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现实困境与纾困之道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春萍 潘泓宇 郭鸣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体育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产业协同集聚视角分析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剖析当前的现实困...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体育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产业协同集聚视角分析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剖析当前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纾困之道。研究认为,区域体育产业协同集聚是集聚力和扩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应通过有效刺激集聚而避免扩散来促进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要素流动壁垒有待破除、产业政策体系亟待优化、市场发展存在短板、数字体育建设滞后等多重现实困境。为此,提出打破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健全区域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构建更高水平的区域体育有效市场以及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的纾困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协同集聚 经济增长
下载PDF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地方政府博弈与市场分割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古 罗聪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73,共22页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是政府协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挥棒”,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会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市场分割的威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引入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在国家重点产业规划下地方政府...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是政府协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挥棒”,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会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市场分割的威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引入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在国家重点产业规划下地方政府间策略选择的竞争模型,并对博弈假设、核心结论和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国家重点产业规划的盲目追随会引发地方政府间的同质化竞争,进而可能加剧市场分割;设置“高墙”是地方政府的绝对占优策略,能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与区域间技术交流及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地方保护与本地整体产能间呈现倒U形关系,持续高涨的区域壁垒不利于产能红利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博弈 市场分割 统一大市场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
3
作者 张古 张珂涵 安虎森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44,共18页
技术创新模式正由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形态向多元主体共享合作的网络模式转变,企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构建了用于讨论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之... 技术创新模式正由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形态向多元主体共享合作的网络模式转变,企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构建了用于讨论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之间微观互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运用2011—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决策受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二者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正向的循环累积效应;人力资本结构存在最优配置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创新绩效;地理区位、本地创新资源禀赋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等外部市场环境也会影响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和创新水平。研究表明,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协同人才结构优化策略,开创科技发展新格局,不仅是新时代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创新网络 人力资本结构 企业创新绩效 熊彼特创新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开放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薛领 张天骄 +1 位作者 张晓林 赵威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城市群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基于agent计算经济学对多重异质性下城市差异化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演化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居民... 城市群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基于agent计算经济学对多重异质性下城市差异化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演化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居民工资等多重异质性的两区域空间经济模型对城市间人口和企业迁移进行动态模拟以研究空间经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无论是否存在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小城市内部工业产品的差异性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和人口向小城市迁移,企业和人口倾向于分散。但是存在市场机制能提高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对人口和企业迁移的吸引力。(2)城市群中小城市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口,需要继续鼓励创新生产差异化产品,使城市内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3)为了使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地区需要更加健全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市场机制,使得有利可图的资本可以进入市场,同时亏损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或者转型升级和改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化 城市群 “新”新经济地理学 ACE
下载PDF
企业异质、地区异质与多要素流动
5
作者 何雄浪 姚雨霜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40,共21页
本文将企业异质、地区异质与多要素流动统一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中,发展了企业异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满足产业集聚的强条件时,企业分布异质性的增强强化了产业集聚的“黑洞条件”,反之,则会强化产业的分散力;区... 本文将企业异质、地区异质与多要素流动统一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中,发展了企业异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满足产业集聚的强条件时,企业分布异质性的增强强化了产业集聚的“黑洞条件”,反之,则会强化产业的分散力;区域间异质性增大导致区域均衡发展越来越困难。如果区域间的初始禀赋条件相同,则对称结构可能是一种稳定均衡结构,这时对称结构稳定对应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最宽。反之,如果区域间的初始禀赋条件不同,这时内部一般非对称结构可能成为一种稳定均衡结构,但这时对应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有所变窄;在区域异质性的条件下,内部非对称结构可能是一种稳定均衡结构,当地区同质时,该内部非对称结构就会演变为对称稳定均衡结构,并且,存在多重稳定均衡结构的现象。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集聚是可能的,也是渐进的,这一过程会变得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 地区异质 多要素流动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技术溢出、贸易成本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拓展
6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开发研究》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固定成本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内生变量,企业会因为技术溢出的正向外部性减小固定生产成本而获得更多收益。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对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新拓展,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 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固定成本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内生变量,企业会因为技术溢出的正向外部性减小固定生产成本而获得更多收益。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对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新拓展,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得出有特色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本地技术溢出效应增强会促进产业的集聚,而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会促使产业空间分布趋向分散。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技术溢出导致对称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窄,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宽;当贸易自由度较大、本地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较小时,市场拥挤效应可能不存在,此时市场拥挤效应转化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既可以小于持续点也可以等于持续点或大于持续点,由此,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不仅可以表现为突变的特征,也可以表现出渐变的特征。驼峰状集聚租金曲线是存在的,即使在完全贸易自由度条件下,集聚租金也不会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溢出 贸易成本 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产业随人才走:异质性人才集聚影响区域产业格局的微观机制
7
作者 凌英凯 王君慧 +1 位作者 古恒宇 沈体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169,共12页
人才的空间分布格局塑造了产业空间格局,“产业随人才走”成为新趋势新现象。但对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因果逻辑未能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二者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仍然是一个理论“黑箱”。该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进行... 人才的空间分布格局塑造了产业空间格局,“产业随人才走”成为新趋势新现象。但对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因果逻辑未能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二者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仍然是一个理论“黑箱”。该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进行拓展,放松人才和企业同步流动的强假设,纳入新空间经济学的地方品质驱动效应以及人才异质性,建立一般性的空间均衡分析框架,探讨了异质性人才集聚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低技能人才总是比高技能人才更容易产生集聚激励,是引发和维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先驱力。当贸易成本较高时,低技能人才集聚会对高技能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产业集聚格局;在贸易成本较低时,低技能人才集聚会对高技能人才产生引致效应,从而强化产业集聚格局。由于异质性人才面临的集聚门槛不同以及二者分布的相互影响,经济体中并非一定形成对称均衡和核心-边缘结构,也会出现低技能人才集聚、高技能人才分散、产业分散分布的内点均衡。人才的类型分布异质性对于区域产业格局是一种分散力,人才的效率异质性对于区域产业格局是一种集聚力。建议地方政府重视人才先行,以才引产,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层次人才引进战略,着力推进贸易一体化建设,降低企业贸易成本。此外,政府应当重视和完善面向低层次人才和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增长渠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集聚 异质性 产业格局 贸易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晓辉 林潭晨 +1 位作者 张天尧 张旭亮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它强调地方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侧重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此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内生发展... 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它强调地方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侧重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此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然而,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和扩散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性,使得地方实践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以浙江省134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2017—2022年多次实地访谈、线上问卷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和集聚经济理论,对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归纳出具有类型差异的特色小镇,并提出相应政策干预建议。结果显示:浙江省特色小镇可大致分3类,第一类为政府主导的、面向新产业塑造的科技园区型小镇;第二类为企业主导的、面向传统产业升级的专业化市场型小镇;第三类为基于地方特有自然或社会文化资源的、面向旅游业发展的景区型小镇。最后,建议将演化经济地理思想纳入特色小镇发展实践中,重视历史、空间与地方作用,避免标准化、指标化的“一刀切”政策干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 集聚经济 演化经济地理 分类政策 浙江省
下载PDF
知识资本积累、空间溢出与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9
作者 孙明松 许培源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12,共22页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资本积累 知识空间溢出 城市群创新中心 新经济地理
下载PDF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10
作者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8,共1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能源转型 产业空间分布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下载PDF
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看京津冀协同发展
11
作者 张天骄 孙铁山 薛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是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引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无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和重中之重。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围绕北京展开讨论,忽略了对周边中小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的分析。以新经济地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是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引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无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和重中之重。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围绕北京展开讨论,忽略了对周边中小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的分析。以新经济地理学为视角,可以结合ABM构建一个基于垄断竞争、集聚与规模经济、交通成本、市场一体化的多区域空间分析框架。通过政策模拟不难发下如下四点:第一,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疏解,但存在“门槛效应”,跨过“门槛”才能实现有效疏解;第二,提高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连通性,能够进一步提升疏解效果;第三,通过创新提升本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多样程度,并建立市场的开放制度,通过企业进入与退出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高质量的疏解与集聚;第四,通过企业和人才补贴,可以短期内提升中小城市的市场规模,促进企业和人口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 新经济地理学 核心-边缘结构 中小城市
下载PDF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12
作者 汤一用 张艺涵 周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地区生产率 “新”新经济地理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演进背景下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布局调适
13
作者 李清刚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0,共11页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进模型,并以旧金山城市群、伦敦城市群及东京都城市群等城市群空间演进下的高等教育布局调适为例进行检验和比较,为粤港澳城市群的高等教育布局调适提供解释框架。粤港澳城市群当下的多...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进模型,并以旧金山城市群、伦敦城市群及东京都城市群等城市群空间演进下的高等教育布局调适为例进行检验和比较,为粤港澳城市群的高等教育布局调适提供解释框架。粤港澳城市群当下的多中心多圈层环状结构并非成熟状态,其演变趋势应该是伦敦或东京都城市群单一核心的圈层或环状布局。粤港澳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在由“核心为主、兼顾边缘”向“边缘为主、兼顾核心”演进中存在流通不畅导致的产业整合与布局调整受阻;“双一流”建设高校布局偏少,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精英大学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为此,奥港澳城市群要尽快形成统一市场,围绕产业带布局高等教育,提升精英大学服务产业升级能力,积极建设人才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城市群 高等教育 空间布局调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下载PDF
Effect of regional factor productivity on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case of Sino-Pak economic ties 被引量:1
14
作者 Muhammad Imran An HuSen +3 位作者 Muhammad Kaleem Arshad Khan Bangash Nizam Ud Din Sobia 《Financial Innovation》 2020年第1期95-108,共14页
Introduction:Economic ties and trade blocs increase the flow of trade between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nd lea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and structural changes.Case descrip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 Introduction:Economic ties and trade blocs increase the flow of trade between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nd lea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and structural changes.Case descrip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value-added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as the two countries recently launched the CPEC(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project.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This study utilizes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5 to test certain factor effects on regional value-added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market size that respond differently to industrial value-added production.Conclusion:Aggregate factor productivity at China is higher than in Pakistan but growth in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latter is higher than the former;similarly,the share of bilateral trade is higher in the case of Pakistan.Although each country responds differently to the new economic ties,the macroeconomic results support bilateral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China-Pakistan economic-ties Factor productivities
下载PD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Should Not Be Blamed for Widening Income Gaps in China
15
《China Economist》 2012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cross the worl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gglomeration promotes dynamic efficiency, which in turn is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pr...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cross the worl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gglomeration promotes dynamic efficiency, which in turn is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prosperity of a country's economy. Compared with most countries, in China is very low, and Chinese cities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various industries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equal-sized. Thus, it is unnecessary to contain the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China. Widening regional gaps since pro-market reforms and opening-up in China should be ascribed to institutional barriers rather than agglomeration. Therefore, China should refrain from containing agglomeration and instead focus on integrating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LOMERATION growth new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disparitiesJEL: O18 Rll R58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我国海洋体育产业发展的区位逻辑及空间布局 被引量:4
16
作者 苗治文 刘月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3,共8页
海洋体育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新发展阶段需要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前瞻布局新业态。研究旨在构筑“以体强海,以海强国”的新空间发展格局。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3方面的发展... 海洋体育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新发展阶段需要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前瞻布局新业态。研究旨在构筑“以体强海,以海强国”的新空间发展格局。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3方面的发展环境优势,针对4大制约短板提出海洋体育产业发展的区位逻辑和空间布局策略。研究认为:(1)海洋体育产业应致力于运动项目空间、海陆一体空间和沿海城市群空间发展;(2)按空间规划和区位要素布局项目发展,提升海洋运动参与度;(3)创新海洋体育产业载体建设,形成“海洋-内陆-内水”辐射效应;(4)推进海洋体育制造业高端化,构建“产学研用”国有品牌高新技术产业链;(5)金融赋能海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构特色产业集聚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体育产业 区位逻辑 空间规划 空间布局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促进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培源 孙明松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6-107,共12页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和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两种情形下,模拟分析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结果发现:(1)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下,中国深化开放政策有利于工业生产向拥有大市场的东部地区转移,但这将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差距;(2)西南陆海新通道开辟后,中国西部内陆直接从印度洋出海,贸易成本下降、贸易和市场规模扩大,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工业生产向西部地区集聚,将缩小东西部差距;(3)新通道高水平联通下,四地区间产业资本布局竞争更激烈,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洋周边地区的通道效应最直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区位劣势;(4)与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相比,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内生的产业转移效应,或可助力破解“胡焕庸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陆海新通道 经济地理重塑 东西部发展差距 新经济地理学 自由资本模型
下载PDF
中国区域增长差异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0—2020年数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林生 李止兮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51,共14页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疫情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区域经济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因此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分析疫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在区域差异新态势上,考虑了地理、人口、产业等因素,从经济地理视角将全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以...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疫情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区域经济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因此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分析疫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在区域差异新态势上,考虑了地理、人口、产业等因素,从经济地理视角将全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使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和核密度估计,分区域总结区域差异新态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虚拟变量显著,新冠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南北区域差异。充分利用落后地区的要素禀赋,吸引人才资源和资本投入,是缩小东中西地区差异的重要路径。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是缩小南北差异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时间虚拟变量 区域经济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能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承载力吗?——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国正 郑宏林 张彦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7,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数字经济打破了集聚效应的空间限制,为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数字经济对城市承载力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和城市承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数字经济打破了集聚效应的空间限制,为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数字经济对城市承载力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和城市承载力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与城市承载力的短期与长期间动态关系;选取2010—2020年北京市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的上市信息作为数字经济的代理变量,运用加权平均中心分析(WMC)及标准差椭圆分析(SDE)方法,对北京市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就业结构、创造就业岗位、提升交通效率、线上场景替代等路径,能够显著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承载能力,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将会逐渐增强。②数字经济能够发挥较强的离心作用,促进相关经济活动向城市外围扩散,从而降低中心城区的承载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中心-外围”理论。总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以及缓解中心城区承载压力两个维度推动“大城市病”治理,从而为超大特大城市人口政策调整和城乡区域发展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据此,该研究认为,应在促进超大特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超大特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数字化服务能力以及提升城镇弱势群体城市融入能力等方面综合施策,充分利用好数字经济对超大特大城市承载力的促进作用,以此实现超大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承载力 超大特大城市 大城市病 新经济地理学 中心-外围理论
下载PDF
气温变化会影响企业选址吗?——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企业层面微观数据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卫兵 陈思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132,共19页
现有文献大多忽视了气温变化因素对企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进行有益的学术补充。为此,本文分别采用季度均温、日度均温和极端温度天数等三种方式衡量气温变化,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气象数据,首次分... 现有文献大多忽视了气温变化因素对企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进行有益的学术补充。为此,本文分别采用季度均温、日度均温和极端温度天数等三种方式衡量气温变化,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气象数据,首次分析了企业选址决策是否会受到气温变化的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夏季、秋季均温的升高和春季、冬季均温的降低会使当地新建企业数显著减少,极端温度(包括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天数的增加也会对当地企业进入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和气温变化幅度不同地区的企业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气温变化主要通过降低地区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及增强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两个机制对企业选址决策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气温治理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地区引进企业和吸引人才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气候变化经济学 气温变化 企业选址 新经济地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