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词尾“手”的虚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葛佳才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4-87,共4页
本文从“应手”“随手”由西汉到南北朝逐渐虚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古汉语词尾“手”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应手”“随手”一类历时性附加双音词的内部结构,是传统构词法无法适用的一个新对象。
关键词 词尾 虚化 构词法
下载PDF
《黄帝内经》“手”相关术语研究
2
作者 孙迪 朱鹏举 +1 位作者 陈磊 鞠宝兆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497-500,共4页
"手"是人体四肢部位的核心概念,"手"相关术语是人体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术语学视角下,检讨《黄帝内经》中与"手"相关的术语,选取"腕骨"等17个术语加以考辨。部分术语仍属于专业术语,... "手"是人体四肢部位的核心概念,"手"相关术语是人体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术语学视角下,检讨《黄帝内经》中与"手"相关的术语,选取"腕骨"等17个术语加以考辨。部分术语仍属于专业术语,保留在中医学专业词汇中,可归入"纯术语"中,如"锐骨""本节"等。部分则进入普通词汇,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成为"一般术语"或"准术语",如"鱼际""小指"等。研究肢体类术语可以丰富人体术语系统,为准确地描写和阐释中医术语提供借鉴,同时对大型辞书编纂和中医标准化系统建设提供用例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术语
下载PDF
构式“X手”和“手X”的认知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学德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297-301,共5页
人体词"手"的隐喻认知模型和转喻认知模型,是以汉语构式"X手"和"手X"为研究对象构建的,分别遵循了Heine等"人>物>动作(过程)>空间>时间>性质"的映射等级序列和Peirsman等原型... 人体词"手"的隐喻认知模型和转喻认知模型,是以汉语构式"X手"和"手X"为研究对象构建的,分别遵循了Heine等"人>物>动作(过程)>空间>时间>性质"的映射等级序列和Peirsman等原型框架下的"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接触和毗邻"接触度连续体。构式布局上分别从"X手"过渡到"手X"以及"X手"和"手X"对称式分布,这与认知的焦点有很大关联,充分展现了汉民族特有的认知和文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认知模型 隐喻 转喻
下载PDF
“手”和上肢身体词组合研究
4
作者 詹静珍 《语言学论丛》 2024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本文搜集了“手”和上肢身体词的双音组合16个,有三种结构:并列式4个,定中式11个,重叠式1个。其中定中式皆为“整体+部分”式。全面梳理这组词的用法,阐释词义,探明构词理据,描绘出词义引申轨迹,并归纳出9条常见的引申模式,进一步揭示... 本文搜集了“手”和上肢身体词的双音组合16个,有三种结构:并列式4个,定中式11个,重叠式1个。其中定中式皆为“整体+部分”式。全面梳理这组词的用法,阐释词义,探明构词理据,描绘出词义引申轨迹,并归纳出9条常见的引申模式,进一步揭示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及认知机制。其中相邻引申是最常见的词义引申模式。该组合的词义演变以“功能”“位置”为主要取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身体词 词义引申模式 取象特征
原文传递
西域汉简与秦简词语互证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湘蓉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4,共7页
本文通过对秦汉简牍中几个词语的训释提出秦汉简牍词语研究中的词语互证这一词义训释方法,为解决简牍中的词义训释问题提出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西域汉简和秦简材料,通过词语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发”、“别书”和“手”... 本文通过对秦汉简牍中几个词语的训释提出秦汉简牍词语研究中的词语互证这一词义训释方法,为解决简牍中的词义训释问题提出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西域汉简和秦简材料,通过词语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发”、“别书”和“手”三个词语在简牍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互证 “发” “别书”
下载PDF
瑜不掩瑕——《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训诂得失(续)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维琦 《励耘语言学刊》 2009年第1期38-51,共14页
继续举证说明《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训诂方面的疏失。这些例证包括对“譣詖、则悦、大格、伤手、自无、妙度、牵课、一音、鹿轮、揩草鍼殳、故、绝、录、无得称焉、校广”等的误释或未释。
关键词 误释或未释 则悦 大格 妙度 牵课 无得称焉 校广
下载PDF
再说“额手”“以手加额”
7
作者 卜宇钦 周志锋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2,128,共9页
陈治文先生认为,近代汉语里“额手”一词义为“拍手”,“额”通“■”,与“以手加额”没有渊源关系。经考证,“额手”没有“拍手”义,就是“以手加额”的缩略形式,传统解释基本不误。演化路径可能有两条:一是由“以手加额”缩略为“手额... 陈治文先生认为,近代汉语里“额手”一词义为“拍手”,“额”通“■”,与“以手加额”没有渊源关系。经考证,“额手”没有“拍手”义,就是“以手加额”的缩略形式,传统解释基本不误。演化路径可能有两条:一是由“以手加额”缩略为“手额”,再倒序作“额手”;二是“以手加额”分别缩略为“手额”和“额手”。“以手加额”源自上古“空首”礼,又受到佛教礼仪的影响,具体指双手拱手或合掌与额相齐,用来表示庆贺、喜悦、崇敬或感激等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额 来源 用法
原文传递
“手段”考源——兼论“手段”义场的词义演变
8
作者 詹静珍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手段”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但其构词模式及理据至今无人谈及,现有词义的来源也不清晰。我们结合现代汉语及方言、日语中相关语料,借助词例的理论,构建出手臂义“手”素词、手腕义“手”素词的主要构词模式,前者突出长条形特征,后者... “手段”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但其构词模式及理据至今无人谈及,现有词义的来源也不清晰。我们结合现代汉语及方言、日语中相关语料,借助词例的理论,构建出手臂义“手”素词、手腕义“手”素词的主要构词模式,前者突出长条形特征,后者突显位置与功用,对比分析出“手段”“手条”“手管”“手把子”最初偏向指手臂,相邻引申出手腕义,由此引申出方法、本领等一系列含义,完整勾勒出“手段”义场的词义引申轨迹及其以“功能”为强势取象特征、“位置”为次要取象特征的转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词模式 构词理据 腕义 词义引申模式
原文传递
关于词尾“手”的再讨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传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学界举了很多附加式"X手"的例子,并有学者撰文探讨了词尾"手"的来源。然而从各家所举"X手"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看,这些词大多是支配式。汉语中"手"是否可作词尾还需要验证。
关键词 词尾
原文传递
《龙龛手镜》异体认同举正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宝忠 王亚彬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4,104,共8页
辽僧行均《龙龛手镜》是一部为僧众通解佛经而编撰的字书,书中收录了大量佛经文献俗字。受《龙龛手镜》编纂体例所限,《龙龛手镜》收录的佛经俗字与佛经文献失去联系;加之编纂失误与传承失误,致使《龙龛手镜》收录的大量佛经俗字成为疑... 辽僧行均《龙龛手镜》是一部为僧众通解佛经而编撰的字书,书中收录了大量佛经文献俗字。受《龙龛手镜》编纂体例所限,《龙龛手镜》收录的佛经俗字与佛经文献失去联系;加之编纂失误与传承失误,致使《龙龛手镜》收录的大量佛经俗字成为疑难字。《龙龛手镜》收录的佛经疑难字,有不少亦见佛经音义书,以佛经音义书为纽带,可以将《龙龛手镜》收录的佛经疑难字与佛经文献重新建立联系,借助佛经俗字出现的语言环境,可以对《龙龛手镜》疑难俗字做出考释,可以发现并纠正《龙龛手镜》异体认同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龛镜》 佛经音义 异体字 认同失误
原文传递
古书中木部字手部字通用现象及其成因——兼谈利用用字规律整理古籍及词语释义
11
作者 杨志贤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3,共9页
古书中声旁相同的木部字和手部字通用现象比较常见,它们可能是形近而造成的讹混,可能是正俗字关系、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同源字关系、母字和分化字的关系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因义构形的造字思维与词义发展的相互作用有关。了解用字规... 古书中声旁相同的木部字和手部字通用现象比较常见,它们可能是形近而造成的讹混,可能是正俗字关系、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同源字关系、母字和分化字的关系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因义构形的造字思维与词义发展的相互作用有关。了解用字规律对古书的整理和词语的释义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部字 部字 通用 成因 词语释义
原文传递
北方方言的后缀“手”
12
作者 郭利霞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2,共10页
通过共时和历时的考察,文章大致厘清了北方方言后缀"手"的用法:表某类人、表行为方式、构成抽象名词、表状态。表某类人和行为方式曾是通语的用法,晋语核心地带、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均保留了表行为方式... 通过共时和历时的考察,文章大致厘清了北方方言后缀"手"的用法:表某类人、表行为方式、构成抽象名词、表状态。表某类人和行为方式曾是通语的用法,晋语核心地带、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均保留了表行为方式的用法,表人的用法则大为缩减。"A+手"表人在普通话和方言中均有,构成抽象名词和表状态的"手"则仅见于官话方言,特别是表状态的"手",集中分布在晋冀鲁少数几个方言点,这是对早期北京官话同类用法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方言 早期北京官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