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缘前陆盆地中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变:被动边缘对板块断开的作用
1
作者 H. D. Sinclair 汪长永 《国外油气勘探》 1999年第1期50-54,86,共6页
大陆碰撞的开始和周缘前陆盆地的开始分别由前陆板块继承性被动边缘的变形和弯曲引起在板块逐渐聚敛期间,周缘前陆盆地从欠充填复理石阶段发育至充填或过充填磨拉石阶段。一般地,这一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变解释成冲断楔形体和前陆盆地越... 大陆碰撞的开始和周缘前陆盆地的开始分别由前陆板块继承性被动边缘的变形和弯曲引起在板块逐渐聚敛期间,周缘前陆盆地从欠充填复理石阶段发育至充填或过充填磨拉石阶段。一般地,这一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变解释成冲断楔形体和前陆盆地越过继承性被动边缘枢纽线的迁移。研究表明,在北阿尔卑斯前陆盆地发育期间,继承性的古深水区和俯冲欧洲被动边缘岩石圈强度的变化在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变中都不起主要作用。复理石向磨拉石沉积时期,由阿尔卑斯提供的沉积物至少增加了30%。在复理石向磨拉石转变的同时(中渐新世),造山带内部经历了加速的剥露作用、高压变质岩的隆升、下部岩石圈的熔融和主要反冲断作用的开始,所有这些可通过板块断开模型联系起来。模型进一步的结果是均衡面抬升并遭受剥蚀。文中提出板块断开可能是响应导致北阿尔卑斯前陆盆地复理石向磨拉石转变的沉积物供给的增加,并提供了一个可采用的被动边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缘盆地 复理 模型 板块断开
下载PDF
周缘前陆盆地中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换——被动大陆边缘对板块破裂的作用
2
作者 H.D.Sinclair 侯贵卿 周立君 《地质科学译丛》 1998年第2期32-34,38,共4页
大陆碰撞和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分别由前陆板块被动大陆边缘的变形和弯曲产生。在板块逐渐聚合过程中,周缘前陆盆地从欠补偿的复理石阶段到补偿的或过补偿的磨拉石阶段。传统认为,这种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变记录了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界线... 大陆碰撞和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分别由前陆板块被动大陆边缘的变形和弯曲产生。在板块逐渐聚合过程中,周缘前陆盆地从欠补偿的复理石阶段到补偿的或过补偿的磨拉石阶段。传统认为,这种复理石向磨拉石的转变记录了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界线处逆冲楔形体和前陆盆地的迁移。它证明了在北阿尔卑斯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中继承性古水深和俯冲的欧洲被动大陆边缘的岩石圈强度的变化在复理石至磨拉石的转换中都不起作用。从复理石至磨拉石的沉积期,阿尔卑斯山的沉积物供给至少增加了30%。在复理石向磨拉石转变的同时(中渐新世),造山带内部经历了快速的剥露作用、高压变质岩石的隆升、下部岩石圈的熔融和主背冲作用的开始,所有这些都与板片破裂模式有联系。该模式的进一步影响是均衡的表层隆起和侵蚀。由此提出了板片破裂可能由导致北阿尔卑斯前陆盆地的复理石向磨拉石转变的沉积物供给增加所致,并且提供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另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卑斯山 盆地 复理 板块破裂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杜建波 何明喜 +3 位作者 张艳霞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降中心 构造演化 盆地 下扬子北缘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陆盆地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徐耀明 洪汉烈 何雅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9-670,共12页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积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始终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的相对含量,以及伊利石结晶度值等均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8~3.5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结晶度值均比较高,而蒙脱石相对含量低,并有少量的高岭石产出;在3.5~3.3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值均急剧降低,而相反,蒙脱石相对含量值急剧升高,高岭石基本消失;3.3~2.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与8~3.5 Ma B.P.时期的粘土矿物参数非常接近;而2.8~1.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则与3.5~3.3 Ma B.P.期间的粘土矿物参数相类似。根据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特征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物源区母岩成分的变化是粘土矿物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则是次要影响因素。粘土矿物特征的变化规律显示西昆仑山体在晚新生代具有不均匀的阶段性隆升的特点,在3.5 Ma B.P.、3.3 Ma B.P.、2.8 Ma B.P.左右分别发生了三次明显的构造隆升事件,而且总伴随着风化母岩成分的变化。物源区在早更新世中期(12.5 Ma B.P.)很可能处于干旱的古气候古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晚新生代 盆地 粘土矿物 古气候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演化的新证据:尖子山早三叠世磨拉石的识别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振宁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7-352,共16页
磨拉石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磨拉石来限定碰撞作用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内蒙古东北部科右中旗尖子山出露的一套杂色砾岩夹紫红色-灰紫色砂砾岩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沉积时代的研究,认为其... 磨拉石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磨拉石来限定碰撞作用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内蒙古东北部科右中旗尖子山出露的一套杂色砾岩夹紫红色-灰紫色砂砾岩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沉积时代的研究,认为其是一套产于陆内造山背景下前陆盆地的近源磨拉石,地层底部的近源崩塌堆积成因的花岗岩巨砾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50±2.9 Ma。结合区域上老龙头组碎屑锆石年龄及三叠纪同碰撞-后碰撞-陆内伸展阶段花岗岩时代的研究,认为该套磨拉石沉积于早三叠世,属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研究区早三叠世磨拉石的识别,明确了早三叠世存在陆内造山作用,为内蒙古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造山 盆地 兴蒙造山带 老龙头组 尖子山 内蒙古
下载PDF
造山带研究中有关复理石和磨拉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6
6
作者 侯泉林 郭谦谦 方爱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85-1896,共12页
在造山带研究中,碰撞方式和时限的争议是全球造山带研究中的一个共同现状或面临的难题。利用复理石和磨拉石时代来限定碰撞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复理石和磨拉石从提出到广泛应用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构... 在造山带研究中,碰撞方式和时限的争议是全球造山带研究中的一个共同现状或面临的难题。利用复理石和磨拉石时代来限定碰撞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复理石和磨拉石从提出到广泛应用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构造含义;其次,根据其可能发育的构造环境,指出复理石和磨拉石纪录造山带的相关信息及其演变过程。被动陆缘复理石可能纪录了参与碰撞拼贴块体的亲缘性,而且被动陆缘、活动陆缘或者岛弧环境的复理石均形成于碰撞作用之前,因此最年轻的复理石时代可提供碰撞时间的下限;(周缘)前陆盆地的磨拉石形成于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因此其最早的磨拉石沉积时代可用于限定碰撞时间的上限。从复理石到磨拉石地层的渐变过程(连续沉积)指示了碰撞构造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均变过程,会发育不同尺度规模的不整合。因此,造山带中的不整合未必代表有重大构造事件的发生,而连续沉积并不表明没有大的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碰撞时限 复理 (周缘)盆地 浊积岩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
7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 中部造山带 中条山 弧后盆地 盆地 地质调查工程 古元古代
下载PDF
湘西地区叠加型前陆盆地沉积环境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斌 罗群 +1 位作者 胡博文 晋常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湘西地区从南华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南华纪—志留纪末期海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泥盆纪—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其沉积环境演化模式为:海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大... 湘西地区从南华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南华纪—志留纪末期海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泥盆纪—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其沉积环境演化模式为:海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棚—碳酸盐岩陆棚—碳酸盐台地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短暂,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长久。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拉张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台地—台盆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短暂,而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长久。两次前陆盆地形成过程的差异受控于构造运动中古地理位置:第一次海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其东南缘华南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近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前陆盆地;第二次陆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北部勉略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远被动大陆边缘陆相前陆盆地。湘西地区复合叠加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反映了整个扬子地台边缘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对应于两次威尔逊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被动 复理 沉积环境 湘西
下载PDF
我国中西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沉积演化与充填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晓萍 顾家裕 +1 位作者 贾进华 张宝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我国中西部发育大量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它们多数都属于特提斯碰撞造山带后缘部分上的类前陆盆地。根据它们的沉积建造特征可将其分为 5个演化阶段, 其中T3 -J1一2时期主要形成河湖、沼泽含煤沉积建造, 是整个中西部地区烃源岩的主要形成... 我国中西部发育大量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它们多数都属于特提斯碰撞造山带后缘部分上的类前陆盆地。根据它们的沉积建造特征可将其分为 5个演化阶段, 其中T3 -J1一2时期主要形成河湖、沼泽含煤沉积建造, 是整个中西部地区烃源岩的主要形成期; J3 -K1时期为氧化宽浅湖与红色磨拉石建造期, 是中西部地区有利储集层的发育时期; K2 -E时期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形成的红色含膏盐砂泥岩建造期, 是区域性盖层的发育期。另外, 根据中西部中新生代各个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将其归纳为 3种类型充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模式 沉积演化 中新生界 中西部地区 中新生代 盆地 区域性盖层 碰撞造山带 建造 沉积建造 发育时期 演化阶段 建造特征 演化特征 盆地沉积 发育期 砂泥岩 储集层 形成期 特提斯 烃源岩 红色 含煤 膏盐
下载PDF
滇中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对铜矿的控制作用
10
作者 李志群 梁秋原 +2 位作者 刘文佳 张红英 杨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06-808,共3页
滇中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出露地层多为中生界陆相红色岩系,又被称为"滇中红色盆地"和"楚雄红色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上扬子古陆块西缘,是我国西南地区大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云南楚雄砂(页)岩型铜矿就赋... 滇中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出露地层多为中生界陆相红色岩系,又被称为"滇中红色盆地"和"楚雄红色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上扬子古陆块西缘,是我国西南地区大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云南楚雄砂(页)岩型铜矿就赋存于滇中盆地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演化 中生代 滇中 相沉积盆地 控制作用 砂岩铜矿床 扬子古 建造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白垩纪弧前盆地:沉积物和盆地演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G.Einsele S.Dürr +9 位作者 W.Frisch 刘光华 H.P.Luterbacher L.Ratschbacher W.Ricken J.Wendt A.Wetzel 刘宝珺 余光明 郑海翔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31,56,共30页
研究区位于拉萨地块及其深成岩类(冈底斯带)以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120km范围内。在圈捕洋壳或过渡地壳顶部的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的演化始于中白垩世。原先的被动陆缘沉积残余,特别是浅水碳酸盐,保存于强烈变形(缩短约65%)和... 研究区位于拉萨地块及其深成岩类(冈底斯带)以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120km范围内。在圈捕洋壳或过渡地壳顶部的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的演化始于中白垩世。原先的被动陆缘沉积残余,特别是浅水碳酸盐,保存于强烈变形(缩短约65%)和部分侵蚀的盆地充填物的北缘。保存的弧前复理石沉积厚达6—8km,主要由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冈底斯带)排出的火山碎屑(安山岩质和安粗岩质)物质组成。除诸如陆棚碳酸盐之类的再搬运的盆内组分之外,较深侵蚀面处或较远源的深成岩和沉积岩均提供盆地充填物。可划分出5个主要的深海水道体系作为位置大体固定的点源。水道中的水流方向总是指向南面的生长加积楔或俯冲带,因此指示该盆地永久性地充填到外脊并逐渐变浅。弧前复理石至少可细分为三个巨层序,从宽阔而切割较深的粗粒水道充填物开始,而以半远洋泥灰岩(沉积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之上)和黑色页岩告终。水道的侧向迁移、水道舌状体的转换以及火山脉动产生了主要为向上变细的高频率旋回。弧前盆地内的海相沉积作用于麦斯特里希特期(Maastrichtian)或古新世结束,代之以富含源自深侵蚀的岩浆弧的粗碎屑的始新统一渐新统秋乌组(与凯拉斯和更西的印度河磨拉石等时)河流沉积。因为弧前复理石和磨拉石型秋乌组均在中新世(?)同期变形,我们认为秋乌组代表海相弧前盆地充填作用在大陆的继续,如加利福尼亚大峡谷弧前盆地中观察到的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盆地演化 复理 沉积物堆积 充填物 盆地沉积 火山碎屑 河流沉积 秋乌组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周缘前陆盆地的厘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奋其 张士贞 +2 位作者 李俊 刘函 秦雅东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7-404,共18页
研究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盆地类型、演化对重塑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那曲县城北部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组一段为陡坡型三角... 研究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盆地类型、演化对重塑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那曲县城北部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组一段为陡坡型三角洲沉积,下部的碎屑流显示出向南东流动的特点;二段主要为潮坪-混积陆棚沉积;一段下部的石英杂砂岩、二段下部的石英细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分别为2611~216 Ma和2800~152 Ma.综合研究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盆地为受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控制的周缘前陆盆地,具有双物源的特征;152 Ma±,该区经历了由复理石盆地向磨拉石盆地的转换;同时,结合带内部逆冲推覆活动较强,形成以莎木罗组为标志的新的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塘组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周缘盆地 物源区 中晚侏罗世 莎木罗组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 被引量:22
13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1 位作者 梁兴 陈均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2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两侧 造山带 盆地 火山岩盆地 表海沉积 构造边界 白垩纪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47
14
作者 余和中 吕福亮 +3 位作者 郭庆新 卢文忠 武金云 韩守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南缘也从被动大陆边缘(Z—O2)到抬升剥蚀(O3—C1)再到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C2—P2);晚三叠—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南缘也从被动大陆边缘(Z—O2)到抬升剥蚀(O3—C1)再到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C2—P2);晚三叠—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著名的中央造山带,与造山藕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早白垩世,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库拉、伊则奈奇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类型不同,对于油气勘探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 拆离构造 原型盆地 华北板块
下载PDF
南岭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平 舒良树 +3 位作者 谭正中 黄国龙 邹志文 曹豪杰 《华南铀矿地质》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南岭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广泛发育,在空间展布上具SE-NW向分带、NE向雁行展布的特征。盆地先后经历了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AnMz)、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T3-J1E)、裂谷盆地(J1L-J2)、NE向构造域对EW向构造域的置换改造(J3-K1)、大规... 南岭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广泛发育,在空间展布上具SE-NW向分带、NE向雁行展布的特征。盆地先后经历了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AnMz)、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T3-J1E)、裂谷盆地(J1L-J2)、NE向构造域对EW向构造域的置换改造(J3-K1)、大规模伸展断陷(K2-E)和挤压抬升剥蚀(N-Q)等六个阶段。不同时代形成的沉积盆地类型不同,其形成与演化除早期(T3-J1E)前陆盆地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支陆块联合作用(后碰撞期构造作用)外,多数盆地与太平洋动力体系下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形成于拉张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受断裂构造控制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盆地特征 南岭 地球动力学背景 大地构造环境 盆地 太平洋板块 构造域 沉积盆地 空间展布 裂谷盆地 盆地类型 构造作用 动力体系 构造控制 碰撞期 NE 改造 分带 基底 剥蚀 抬升 断陷 伸展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16
作者 余和中 韩守华 +2 位作者 谢锦龙 郭庆新 武金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52,共9页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的拼合,在大陆边缘形成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造山耦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 拆离构造 原型盆地类型 华北板块
下载PDF
合肥盆地侏罗纪构造沉积特征与含油气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金慧 许化政 周新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9-534,共6页
合肥盆地是一个以中生界为主体的沉积盆地,受燕山运动Ⅰ幕不同期次挤压逆冲造山的影响,依次形成一系列平行分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前渊盆地。不同时期的前渊盆地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从南向北,构造幅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合肥盆地侏罗... 合肥盆地是一个以中生界为主体的沉积盆地,受燕山运动Ⅰ幕不同期次挤压逆冲造山的影响,依次形成一系列平行分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前渊盆地。不同时期的前渊盆地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从南向北,构造幅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合肥盆地侏罗系南厚北薄以磨拉石建造为主体的地质体,仅在不同期次盆地的边缘斜坡带上发育河流—平原沼泽相的杂色砂泥岩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薄煤层沉积。扬子地质体向北大规模的推覆和挤压导致的区域性高地温,以及侏罗纪的快速堆积,使盆地深坳处古生界烃源岩在侏罗纪时期即达到过成熟演化阶段,其生烃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侏罗系 盆地 合肥盆地
下载PDF
甘肃北山泥盆系三个井组的沉积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积伟 冯振伟 +6 位作者 丁金刚 马晓军 陶文星 刘亚兰 宇振昆 姜柳青 常小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2-1024,共13页
北山地区泥盆纪是古亚洲洋由板块体制向板内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晚古生代旱山微大陆与塔里木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两个板块拼接在一起,形成统一大陆。沿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一带形成古生代蛇绿岩,在蛇绿岩带南部为平头山推覆构造。... 北山地区泥盆纪是古亚洲洋由板块体制向板内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晚古生代旱山微大陆与塔里木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两个板块拼接在一起,形成统一大陆。沿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一带形成古生代蛇绿岩,在蛇绿岩带南部为平头山推覆构造。作为这次碰撞的沉积响应,在墩墩山一带形成厚度巨大,横向变化极大的三个井组。通过对三个井组岩性特征和沉积建造的分析研究,认为三个井组整体属于磨拉石建造,其沉积盆地性质为周缘前陆盆地;岩性显示快速堆积的特征,物源区主要为北部逆冲推覆带;垂向层序由下向上表现为粗—细—粗的序列,代表了一个完整的前陆盆地沉降—沉积构造旋回。结合前人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三个井组的沉积时间应始于晚志留世,而早于晚泥盆世,由此表明北山地区晚古生代的造山作用始于晚志留世,至晚泥盆世,已经完成板块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井组 碰撞造山 盆地 甘肃北山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漳县韩家沟砾岩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隆升的约束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进京 吉夏 +3 位作者 赵海涛 陆宏宇 王凯旋 韩文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1-1025,共15页
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地貌特征、高程分布、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等研究表明:1)该套砾岩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层系F2逆冲断层控制,主要由巨砾—中砾砾岩组成,有近源快速磨拉石沉积的特征,代表了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 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地貌特征、高程分布、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等研究表明:1)该套砾岩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层系F2逆冲断层控制,主要由巨砾—中砾砾岩组成,有近源快速磨拉石沉积的特征,代表了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块沿北缘断层向北逆冲挤出形成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指示了西秦岭地块上新世以来的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2)这套砾岩出露高程及宏观地貌特征指示了其形成之后又与西秦岭地块一起经历了侵蚀夷平,形成了现今海拔2 600 m 左右统一的夷平面。该夷平面的整体隆升和解体、韩家沟砾岩雅丹地貌形成和发育六级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的漳河水系形成才真正标志着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整体隆升。现今海拔1 800 m 漳河河床与2 600 m 山顶夷平面之间的高差反映了西秦岭及其北缘第四纪以来至少相对隆升了800 m。3)西秦岭北缘漳县韩家沟砾岩下伏的渐新统—中新统红层盆地沉积序列具有伸展断陷盆地充填特征,指示了这个时期西秦岭北缘处于拉张伸展构造状态,也就是说以构造挤压缩短为动力学背景下的青藏高原隆升和构造变形在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尚未扩展至西秦岭北缘区域。尽管该断陷盆地最上部河流相—洪泛相粗碎屑沉积增多和之后地层掀斜及褶皱缩短有可能反映了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西秦岭北缘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和构造隆升,但这并不是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一次强烈隆升。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秦岭北缘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出现标志着西秦岭地块向北强烈逆冲和构造隆升,但西秦岭的这次强烈隆升仅持续到上新统韩家沟砾岩沉积结束,之后西秦岭地块和北部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一起经历了整体隆升和侵蚀夷平,形成了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的统一夷平面。该山顶夷平面是西秦岭及其北缘区域最后整体强烈隆升的起点。韩家沟砾岩雅丹地貌形成、发育六级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的漳河水系形成真正指示了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整体隆升过程。如果西秦岭及其北缘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具有代表性,那么就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隆升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系统组成部分只是上新世末期或第四纪以来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上新统韩家沟砾岩 再生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隆升
下载PDF
罗浮山 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秘
20
作者 鲍相龙 张籍匀 《中国西部》 2015年第4期26-33,共8页
"走!一起去安县罗浮山游羌王城,听神奇传说。"旅游爱好者经常这样脱口而出说道。在很多人看来它不过是一句广告语,其实不然,这是旅游爱好者发至内心的选择,因为他们对这里情有独钟,这里的神秘景色已经让他们心生眷恋、流连忘返。瑰丽... "走!一起去安县罗浮山游羌王城,听神奇传说。"旅游爱好者经常这样脱口而出说道。在很多人看来它不过是一句广告语,其实不然,这是旅游爱好者发至内心的选择,因为他们对这里情有独钟,这里的神秘景色已经让他们心生眷恋、流连忘返。瑰丽安州城,有说不尽的奇闻事;神秘罗浮山,有道不完的传说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爱好者 硅质海绵 生物礁 地质公园 说不尽 川西盆地 人间仙境 自然地理特征 金鞭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