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东迁安地区BIF型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1
作者 许曼 吕水 +5 位作者 韦文国 邢运涛 刘海龙 杨爱雪 李彪 安梦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0-918,共19页
冀东迁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BIF型铁矿集区之一。随着铁矿床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浅部铁矿资源开发殆尽。近年来,多家地勘单位在迁安地区大中型铁矿床深部及外围进行找矿工作,在深部新发现了厚大矿体,取得了找矿突破。虽然勘查取得一定的成... 冀东迁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BIF型铁矿集区之一。随着铁矿床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浅部铁矿资源开发殆尽。近年来,多家地勘单位在迁安地区大中型铁矿床深部及外围进行找矿工作,在深部新发现了厚大矿体,取得了找矿突破。虽然勘查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关的铁矿床分布规律及成矿模式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对迁安地区成矿带缺少整体认识。本文系统分析了迁安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赋矿地层特征。进行了迁安地区铁矿褶皱构造五级划分,确定三级倒转向斜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初步厘定了断裂构造为成矿期后的脆性断裂,多对矿体产生破坏和错断;明确了迁安地区铁矿分布在迁安隆起向南西突出的“C”字形边缘弧形褶皱带中,形态受倒转向斜控制。针对迁安部分矿区发现的第二层铁矿体,进行了深、浅部矿体地质特征对比分析,认为海底热液喷气活动具有周期性,原始沉积时形成了多层铁矿层,并经受成矿期后断裂构造改造,形成北高南低的阶梯状地堑赋矿模式。依据多年的勘探成果结合本次研究工作,建立了迁安地区成矿模式,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铁矿 矿床分布规律 构造作用 成矿模式 迁安地区 冀东
下载PDF
山西省袁家村-狐姑山BIF铁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赋存状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蒋亚松 邓敏 +3 位作者 刘飚 刘玉国 蒋江波 杨学习 《矿产勘查》 2023年第3期416-431,共16页
铁矿石中硫化物对选冶工艺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查明袁家村—狐姑山BIF铁矿床中硫的赋存状态、空间分布规律、源区及成因机制,对袁家村—狐姑山铁矿床中硫化物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矿物自动分析(MLA)与硫同位素分析。实验结果表... 铁矿石中硫化物对选冶工艺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查明袁家村—狐姑山BIF铁矿床中硫的赋存状态、空间分布规律、源区及成因机制,对袁家村—狐姑山铁矿床中硫化物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矿物自动分析(MLA)与硫同位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袁家村铁矿石中硫化物主要形成于沉积期、变质期、辉绿岩期与热液期,而狐姑山铁矿床中硫化物主要形成于沉积期、变质期与热液期;(2)袁家村—狐姑山铁矿床矿石中硫主要赋存于黄铁矿,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另有少量的毒砂及硫酸盐类矿物;(3)各期次黄铁矿δ34 S均在零值附近,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岩浆,沉积期部分可能混合了海水硫,显示混合来源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袁家村—狐姑山铁矿床中硫化物的形成可能主要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相关,并受后期多期次岩浆热液叠加发生富集,可能与区域变质作用以及矿区广泛分布的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铁矿床 硫化物 赋存状态 硫同位素 袁家村—狐姑山 山西
下载PDF
Pet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ogeny of Zatua Hills BIFs, Haut-Uele Province (DR Congo)
3
作者 Levesque Makuku Mbo Papy-Fidèle Kombie Andeibal +3 位作者 François Tshiabo Luwanda Dominique Wetshondo Osomba Valentin Kanda Nkula Albert Ongendangenda Tienge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12期163-181,共19页
Zatua Hills are located at Haut Uélé Province of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between northern Bafwasende and southern Paulis (Isiro) Squarred Degrees. Belonging to greenstone belt of Ngayu, that area... Zatua Hills are located at Haut Uélé Province of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between northern Bafwasende and southern Paulis (Isiro) Squarred Degrees. Belonging to greenstone belt of Ngayu, that area is identified by the high elevated zone which is remained the witness of stable zone, not affected by the ancienst erosion process. Zatua Hills are in the superior Kibalian formation dated to Neoarchaen, hosted in Upper Congo Granites Massifs of DRC covering a large central zone of NE of DRC, and consisting to dolerite, phyllade, clay rich sediment, poor Banded Iron Formations (BIFs), enriched BIFs, friable hematite, hard hematite, mineralized and unmineralized brechias. Magnetite, martite and hematite are associated to some secondary minerals such as goethite, gibbsite, kaolinite, strengite, variscite and others clay minerals present in BIFs. Petrographic analysis made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situ showed, as well as BIFs and iron ore associated, that magnetite was much abundant oxide mineral which is oxided to martite before to stabilize to hematite during the deposition time. Having about hundred meters of thickness, the rich iron ore of this area content, in the majority less deleterious elements which, are harmful in metallurgic process of iron. These secondary minerals were precipitated at various degrees in the leached cavities of rocks between martite and hematite aggregates to botryoidal texture and, are rich to Al, and are mainly consisting to gibbsite and solid solution series of variscite-strengite (AlPO<sub>4</sub>·2H<sub>2</sub>O and FePO<sub>4</sub>·2H<sub>2</sub>O). Low degree of metamorphism played when magnetite was converted to martite, with the presence of variscite and anatase like witnesses of this event in which, martite was crystalized to hemat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s Zatua Hills Petrographic DRC Iron Ore
下载PDF
Geochemical Signature and Metalogeny of BIFs and Associated Iron Ore of Zatua Hills, Haut-Uele Province (DR Congo)
4
作者 Levesque Makuku Mbo Dominique Wetshondo Osomba +2 位作者 Valentin Kanda Nkula Kelly Nzambe Keyila Albert Ongendangenda Tshiende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10期201-217,共17页
Zatua Hill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DR Congo in Haut Uélé Province, formerly known as Province Orientale. This part of DR Congo is identified by the high elevated zone, which has rem... Zatua Hill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DR Congo in Haut Uélé Province, formerly known as Province Orientale. This part of DR Congo is identified by the high elevated zone, which has remained a witness to a stable zone not affected by the ancient erosion process. BIFs are most abundant and are dated to the Neoarchaean and Late Kibalian, hosted in the Upper Congo Granites Massifs of the DR. Congo. Zatua Hills consist of dolerite, phyllade, clay-rich sediment, poor itabirite, enriched BIFs, friable hematite, hard hematite, and mineralized and unmineralized breccias. Field study and geochemistry analysis by XRF, XRD, and ICP-MS are executed in order to know the geochemistry signature and paragenesis of Zatua Hills and the probably process could lead the BIFs to iron ore. The geochemistry analysis by XRF, XRD, and ICP-MS shows that Iron ore content has an iron rate between 57% and 69% with less deleterious elements such as Si, P, and Al. These deleterious elements are secondary and have silicium composition (probably quartz or chert, goethite, and Kaolinite), aluminum (probably gibbsite, variscite, cadwaladérite, goethite, and Kaolinite), phosphorous (probably variscite), and hydrated minerals, which are grown LOI in the samples. Hypogen and supergen processes are played in BIFs for iron ore conversion and, respectively, silica dissolution and leaching. Metamorphism was also impacted and marked by the Ti element (anatase) in samples, contributing t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martite to hematite after magnetite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s Zatua Hills Geochemestry DRC Iron Ore
下载PDF
辽河群富铁表壳岩系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对古元古代铁矿成因的制约——以周家地区为例
5
作者 王伟 李勇 +2 位作者 樊金虎 马双 贾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03-3113,共11页
铁矿石是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多数铁矿石赋存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中。古元古代是苏必利尔型BIF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它们在华北克拉通并不发育。在胶-辽-吉构造带的辽河群中存在一系列形成于2.2~2.1Ga的富铁表壳岩系及具... 铁矿石是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多数铁矿石赋存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中。古元古代是苏必利尔型BIF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它们在华北克拉通并不发育。在胶-辽-吉构造带的辽河群中存在一系列形成于2.2~2.1Ga的富铁表壳岩系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块状和层状铁矿石。揭示这些富铁岩石中磁铁矿的成因,并与苏必利尔型BIF进行对比,对探索华北元古宙铁矿找寻方向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辽宁周家地区辽河群中的块状和层状铁矿石、共生浸染状和脉状矿化变粒岩及弱矿化磁铁变粒岩开展的岩相学和磁铁矿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区域存在三类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磁铁矿。第一类磁铁矿来自块状矿石和浸染状矿化变粒岩,它们的Mg、Mn含量较高,Ti、V和Co含量低;第二类磁铁矿赋存于层状矿石和弱矿化磁铁变粒岩中,它们的Mg、Mn含量较低而Ti、V和Co含量稍高;第三类磁铁矿仅产出于脉状矿化变粒岩中,它们的Cr-Ni-V-Ti-Mn体系与前两类磁铁矿均不相同。元素含量及变化趋势的相似性表明,块状和层状矿石的形成分别是浸染状矿化变粒岩和弱矿化磁铁变粒岩中磁铁矿进一步生长富集的结果,而脉状矿化变粒岩中铁镁组分含量高是导致第三类磁铁矿具有最高Cr、Mn含量的主要因素。在Cr-Ni、Ti-Ni/Cr和V-Ti图解中,本文研究的磁铁矿多数具有低温热液成因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弱矿化磁铁变粒岩中磁铁矿的Ti和Ni含量具负相关性,表明它们经历了由高温到低温条件的变化过程。虽然都是变质-热液作用的产物,但本文研究的辽河群三类磁铁矿与西澳古元古代Hamersley苏必利尔型BIF中的磁铁矿在元素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它们的形成条件在温度、氧逸度和体系成分等方面与典型苏必利尔型BIF中的磁铁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地球化学 古元古代 bif 辽河群
下载PDF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成矿过程元素迁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侯婷婷 姚玉增 +3 位作者 付建飞 刘静 张永利 郭荣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是我国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沉积变质型(BIF)磁铁矿富矿床,目前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采集了弓长岭二矿区四层铁中典型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究了弓长...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是我国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沉积变质型(BIF)磁铁矿富矿床,目前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采集了弓长岭二矿区四层铁中典型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究了弓长岭富铁矿形成过程中的元素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主要表现为TFe_(2)O_(3)的强烈富集和SiO_(2)的强烈亏损且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伴有地球化学性质活泼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如Na、K、Ca和Mg等迁出,而P_(2)O_(5)、BaO和Cr_(2)O_(3)在富铁矿石中相对富集,应与富铁矿成矿流体性质有关;(2)微量元素中高场强元素(HFSE)Nb、Ta、U表现为富集,Ce、Th、Zr等元素亏损,而Hf、Ti等元素变化不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和Cs表现为富集,而Rb和Sr亏损,说明弓长岭富铁矿与其蚀变围岩中Nb、Ta等稀有金属矿化是同一地质作用的产物;(3)稀土元素中La、Ce、Pr、Nd等轻稀土亏损明显,而其它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均明显富集。综合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认为弓长岭富铁矿成矿作用可能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型富铁矿 元素迁移 质量平衡计算 富铁矿成因 弓长岭
下载PDF
河南舞阳铁山庙式BIF铁矿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被引量:22
7
作者 兰彩云 张连昌 +3 位作者 赵太平 王长乐 李红中 周艳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567-2582,共16页
河南舞阳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铁山庙式铁矿是舞阳铁矿的一部分,赋存于新太古界太华杂岩铁山庙组表壳岩中。本文根据铁山庙式铁矿中三种不同类型矿石(条带状石英-辉石-磁铁矿、块状辉石-磁铁矿、块状石英-磁铁矿)中磁铁矿的矿物成... 河南舞阳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铁山庙式铁矿是舞阳铁矿的一部分,赋存于新太古界太华杂岩铁山庙组表壳岩中。本文根据铁山庙式铁矿中三种不同类型矿石(条带状石英-辉石-磁铁矿、块状辉石-磁铁矿、块状石英-磁铁矿)中磁铁矿的矿物成分、全岩/矿的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探讨铁山庙式铁矿床的成因。磁铁矿单矿物成分分析表明,条带状石英-辉石-磁铁矿矿石中磁铁矿的FeOT含量90.6%~93.1%,平均91.8%;块状辉石-磁铁矿矿石中磁铁矿的FeOT含量90.7%~91.2%,平均91.0%;块状石英-磁铁矿矿石中磁铁矿的FeOT含量92.0%~93.0%,平均92.4%。上述平均值均与磁铁矿FeOT的理论值(93.1%)接近。三种类型矿石的其它元素如TiO2、MgO、MnO、CaO、Al2O3、Cr2O3、NiO等含量均<0.1%,无明显区别,表明该区磁铁矿为含杂质极少的纯磁铁矿,表现出沉积变质成因磁铁矿的特征。矿石中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及近矿围岩紫苏辉石-长石-石英矿物组合,表明铁山庙式矿床经受了高级变质作用,石英、磁铁矿等矿物普遍发生变质重结晶,颗粒粗大,但仍保存原有的地球化学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三种类型矿石中SiO2、TiO2、Al2O3、P2O5的含量相近;块状辉石-磁铁矿较其它二者相对贫铁、富钙、镁,这是由于块状辉石-磁铁矿石中富含铁普通辉石和铁次透辉石所致;矿石中TiO2、Al2O3含量都极低,说明该区成岩成矿过程中未受到碎屑物质的混染。三种不同类型矿石的主量元素含量总体上都与世界典型BIF的相近。对于稀土元素,三种类型矿石均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La/Yb)PAAS=0.29~0.995<1),La、Eu、Y的正异常(La/La*=1.10~1.89;Eu/Eu*=1.30~2.23;Y/Y*=1.47~1.84),较高的Y/Ho比值(39.7~51.3),具有现代海水及高温热液混合特征。因此,我们认为铁山庙式铁矿三种不同类型的矿石是极少受到陆源碎屑混染的化学沉积成因,虽遭受后期变质作用,但仍属BIF型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bif) 舞阳铁矿 铁山庙式铁矿 地球化学 前寒武纪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岩石流变学原理在构造成矿研究中的应用——以BIF型富铁矿床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德如 吴传军 +5 位作者 吕古贤 周岳强 于亮亮 张建岭 胡国成 侯茂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109,共17页
根据岩石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及在成矿学中的应用,初步讨论了构造成矿与岩石流变在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问题,并以世界上变质条带状铁建造(BIF)型富铁矿床为例,综合分析了构造变形和岩石流变在该类矿床形成过程中的... 根据岩石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及在成矿学中的应用,初步讨论了构造成矿与岩石流变在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问题,并以世界上变质条带状铁建造(BIF)型富铁矿床为例,综合分析了构造变形和岩石流变在该类矿床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于岩石流变行为存在差异,褶皱变形及伴随的韧性剪切和高温塑性流动是高品位BIF型富铁矿床形成的关键。文章指出,深入开展特色和重要矿床的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将是实现成矿学与岩石流变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向,并有可能为创新成矿地质理论、发现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矿 岩石流变 条带状铁建造(bif) 高品位富铁矿成因 构造物理化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重新划分和BIF形成时代 被引量:38
9
作者 万渝生 刘敦一 +5 位作者 王世进 焦秀美 王伟 董春艳 颉颃强 马铭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57-3475,共19页
鲁西花岗-绿岩带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典型代表。表壳岩系包括泰山岩群、孟家屯岩组和济宁岩群。其中,泰山岩群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表壳岩系,曾认为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而济宁岩群曾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根据野外地质和表壳... 鲁西花岗-绿岩带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典型代表。表壳岩系包括泰山岩群、孟家屯岩组和济宁岩群。其中,泰山岩群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表壳岩系,曾认为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而济宁岩群曾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根据野外地质和表壳岩系及相关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本文对表壳岩系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1)新太古代早期(2.70~2.75Ga)表壳岩系,包括原泰山岩群的雁翎关岩组和柳行岩组下段的大部分及孟家屯岩组。2)新太古代晚期(2.525~2.56Ga)表壳岩系,包括原泰山岩群的山草峪岩组、柳行岩组上段和下段的一部分及济宁岩群。它们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BIF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这是华北克拉通迄今唯一分辨出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表壳岩系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 SHRIMP定年 新太古代 鲁西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绿岩带三合明BIF型铁矿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0
作者 刘利 张连昌 +2 位作者 代堰锫 王长乐 李智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23-3637,共15页
三合明BIF型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产出于固阳绿岩带。矿体赋存于新太古界色尔腾山群斜长角闪岩中。矿石主要呈粒状变晶结构、粒状-针柱状变晶结构,条带-条纹状构造;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 三合明BIF型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产出于固阳绿岩带。矿体赋存于新太古界色尔腾山群斜长角闪岩中。矿石主要呈粒状变晶结构、粒状-针柱状变晶结构,条带-条纹状构造;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角闪石等。对选自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SIMSU-Pb定年,具有核边结构、Th/U比大于0.4的锆石其核部给出了2562±14Ma的上交点年龄,可大致作为三合明BIF的形成时代。原岩恢复显示斜长角闪岩为正变质岩,Zr/Ti-Nb/Y图解显示为亚碱性玄武岩系列,Fe2O3T+TiO2-Al2O3-MgO图解落入高铁拉斑玄武岩区;斜长角闪岩主量元素特征与MORB相近,REE配分曲线和蛛网图都近于平坦,且介于N-MORB和E-MORB之间,LREE略微富集,Th、U相对亏损,Nb、Ta、Zr和Hf无明显异常;(La/Sm)N和Nb/U分别为0.76和50,由此推断原岩可能为T-MORB。Ti-V、Th-Hf-Ta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分别落入MORB和弧后盆地的重叠区、N-MORB区。结合T-MORB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及前人提出的岛弧叠加地幔柱模式,本文认为三合明BIF形成于弧后盆地并有地幔柱叠加的构造环境。铁矿石化学组分主要为SiO2、Fe2O3和FeO,较低的Al2O3(0.68%)、极低的TiO2(0.04%)和HFSE表明只有极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铁矿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与固阳绿岩带底部的科马提岩极为相似,PAAS标准化的铁矿石REY配分模式与高温热液海水混合物相似,即LREE亏损,HREE富集((La/Yb)SN=0.34),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δEu=2.33)和微弱的正Y异常(δY=1.13),Y/Ho重量比29,摩尔比53。根据铁矿石兼具有与科马提岩和高温热液海水混合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推断海底高温热液淋滤科马提岩为三合明BIF型铁矿提供了大量的Fe和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合明bif型铁矿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固阳绿岩带
下载PDF
冀东司家营条带状含铁建造铁矿石铁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1
作者 曹瑞明 郭香敏 +3 位作者 崔伟 刘春来 杨立群 丁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7-1742,共16页
司家营条带状含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BIF)型铁矿床是冀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工作,但目前尚未对其进行Fe同位素研究。笔者等通过Fe同位素和主微量、稀土元素相结合的方法... 司家营条带状含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BIF)型铁矿床是冀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工作,但目前尚未对其进行Fe同位素研究。笔者等通过Fe同位素和主微量、稀土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司家营BIF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提出了有效制约,同时对司家营BIF的锆石U-Pb年龄数据进行补充。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司家营BIF形成于2537~2531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司家营BIF矿石主要由TFe_(2)O_(3)和SiO_(2)组成,具有较低的Al_(2)O_(3)和TiO_(2)含量,富集Fe重同位素(δ^(56)Fe=0.341‰~0.525‰);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Y、La正异常,Y/Ho值较高(Y/Ho=34.96~45.84)。这些特征表明司家营BIF是基本无碎屑物质参与的化学沉积岩,稀土元素来源于高温热液和海水的混合溶液,铁质来源于海相热液流体。司家营BIF缺乏真正的Ce负异常和Fe同位素组成均为正值指示其形成于缺氧环境。综合对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太古宙BIF的Fe同位素特征,笔者等认为新太古代时期地球海洋含氧量逐步上升,此时海洋总体属于缺氧环境,但部分地区氧气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司家营 条带状含铁建造 bif FE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形成背景
下载PDF
江西新余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华北BIFs铁矿的对比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志红 朱祥坤 孙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79-1291,共13页
本文报道了新余和华北BIF铁矿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测试结果:新余和华北地区BIF铁矿的化学成分均主要由Fe2O3T和SiO2组成,它们的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分馏模式。与华北BIF相比,新余铁... 本文报道了新余和华北BIF铁矿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测试结果:新余和华北地区BIF铁矿的化学成分均主要由Fe2O3T和SiO2组成,它们的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分馏模式。与华北BIF相比,新余铁矿具有更高的Al2O3和TiO2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稀土总量,以及更低的Eu异常和Y/Ho比值,这些特征均表明,与华北地区相比,高温热液对新余地区BIF的贡献不明显。铁矿无明显的Ce负异常和Fe同位素组成为正值的特征暗示了铁矿沉淀时的海水为低氧逸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s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新余 华北
下载PDF
北京密云沙厂BIF型铁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时代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同明 孙永华 +5 位作者 程新彬 刘鸿 吴虎峻 魏波 WANG Wei DING Wang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2-49,共8页
北京密云沙厂铁矿为产于太古宙密云岩群变质岩系中的鞍山式铁矿,具有条带状铁建造(BIF)特征。矿石主要呈条带状构造,致密块状结构;矿石类型以磁铁石英岩型铁矿石为主,w(Fe)=25%~30%。围岩主要有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辉石变粒岩和斜... 北京密云沙厂铁矿为产于太古宙密云岩群变质岩系中的鞍山式铁矿,具有条带状铁建造(BIF)特征。矿石主要呈条带状构造,致密块状结构;矿石类型以磁铁石英岩型铁矿石为主,w(Fe)=25%~30%。围岩主要有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辉石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局部见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对选自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U-Pb定年,具有核边结构、Th/U>0.4的锆石其核部2组年龄为2 619Ma±25Ma和2 544Ma±16Ma。锆石的2 619Ma±25Ma年龄代表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形成年龄,同时也代表火山喷发和沙厂铁矿BIF沉积年龄;2 544 Ma±16 Ma锆石年龄可能代表后期TTG特征的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叠加改造年龄。岩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黑云斜长片麻岩富集Rb、Ba、Sr,亏损Th、U,表明沙厂BIF沉积时可能存在新太古代(约2 550 Ma)地壳增生事件。认为沙厂铁矿属Algoma型BIF,是新太古代末华北陆块初步克拉通化和大规模岩浆热事件的代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沙厂铁矿 条带状铁建造(bif) 锆石U-PB年龄 黑云斜长片麻岩 北京市
下载PDF
条带状铁建造(BIF)的形成时代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长乐 张连昌 +1 位作者 刘利 代堰锫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1-1215,共15页
对条带状铁建造(BIF)进行精确的年代学约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以获得BIF的时间分布趋势,反映对应时代的大气和海洋环境,准确建立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对应关系,为铁建造的成因提供依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全球... 对条带状铁建造(BIF)进行精确的年代学约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以获得BIF的时间分布趋势,反映对应时代的大气和海洋环境,准确建立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对应关系,为铁建造的成因提供依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全球BIF形成时代的分布图,结果表明BIF在3.6~1.6 Ga连续分布,在2.8~2.7 Ga、2.5~2.4 Ga、1.9~1.8 Ga的3个区间范围内形成高峰;Algoma型BIF主要集中于中-晚太古代,而Superior型BIF主要出现在古元古代.本文重点对前人关于BIF年代学的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结果表明目前锆石U-Pb测年法依然为主要手段,而Sm-Nd等时线法和Re-Os等时线法尽管有效,但直接测定BIF条带的Sm-Nd等时线和磁铁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仍存在较大问题,但可用来反映物质的来源以及后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等问题,而采取BIF相关单元的年龄来间接代表BIF的形成年龄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方法,其中测定铁建造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是国际上测定BIF时代常用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bif) bif形成时代 锆石U-PB年龄 同位素等时线法
下载PDF
条带状铁建造(BIFs)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碧乐 霍亮 李永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s)中拥有全球最重要的铁矿资源,BIFs中以及包括BIFs在内的含铁岩系还含有丰富的金、铜、锌、钴、铂族等有用元素。本论文主要针对BIFs形成过程中与成矿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评述和探讨,包括BIFs的成矿系列,...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s)中拥有全球最重要的铁矿资源,BIFs中以及包括BIFs在内的含铁岩系还含有丰富的金、铜、锌、钴、铂族等有用元素。本论文主要针对BIFs形成过程中与成矿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评述和探讨,包括BIFs的成矿系列,地幔柱与BIFs的关系,微生物在BIFs形成中的作用等。认为BIFs内部以及包括BIFs在内的含铁岩系均构成贱、贵金属成矿系列;地幔柱与BIFs之间存在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在早前寒武纪缺氧的环境下,厌氧的细菌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为BIFs中铁质沉淀提供了氧。希望该研究对包括BIFs的成矿作用在内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以及拓展找矿思路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s 成矿系列 地幔柱 微生物
下载PDF
阴山地块晚太古代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对地壳演化及BIF成因的启示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旭东 范宏瑞 郭敬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29-2339,共11页
阴山地块是华北克拉通西部太古代基底出露最大最完整的地区。固阳地区是阴山地块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主要由中西部低级别变质的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和东部的高级变质杂岩地体组成。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绿岩带,花岗岩类侵入体,还是高级... 阴山地块是华北克拉通西部太古代基底出露最大最完整的地区。固阳地区是阴山地块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主要由中西部低级别变质的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和东部的高级变质杂岩地体组成。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绿岩带,花岗岩类侵入体,还是高级别变质杂岩的原岩都形成于晚太古代末期(2562~2510Ma),形成时间上相互重叠,在~2500Ma,~2480Ma分别经历了两期变质事件,第一期为逆时针的P-T轨迹,与洋脊俯冲有关;第二期则表现顺时针的P-T轨迹,与晚期碰撞造山有关。科马提岩-科马提质玄武岩、高镁安山岩-富Nb火山岩、TTG和Sanukitoid多种具有特殊构造意义的岩石同时发育。综合已有资料获得如下启示,阴山地块在晚太古代受板块体制控制,并先后经历了洋脊俯冲和碰撞造山过程。将区域内的BIF与相关岩石联系起来考虑,得出BIF的形成与洋脊俯冲有关,BIF中的Si来源于绿岩带底部的玄武岩,Fe来源于同层位的科马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阴山地块 bif成因 地壳演化
下载PDF
冀东司家营BIF铁矿流体包裹体及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靖 李厚民 +5 位作者 李立兴 杨秀清 刘明军 姚通 胡彬 张进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3-1268,共16页
司家营BIF是冀东地区最大的铁矿床,赋存于一套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的新太古代变质岩中,可划分出5个演化期次,分别为沉积期、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期、褶皱变形期、韧性剪切和热液蚀变期以及抬升氧化期。其中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期形成的条... 司家营BIF是冀东地区最大的铁矿床,赋存于一套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的新太古代变质岩中,可划分出5个演化期次,分别为沉积期、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期、褶皱变形期、韧性剪切和热液蚀变期以及抬升氧化期。其中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期形成的条纹状阳起磁铁石英岩以及韧性剪切和热液蚀变期形成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块状磁铁石英岩和黄铁矿石英脉的石英中广泛发育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次生包裹体(Ⅰ类)、假次生包裹体(Ⅱ类)、原生包裹体(Ⅲ类)、含子矿物包裹体(Ⅳ类)和含CO2三相包裹体(Ⅴ类)。分布于条纹状磁铁石英岩石英-1中Ⅱ和Ⅲ类包裹体以及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石英-1Ⅴ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52~560℃、流体压力为0.11—0.20GPa、盐度为0.4%-3.3%NaCleqv,流体温压特征可代表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分布于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块状磁铁石英岩和黄铁矿石英脉石英-2中Ⅱ和Ⅲ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53—211.8℃,盐度为0.5%~22.6%NaCleqv,条纹状磁铁石英岩中磁铁矿-1的δ^18O值为1.4‰~2.8‰,条带状和块状磁铁石英岩中磁铁矿-2的δ^18O值为1.7‰-6.2‰。流体包裹体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低温热液流体是铁矿床发生“去硅富铁”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类型矿石的石英中均产出有较多的气液两相和赤铁矿共生的Ⅰ类包裹体,可反映抬升氧化期流体特征,均一温度介于117~223℃,盐度集中分布于0.4%~5.0%NaCleqv,较低的氧化作用是司家营BIF无法形成假象赤铁矿-细板状赤铁矿型富铁矿体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家营bif 流体包裹体 富铁矿 冀东
下载PDF
坦桑尼亚太古宙绿岩带BIF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马黑加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白德胜 杨怀辉 +2 位作者 刘正好 李水平 程华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3-70,共8页
坦桑尼亚马黑加金矿是典型的BIF型金矿,位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太古宙卡哈马绿岩带,是隐伏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型(BIF)金矿床。该矿床受地层、构造双重控制。地层强烈褶皱并发生剪切,含矿岩性为上尼安萨(Nyanzian)群上下段接触带附近的中基... 坦桑尼亚马黑加金矿是典型的BIF型金矿,位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太古宙卡哈马绿岩带,是隐伏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型(BIF)金矿床。该矿床受地层、构造双重控制。地层强烈褶皱并发生剪切,含矿岩性为上尼安萨(Nyanzian)群上下段接触带附近的中基性火山岩。其主要化探异常元素组合为Au-As-Sb-Ag-Hg-Pb-Ba,其中Au,As,Sb在含矿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中富集明显,是深部寻找金盲矿体的主要指示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黑加金矿床 bif型金矿 矿体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坦桑尼亚
下载PDF
BIF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利 张连昌 代堰锫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8-1033,共16页
BIF在全球广泛分布,BIF型铁矿是铁的重要来源。根据产出的构造背景将其分为阿尔戈玛型(Algoma-type)和苏必利尔湖型(Lake Superior-type)。BIF主要产出于前寒武纪的古老克拉通和/或年轻地体,形成时代集中在3.0~2.0 Ga,峰期为2.5 Ga左右... BIF在全球广泛分布,BIF型铁矿是铁的重要来源。根据产出的构造背景将其分为阿尔戈玛型(Algoma-type)和苏必利尔湖型(Lake Superior-type)。BIF主要产出于前寒武纪的古老克拉通和/或年轻地体,形成时代集中在3.0~2.0 Ga,峰期为2.5 Ga左右。前人对BIF型铁矿的成因研究着重于BIF的物质来源和Fe^(2+)氧化沉淀机制两个方面,但都尚未达成共识。物质来源的观点主要有大陆风化剥蚀、海底热液、海底热液和海水的混合物、热液淋滤洋壳、既有大陆物质来源又有热液来源;沉淀机制主要有生物沉淀和非生物沉淀两种认识,前者是指Fe^(2+)利用微生物(如蓝藻)光合作用产生的O_2氧化成Fe^(3+),或Fe^(2+)直接被微生物代谢氧化,后者主要包括热液与海水混合、密度流作用、相分离、紫外线引起Fe^(2+)氧化沉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 物质来源 沉淀机制
下载PDF
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羊鼻山BIF型铁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赖科 任云生 +3 位作者 郝宇杰 孙琦 刘军 李俊英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2期495-506,共12页
羊鼻山铁矿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铁建造主要产于兴东群大盘道组第一岩段,含铁建造为一套由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矽线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片麻岩等组成的孔兹岩系,其原岩形成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被少量后期... 羊鼻山铁矿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铁建造主要产于兴东群大盘道组第一岩段,含铁建造为一套由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矽线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片麻岩等组成的孔兹岩系,其原岩形成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被少量后期黄铁矿交代,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与矽线石,二者均呈定向排列,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构造为主,少量呈块状构造。据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特征,结合区域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羊鼻山铁矿成因属BIF型,初步划归Superior型。含铁建造中矽线石黑云母石英片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分别为1 006~1 212 Ma、1 238~1 480 Ma、1 521~1 742 Ma以及>1 800 Ma,据最小年龄可推断羊鼻山铁矿含铁建造的沉积上限年龄为1 006Ma;1 238~1 480 Ma年龄组丰度最大,反映铁建造与围岩的剥蚀区岩石以中元古界岩浆岩为主;而最大年龄组中的2 672 Ma与2 711 Ma样品为佳木斯地块最古老的锆石之一,说明佳木斯地块存在太古代结晶基底。结合同样被认为是佳木斯地块结晶基底的麻山群近期年代学研究结果,认为兴东群应为麻山群的下伏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测年 bif型铁矿 孔兹岩系 羊鼻山铁矿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