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昌燕 万正煌 +3 位作者 焦春海 李莉 刘良军 陈宏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3期89-91,共3页
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 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过叶碟饲养,记录其发育历期、产蚜量和寿命。结果表明,豆蚜经处理后,平均寿命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短于对照,而LC_(20)和LC_(10)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平均产蚜量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LC_(10)、LC_(20)、LC_(30)处理豆蚜后,F_1代若虫和成虫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若蚜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豆蚜后,对其寿命和繁殖力均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 吡虫啉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海南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4
2
作者 陈青 卢芙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79-181,共3页
为了解海南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就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豇豆上的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豇豆蚜对... 为了解海南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就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豇豆上的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敌敌畏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以两院地区豇豆蚜作为敏感品系,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DDV的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21.86倍、22.78倍、17.88倍、13.49倍和10.91倍、12.59倍、11.47倍和13.49倍。通什地区的豇豆蚜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的抗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与两院种群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1.58倍、12.27倍、4.45倍和2.28倍。而且崖城、金江和通什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抗性种群的异质性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豇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 三氟氯氰菊酯 敌敌畏 辛硫磷 氰戊菊酯 敏感性
下载PDF
新型微生物菌剂与化学杀虫剂对棉蚜防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华崇 闫振华 +3 位作者 赵树琪 黄晓莉 戴宝生 李蔚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8期66-68,共3页
为实现棉蚜的绿色防控,探究环境友好型新型微生物菌剂蚜必净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防治作用,同时采用两种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和毒死蜱进行防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棉蚜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但蚜必净处理5~15 d后,其防... 为实现棉蚜的绿色防控,探究环境友好型新型微生物菌剂蚜必净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防治作用,同时采用两种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和毒死蜱进行防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棉蚜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但蚜必净处理5~15 d后,其防效维持在98%以上,与10%吡虫啉和40%毒死蜱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10%吡虫啉和40%毒死蜱处理15 d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下降幅度较大,棉蚜数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剂 化学杀虫剂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防效
下载PDF
释放异色瓢虫对甜瓜蚜虫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旭东 王蓓 +7 位作者 黄忠阳 李伟明 江丰 谢洪芳 刘庆叶 陈莉莉 胡卫丛 王东升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4-109,共6页
为探究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释放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防治甜瓜蚜虫(Aphis gossypii Glover)的综合效果,按不同益害比释放异色瓢虫,评价其在设施条件下对甜瓜蚜虫的防控效果以及天敌和害虫的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于甜瓜蚜... 为探究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释放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防治甜瓜蚜虫(Aphis gossypii Glover)的综合效果,按不同益害比释放异色瓢虫,评价其在设施条件下对甜瓜蚜虫的防控效果以及天敌和害虫的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于甜瓜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特别是长期防控效果优于化学农药,益害比1∶5与益害比1∶10的投放密度对蚜虫的防控效果好,两者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释放后28 d时防效仍在70%以上。但考虑到生产成本,益害比1∶10为甜瓜上异色瓢虫释放的最佳密度;前期异色瓢虫定殖量随着蚜虫数量增加而升高,14 d时天敌投放处理的瓢虫定殖量达到峰值,故应结合病虫害测报,在蚜虫发生高峰期前尽早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化学农药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甜瓜蚜虫(aphis gossypii Glover) 益害比
下载PDF
海南瓜棉蚜对敌敌畏、功夫、万灵和速灭杀丁的敏感性测定
5
作者 吕烈标 陈青 +4 位作者 黄华平 彭正强 唐超 金启安 温海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08年第6期22-24,共3页
对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西瓜上的瓜棉蚜进行敌敌畏(DDV)、功夫、万灵和速灭杀丁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瓜棉蚜对敌敌畏、功夫、万灵和速灭杀丁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瓜棉蚜种群对功夫、万灵、速... 对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西瓜上的瓜棉蚜进行敌敌畏(DDV)、功夫、万灵和速灭杀丁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瓜棉蚜对敌敌畏、功夫、万灵和速灭杀丁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瓜棉蚜种群对功夫、万灵、速灭杀丁和DDV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以两院地区瓜棉蚜作为敏感品系,崖城和金江两地区瓜棉蚜种群对功夫、万灵、速灭杀丁、DDV的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21.86、22.78、17.88、13.49和10.91、12.59、11.47和13.49倍。通什地区的瓜棉蚜对功夫、万灵、速灭杀丁和DDV的抗性也相对较高,与两院种群LC50的抗性比值分别为1.58、12.27、4.45和2.28倍。崖城、金江和通什地区瓜棉蚜种群对功夫、万灵、速灭杀丁和DDV抗性种群的异质性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功夫 敌敌畏 万灵 速灭杀丁 敏感性
下载PDF
内吸性杀虫剂对瓜蚜生物活性及种群实时增长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帆 赵倩倩 +2 位作者 王攀 周利琳 司升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80-85,共6页
为探索新型精准施药方式,筛选防治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高效内吸性药剂,采用茎部用药法,测定了9种内吸性杀虫剂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瓜蚜的校正致死率及试验期间的种群实时增长率。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液剂和10%... 为探索新型精准施药方式,筛选防治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高效内吸性药剂,采用茎部用药法,测定了9种内吸性杀虫剂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瓜蚜的校正致死率及试验期间的种群实时增长率。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液剂和10%氟啶虫酰胺散粒剂对瓜蚜的内吸活性最高,分别在施用杀虫剂后10、15 d达到100.0%的校正致死率,且施用杀虫剂后20 d校正致死率均稳定在95%以上。各杀虫剂中,10%氟啶虫酰胺散粒剂速效性最差,但持效性最好;其次为70%吡虫啉散粒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最大校正致死率分别出现在施用杀虫剂后10 d,分别为99.3%和95.0%,且施用杀虫剂后20 d均稳定在90%以上;25%噻虫嗪散粒剂、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散粒剂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所有浓度下的最大致死率均低于90%。中、高浓度处理下,20%啶虫脒可溶液剂和70%吡虫啉散粒剂在试验中期对瓜蚜种群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抑制作用,10%氟啶虫酰胺散粒剂在后期持续抑制瓜蚜种群增长。这说明啶虫脒、吡虫啉和氟啶虫酰胺对黄瓜瓜蚜具有较高的内吸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内吸性杀虫剂 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 茎部用药 致死率 种群实时增长率
下载PDF
转Bt基因棉叶片表面特性与棉蚜取食行为的关系:非靶效应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堃 邓素 +2 位作者 王戎疆 闫凤鸣 许崇任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本文选择转Bt基因棉和其非靶生物棉蚜(Aphis gossypii)作为研究对象,对转Bt基因棉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个案评价.利用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两种... 本文选择转Bt基因棉和其非靶生物棉蚜(Aphis gossypii)作为研究对象,对转Bt基因棉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个案评价.利用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两种转Bt基因棉花(GK12和GK19)及其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叶片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棉蚜在棉叶上的搜寻行为.EPG结果显示棉蚜在3种棉株上的取食搜寻行为存在差异;生物测定实验中,棉蚜对3种棉花叶片表面淋洗物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对棉花叶片表面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3种棉株的叶表面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但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发现3种棉花叶片叶毛的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叶片的物理特征和棉蚜的搜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由模型可知腺毛和分支为5的覆盖毛对棉蚜的搜寻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其他分支的覆盖毛对棉蚜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所研究的这两种转Bt基因棉表面的物理特征异于其亲本,且这种差异会影响转Bt基因棉的非靶昆虫棉蚜在其上的取食刺探行为,棉蚜在两种Bt棉上较容易进行刺探和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叶毛 叶表化学物质 棉蚜(aphis gossypii) 搜寻行为 刺吸电位技术 非靶效应
原文传递
波动性高温模式对夏季棉蚜繁盛期种群崩溃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吉宏 吕昭智 +1 位作者 高桂珍 夏德萍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9-374,共6页
通过室内变温条件对棉蚜(Aphis gossypii)存活影响研究和田间种群数量及关键气象要素调查,探讨波动性高温与棉蚜繁盛期种群崩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30℃,34℃,38℃和42℃)、每日高温持续时数(2 h和6 h),高温持续天数(1~5 d)及其交... 通过室内变温条件对棉蚜(Aphis gossypii)存活影响研究和田间种群数量及关键气象要素调查,探讨波动性高温与棉蚜繁盛期种群崩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30℃,34℃,38℃和42℃)、每日高温持续时数(2 h和6 h),高温持续天数(1~5 d)及其交互作用,对棉蚜死亡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高温强度大于30℃时,相同处理时间条件下棉蚜死亡率随高温强度增大而上升;相同高温条件下,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每天高温持续时间为2 h时,低于38℃高温对棉蚜存活无显著影响;当年田间棉蚜种群崩溃日期与田间高温出现时间吻合(7月31日至8月4日),田间高温期间昼夜波动性高温模式与室内实验,导致棉蚜死亡率上升的变温胁迫处理模式一致,为24℃18 h/34℃6 h持续4 d和24℃18 h/38℃6 h持续3 d。以上结果初步明确了波动性高温在棉蚜种群崩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蚜虫种群崩溃多发生于高温时节的现象,但其内在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棉蚜(aphis gossypii) 种群 高温 死亡率 种群崩溃 阜康 新疆
原文传递
不同温度下新疆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生梅 高桂珍 吕昭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1-1206,共6页
为了探讨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研究了18℃、21℃、24℃、27℃、30℃和33℃共6个温度下棉蚜的发育、存活和生殖,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8-30℃,棉蚜发育历期先缩短后延长,在27℃需要时间最短,为4.18 d;棉蚜发育起点温... 为了探讨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研究了18℃、21℃、24℃、27℃、30℃和33℃共6个温度下棉蚜的发育、存活和生殖,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8-30℃,棉蚜发育历期先缩短后延长,在27℃需要时间最短,为4.18 d;棉蚜发育起点温度为5.0℃,有效积温为92.85 d·℃。在18-30℃,随着温度升高每雌产蚜量先增多后减少,27℃时最大值为64.5头。棉蚜内禀增长率(Rm)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27℃时最大,为0.361;在33℃棉蚜不能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aphis gossypii) 温度 生命表 发育 生殖
原文传递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trolling cotton aphid (Homoptera: aphididae) by the marginal alfalfa zone surrounding cotton field 被引量:9
10
作者 ZHANG Runzhi LIANG Hongbin +1 位作者 TIAN Changyan ZHANG Guangxu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4期355-358,共4页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cotton aphids (Aphis gossypii Glover) invading the cotton field, large numbers of insects have accumulated in the marginal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zone surrounding it. They are 6.94 time...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cotton aphids (Aphis gossypii Glover) invading the cotton field, large numbers of insects have accumulated in the marginal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zone surrounding it. They are 6.94 times (excluded natural enemies) as many as the aphids in cotton field. Most of these insects are Therioaphid maculata (Buckton), and occur in fields 10-15 d earlier than cotton aphids. Consequently, abundant natural enemies have bred in alfalfa zone when cotton aphids increase rapidly in cotton fields in the middle of June in Xinhe County,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major natural enemies, including Coccinellids, Chrysopids and Syphid flies in alfalfa zone, is 13.65 times that in cotton field within the same acreage of fields. At this period, it is very effective to force the natural enemies from the alfalfa zone into the nearby cotton field to control the rapid increase of cotton aphid population by cutting the alfalfa st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lover)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pest contro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