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8篇文章
< 1 2 2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ODFP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氧化分解的DFT研究
1
作者 王雅婷 林钰涵 +1 位作者 刘军 施志聪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优先于碳酸酯发生氧化反应,ODFP^(-)结构分解的路径比EC分子分解的路径更容易进行。EC+ODFP^(-)-e体系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路径是ODFP^(-)结构开环,生成CO、CO_(2)和自由基R1。R1可能进一步发生自由基终止反应,生成含有氟代磷酸盐单体的低聚物,从而抑制碳酸酯溶剂分子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氧化分解 新型锂盐 密度泛函理论(dft)
下载PDF
SO_(2)对K2CO_(3)吸附CO_(2)性能影响的实验及DFT机理研究
2
作者 郭百合 李艳红 +3 位作者 张靖超 王彦霖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69,I0019,共12页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SO_(2)在K2CO_(3)吸附剂上的影响及CO_(2)吸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受SO_(2)分子S原子活跃的s轨道影响,S的p轨道及O原子活性均增强,与K2CO_(3)表面O原子价带顶能带简并,SO_(2)被优先吸附在K2CO_(3)表面的O顶位,并将CO_(2)推离吸附剂表面,导致吸附剂活性位点虽有空余却无法吸附CO_(2)。在实验中表现为:模拟烟气中CO_(2)体积浓度为10%时,气氛中体积浓度为0.007%的SO_(2)会使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65 mmol/g降低至1.01 mmol/g。提出CO_(2)与H2O在K2CO_(3)(001)表面的吸附机理,理论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40.7 kJ/mol,反应热为-54.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CO_(3)吸附剂 CO_(2)捕集 SO_(2)影响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研究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Al_(3)Ti多晶型性质的DFT理论研究
3
作者 冯景龙 王杰创 +4 位作者 郑文龙 王思雨 刘奕杨 马之昊 李健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57-59,共3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考察了在DO_(22)、DO_(23)、DO_(19)和L1_(2)四种晶体结构下,Al_(3)Ti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四种结构的Al_(3)Ti生成焓均为负值,表明四者在热力学上均可...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考察了在DO_(22)、DO_(23)、DO_(19)和L1_(2)四种晶体结构下,Al_(3)Ti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四种结构的Al_(3)Ti生成焓均为负值,表明四者在热力学上均可以稳定存在。其中,DO_(23)-Al_(3)Ti的生成焓最负,热力学稳定性最高,其后依次是DO_(22)、L1_(2)、DO_(19)三种结构。力学性能计算表明,DO_(23)结构具有最高的杨氏模量E和体模量B。根据体模量B和剪切模量G的比值B/G,可知四种结构的Al_(3)Ti均呈脆性。各向异性指数A^(U)的排序为DO_(22)>DO_(23)>L1_(2)>DO_(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dft) Al_(3)Ti金属间化合物 热力学稳定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一种数字后端设计DFT的方法分析
4
作者 叶琳娜 高大伟 +1 位作者 熊瑛 易丹 《集成电路应用》 2024年第3期4-5,共2页
阐述可测试性设计(DFT)的特点。分析一种ASIC设计中DFT的方法,包括定义扫描链、定义测试信号、提取扫描链、写入测试协议,使设计人员可以优化最终芯片制造的功耗、面积和时序。
关键词 集成电路设计 数字后端 dft ASIC设计
下载PDF
Fe/Co/Ni-N共掺杂石墨烯氧还原反应活性的DFT研究
5
作者 马俊杰 宁锴 +4 位作者 王婷 刘建峰 袁斌霞 潘卫国 施正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为了研究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比较单金属原子和氮不同的掺杂方式对石墨烯ORR活性的影响.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然后将氧气分子分别吸附在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表面上.采... 为了研究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比较单金属原子和氮不同的掺杂方式对石墨烯ORR活性的影响.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然后将氧气分子分别吸附在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表面上.采用CASTEP模块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并模拟计算,分析了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吸附能、脱附能和导电性变化规律.基于模拟计算,发现单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时,Fe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优于Co和Ni;单金属原子和氮共掺杂石墨烯时,Fe-N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高于Co-N和Ni-N掺杂石墨烯,且M-N4-G形态的ORR活性优于M-N1-G、M-N2-G和M-N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金属原子 氮掺杂 石墨烯 氧还原反应 dft模拟
下载PDF
基于DFT-MARTE模型的时序分析算法
6
作者 徐嘉 周晴 +1 位作者 杜家昊 王一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针对航天嵌入式软件(aerospace embedded software,AES)时序需求复杂带来的时序需求定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RTE(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模型的数据流时序(data flow timing based on MARTE,DF... 针对航天嵌入式软件(aerospace embedded software,AES)时序需求复杂带来的时序需求定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RTE(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模型的数据流时序(data flow timing based on MARTE,DFT-MARTE)模型,设计基于该模型的处理点缓存计算算法、时序偏离概率检测算法和时序序列分析算法。处理点缓存计算算法动态更新缓存空间,使后续时序检测正常执行;时序偏离概率检测算法利用多线程并发模拟时序特性,检测需求中时序偏离问题;时序序列分析算法是基于梯度下降算法,拟合时序序列,指导用户优化需求。该模型相比传统数据流模型更适用航天嵌入式软件,利于后续开发和维护,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流时序模型 数据流图 嵌入式软件 时序偏离检测 多线程 时序分析 梯度下降算法
下载PDF
基于滑窗DFT算法的新能源直流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
7
作者 王小丽 《通信电源技术》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当前的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结构一般设置为独立形式,整体协调控制效率较低,导致周期逆变器的畸变率增加,为此提出基于滑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算法的新能源直流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根据现有的测定需求... 当前的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结构一般设置为独立形式,整体协调控制效率较低,导致周期逆变器的畸变率增加,为此提出基于滑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算法的新能源直流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根据现有的测定需求和标准,先进行畸变电流测定,采用多目标的方式提高整体的协调控制效率。设计多目标交叉协调控制结构,构建滑窗DFT测算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模型,采用三相平衡控制实现逆变器协调控制处理。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带输出LC滤波器辅助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和传统光伏处理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相比,本次设计的基于滑窗DFT算法的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最终得出的周期逆变器畸变率均被控制在0.2%以下,大幅提升了变网逆变器的协调控制效率,控制针对性增强,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算法 新能源 直流并网 逆变器 协调控制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f Benzothiazole and Its Derivatives: Molecular Structur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NBO, MEP and TD-DFT Analyses
8
作者 Konaté Abdoulaye Bédé Affoué Lucie +2 位作者 Ouattara Lamoussa Koné Soleymane Bamba Kafoumb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4年第3期31-50,共20页
Benzothiazole (BTH)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organic molecules with biologic actions. Because of their many applications, they are produced on a massive scale and used in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Their d... Benzothiazole (BTH)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organic molecules with biologic actions. Because of their many applications, they are produced on a massive scale and used in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Their discharge into water produce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xposing our environment to public health problems. A solution that can contribute to their deterioration is becoming a necessity. For this reas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reactivity of benzothiazole and four of its compounds wa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ertain aspects of their biodegradability.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mpounds studied were conducted in the gas and water phases with the most widely use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 Becke-3-Parameter-Lee-Yang-Parr (B3LYP) with 6-31G+ (d, p) basis. Reactivity study calculated global indices of reactivity revealed that 2-SCH3_BTH is the most reactive. Dipole moment values analysis reveals that 2-NH2_BTH is the most soluble in water, while the lipophilicity shows that 2-NH2_BTH is the most hydrophilic compou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values reflect that reactions are respectively ex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By analyzing an Electrostatic Molecular Potential (EMP) map, researchers can pinpoint reactive sites on a molecule and anticipate its reactivity. This assessment is further enhanced by incorporating global and local reactivity descriptors. Additionally, an exploration of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e’s charg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a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lecular interactions unveils hyperconjugative interactions arising from charge delocalization, as elucidated through natural bond orbital (NBO)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ZOTHIAZOLE REACTIVITY dft/B3LYP Stability TD-dft
下载PDF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xAl1-xN alloys within DFT Calculations
9
作者 Asma Said Yasmina Oussaifi Moncef Said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2期569-584,共16页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based aluminum-nitride alloy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using both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and Heyd-Scuseria-Ernzerhof (HSE) hybri...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based aluminum-nitride alloy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using both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and Heyd-Scuseria-Ernzerhof (HSE) hybrid functional. This latter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lattice parameters, enthalpy of formation,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our alloy than standard DFT. We found the transition from wurtzite to rocksalt structures at 61% of Sc concentration. By increasing the scandium concentration, the lattice parameters and the band gap decrease. The HSE band gap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xistence of the strong hybridization between Sc 3d and N 2p indicates the 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Sc to N atoms. Besides, it is shown that the insertion of the Sc atom leads to the redshift of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dg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of Sc<sub>x</sub>Al<sub>1-x</sub>N i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c concentrations in the low energy range. Because of this, Sc<sub>x</sub>Al<sub>1-x</sub>N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photovoltaics and photo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ScAlN Hybrid Functional HSE
下载PDF
水液相下苯丙氨酸钾配合物对映异构的DFT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丽红 彭国强 +3 位作者 郝成欣 王佐成 姜春旭 于艳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86-1695,共10页
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环境下手性苯丙氨酸钾配合物(Phe·K^(+))的对映异构。研究发现:手性Phe·K^(+)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 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环境下手性苯丙氨酸钾配合物(Phe·K^(+))的对映异构。研究发现:手性Phe·K^(+)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计算表明:质子只以氮为桥迁移是最优势反应通道,隐性水溶剂效应下决速步的自由能垒是220.0 kJ/mol,显性水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到114.0至122.8kJ/mol之间。结果表明:水液相下手性Phe·K^(+)的消旋反应过程十分缓慢,苯丙氨酸钾短期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钾元素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配合物 溶剂效应 dft 对映异构 能垒
下载PDF
水溶液环境下手性配合物Phe·Ca^(2+)对映异构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丽红 彭国强 +3 位作者 郝成欣 苏丹 姜春旭 王佐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60,共11页
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S-苯丙氨酸(S-Phe)与二价钙(Ca^(2+))配合物(Phe·Ca^(2+))的对映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S-Phe·Ca^(2+)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 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S-苯丙氨酸(S-Phe)与二价钙(Ca^(2+))配合物(Phe·Ca^(2+))的对映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S-Phe·Ca^(2+)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以N和O分别为桥以及O和N联合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计算表明:最优势通道是质子以N为桥迁移,隐性水溶剂效应下决速步自由能垒是227.5 kJ/mol,显性水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08.0~117.6 kJ/mol。结果表明:水溶液中手性Phe·Ca^(2+)的消旋过程十分缓慢,将其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钙元素可能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二价钙 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对映异构 自由能垒
下载PDF
水液相下Phe分子与Na^(+)配合物对映异构的DFT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应 黄筱珂 +3 位作者 赵丽红 郝成欣 王佐成 李蒙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该文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苯丙氨酸与钠离子配合物(Phe•Na^(+))的对映异构.研究结果发现:手性Phe•Na^(+)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 该文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苯丙氨酸与钠离子配合物(Phe•Na^(+))的对映异构.研究结果发现:手性Phe•Na^(+)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反应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质子只以氮为桥迁移的反应通道最优势,其余2个反应通道处于劣势.在隐性水溶剂效应下优、劣通道的速度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分别为228.0和255.8 kJ•mol^(-1),在显性水溶剂效应下优、劣通道的速度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分别降至111.7~122.0 kJ•mol^(-1)和142.2~145.8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液相下手性Phe•Na^(+)的消旋速度极慢,苯丙氨酸钠短期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钠元素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配合物 溶剂效应 密度泛函理论 对映异构 自由能垒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催化CO_(2)RR的DFT研究
13
作者 刘海龙 周震 程平 《广州化学》 CAS 2023年第5期62-66,I0004,共6页
设计了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四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CO_(2)RR(金属为Cu、Rh、Ir、Mn),考虑了5种氮配位(N_(1)、N_(2-1)、N_(2-2)、N_(3)和N_(4)),并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反应机理。自由能曲线显示Ir-N_(4)具有-0.323e V的低极限电位,通... 设计了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四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CO_(2)RR(金属为Cu、Rh、Ir、Mn),考虑了5种氮配位(N_(1)、N_(2-1)、N_(2-2)、N_(3)和N_(4)),并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反应机理。自由能曲线显示Ir-N_(4)具有-0.323e V的低极限电位,通过增加缺陷改性的Rh-N_(4)的CO_(2)RR性能也得到了改善。进一步通过Ir-N_(4)和Rh-N_(4)的差分电荷和态密度曲线分析吸附中间体COOH和金属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和键合状态,发现金属原子和COOH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形成了共价键,从而降低反应的总能量。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的单原子CO_(2)RR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石墨烯 CO_(2)RR 过渡金属 dft 单原子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DFT的OFDM无线通信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乔厚财 刘光祖 +1 位作者 邹骏 孙琳琳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1期152-156,162,共6页
在OFDM系统中,针对LS信道估计忽略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FT的信道估计改进算法。该算法在时域和频域上分别进行降噪处理,提高信道估计性能。在时域上,对信道冲击响应进行截断补零,减少带外噪声的影响,通过阈值加窗减少带内噪声的... 在OFDM系统中,针对LS信道估计忽略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FT的信道估计改进算法。该算法在时域和频域上分别进行降噪处理,提高信道估计性能。在时域上,对信道冲击响应进行截断补零,减少带外噪声的影响,通过阈值加窗减少带内噪声的影响。在频域上,采用了相邻信道的联合估计,使得噪声能量降低3 dB。仿真结果表明,在高斯信道下,系统误码率为10^(-4)时,改进的DFT估计算法比传统DFT估计算法性能提高1.5 dB;在COST207乡村模型多径信道下,系统误码率为10^(-2)时,改进的DFT估计算法比传统DFT估计算法性能提高2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DM dft 信道冲击响应 信道估计
下载PDF
H_(2)O_(2)/Fe_(2)(MoO_(4))_(3)体系中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的DFT研究
15
作者 刘璇 吕强 +2 位作者 王长安 车得福 李彩亭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2-90,共9页
为阐明H_(2)O_(2)/Fe_(2)(MoO_(4))_(3)体系脱硝过程中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基于DFT方法首次计算了H_(2)O_(2)和NO分子单独及二者同时在Fe_(2)(MoO_(4))_(3)表面的吸附构型,并通过考察吸附能、Mulliken电荷及氧化路径等特性... 为阐明H_(2)O_(2)/Fe_(2)(MoO_(4))_(3)体系脱硝过程中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基于DFT方法首次计算了H_(2)O_(2)和NO分子单独及二者同时在Fe_(2)(MoO_(4))_(3)表面的吸附构型,并通过考察吸附能、Mulliken电荷及氧化路径等特性揭示H_(2)O_(2)催化分解和NO氧化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H_(2)O_(2)在Fe_(2)(MoO_(4))_(3)表面易分解为活性自由基,而NO则以分子形式吸附;H_(2)O_(2)和NO共吸附时,H_(2)O_(2)优先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并随后分解,NO则分别被H_(2)O_(2)分解产生的OH/O基团氧化为HNO_(2)/NO_(2);氧化产物HNO_(2)和NO_(2)仅通过氢键与催化剂表面作用,易在流体扰动下进入主流烟气,从而降低了催化剂表面硝酸盐沉积的可能性。本研究阐明了Fe_(2)(MoO_(4))_(3)催化剂表面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的微观机制,为设计兼具高催化活性及优良稳定性的非均相类Fenton脱硝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NO H_(2)O_(2)分解 脱硝 吸附 氧化机制
下载PDF
中药仙鹤草中异香豆素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的DFT研究
16
作者 胡乔 孙璇 +5 位作者 杨瑗瑗 赵聪聪 李瑾 闫浩 左振宇 任宇星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231-235,共5页
为了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仙鹤草中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结... 为了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仙鹤草中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通过分子对接对其结合位点做出预测及分析。从分子的酚羟基键长、NBO电荷、酚羟基解离能(BDE)、绝热电离势(IP)及分子与炎症靶点对接能等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考察不同溶剂对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化合物的抗炎构效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由强到弱顺序为:仙鹤内酯、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与实验活性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 异香豆素类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dft) 抗炎活性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基于TS-DFT高速光谱解调的FBG温度分布检测
17
作者 杨梅 陈娜 +4 位作者 刘真民 商娅娜 刘书朋 陈振宜 王廷云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基于时间拉伸-色散傅里叶变换(time-stretch dispersive Fourier transformation,TS-DFT)技术实现了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谱高速解调。解调系统由锁模激光器、环行器、色散补偿光纤、参考光栅、传感光栅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组成。实验... 基于时间拉伸-色散傅里叶变换(time-stretch dispersive Fourier transformation,TS-DFT)技术实现了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谱高速解调。解调系统由锁模激光器、环行器、色散补偿光纤、参考光栅、传感光栅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组成。实验得到了传感光栅在不同温度场下的时域映射光谱,通过与光谱仪测量光谱对比,验证了系统高速光谱解调能力,解调速率为51.2 MHz。结合光谱反演算法得到了沿光栅轴向的温度分布,空间分辨率为200µm,实现了传感光栅高速、高空间分辨率温度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时间拉伸色散傅里叶变换 分布式传感 高速解调
下载PDF
DFT计算在铁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18
作者 何富贵 张曈 +5 位作者 梁洁 李海鹏 何育荣 高新华 张建利 赵天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40-1564,共25页
费托合成是煤炭间接液化的关键技术。铁基催化剂是常用的FTS催化剂。受反应过程中相变复杂性和原位表征困难的限制,密度泛函理论(DFT)成为研究铁基催化剂表面物种吸附和反应的必要手段。本工作以铁碳化合物的表面化学性质作为出发点,探... 费托合成是煤炭间接液化的关键技术。铁基催化剂是常用的FTS催化剂。受反应过程中相变复杂性和原位表征困难的限制,密度泛函理论(DFT)成为研究铁基催化剂表面物种吸附和反应的必要手段。本工作以铁碳化合物的表面化学性质作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碳化铁物相的形成条件及表面物种吸附性能,简述了当前DFT计算研究涉及的FTS基元反应,总结了不同机制下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的机理研究。结合实验研究进展,总结了助剂的加入对铁基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机理,结合一些前沿研究,对目前铁基催化剂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表面碳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和各物相催化作用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S反应 铁碳化物 dft计算 助剂
下载PDF
基于DFT计算Cu掺杂γ-Fe_(2)O_(3)表面NH_(3)-SCR反应物吸附行为
19
作者 李自朋 钟金钦 +2 位作者 王雪 郭健翔 任冬冬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95,112,共11页
NH_(3)-SCR脱硝技术由于其良好的脱硝效率及稳定性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是催化剂。γ-Fe_(2)O_(3)是一种具有良好低温脱硝活性的催化剂,采用Cu对其掺杂改性可有效提高其性能。为探究其反应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 Theory... NH_(3)-SCR脱硝技术由于其良好的脱硝效率及稳定性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是催化剂。γ-Fe_(2)O_(3)是一种具有良好低温脱硝活性的催化剂,采用Cu对其掺杂改性可有效提高其性能。为探究其反应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 Theory,DFT)方法对SCR反应过程中NH_(3)、NO、O_(2)等反应物分子在Cu掺杂γ-Fe_(2)O_(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H_(3)、NO、O_(2)均会吸附在Cu、Fe两个活性位点上,并形成稳定的吸附构型。在NH 3吸附过程中,NH_(3)会失去电子,N原子与Fe、Cu形成稳定的化学键。NO以N原子端靠近催化剂表面时,主要发生化学吸附,而以O原子靠近时发生物理吸附。NO主要表现为失去电子,当以N原子吸附时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O_(2)吸附时会得到电子并与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稳定的化学吸附构型。在吸附过程中,小分子吸附于Fe活性位上时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CR 密度泛函理论(dft) Cu γ-Fe_(2)O_(3) 吸附
下载PDF
基于DFT的液氧相容改性环氧树脂的化学特性研究
20
作者 唐蓝天 徐浩 +3 位作者 严佳 高畅 李娟子 武湛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28-6033,共6页
通过化学改性的方式在环氧树脂里面引入磷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其液氧相容性,但这同时也会改变环氧树脂的化学特性,而关于化学特性的变化还有待研究。由于实验研究难以表征相关化学特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 通过化学改性的方式在环氧树脂里面引入磷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其液氧相容性,但这同时也会改变环氧树脂的化学特性,而关于化学特性的变化还有待研究。由于实验研究难以表征相关化学特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ODOPB)改性环氧树脂分子的化学特性做了深入研究。为了分析在环氧树脂分子上枝接ODOPB官能团对其化学特性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未改性环氧树脂分子的相关特性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ODOPB改性后环氧树脂分子主链上的键解离能和拉普拉斯键级都有所增加,分子表面静电势和平均局部离子化能的最大值有所降低,表明枝接ODOPB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并有助于提高其液氧相容性。研究为从分子层面研究ODOPB改性环氧树脂的液氧相容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环氧树脂 ODOPB 化学特性 热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