚拟和现实时空相融的双重交往设计、家庭互动仪式沉浸式场景设计新构等方面进行设计。新技术背景下节日互动仪式场景设计的重塑与实现成为可能,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展现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情怀,提供创新而强操作性的设计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仪式互动仪式链 元宇宙 传统文化 交互设计
下载PDF
仪式的“神通”:剑川白族阿吒力两套生命仪式功能研究
10
作者 李雪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6-11,共6页
宗教仪式对于地方社会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剑川白族两场极具张力的阿吒力仪式“庆诞会”和“开狱会”体现了荤与素、生与死、阳与阴、熟与生、色与空、建构与解构等多重结构性的二元对立关系。立足于田野,以“结构”与“情境—叙事”... 宗教仪式对于地方社会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剑川白族两场极具张力的阿吒力仪式“庆诞会”和“开狱会”体现了荤与素、生与死、阳与阴、熟与生、色与空、建构与解构等多重结构性的二元对立关系。立足于田野,以“结构”与“情境—叙事”为框架,借助符号互动论来揭示两场仪式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庆诞会”和“开狱会”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其本质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与微观的剑川白族行动主体“情境—叙事”之间的互动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川白族 阿吒力仪式 符号互动论 “庆诞会” “开狱会”
下载PDF
“礼”“巫”文化视阈下土族纳顿仪式中的“庄稼其”乐舞研究
11
作者 刘亚雄 王海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9-134,共6页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巫”文化 那顿仪式 乐舞研究 文化叙事
下载PDF
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 被引量:23
12
作者 侍非 毛梦如 +2 位作者 唐文跃 蒋志杰 高才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3,97,共9页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活动 集体记忆 象征空间 校庆 典礼
下载PDF
微观视角下旅游仪式感对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白世贞 魏胜 王忠勋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3,共9页
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加入仪式性活动来增加产品的魅力,以提升形象和吸引游客。本文从微观视角切入,基于M-R模型构建旅游仪式感、旅游者情感和重游意愿的关系模型,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旅游仪式感中的独特性和礼仪... 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加入仪式性活动来增加产品的魅力,以提升形象和吸引游客。本文从微观视角切入,基于M-R模型构建旅游仪式感、旅游者情感和重游意愿的关系模型,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旅游仪式感中的独特性和礼仪性对旅游者重游意愿有正向影响;在旅游仪式活动中,旅游者情感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愉快对旅游者重游意愿没有影响作用,唤醒对旅游者重游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对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景区开发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仪式 仪式感 重游意愿 消费者情感 微观视角
下载PDF
中越边境广西金龙布傣族群的“天”与天琴 被引量:10
14
作者 秦红增 毛淑章 农瑞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4,共8页
立足田野调查,从起源、仪式、诗经、"巫"身份等方面,系统剖析了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的"天"信仰、"做天"仪式、"天琴"法师及法事操持者等内容,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
关键词 金龙布傣族群 天琴 法事操持者
下载PDF
仪式过程理论“阈限”范畴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学松 阴腾龙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6-230,234,共6页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特纳《仪式过程》理论为导向,以闽台"陈靖姑"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陈靖姑"仪式活动沿承的社会元素。认为,"陈靖姑"仪式中"...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特纳《仪式过程》理论为导向,以闽台"陈靖姑"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陈靖姑"仪式活动沿承的社会元素。认为,"陈靖姑"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是该仪式活动的核心支撑及象征之展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始宗教观促生了以肢体运动的象征寓意,以身体运动文化反映精神和心灵需求。"陈靖姑"祭祀仪式活动中的身体运动包含2个方面,即以项群为基础的武术类、舞蹈类、阵法类、徒步类等最基础的形式,以及富有特殊象征内涵的诸如斩白蛇活动、闽剧中的身体运动、大型庙会中的身体运动、十二婆姐阵及宋江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展演 阈限 身体运动 闽台 乡土社会仪式 仪式行为
下载PDF
亚运会开幕式对广州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仪式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罗秋菊 林潼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7-593,共7页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既是体育事件的仪式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基于事件与仪式理论视角,阐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及文化象征符号意义,透过举办地本地居民对具有本地文化表征事件的态度,分析亚运会开幕式事件与举办地文化的关系...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既是体育事件的仪式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基于事件与仪式理论视角,阐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及文化象征符号意义,透过举办地本地居民对具有本地文化表征事件的态度,分析亚运会开幕式事件与举办地文化的关系,探讨在事件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呈现及可能的变化趋势。透过对作为阈限的事件、事件的文化表演、事件的文化时代连结、事件对地方意识的激发等关系的阐释,呈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研究发现: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唤起的情绪是文化本体认同的体现,事件亦提供认识文化体系中文化符号及其意义的一个途径,同时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推进了文化的整合;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影响文化认同的过程需要相关群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暂时的情绪转化成人们对于文化的主动性思考、认知与认同,事件的刺激作用才能得以延续并最终作用于文化认同。此外,事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需要在时间延伸上进行讨论和完善,事件后文化的发展状态也需要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事件 广州亚运会 开幕式 文化认同 仪式理论
下载PDF
两次世界大战间奥运会开幕式的裂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牛静 马法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5-30,共6页
开幕式是专门设计的、标志某届奥运会开始的程序化活动,这种程序是以其仪式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结构为基础的。以开幕式结构为衡量尺度,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幕式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研究认为,开幕... 开幕式是专门设计的、标志某届奥运会开始的程序化活动,这种程序是以其仪式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结构为基础的。以开幕式结构为衡量尺度,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幕式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研究认为,开幕式的结构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意义结构两部分,形态结构主要由时间、空间、器物、角色和行为组成,两次世界大战间,后三者发生了裂变;意义结构则一方面体现在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各因素的影响上,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仪式功能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会 开幕式 奥林匹克运动 仪式
下载PDF
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梁永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6,共6页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客位的视角观察到。因此,在探讨空间形成力量之前,研究者应该在主位与客位的视角之间做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空间 本土知识 主位与客位 大理
下载PDF
“大行”与“行器”——关于上古丧葬礼制的一个新考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7,共10页
传世文献中的"行"和"大行"都与丧礼有关,表示死者远行不返,因而成为死亡的讳称,历代文献中的其他解释不足为训。前代所谓"大行之称,起于汉氏"的说法,实为误识。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自铭为"行器&qu... 传世文献中的"行"和"大行"都与丧礼有关,表示死者远行不返,因而成为死亡的讳称,历代文献中的其他解释不足为训。前代所谓"大行之称,起于汉氏"的说法,实为误识。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自铭为"行器"者,其功能可与《仪礼·既夕》中的记载互相印证。青铜"行器"的用途绝不限于征行、燕行等,它们也可视为随葬的"遣器"。"行器"自铭出现的高峰期正是春秋时期,而《仪礼》所反映的礼仪制度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行 行器 丧葬礼制 《仪礼》
下载PDF
汉武封禅:儒学正统化大典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平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36-41,共6页
汉武时代,形势需要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强化皇权、开拓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社会秩序,儒学思想应运登上政治舞台。在儒学思想诠释与演绎下,封禅仪式程序不仅成为改德改制、大一统宗教礼仪和皇权至上与“奉天承运”的标志,而且也是宣告... 汉武时代,形势需要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强化皇权、开拓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社会秩序,儒学思想应运登上政治舞台。在儒学思想诠释与演绎下,封禅仪式程序不仅成为改德改制、大一统宗教礼仪和皇权至上与“奉天承运”的标志,而且也是宣告儒学正统化、制度化的典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封禅 礼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