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_(2)S在Cr(111)面上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江佐禹 黄本生 +1 位作者 何子涛 罗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_(2)S在Cr(111)面的吸附解离过程,利用吸附能、吸附构型和偏态密度图(PDOS)研究了H_(2)S及其解离产物在Cr(111)面上的吸附情况,都偏向倾斜吸附在Cr(111)面.同时研究了HS/H和S/H共吸附情况,得到共吸附物质在Cr(1... 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_(2)S在Cr(111)面的吸附解离过程,利用吸附能、吸附构型和偏态密度图(PDOS)研究了H_(2)S及其解离产物在Cr(111)面上的吸附情况,都偏向倾斜吸附在Cr(111)面.同时研究了HS/H和S/H共吸附情况,得到共吸附物质在Cr(111)面上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最后使用线性同步和二次同步变换方法确定了解离反应的过渡态,了解到第一、二步解离的活化能分别为1.65 eV、0.82 eV,H_(2)S分子在Cr(111)面上的解离过程是放热反应,反应能为-2.90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 Cr(111) 吸附 解离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OH^(*)对Ni(111)上甲烷部分氧化成CO影响的理论计算
2
作者 陈鹏 孟园园 +2 位作者 丁传敏 王俊文 王莲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5,共8页
为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将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甲烷)部分氧化成合成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过程常用的催化剂为Ni基催化剂,其存在易积炭失活的问题。深入研究Ni基催化剂表面的催化机理有助于解决该问题。基于密度泛... 为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将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甲烷)部分氧化成合成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过程常用的催化剂为Ni基催化剂,其存在易积炭失活的问题。深入研究Ni基催化剂表面的催化机理有助于解决该问题。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确定了甲烷部分氧化中相关物种在Ni(111)上最有利的吸附构型,并通过二聚体方法搜索了反应过程中各基元反应的过渡态,分析了Ni(111)上甲烷部分氧化生成CO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CH^(*)在Ni(111)上的吸附能为6.98 eV,CH2^(*)脱氢生成CH^(*)的活化能为0.28 eV,远低于CH^(*)脱氢的活化能(1.29 eV),说明CH^(*)可在Ni表面大量存在,并且其变化可影响整个反应途径。在甲烷部分氧化生成CO的整个过程中,OH^(*)氧化CH^(*)生成CO^(*)时的活化能为1.48 eV,较C^(*)被O^(*)直接氧化生成CO的活化能(1.59 eV)低0.11 eV,因此形成OH^(*)更有利于CO的生成。在CH^(*)被OH^(*)氧化生成CO^(*)的过程中,经历了CHOH^(*)→COH^(*)→CO^(*)的转化过程,整个转化过程的活化能为0.91 eV;而CHOH^(*)→CHO^(*)→CO^(*)的转化过程的活化能为0.73 eV,因此CHOH^(*)更倾向于脱氢生成CHO^(*)进而生成CO^(*),甲烷部分氧化生成CO^(*)的最佳反应路径为CH_4^(*)→CH_3^(*)→CH_(2)^(*)→CH^(*)+OH^(*)→CHOH^(*)→CHO^(*)→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 甲烷部分氧化 Ni(111)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辣椒新品种遵椒111的选育
3
作者 李小静 田怀志 +2 位作者 任朝辉 田浩 廖卫琴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79,共5页
遵椒111是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ZHS7为母本、自交系cqw-b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干鲜兼用朝天椒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中熟,在贵州省春季露地栽培全生育期186 d。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平均株高70.40 cm,株幅75.63 cm,果实单生向上,果... 遵椒111是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ZHS7为母本、自交系cqw-b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干鲜兼用朝天椒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中熟,在贵州省春季露地栽培全生育期186 d。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平均株高70.40 cm,株幅75.63 cm,果实单生向上,果面光滑,果实指形,单株挂果数125.7个,果实纵径7.15 cm、横径1.68 cm,果肉厚度0.18 cm,单果质量5.76 g,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实辣味中等、商品性好,鲜果辣椒素含量(w,后同)171 mg·kg^(-1),维生素C含量156 mg·100 g^(-1)。平均667 m^(2)鲜椒产量1574.32 kg。田间表现高抗青枯病,抗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炭疽病和疫病;适宜在贵州省及相似生态地区进行保护地栽培。2023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新品种 遵椒111 杂交1代
下载PDF
精细化在“111”产品质量提升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天印 李喜龙 +3 位作者 曹俊鹏 张渤 刘晓奎 冯小刚 《铀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96-102,共7页
在内蒙古某“CO_(2)+O_(2)”地浸铀矿山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吸附、淋洗、酸化沉淀等工序进行精细管理。淋洗剂配制由“沉降母液+碳酸氢钠+盐酸+氯化钠”优化为“沉降母液+碳酸氢钠+清水”,维持淋洗剂pH为9.5~10.0,降低... 在内蒙古某“CO_(2)+O_(2)”地浸铀矿山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吸附、淋洗、酸化沉淀等工序进行精细管理。淋洗剂配制由“沉降母液+碳酸氢钠+盐酸+氯化钠”优化为“沉降母液+碳酸氢钠+清水”,维持淋洗剂pH为9.5~10.0,降低了系统氯离子积累;提升淋洗合格液中铀质量峰值浓度,并将其维持在80~130 g/L;自动控制酸化过程的盐酸添加量,精准控制pH在4.5~4.6,进一步降低合格液中的碳铀比;调整淋洗合格液的流量,保持淋洗合格液平均铀质量浓度为30~70 g/L,降低合格液铀质量浓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控制浆体沉淀时间,提升浆体压滤效果。优化生产参数后,产品水分降低了8.50%,铀含量提升了2.88%,产品质量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 111”产品 重铀酸钠 压滤 淋洗 产品质量 铀含量 水分
下载PDF
Wafer-scale 30°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epitaxially grown on Cu_(0.75)Ni_(0.25)(111)
5
作者 马鹏程 张翱 +10 位作者 甄洪润 江志诚 杨逸尘 丁建阳 刘正太 刘吉山 沈大伟 于庆凯 刘丰 张学富 刘中灏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67-471,共5页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TBG)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ecause of its nove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electronic devices.Here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300 TBG naturall...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TBG)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ecause of its nove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electronic devices.Here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300 TBG naturally grown on Cu_(0.75)Ni_(0.25)(111) film and investigat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by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Compared with other substrates,our TBG with a wafer scale is acquired with a shorter growth time.The Fermi velocity and energy gap of Dirac cones of TBG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a monolayer on Cu_(0.85)Ni_(0.15)(111).The signature of moré lattices has not been observed in either the low-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s or the Fermi surface map within experimental resolution,possibly due to different Cu and Ni contents in the substrates enhancing the different couplings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the first/second layers and hindering the formation of a quasiperiodic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electronic structure Cu/Ni(111)
下载PDF
ZnO/Vo-(111)Cu_(2)O/NiF光催化材料协同PMS氧化高效去除盐酸环丙沙星
6
作者 于姗姗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针对盐酸环丙沙星(CIP-HCl)的难降解性,本实验成功合成了以泡沫镍为基底的光催化异质结ZnO/Vo-(111)Cu_(2)O/NiF,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响应强度,电化学阻抗较小;通过光照产生的能量激活PMS,使其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SO_(4)^(... 针对盐酸环丙沙星(CIP-HCl)的难降解性,本实验成功合成了以泡沫镍为基底的光催化异质结ZnO/Vo-(111)Cu_(2)O/NiF,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响应强度,电化学阻抗较小;通过光照产生的能量激活PMS,使其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SO_(4)^(·-);利用光催化协同PMS氧化共同参与盐酸环丙沙星的高效降解,在20 min内降解效率高达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Vo-(111)Cu_(2)O/NiF 过氧一硫酸盐 盐酸环丙沙星 氧化工艺
下载PDF
Localized-states quantum confinement induced by roughness in CdMnTe/CdTe heterostructures grown on Si(111) substrates
7
作者 Leonarde N.Rodrigues Wesley F.Inoch +3 位作者 Marcos L.F.Gomes Odilon D.D.Couto Jr. Bráulio S.Archanjo Sukarno O.Ferreira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8-35,共8页
This work shows that despite a lattice mismatch of almost 20%, CdMnTe/CdTe/CdMnTe heterostructures grown directly on Si(111) have surprisingly good optical emission properties. The investigated structures were grown b... This work shows that despite a lattice mismatch of almost 20%, CdMnTe/CdTe/CdMnTe heterostructures grown directly on Si(111) have surprisingly good optical emission properties. The investigated structures were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acro-and micro-photoluminescence. Low temperature macro-photoluminescenc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ree emission bands which depend on the CdTe layer thickness and have different confinement characteristics.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lower energy emission band (at 1.48 eV)is associated to defects and bound exciton states, while the main emission at 1.61 eV has a weak 2D character and the higher energy one at 1.71 eV has a well-defined (zero-dimensional, 0D) 0D nature. Micro-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s show the existence of sharp and strongly circularly polarized (up to 40%) emission lines which can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Mn in the heterostructure. This result opens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photon sources with the typical spin control of the 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using the low-cost silic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MnTe/CdTe/CdMnTe heterostructure CdTe/CdMnTe quantum emitters quantum dot-like emission silicon(111)substrate
下载PDF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innovative palladium stripe dopingcobalt(111) surface with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carbonmonoxide oxidative coupling to dimethyl oxalate
8
作者 Bingying Han Neng Shi +5 位作者 Mengjie Dong Ye Liu Runping Ye Lixia Ling Riguang Zhang Baojun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35-243,共9页
Pd-based catalyst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to catalyze CO oxidative coupling to generate DMO,while the expensive price and high usage of Pd hinder its massive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Designing Pd-based c... Pd-based catalyst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to catalyze CO oxidative coupling to generate DMO,while the expensive price and high usage of Pd hinder its massive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Designing Pd-based catalyst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Pd usage as well as expounding the catalytic mechanism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reaction.In this study,we theoretically predict that Pd stripe doping Co(111)surface exhib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an pure Pd(111),Pd monolayer supporting on Co(111)and Pd single atom doping Co(111)surface,and clearly expound the catalytic mechanisms through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 and micro-reaction kinetic model analysis.It is obtained that the favorable reaction pathway is COOCH_(3)-COOCH_(3)coupling pathway over these four catalysts,while the rate-controlling step is COOCH_(3)+CO+OCH_(3)→2COOCH_(3)on Pd stripe doping Co(111)surface,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ase(2COOCH_(3)→DMO)on pure Pd(111),Pd monolayer supporting on Co(111)and Pd single atom doping Co(111)surface.This study can contribut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developing Pd-based catalyst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Pd usage for CO oxidative coupling to D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oxidative coupling to DMO Pd stripe doping Co(111)surface Catalytic mechanism DFT calculation Micro-reaction kinetic model analysis Catalytic performance
下载PDF
高产玉米新品种金玉111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9
作者 师范生 贾志强 +1 位作者 李壵 撖晓东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7期144-147,共4页
金玉111是安泽县金玉玉米育种有限公司于2010年冬以自育系J-27为母本、自育系W-1为父本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综合抗性突出、适应性广泛等特点,2023年通过山西省审定。适宜在山西省南部夏播区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 金玉111是安泽县金玉玉米育种有限公司于2010年冬以自育系J-27为母本、自育系W-1为父本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综合抗性突出、适应性广泛等特点,2023年通过山西省审定。适宜在山西省南部夏播区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作者对金玉111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该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金玉111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下载PDF
甲醇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书红 陈文凯 +2 位作者 曹梅娟 许莹 李俊篯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Au(111)表面top,fcc,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以及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top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吸附的CH3OH解离产生甲氧基CH3...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Au(111)表面top,fcc,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以及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top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吸附的CH3OH解离产生甲氧基CH3O和H,对它们在Au(111)面的吸附进行的计算表明,bridge和fcc位分别是二者的最佳吸附位.对过渡态的计算给出了CHOH在Au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机理:首先发生O-H键的断裂,继而生成甲氧基中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AU(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下载PDF
深冲IF钢再结晶{111}纤维织构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25
11
作者 于凤云 王轶农 蒋奇武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4-727,共4页
为了探讨深冲IF钢再结晶织构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及{111}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采用X射线衍射三维取向(ODF)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分析技术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利用Gibbs-Thom son方程对冷轧IF钢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再结晶织构演变规律... 为了探讨深冲IF钢再结晶织构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及{111}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采用X射线衍射三维取向(ODF)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分析技术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利用Gibbs-Thom son方程对冷轧IF钢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再结晶织构演变规律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再结晶量逐渐增多,γ纤维织构强度亦相应增强,同时,α纤维织构强度则逐渐降低;冷轧IF钢再结晶初期的织构转变主要发生在γ纤维织构之间.研究表明,再结晶核心的形成主要以"显微择优形核"为主,晶核的长大则主要以择优生长为主,而Σ重位点阵晶界在再结晶γ纤维织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钢 ODF EBSD 再结晶{111}织构 Σ晶界
下载PDF
CO在CeO_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蒋仕宇 滕波涛 +2 位作者 袁金焕 郭晓伟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29-1634,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2在洁净的CeO2(111)表面为弱物理吸附,而在氧空位表面是强化学吸附,且O2分子活化程度较大,O—O键长为0.143nm.CO在CeO2(111)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CO在洁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2在洁净的CeO2(111)表面为弱物理吸附,而在氧空位表面是强化学吸附,且O2分子活化程度较大,O—O键长为0.143nm.CO在CeO2(111)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CO在洁净表面及氧空位表面上为物理吸附,吸附能均小于0.42eV;当表面氧空位吸附O2后,CO可吸附生成二齿碳酸盐中间体或直接生成CO2,与原位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表面碳酸盐物种脱附生成CO2的能垒仅为0.28eV.计算结果表明,当CeO2表面存在氧空位时,Hubbard参数U对CO吸附能有一定的影响.CeO2载体在氧化反应中可能的催化作用为,在氧气氛下,CeO2表面氧空位吸附O2分子,形成活性氧物种,参与CO催化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O CeO2(111)表面 氧化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三种Au(111)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的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晓明 倪哲明 +3 位作者 姚萍 胥倩 毛江洪 王巧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99-160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三种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机理(氧化还原机理、羧基机理、甲酸基的生成机理)在Au(111)面上的反应历程进行详细讨论.通过对表面吸附物种(H2O、CO、OH、O、H、CO2、COOH、HCOO)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最佳活性吸附中心...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三种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机理(氧化还原机理、羧基机理、甲酸基的生成机理)在Au(111)面上的反应历程进行详细讨论.通过对表面吸附物种(H2O、CO、OH、O、H、CO2、COOH、HCOO)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最佳活性吸附中心.对三种机理中的14个基元反应的活化能进行分析,得出WGSR在Au(111)上按照羧基机理和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的可能性较大,按照甲酸基的生成机理进行的可能性较小.相比较羧基机理和氧化还原机理,反应更有可能按照羧基机理进行,最佳反应途径为H2O-H→OH+CO→COOH+OH→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AU(111)表面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_2O(111)表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3 位作者 刘书红 曹梅娟 陆春海 许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15-1221,共7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为活性吸附位;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N端吸附时吸附能可达到113.5kJ·mol-1,而O端情况下只有39.7kJ·mol-1;NO倾斜吸附在Cu2O(111)表面上,O端吸附时倾斜度更大。在两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红移,N端吸附情况下红移150cm-1,O端时红移330cm-1。前线轨道分析表明,Cu与NO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Cu的d轨道和NO的π*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弛豫的计算表明,Cu2O(111)面的弛豫对O端吸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考虑表面弛豫时O端吸附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39.7kJ·mol-1),而没有考虑弛豫时吸附能为60.5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吸附 Cu2O(111)非极性表面
下载PDF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氯气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霞 陈文凯 +1 位作者 孙宝珍 陆春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7-812,共6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氯气分子在CuCl(111)表面的吸附为解离吸附;单层覆盖度为0.50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氯气分子平行吸附在CuCl(111)表面时最稳定,吸附能最大,达364.5kJ·mol^(-1);伸缩振动频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后的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相比,都发生了红移;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氯气分子的电荷转移。氯原子吸附的计算结果显示氯原子以穴位稳定的吸附在CuCl(111)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解离 CL2 CuCl(111)表面
下载PDF
In-Au(111)和Ir-Au(111)合金表面的性质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军辉 钱梦丹 +3 位作者 薛继龙 夏盛杰 倪哲明 邵蒙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32-2940,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面的稳定性随Ir原子的间距增大而降低。对于巴豆醛在MAu(111)面上的吸附,当其通过C=O吸附于合金表面的TopM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从巴豆醛的结构变化、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以及Mulliken电荷布居等分析可以看出,稳定吸附构型的巴豆醛分子形变较大,电荷转移明显。其中,位于-7.04 e V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对体系的吸附具有重要贡献。分析比较In-Au(111)面与Ir-Au(111)面,发现后者的配体效应更佳,不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活性,而且对于巴豆醛具有更强的吸附力。此外,相比于改性前的Au(111)面,M原子的修饰明显提升了金属表面的稳定性及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u(111)面 Ir-Au(111)面 修饰 巴豆醛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糠醛在Pt(111)表面的吸附和脱碳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倪哲明 夏明玉 +1 位作者 施炜 钱萍萍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16-1922,共7页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优化了糠醛分子在Pt(111)面的吸附模型,并探究了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后糠醛分子环上的C―H(O)键及支链―CHO相对于金属表面倾斜上翘,分子平面被扭曲,易于呋...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优化了糠醛分子在Pt(111)面的吸附模型,并探究了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后糠醛分子环上的C―H(O)键及支链―CHO相对于金属表面倾斜上翘,分子平面被扭曲,易于呋喃的形成;同时,糠醛分子向Pt表面转移电子0.765e,环中的大π键与Pt(111)表面的d轨道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糠醛的芳香性被破坏,环上的碳原子呈现准sp^3杂化.此外,对糠醛脱碳反应中的各反应步骤进行过渡态搜索,通过比较各步骤的活化能,得出糠醛更易先失去支链上的H形成酰基中间体(C_4H_3O)CO,中间体继续脱碳加氢形成产物呋喃.该过程的控速步骤为(C_4H_3O)CO*+*→C_4H_3O*+CO*(*为吸附位),活化能为127.65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111)面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糠醛 脱碳反应
下载PDF
Au(111)面上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倪哲明 施炜 +1 位作者 夏明玉 薛继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53-2362,共10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噻吩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式,并探讨了其在Au(111)面上可能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对不同机理下各个基元反应的过渡态进行了筛选,得到了各个步骤的能量变化及所需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噻吩在Au(111)面上以S端...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噻吩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式,并探讨了其在Au(111)面上可能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对不同机理下各个基元反应的过渡态进行了筛选,得到了各个步骤的能量变化及所需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噻吩在Au(111)面上以S端倾斜吸附在Top位时最稳定.直接脱硫机理表明,其所需活化能较低,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反应产率,但脱硫产物较难控制;间接脱硫机理表明,脱硫反应最可能按照加氢异构方式进行,降低温度有利于脱硫反应产率的提高.随着反应的进行,噻吩环中的C—S键键长逐渐增大,键能逐渐减小,有利于C—S键断裂,具体步骤为:(1)C4H4S+H2→α,α-C4H6S;(2)α,α-C4H6S+H2→C4H8S;(3)C4H8S+H2→C4H10+S,其中S原子的脱去步骤所需活化能最高,为反应的限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Au(111)面 噻吩加氢脱硫 反应机理
下载PDF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徐香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6-1131,共6页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Cu2O(111) 吸附 二聚体 离解
下载PDF
CO和CH_3O在Cu_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章日光 郑华艳 +1 位作者 王宝俊 李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6-1251,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liken电荷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u2O(111)表面上配位未饱和铜离子(CuCUS)为CO的活性吸附位;配位饱和铜离子(CuCSA)为CH3O的活性吸附位.CO和CH3O吸附于Cu2O(111)表面后,表面弛豫现象明显改善.CO和CH3O与Cu2O(111)表面能够形成共吸附体系,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75.89 kJ/mol,为典型的化学作用,有助于促进CO和CH3O反应形成表面物种CH3OCO,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