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系统(IS)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DCV)视角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大庆 黄丽华 +1 位作者 张嵩 易元东 《软科学》 CSSCI 2006年第5期113-117,共5页
在综述动态能力理论(Dynam ic Capab ilities V iew,DCV)和信息系统(Inform ation System s,IS)/IT能力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IS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IS-DCV)模型,认为IS主要是通过管理过程对企业产生影响,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论述了... 在综述动态能力理论(Dynam ic Capab ilities V iew,DCV)和信息系统(Inform ation System s,IS)/IT能力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IS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IS-DCV)模型,认为IS主要是通过管理过程对企业产生影响,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论述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能力理论(dcv) 信息系统(IS)能力 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
下载PDF
基于I-DCV的人脸识别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许良凤 李艳秋 +2 位作者 胡敏 刘盛中 王晓华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在人脸识别的过程中,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得到的特征能够很好的描述原始图像,但是不具备很好的判别分类能力。判别共同矢量(DCV)是一种在类内散布矩阵的零空间中求取投影矩阵的方法,相比线性鉴别分析(LDA)方法,可以得到更具鉴别... 在人脸识别的过程中,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得到的特征能够很好的描述原始图像,但是不具备很好的判别分类能力。判别共同矢量(DCV)是一种在类内散布矩阵的零空间中求取投影矩阵的方法,相比线性鉴别分析(LDA)方法,可以得到更具鉴别能力的特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特征提取算法,简称I-DCV,首先对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算法去除二阶及高阶冗余信息,然后利用DCV对求取的独立特征向量作进一步的处理,最后依据欧式距离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人脸识别 独立成分分析(ICA) 判别共同矢量(dcv)
下载PDF
DCVS中插值多假设预测重构算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朱金秀 张瑶 张学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3-449,共7页
结合视频编码系统中分像素精度运动估计的思想,对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系统(DCVS)中插值多假设预测重构算法进行研究。根据自然图像像素连续特性,在传统帧内多假设集合的基础上,对关键帧进行插值构成字典,进行帧内插值多假设预测重构;根... 结合视频编码系统中分像素精度运动估计的思想,对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系统(DCVS)中插值多假设预测重构算法进行研究。根据自然图像像素连续特性,在传统帧内多假设集合的基础上,对关键帧进行插值构成字典,进行帧内插值多假设预测重构;根据视频序列中物体在帧间产生的位移量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在传统帧间多假设集合的基础上,对压缩感知帧进行插值构成字典,进行帧间插值多假设预测重构。实验结果表明,与多假设预测重构算法相比,该算法使视频序列重构质量提高了2dB-4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 分像素运动估计 多假设预测 插值 重构算法
下载PDF
使用电流传感器的ACI/DCV转换电路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海 《航空计测技术》 1997年第6期23-24,36,共3页
介绍一种使用电流传感器的交流电流—直流电压(ACI/DCV)转换电路,具有与被测电路隔离、体积小、测量范围广、线性度好等特点。
关键词 电流传感器 交直流转换电路 交流电流测量
下载PDF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Ethylene, Benzene and Ethylbenzene in the Cylindrical Pore under Alkylation Reaction near Critical Regions by DCV-GCMD Simulation
5
作者 刘涛 刘洪来 袁渭康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Abstract A cylindrical pore model was used to represent approximately the pore of β-zeolite catalyst that had been used in the alkylation of benzene with ethylene and spherical Lennard-Jones molecules represented the... Abstract A cylindrical pore model was used to represent approximately the pore of β-zeolite catalyst that had been used in the alkylation of benzene with ethylene and spherical Lennard-Jones molecules represented the components of the reaction system-ethylene, benzene and ethylbenzene. The dual control volume-grand canonical molecular dynamics (DCV-GCMD)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adsorption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ree components under reaction in the cylindrical pore at 250℃ and 270℃ in the pressure range from 1 MPa to 8 MPa. The state map of the reactant mixture in the bulk phase c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different regions around its critical points. The simulated adsorption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the p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different near-critical regions. The thorough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high pressure liquid region is the most suitable region for the alkylation reaction of benzene under the near-critical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simulation dcv-GCMD simulation alkylation reaction ADSORPTION DIFFUSION
下载PDF
Whole Genome RNAi Screen in C. elegans Identifies CAB-1 as a Novel Regulator of DCV Secretion
6
作者 Xia Zhi-Ping Chen Yan +3 位作者 Sheng Yi Yi Ya-Lan Song E-Li Xu Tao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7-795,共9页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下载PDF
水下方向控制阀质量测试方法的设计
7
作者 李宇航 陈易红 +2 位作者 谭文涛 岳元龙 范江龙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4年第3期502-506,共5页
以API STD 17F—2017标准规定的水下方向控制阀(DCV)测试项目为基础,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DCV质量测试方法。测试项目包括外压、内压、内泄漏、功能和连续性、污染流体循环、寿命、环境筛选和绝缘电阻测试,针对每一个测试项目给出了详... 以API STD 17F—2017标准规定的水下方向控制阀(DCV)测试项目为基础,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DCV质量测试方法。测试项目包括外压、内压、内泄漏、功能和连续性、污染流体循环、寿命、环境筛选和绝缘电阻测试,针对每一个测试项目给出了详细的测试目的、标准要求和测试步骤。本文方法通过了挪威船级社审核,并成功应用于渤海油气田浅水水下方向控制阀工程化产品的挪威船级社认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v 质量测试方法 内泄漏 环境筛选 绝缘电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综合防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聪慧 叶建亚 +6 位作者 杜萍 张庆俊 张更申 孙国柱 张金峰 李建华 聂建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eerebrovascular spasm,DCVS)综合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a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48):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eerebrovascular spasm,DCVS)综合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a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48):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2mg/h持续泵入14d。治疗组(n=48):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1)甲基强的松龙30mg/kg体重静点,1次/d,连用7d。(2)盐酸法舒地尔30mg入液静点,3次/d,连用14d。(3)依达拉奉30mg入液静点,2次/d,连用14d。(4)腰穿或脑室穿刺放血性脑脊液。两组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格拉斯哥(GOS)评分、CT、MRI、TCD结果为评价指标。结果(1)总体病情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头部CT或MRI:治疗组出现脑梗死灶10例(10.4%)低于对照组21例(43.8%)(P〈0.05)。(3)TCD:出血后1d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单位:cm/s)对照组为115.8±11.5,治疗组为112.5±12.1,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7、14d对照组分别为158.9±13.6,199.4±17.2,129.5±14.4;治疗组130.7±11.8,140.1±16.4,116.7±13.9,在7d治疗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2.1%)(P〈0.05)。结论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治疗
下载PDF
巴曲酶对大鼠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军 饶明俐 +2 位作者 周春奎 冯加纯 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18,共2页
目的 探讨巴曲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 DCVS动物模型 ,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SAH DCVS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 目的 探讨巴曲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 DCVS动物模型 ,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SAH DCVS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巴曲酶组在SAH后 3d、7d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 ;流式细胞仪检测亦发现巴曲酶组凋亡率明显降低 ,与相对应单纯注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巴曲酶可以抑制SAH后的细胞凋亡 ;防治SAH 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大鼠 SAH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细胞凋亡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军 饶明俐 +1 位作者 周春奎 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阐明 SAH后 CVS及其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 TU NEL、RT- PCR检测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 ICE及 Bcl- XL在脑神经组织中 m RNA表达变化。结果 TU NEL检测发现对照组大脑皮层偶见散在凋亡神经细胞...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阐明 SAH后 CVS及其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 TU NEL、RT- PCR检测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 ICE及 Bcl- XL在脑神经组织中 m RNA表达变化。结果 TU NEL检测发现对照组大脑皮层偶见散在凋亡神经细胞 ,SAH后 30 m in海马、皮层、及基底节区均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 ,SAH后 3d,凋亡细胞开始增多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亦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 ,SAH后 7d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达高峰 ;SAH后 30 m in、3d、7d ICE m RNA在脑神经组织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Bcl- XL m 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SAH后 CVS可诱导脑神经组织发生细胞凋亡 ,这种凋亡改变与凋亡调控基因 ICE及 Bcl-X L在脑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血管痉挛 神经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κВ与sICAM-1ET-1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冀勇 王中 周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人血液真核细胞转录因子 -κB(NF -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内皮素 - 1(ET - 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对 30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 1~ 3d、5~ 7d、9~ 11d血液NF -κ...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人血液真核细胞转录因子 -κB(NF -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内皮素 - 1(ET - 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对 30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 1~ 3d、5~ 7d、9~ 11d血液NF -κB与sICAM - 1、ET - 1进行动态观察 ,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VMCA)。结果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液NF-κB与sICAM - 1、ET - 1在发病后 1~ 3d、5~ 7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前、术后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有明显差异 ,死亡组与存活组也有显著差异 ;在发病后 1~ 3dsICAM、ET - 1的变化与NF -κB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液NF -κB与sICAM - 1、ET - 1的变化与SAH病人的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程度有关 ,并可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核转录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内皮素-1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细胞增生、凋亡和坏死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军 饶明俐 +1 位作者 张海鸥 周春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41-442,共2页
目的 探讨 SAH后 DCVS及其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  HE和 TUNEL染色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增生、凋亡和坏死改变。结果  TUNEL检测发现 SAH后 30 min海马、皮层、及基底节区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 ,... 目的 探讨 SAH后 DCVS及其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  HE和 TUNEL染色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增生、凋亡和坏死改变。结果  TUNEL检测发现 SAH后 30 min海马、皮层、及基底节区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 ,血管和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正常。SAH后 3d凋亡细胞开始增多 ,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浓染、染色质集聚 ,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凋亡细胞开始出现 ,血管外膜可见炎细胞。SAH后 7d凋亡和坏死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 ,而血管在坏死和凋亡的基础上增生性改变更加明显。结论  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及其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中 ,既有细胞坏死 ,也有细胞凋亡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还有病理性增生的血管重构改变 ,是多种病变形式并存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细胞增生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大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rHSG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卫 孙鹏 沈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和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HSG)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诱发;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和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HSG)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诱发;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4、7、10、13、16、20d取基底动脉(BA)行HE染色后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BA rHSG蛋白;RT-PCR法检测BA中rHSG mRNA。结果B、C组BA血管结构正常,无DCV发生;A组第4天出现DCV,第7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0天,后逐渐缓解,20d趋于正常。A组除20d外,各时相BA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增殖性改变。与B组及C组相比,A组4~16d rHSG蛋白及rHSG mRNA表达均降低(P<0.05),第7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SAH后DCV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血管壁增生程度及rHSG低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大鼠增殖抑制基因
下载PDF
RGD肽对天然瓣膜支架细胞黏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史嘉玮 董念国 孙宗全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8-392,共5页
精-甘-天冬氨酸(RGD肽)是公认有效的促黏附分子。我们采用化学交联法,使含RGD序列短肽与去细胞瓣共价键合,以直接混合短肽组与单纯去细胞瓣组作为对照,种植大鼠主动脉肌成纤维细胞。MTT试验显示RGD肽固定促进细胞黏附,且12 h内黏附率随... 精-甘-天冬氨酸(RGD肽)是公认有效的促黏附分子。我们采用化学交联法,使含RGD序列短肽与去细胞瓣共价键合,以直接混合短肽组与单纯去细胞瓣组作为对照,种植大鼠主动脉肌成纤维细胞。MTT试验显示RGD肽固定促进细胞黏附,且12 h内黏附率随时间和肽浓度递增。沉淀法计数和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证明类似结果。因此,RGD肽表面修饰天然瓣膜支架,提高细胞黏附性能,有利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甘-天冬氨酸 去细胞瓣 表面修饰 细胞黏附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解和鉴别共同矢量的人耳识别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海龙 穆志纯 +1 位作者 张霞 敦文杰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29,共3页
针对高维、小样本的情况下使用Fisher线形鉴别分析进行特征提取存在的病态奇异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特征提取方法,即先对人耳样本图像进行二维离散小波分解,再利用DCV算法对小波分解后的低频信息分量作进一步的降维处理。不仅克服了小样本... 针对高维、小样本的情况下使用Fisher线形鉴别分析进行特征提取存在的病态奇异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特征提取方法,即先对人耳样本图像进行二维离散小波分解,再利用DCV算法对小波分解后的低频信息分量作进一步的降维处理。不仅克服了小样本问题,也解决了直接使用DCV算法对人耳图像降维所引起的计算量大和计算速度过慢的问题。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率,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耳识别 小波分解 HAAR小波 鉴别共同矢量
下载PDF
动态能力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大庆 黄丽华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6-68,共3页
现代企业正处于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为此,研究在快速变化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感知、获取和整合外部的信息与知识,使企业能够不断地获取新... 现代企业正处于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为此,研究在快速变化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感知、获取和整合外部的信息与知识,使企业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信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企业动态能力的获得。探讨信息系统、企业动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未来企业战略理论和信息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能力理论(dcv) 信息系统 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
下载PDF
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尿激酶和维生素C在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冀勇 王中 朱庆林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 观察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尿激酶 (UK)和维生素C(VitC) ,并行侧脑室外引流 ,对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效果。方法 发病后 4 8h内 ,手术夹闭瘤颈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FisherⅢ级动脉瘤破裂 30例。经侧脑室注射UK... 目的 观察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尿激酶 (UK)和维生素C(VitC) ,并行侧脑室外引流 ,对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效果。方法 发病后 4 8h内 ,手术夹闭瘤颈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FisherⅢ级动脉瘤破裂 30例。经侧脑室注射UK和VitC治疗 15例 ,对照组 15例 ,以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作为症状性DCVS的诊断依据 ,评估预后。结果 UK和VitC治疗组术后 3~ 4d血凝块消失 ,无DCVS的发生 ,预后良好 ;对照组术后 5~ 10d血凝块消失 ,6例预后良好 ,7例中度病残 ,2例死亡。结论 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UK和VitC及侧脑室外引流 ,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DCVS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维生素C 预防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侧脑室外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1mV~10mV直流电压的高准确度校准 被引量:2
18
作者 翟玉卫 程晓辉 丁立强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9年第1期1-4,23,共5页
针对1mV~10mV直流电压溯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恒流源、标准取样电阻和标准直流电压表的方法对较小的直流电压进行校准。采用5720A输出稳定的直流电流,用742A作为取样电阻,用8508A作为标准直流电压表,根据欧姆定律进行校准工作,并... 针对1mV~10mV直流电压溯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恒流源、标准取样电阻和标准直流电压表的方法对较小的直流电压进行校准。采用5720A输出稳定的直流电流,用742A作为取样电阻,用8508A作为标准直流电压表,根据欧姆定律进行校准工作,并给出了消除或减小校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量的途径。对数字多用表8508A进行校准,分别评定了1mV、10mV点的测量不确定度,通过与分压箱法的对比和传递比较法验证,证明了取样电阻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能够满足1mV~10mV小电压校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压 校准 取样电阻 测量不确定度
下载PDF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分级标准判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子文 桂铮 +6 位作者 卢学刚 郭栋 朱明 李臻 韩新巍 于耀宇 SHUI Shao-feng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764-767,共4页
目的探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分级标准。方法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在造模后1、3、7 d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后,行DSA造影;然后取基底动脉进行HE染色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分级标准。方法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在造模后1、3、7 d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后,行DSA造影;然后取基底动脉进行HE染色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造模后3、7 d,出现明显行为和神经功能异常,血管造影显基底动脉中度-重度痉挛;HE染色示基底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小,血管明显痉挛;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造模后3 d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出现凋亡小体,线粒体空泡样变性,造模7 d基底动脉内皮线粒体肿胀溶解,包浆空泡样变性。结论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能够重复建立成功的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判定标准(4级分法),有利于科学地综合评价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动物模型 分级标准 新西兰大白兔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疗2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封硕 李爱民 +2 位作者 刘希光 李宁 宋立坤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多在发病后2周内(21例,77.78%),经...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多在发病后2周内(21例,77.78%),经治疗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得到改善(P<0.05)。结论在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前提下,应尽早采取手术、药物等综合措施应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