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与《浮士德》求索精神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桐生 朱啸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6-90,98,共6页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歌德 《浮士德》 求索精神
下载PDF
《离骚》今音标注辩证释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封传兵 卢娉 《云梦学刊》 2020年第6期55-61,共7页
今音标注作为古籍整理译注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门性审音必不可少。审视当下《楚辞》整理译注本的今音标注,各家在一些重要字词注音方面存在分歧,对屈宋作品的理解研读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就《离骚》篇目几处注音作详尽考察,在厘清分歧、辨... 今音标注作为古籍整理译注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门性审音必不可少。审视当下《楚辞》整理译注本的今音标注,各家在一些重要字词注音方面存在分歧,对屈宋作品的理解研读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就《离骚》篇目几处注音作详尽考察,在厘清分歧、辨析错讹的基础上,标注正音,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宋作品 离骚 今音标注 语音分歧 辩证
下载PDF
《离骚》的总体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3-67,共5页
对《离骚》结构的分析,王邦采《离骚汇订》提出的三大段说影响甚大,而其实打断了原作的线索,并不可取。《离骚》全诗可分为两大段,一过渡,一尾声。第一大段从开头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第二... 对《离骚》结构的分析,王邦采《离骚汇订》提出的三大段说影响甚大,而其实打断了原作的线索,并不可取。《离骚》全诗可分为两大段,一过渡,一尾声。第一大段从开头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第二大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曲顾而不行”,写诗人在幻想世界的求索和牢骚,其中心为“求女”。处于两大段之间的部分是一过渡;“乱曰”以下为尾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结构 “求女”
下载PDF
《离骚》“辟芷”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水清 《长江学术》 2013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对《离骚》中的"辟芷"一词,历来说解不一。有生于幽僻之处的芷草之说,有搓捻芷草以为裳之说,有"辟芷"即"蘼芜"之说,亦有"辟芷"为"白芷"之解。通过稽考相关古籍资料,可知"辟&qu... 对《离骚》中的"辟芷"一词,历来说解不一。有生于幽僻之处的芷草之说,有搓捻芷草以为裳之说,有"辟芷"即"蘼芜"之说,亦有"辟芷"为"白芷"之解。通过稽考相关古籍资料,可知"辟"、"薜"同字,"薜芷"同"蕲茝","蕲茝"实为"蘼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辟芷 蘼芜 考释
下载PDF
《离骚》今注本注音差异考辨
5
作者 卢娉 《现代语文》 2020年第4期8-12,共5页
《楚辞》今注本中字词注音存在诸多分歧。今注本《离骚》中的字词注音也有差异,其差异表现有声调的不同、声母的不同和韵母的不同等。产生注音歧异的原因至少有注音依据不同、多音字、异体字和反切今读等方面。
关键词 离骚 注音 分歧
下载PDF
“落英”新诠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启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9-60,共2页
“落英”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千百年来,学者们对其意义训释聚讼纷坛。本文中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落”训“下垂”,“落英”即“下垂的花儿”。
关键词 “落英” 汉语词汇 《楚辞·离骚 词义
下载PDF
开辟唐诗研究之新境界——评李金坤《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7
作者 萧晓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38-140,共3页
李金坤教授的《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从《诗经》与《楚辞》中纟由绎出比兴与象征之义,从文学生态的视角阐释了风骚在唐诗中的遗韵,考察了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比兴内涵,得出唐诗中浸润着风骚之精神的结论。作者在以风骚诗脉重新诠释意境理... 李金坤教授的《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从《诗经》与《楚辞》中纟由绎出比兴与象征之义,从文学生态的视角阐释了风骚在唐诗中的遗韵,考察了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比兴内涵,得出唐诗中浸润着风骚之精神的结论。作者在以风骚诗脉重新诠释意境理论的同时,对唐诗精神作了全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生态 意境 风骚诗脉 唐诗精神
下载PDF
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5,142,共9页
本文从视角变化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离骚》对《诗经·生民》篇 的继承和超越,认为《生民》主要采取客观的视点,是保持着时空距离的呈 现;《离骚》则采取主观的视点。这是上古诗歌从史诗向抒情诗演变发展的必 然结果。
关键词 生民 离骚 上古诗歌
原文传递
论苏辙晚年诗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刚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63,158,共14页
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府十二载,其间作诗三百七十余首,是北宋末期(即徽宗朝)诗歌史上的最重要内容,也为“主理”的宋诗开辟了一种别具深意的境界。其特点是:题材上进一步日常生活化,而诗人的自我形象则比拟于箪食瓢饮的颜子;表现方式上以详... 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府十二载,其间作诗三百七十余首,是北宋末期(即徽宗朝)诗歌史上的最重要内容,也为“主理”的宋诗开辟了一种别具深意的境界。其特点是:题材上进一步日常生活化,而诗人的自我形象则比拟于箪食瓢饮的颜子;表现方式上以详记年月日期和天象变化来追摹《春秋》,并以天象、物象构成对政治的隐喻,当然也有直接的政治批判之作。就其艺术渊源来说,除了前人指出的“效白公体”外,还有陶渊明、刘禹锡等的影响,而归根结底则出于《春秋》和《离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文学研究 政治隐喻 表现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