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句子的“可译性”——问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案 被引量:3
1
作者 钟正凤 袁筱一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1,共6页
翻译在实践上的可能与其在理论上的不可能一直以来困扰着理论界。在可译性问题现有的讨论中,大多数集中在“词”和“文本”的层面,鲜有以句为例的探讨。鉴于此,本文将从相关理论的发展传统、它们对句子可译性研究的适用性两方面对这一... 翻译在实践上的可能与其在理论上的不可能一直以来困扰着理论界。在可译性问题现有的讨论中,大多数集中在“词”和“文本”的层面,鲜有以句为例的探讨。鉴于此,本文将从相关理论的发展传统、它们对句子可译性研究的适用性两方面对这一学术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定义“句子的对等”来提出一套探讨句子可译性问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 句子的(不)可译 句子的“对等”
下载PDF
On untranslatabil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被引量:3
2
作者 LIANG Zhi-m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0期76-81,共6页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The untranslatability lies firstly in the heterogeneity, indeterminism and the ambigui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The untranslatability lies firstly in the heterogeneity, indeterminism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self. Moreover,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displays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beauty which can not be rendered into English in terms of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hree beauty
下载PDF
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 被引量:6
3
作者 孙艺风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1,共7页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其文学传统有着不可磨灭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故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无可回避,而且在近几十年已经引起愈发激烈的讨论。毫无疑问,连接中文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是翻译——国际读者...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其文学传统有着不可磨灭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故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无可回避,而且在近几十年已经引起愈发激烈的讨论。毫无疑问,连接中文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是翻译——国际读者的汉语水平无法胜任直接阅读中国文学。英文作为国际出版业的惯用语言,无论在语言还是文化上都与中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所以也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绘制中国的文化版图已迫在眉睫,旨在描述、构思、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的基本脉络。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英语,其国际化进程正在渐进稳步地推进。虽然中国已向世界展现了其开放的态度,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国际性联系,但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让中国文学的精华能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翻译的关键作用再次突显出来。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更加稳妥地处理好跨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在中西文学之间建立更具活力和成效的对话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文学翻 (不)可译 可接受度
原文传递
东西方比较文学的未来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隆溪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3,共8页
"欧洲中心主义"既是比较文学早期欧美学者对学科"跨语""多语"属性的清醒认识和学术自律,也暗中滋长了莫瑞蒂和卡桑诺瓦等当代欧美学者构建世界文学系统时的价值偏见。这种偏见在东西方均有存在,它表现为... "欧洲中心主义"既是比较文学早期欧美学者对学科"跨语""多语"属性的清醒认识和学术自律,也暗中滋长了莫瑞蒂和卡桑诺瓦等当代欧美学者构建世界文学系统时的价值偏见。这种偏见在东西方均有存在,它表现为以自身文化传统为独特而优越的源头,视他者文化为边缘和低等,甚至直接无视、放弃与他者建立情感联系和伦理共鸣,从而中断了对泰戈尔所呼吁的"普遍人性"的总体式追寻。与此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并行不悖的是当代西方学术研究中对共同人性的避而不谈,转而追求库恩之"不可通约性"、德里达之"差异",通过强调差异,进而在东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中制造出福柯之"异托邦""不可译性"以及对东方人、西方人、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和笼统定义。然而,东西方哲学家孟子、辛格尔、拉科夫等人在道德原则、人性善恶、哲学论证方式上的不期而遇和殊途同归,也再次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同情和理解打开了无限可能性的大门。30多年前,克劳迪奥·纪廉、艾田朴呼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并践行东西方比较的世界主义理想。如今,面对着地球上紧张的政治局势、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理解的缺乏,一种超越东西方差异的跨文化理解势在必行。它不但是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未来,更是美好世界期许到来之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比较研究 世界文学 普遍人 欧洲中心主义 (不)可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