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
1
作者 王亚 刘宗宾 +2 位作者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结... 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F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类流动单元。(2)基于SSOM算法的流动单元识别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其中,256组训练样本的整体回判准确率为82.81%,110组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80.91%,能够满足地质油藏研究的需求。(3)垂向上,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发育的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造成流动单元垂向分布的差异性。Ⅰ类、Ⅱ类优质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中期,主要分布在二类单一水道;Ⅲ类、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早期和晚期,其中,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一类、二类、三类单一水道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一类、三类单一水道。侧向上,受水道体系不同沉积演化阶段的影响,流动单元的侧向分割方式不同。流动单元与非渗透层接触样式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早期沉积旋回中,接触界面明显,属于一类水道沉积砂体;流动单元间的相互接触样式则发育在水道体系中晚期沉积旋回中,属于二类、三类水道沉积砂体。(4)平面上,受单一水道侧向迁移和垂向加积作用的影响,复合水道内部流动单元平面展布差异性明显。Ⅲ类流动单元在单砂体内部广泛发育,井间连续性好,在浊积主水道、浊积水道及水道漫溢沉积砂体处均有发育;渗流能力较好的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连续性差,仅在浊积水道主流线方向及主水道砂体处有分布,呈不连续的点状或带状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呈环带状分布在Ⅲ类流动单元的外缘,在浊积水道漫溢沉积砂体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OM算法 浊积水道 储层构型 流动单元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监督模式 沙三中亚段 古近系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Paleoporosity and critical porosity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their impa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formation in the Niuzhuang Sag, Dongying Depression, Southeastern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 被引量:8
2
作者 Liu Mingjie Liu Zhen +1 位作者 Sun Xiaoming Wang Bi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95-507,共13页
Similar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fault conduit systems in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Niuzhuang Sag have been problematic for a long tim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emain unsolved: 1) The ... Similar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fault conduit systems in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Niuzhuang Sag have been problematic for a long tim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emain unsolved: 1)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porosity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oil sandstones have low porosity instead of high porosity. 2) Sandstones, which have the same propertie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oiliness, and the sandstones with almost the same properties show different degrees of oil-bearing capac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dition of reservoirs in the research area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in terms of paleoporosity estim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ritical porosity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results. 1) Although reservoir properties are low at present and some reservoirs have become tight, the paleoporosity ranging from 18% to 25% is greater than the critical porosity of 13.9%. As the: loss of porosity is different in terms of burial history, the present porosity cannot reflect 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Similar/y, high 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does not indicate that tbe present porosity is high. 2) The present reservoir loc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paleo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high porosity belts are prone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the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generated as a result of property discrepancies under similar fault conduit conditions. Consequently, the hydrocarbon mainly accumulates in high porosity belts. Paleo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is found to be a vital controlling factor. Therefore, high paleoporosity sandstones in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Niuzhuang Sag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orosity critical porosity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ddle es3 member Niuzhuang Sag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Reservoirs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Taking Oil Formation I of Lower Es3 in Wuhaozhuang Oilfield as an Example
3
作者 Yiming Zhang Hongliang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6期156-169,共14页
The phase change of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is fast and complex. In its reservoir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the isochronous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 Taking the oil formation I of Es3 in Wuhaozhuang oilfie... The phase change of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is fast and complex. In its reservoir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the isochronous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 Taking the oil formation I of Es3 in Wuhaozhuang oilfield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igraphic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in the study area, 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type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base level cycle interfa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is paper subdivides the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oil layer of lower Es3 in Wuhaozhuang Oilfield, divides it into four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 sequences, and establishes the high-resolution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is interval. It is found that the mid-term, short-term and ultra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s correspond to the oil formation, sand layer group and single layer in the oil layer correlation unit of the oilfield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is, the oil layer correlation unit of the interval is divided, and the sublayer corre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Formation I of Lower es3 Reservoir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Wuhaozhuang Oilfield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以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28
4
作者 朱日房 张林晔 +3 位作者 李政 王茹 张守春 张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是页岩油勘探实践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可动资源量是最直接的资源潜力衡量指标。在借鉴页岩油资源评价和页岩油可动性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应用氯仿沥青"A"参数法和热解参数法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 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是页岩油勘探实践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可动资源量是最直接的资源潜力衡量指标。在借鉴页岩油资源评价和页岩油可动性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应用氯仿沥青"A"参数法和热解参数法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资源量和可动资源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页岩油资源量分别为11.39×10~8和11.57×10~8t。平面上,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各次级洼陷带,资源丰度为100×10~4~250×10~4t/km^2。纵向上,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埋深3 000~3 500 m,资源量为7.01×10~8t,其次分布在3 500~4 000 m,资源量为4.37×10~8t;从页岩油可动资源量来看,两者接近,分别为0.75×10~8和0.73×10~8t,但深部页岩油具有较高可动率。利津洼陷带具有较高的页岩油资源丰度和可动率,页岩油资源潜力大,为有利的页岩油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页岩油 资源评价 沙三段下亚段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整体—局部—整体沉积体系分析在歧口凹陷沙三段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蒲秀刚 陈长伟 +6 位作者 周立宏 肖敦清 汤戈 杜玉梅 滑双君 林常梅 柳飒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2,19,共6页
按照整体研究、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的"时—势—体—面—点—面"的工作新思路,采用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环境.应用该方法,克服了先局部后整体导致的岩心、测井、地震等定相的多解性,充分考虑了... 按照整体研究、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的"时—势—体—面—点—面"的工作新思路,采用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环境.应用该方法,克服了先局部后整体导致的岩心、测井、地震等定相的多解性,充分考虑了宏观沉积背景在定相中的作用,厘定了歧口凹陷沙三2亚段沉积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多因素叠合分析 沙三段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储层孔隙定量演化 被引量:9
6
作者 潘志鸿 庞雄奇 +6 位作者 郭坤章 徐田武 胡涛 唐令 邵新荷 倪仕琪 徐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9,共9页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是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沙三段发育常规储层及致密储层,如何有效进行孔隙度预测、分析储层致密演化是目前的重要难点。在分析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基础上,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并...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是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沙三段发育常规储层及致密储层,如何有效进行孔隙度预测、分析储层致密演化是目前的重要难点。在分析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基础上,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并结合埋藏史建立了以时间、深度为参数的孔隙度模型。该模型将成岩作用分为4段,即浅部压实作用、压实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溶蚀作用结束以后的压实胶结作用,可以模拟出地史过程中储层孔隙演化。该模型经过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且精度较高,可以推广到相同沉积相带储层孔隙演化模拟,为濮卫地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埋藏史 孔隙演化 定量模拟 沙三段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史南地区沙三段浊积砂体成因模式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居峰 贾光华 +1 位作者 刘军锷 李秀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4期8-10,共3页
在史南地区区域性地震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对砂体的成因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将浊积砂体划分为滑塌浊积岩、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三种圈闭类型,每种类型圈闭的形成和... 在史南地区区域性地震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对砂体的成因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将浊积砂体划分为滑塌浊积岩、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三种圈闭类型,每种类型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都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湖底扇和坡移浊积扇圈闭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是该区主要的储油圈闭;滑塌浊积岩圈闭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规模较小,储集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南地区 沙三段 浊积砂体 成因模式 基准面 滑塌浊积岩 坡移浊积扇 湖底扇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秀红 张守春 +4 位作者 李政 徐兴友 陈涛 杨轩 周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1,共5页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源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根据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成熟度参数等对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村地区原油可划分为沙四型及混合型2类...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源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根据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成熟度参数等对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村地区原油可划分为沙四型及混合型2类,第Ⅰ类原油是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油,第Ⅱ类原油是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根据油气运移示踪指标分析,三合村地区原油的主力充注方向为从东北到西南。结合构造及油气规模分析,北部洼陷带与孤岛南部鼻状构造带的有利圈闭为下一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方向 油源对比 沙四型原油 沙三型原油 三合村地区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宇琪 张金川 +2 位作者 张鹏 唐玄 苏惠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8-16,共9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盐湖沉积体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潜力,本文通过多口钻井岩芯泥页岩全岩矿物X衍射、粘土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及能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数据,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陆相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盐湖沉积体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潜力,本文通过多口钻井岩芯泥页岩全岩矿物X衍射、粘土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及能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数据,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陆相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认为储集空间以微-纳米级孔隙为主,包括无机原生粒间孔、无机原生晶间孔、无机次生溶蚀孔、有机孔及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其中,无机孔隙,特别是次生孔隙,对页岩油气储层具有明显的建设作用,有机质孔发现较少。矿物成分、岩相类型、成岩作用、有机质丰度及成熟度是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矿物成分是影响储集空间类型的内因;不同岩相类型对应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成岩过程中易溶物质的溶蚀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垂向上粘土矿物成分演化与孔渗高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储集空间 沙三段 东濮凹陷北部
下载PDF
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及有利区预测——以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同文 吕延防 +3 位作者 刘哲 付广 孙永河 张东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0-796,共7页
为搞清断裂对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的控制规律,在断裂系统详细划分的基础上厘定了油源断裂,并分别应用SGR方法和断裂活动速率对断层圈闭侧向封闭能力和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 为搞清断裂对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的控制规律,在断裂系统详细划分的基础上厘定了油源断裂,并分别应用SGR方法和断裂活动速率对断层圈闭侧向封闭能力和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油源断裂控制油气的聚集部位;②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控制了断层圈闭油气充满程度;③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控制先期聚集油气的保存程度。综合以上研究,建立了有利目标优选标准,认为在油源充足、储层物性较好的情况下,两条以上油源断裂控圈,圈闭充满程度大于50%,并且成藏期后活动速率小于2m/Ma的断层圈闭为Ⅰ类圈闭,钻探风险最小;次之为Ⅱ类和Ⅲ类圈闭。最终预测出2个Ⅰ类圈闭和1个Ⅱ类圈闭,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下一步钻探预测新增含油面积5.8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封闭能力 断裂活动强度 油源断裂 有利区域 沙三上亚段 齐家-鸳鸯沟地区 辽河坳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贤根 姜素华 高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研究在沾化凹陷勘探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应用沾化凹陷网毯武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结果,对东营凹陷网毯式成藏体系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主要的仓储层。通过对上网层、毯状层、下网层的组成结构及其沉积特征分...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研究在沾化凹陷勘探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应用沾化凹陷网毯武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结果,对东营凹陷网毯式成藏体系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主要的仓储层。通过对上网层、毯状层、下网层的组成结构及其沉积特征分析,进一步查清了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表明,东营凹陷中浅层分布了一系列有利的上网层次生油气藏及毯状层内部的构造油藏和毯缘的地层油气藏。这为整个东营凹陷的勘探开发指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三角洲 沙二段 沙三段 仓储层 储层 油气成藏体系 网毯 结构研究 次生油气藏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临邑断裂沙四、沙三段活动规律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贾红义 路慎强 +1 位作者 于建国 王金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5-371,共7页
研究了临邑断裂断层不同走向段的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分析沙四、沙三段各沉积亚段地层沉积特征,研究发现断层的幕式活动控制了地层沉积和空间展布,沉降中心沿断裂带自西向东迁移;深入剖析断面发育特征与断层两盘岩性对置关系,探讨了临... 研究了临邑断裂断层不同走向段的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分析沙四、沙三段各沉积亚段地层沉积特征,研究发现断层的幕式活动控制了地层沉积和空间展布,沉降中心沿断裂带自西向东迁移;深入剖析断面发育特征与断层两盘岩性对置关系,探讨了临邑断裂带的油气运移轨迹及勘探潜力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帚状构造 生长指数 沙三段 临邑断裂 惠民凹陷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资源潜力分级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雪飞 李琳琳 +3 位作者 薛海涛 卢双舫 王民 师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9-164,共6页
地化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具备了形成页岩油的物质基础。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含油性的关系确定了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标准,将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资源划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同时利用△logR法获取氯仿沥青"A",通过化学动力学... 地化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具备了形成页岩油的物质基础。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含油性的关系确定了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标准,将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资源划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同时利用△logR法获取氯仿沥青"A",通过化学动力学方法恢复了烃类的损失部分,并用体积法对渤南洼陷不同级别泥页岩层段的页岩油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研究认为沙三下亚段具有较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其中I级资源量明显高于Ⅱ、Ⅲ级,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三下亚段 页岩油 资源潜力 分级评价
下载PDF
民丰洼陷沙三段孔隙发育特征及储层物性主控因素 被引量:23
14
作者 邱隆伟 黄双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5,共6页
通过岩心观察、岩心物性统计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民丰洼陷沙三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和孔隙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丰洼陷沙三段各亚段储层物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中-高孔渗的特点,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储层孔隙结构总体以中-... 通过岩心观察、岩心物性统计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民丰洼陷沙三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和孔隙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丰洼陷沙三段各亚段储层物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中-高孔渗的特点,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储层孔隙结构总体以中-细喉为主;岩石分选性控制着储层原始物性发育特征并影响后期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分选性的差异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原始物性好,而远砂坝和近岸水下扇原始物性相对较差的原因;随埋深增加,在早期压实压溶作用和后期强烈钙质胶结作用影响下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但发育2个较明显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斜长石、岩屑等颗粒发生溶解作用的结果,分选好、原始物性好的储层更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分选、粒径、胶结、溶解等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据此可将研究区的储层划分为6种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丰洼陷 沙三段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分选性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湖相泥页岩地球化学参数测井计算方法及应用——以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闫建平 梁强 +3 位作者 耿斌 冯春珍 寇小攀 扈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6,共9页
地球化学指标是烃源岩及非常规页岩储层研究的重要参数,该类型参数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估及储层有效性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assey经典公式计算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 s_3)湖相泥页岩地层总有机碳含量(TOC)时误差较... 地球化学指标是烃源岩及非常规页岩储层研究的重要参数,该类型参数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估及储层有效性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assey经典公式计算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 s_3)湖相泥页岩地层总有机碳含量(TOC)时误差较大,通过重新分析TOC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TOC与三孔隙度曲线的相关性较好。在此基础上,先分岩性(油泥岩、泥岩和油页岩)建立TOC计算模型,计算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再根据TOC和深度(D)间接建立热解烃(S_2)、氢指数(HI)及最高裂解温度(T_(max))等参数的计算模型,利用解释出的连续HI,T_(max)及TOC等数据,定量评价干酪根类型及有机质丰度;最终结合由测井资料计算而得到的矿物组分、物性参数等信息,有效地识别出地层剖面中富含的Ⅰ型和Ⅱ1型有机质泥页岩岩相。该研究成果为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有利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计算 地球化学参数 湖相泥页岩 沙三下亚段 沾化凹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沙三、四段沉积期古盐度不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守鹏 李保利 +1 位作者 贺振建 张存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7-403,共7页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区钻井岩芯资料显示,古近纪沙三、沙四段沉积的泥岩、灰岩、云岩、膏岩多呈现相互间隔的韵律层分布。但在不同凹陷及各洼陷内,其发育的厚度、缺失程度以及韵律的完整性却是不尽一致的。通过对孢粉资料的分析发现,当...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区钻井岩芯资料显示,古近纪沙三、沙四段沉积的泥岩、灰岩、云岩、膏岩多呈现相互间隔的韵律层分布。但在不同凹陷及各洼陷内,其发育的厚度、缺失程度以及韵律的完整性却是不尽一致的。通过对孢粉资料的分析发现,当时的古气候在全盆地基本趋于稳定,干、湿程度的微弱变化不足以引发沉积剖面上如此大的岩性差异。对比下辽河、东营、沾化和东濮凹陷的沉积记录和古盐度数据,发现各地岩性组合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各地湖盆古盐度差异所致。综合各项数据分析推断,沉积时期盆地东北部隆—堑夹持区下辽河凹陷(上游)的动态淡水不断向盆内注入,最终在西南部低洼区东濮凹陷(下游)汇集,造成了盆内咸化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不均衡性。上游区咸化环境被淡水稀释,盐岩类型单一、厚度小;下游区则由于较稳定的高盐度环境,在遇干旱气候时,盐、膏层大量析出,而位处中游的东营、沾化凹陷则呈现由淡趋咸的过渡状态。高盐度咸化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能够促成烃类的早生早排,对规模油气资源量的形成极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 渤海湾盆地 古盐度 不均衡性
下载PDF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邱隆伟 王义 +3 位作者 代莉 宋璠 张在鹏 杨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102,6-7,共14页
为明确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确定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利用岩心、粒度、测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沉积体系,研究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滩... 为明确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确定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利用岩心、粒度、测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沉积体系,研究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物源主要来自北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东北部也有较弱物源注入;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桩南鼻状构造带;扇三角洲主要呈窄条带状沿埕东凸起展布,分布范围有限;浪控三角洲分布于南部孤北鼻状构造带;滨浅湖发育于古隆起两侧的东西次洼,半深湖—深湖集中发育在西次洼中,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继承性。同时,沙二段沉积期因湖盆整体处于湖平面下降和上升转折期,主要发育滩坝沉积相。该研究对提高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展布规律识别的准确度、发掘深部地层及新探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北洼陷 沙河街组 沙二段—沙三中亚段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永昌 张金川 +2 位作者 苏惠 慕小水 张素芹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65,153-154,共4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油泥页岩厚度较大,埋深条件较好。通过CT扫描、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及全岩分析,认为泥页岩储层孔隙总体以微裂缝为主,结构以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泥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油泥页岩厚度较大,埋深条件较好。通过CT扫描、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及全岩分析,认为泥页岩储层孔隙总体以微裂缝为主,结构以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泥页岩含油率较高,同时盐岩广泛发育,为页岩油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因素和常规油气富集条件,认为濮卫次洼、柳屯、胡庆地区为页岩油发育的最优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北部 沙三段 页岩油 成藏地质条件 裂缝 最优有利区
下载PDF
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庆芬 侯加根 +1 位作者 程昌茹 徐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20-23,共4页
在岩心观察、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利用岩心物性数据和生产资料,系统讨论了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储层为低孔特低孔、特低超低渗、细喉储层.纵向上随着深度增加,孔隙度具有... 在岩心观察、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利用岩心物性数据和生产资料,系统讨论了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储层为低孔特低孔、特低超低渗、细喉储层.纵向上随着深度增加,孔隙度具有减小趋势.沙三上亚段1小层对应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物性最好;横向上由辫状沟道中心向沟道侧缘席状砂、沟道间,物性由好变差.储集性能的优劣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碳酸盐含量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造成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对储层具有改造作用,提供有利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谊油田 沙三上亚段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64
20
作者 刘惠民 张守鹏 +3 位作者 王朴 王伟庆 朱日房 刘洪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5,111-112,共5页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气资源丰富,针对这类结构细、孔隙小的页岩类非常规储层,首次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分析—荧光观察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划分岩相类型、明确储...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气资源丰富,针对这类结构细、孔隙小的页岩类非常规储层,首次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分析—荧光观察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划分岩相类型、明确储集空间并结合物性测试资料落实储集性能。结果表明: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富含方解石,随着层位变老,方解石含量呈增加趋势,粘土矿物和陆源碎屑含量呈降低趋势;岩石类型以泥质灰岩为主,其次为灰质泥岩、含泥质灰岩;岩相类型以层状泥质灰岩相、纹层状泥质灰岩相为主,其次为层状灰质泥岩相、层状含泥质灰岩相,其中纹层状泥质灰岩为有利岩相;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类微裂缝及方解石、粘土矿物晶间微孔;孔隙度主要为2%~8%,渗透率变化很大,主要为1×10-3~10×10-3μm2,其次为0.1×10-3~1×10-3μ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岩石学特征沙三段下亚段罗家地区沾化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