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两种简单趋向补语的异同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凤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4年第5期65-68,共4页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V+去'与'V+走'从语义、句式、对动词的选择限制等方面进行了区别分析.认为'V+去'的趋向意义是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离开立足点向远离说话人的另一处所趋近,转移的终点可从句...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V+去'与'V+走'从语义、句式、对动词的选择限制等方面进行了区别分析.认为'V+去'的趋向意义是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离开立足点向远离说话人的另一处所趋近,转移的终点可从句中或上下文中找到.'V+走'的结果意义是表示'离开',离开后的去向在'V+走'所在的句中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简单趋向补语 v+去” v+走” 动词 结果补语
下载PDF
“V+去”和“V+走” 被引量:3
2
作者 曾传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64,共14页
"V+去"和"V+走"在动词的选择、可能式的构成和界性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V+去"中表达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的动词在数量上相差不大,而"V+走"中则相差悬殊;"V+去"基本上不构... "V+去"和"V+走"在动词的选择、可能式的构成和界性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V+去"中表达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的动词在数量上相差不大,而"V+走"中则相差悬殊;"V+去"基本上不构成可能式,"V+走"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可能式;"Vi+去"表现出无界谓词的特点,"Vi+走"则表现出有界谓词的特点;"Vt+去"和"Vt+走"的有界程度不同,前者的有界性偏低;"V+走"倾向于表达致移事件,而且倾向于选择"把/被"字句和受事主语句,而"V+去"表达致移事件时则有更多句式选择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去 v+走 位移事件 界性特征
原文传递
事件句法视域下汉语双宾句的施用分析
3
作者 全峰 石定栩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6,共9页
前期关于汉语“给予”类与“取得”类双宾句的句法结构研究存在3个问题:未能从结构上确切反映两类双宾句的题元指派及生成差异;未能合理解释DO和IO在被动句中的不对称性;未能合理解释“给/走”的结构位置及“V给/走”的句法生成。本文... 前期关于汉语“给予”类与“取得”类双宾句的句法结构研究存在3个问题:未能从结构上确切反映两类双宾句的题元指派及生成差异;未能合理解释DO和IO在被动句中的不对称性;未能合理解释“给/走”的结构位置及“V给/走”的句法生成。本文基于事件句法的视角,指出“V给/走”由两个事件组成:V表示致使事件,而“给/走”表示结果事件,这两个动词通过移位结合为以功能语类为核心的复合词。两类双宾句具有不同的句法生成结构:“给予”类双宾句可分析为提升施用结构,DO和IO都由词根“给”指派题元,APPL只担当名词允准的角色;“取得”类双宾句可分析为高阶施用结构,DO由词根“走”指派题元,IO由APPL引出并指派题元。该分析不仅能够从结构上阐释两类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异同,还有利于统一解释双宾句中被动移位的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双宾句 事件句法 施用操作 v给/走 被动移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