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ofPurple Ipe (Handroanthus heptaphyllus) Seeds forBiospeckle Tests
1
作者 Juliana Aparecida Fracarolli Adilson Machado Enes +1 位作者 Inacio Maria Dal Fabbro Leila Marti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6年第5期341-348,共8页
Handroanthus heptaphyllus (botany synonymy Tabebuia heptaphylla) is considered to have very important economical,ornamental and medicinal value. It is included in the Bignoniaceae botanical family, whose multiplicat... Handroanthus heptaphyllus (botany synonymy Tabebuia heptaphylla) is considered to have very important economical,ornamental and medicinal value. It is included in the Bignoniaceae botanical family, whose multiplication is quite solely carried byseeds. Forest dispersion elements, i.e., the seeds, deser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ir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The objective ofthis research work w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seed moisture content for laser interaction in biospeckle tests, which is based onlaser interferometry. Seeds were hydrated to the level of 69% and then divided into four subsamples, i.e., (1) seeds without teguments,(2) seeds with tegument, (3) seeds without teguments frozen at 0 ℃ and (4) seeds with teguments frozen at 0 ℃. The foursubsamples were then separated into five moisture level groups (28%, 35%, 54%, 63% and 69%) and exposed to the laser. Thebiospeckle phenomenon quant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he moment of inertia (MI) approach. A positive correlationbetween MI and seed moisture content was obtained. It was also verified that seed moisture content between 28% and 54% showedbetter interaction with the laser. Th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iospeckle technique as a possible tool to assessthe quality of purple ipe s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PLE IPE (handroanthus heptaphyllus) SEED moisture content biospeckle MOMENT of inertia.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紫花风铃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稚清 吴林源 +5 位作者 高筱钰 丁释丰 冯志坚 秦新生 刘奕彤 肖观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3,共9页
为揭示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对广东省6市12个群体72份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对引物共扩增出123个等位基因位点,引物的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754,具有较高的多态性。1... 为揭示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对广东省6市12个群体72份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对引物共扩增出123个等位基因位点,引物的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754,具有较高的多态性。12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72个,平均Shannon指数为1.159。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相对较低,群体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群体的总体遗传分化系数为0.077,处于中等程度。基于Structure分析、主坐标分析和NJ聚类分析均可将12个群体分为2大类群,分组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表明供试紫花风铃木群体遗传结构较为简单。这为紫花风铃木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遗传变异和科学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风铃木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嫁接技术的紫花风铃木花期调控模式优化
3
作者 林才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0期75-77,共3页
该文旨在探索基于嫁接技术的紫花风铃木花期调控新模式,以提升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分析紫花风铃木的生物学特性,阐述嫁接原理,并从嫁接材料选择、技术创新、环境优化和嫁接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合理... 该文旨在探索基于嫁接技术的紫花风铃木花期调控新模式,以提升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分析紫花风铃木的生物学特性,阐述嫁接原理,并从嫁接材料选择、技术创新、环境优化和嫁接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合理选择砧木接穗、应用组培和机械化嫁接技术、优化温光水肥环境调控、采取科学的嫁接后管理,可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促进嫁接植株健康生长,实现花期精准调控。该研究为紫花风铃木等园林植物的嫁接繁育和花期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风铃木 嫁接 花期调控 环境优化 嫁接后管理
下载PDF
紫花风铃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4
作者 窦锁柱 余兴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9期57-60,共4页
为评估紫花风铃木的抗旱能力,本研究以其为材料进行控水试验,试验开始后每隔3 d测定栽培基质相对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探究其对干... 为评估紫花风铃木的抗旱能力,本研究以其为材料进行控水试验,试验开始后每隔3 d测定栽培基质相对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探究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初期,MDA含量上升,植物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溶性糖和Pro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SOD和CAT活性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受性;在栽培基质相对含水量低于33.71%后,可溶性糖和Pro含量继续增加,但SOD和CAT活性逐渐下降,MDA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紫花风铃木干旱耐受达到极限。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初期,紫花风铃木可以通过渗透调节和激活抗氧化酶活性的方式,对干旱胁迫表现出一定耐受性;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其干旱耐受达到极限,SOD和CAT活性下降,其生长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风铃木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酶
下载PDF
观赏树种黄花风铃木花期物候与花形态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静 廖绍波 +4 位作者 孙冰 罗水兴 陈勇 施国政 张珂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9-764,共6页
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a是热带著名观赏树种。为了解其开花生物学特性,选取广东和海南6个地区栽培的黄花风铃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花期物候观测和花形态测定,并探究影响开花性状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黄花风铃木的花期物候和... 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a是热带著名观赏树种。为了解其开花生物学特性,选取广东和海南6个地区栽培的黄花风铃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花期物候观测和花形态测定,并探究影响开花性状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黄花风铃木的花期物候和花形态特征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P<0.05)。广东的黄花风铃木大多比海南开花早、花量大,平均花期比后者长约为10 d;广东黄花风铃木的花冠管高度较大,但花冠直径较小,海南则相反。相关分析显示,黄花风铃木始花日期与植株生长性状、海拔(P<0.01)以及经纬度(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活动积温(P<0.05)显著正相关;开花持续时间与经度(P<0.05),纬度(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和日照时数(P<0.01)极显著负相关。花量与生长性状(P<0.01),纬度(P<0.05)著正相关。花冠管高度与气温(P<0.01)显著负相关性,花冠直径与日照时数(P<0.05)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黄花风铃木 华南地区 花期物候 花形态 气候因子 生长性状
下载PDF
我国风铃木类植物叶性状表型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捷 李蓉蓉 +2 位作者 孟景祥 张勇 仲崇禄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1-861,共11页
风铃木类植物是世界著名的木本花卉,在我国的城市绿化、景观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风铃木的栽培种类和遗传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表型鉴别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院热带林业实验站内的6种风铃木试验... 风铃木类植物是世界著名的木本花卉,在我国的城市绿化、景观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风铃木的栽培种类和遗传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表型鉴别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院热带林业实验站内的6种风铃木试验种群为参照,通过对比18个叶表型性状在不同种间的遗传变异水平,筛选稳定的遗传鉴定性状,并对我国东南、华南沿海11个城市中的812株风铃木栽培林木进行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风铃木类植物的叶表型性状在种间及种内个体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复叶长、小叶长、小叶宽、小叶长宽比、叶先端长宽比、叶缘、叶质地、叶被毛、小叶叶形9个叶表型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种间重复力均超过了60%,表明这些性状在种间的变异有较高的遗传关联,能够作为风铃木类植物分类、鉴定标准。②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常用的风铃木栽培林木共分4大类10种变异类型,其中,A类包含银鳞风铃木,B类包含有红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洋红风铃木,C类群包含金花风铃木,D类群包含黄花风铃木。此外,B、C、D大类内的不同变异类型在叶形,叶大小,叶尖长、叶质地以及叶被毛上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反映出我国风铃木种群的现有遗传变异及种质多样性。本研究在种源对照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叶表型性状在不同风铃木物种间的遗传变异,揭示了9个可靠的种间变异性状,并以此为参考对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城市景观园林中风铃木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将会为我国风铃木类植物的分类研究、栽培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铃木 叶表型性状 巢氏方差分析 聚类分析 变异分析
下载PDF
广东地区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调查和表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沛健 张国武 +2 位作者 尚秀华 黄敏 潘晓宇 《桉树科技》 2023年第1期44-50,共7页
对广东地区的阳江、肇庆、江门、茂名和湛江等10个产地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遗传分析,探究其遗传变异规律,为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129份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株型和种子形态8个表型性状采用... 对广东地区的阳江、肇庆、江门、茂名和湛江等10个产地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遗传分析,探究其遗传变异规律,为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129份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株型和种子形态8个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9份黄花风铃木株型及种子形态指标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广泛,变异系数在9.84%~41.14%之间,其中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41.14%),带翅种子长度变异系数最小(9.84%),而株型相比种子形态具有更广泛的变异;各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种子形态性状间相关性极显著,其中带翅宽度和不带翅宽度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0.94,而株型各指标与种子不带翅长度相关性较强,与其他种子形态指标相关性较弱;通过聚类分析,将广东地区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分为两大类群。基于株型指标采用Fuzzy函数方法对黄花风铃木种质资源综合评价表明,来自廉江市向屯镇松木岭的黄花风铃木种质表现最好,可为黄花风铃木优异种质的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同时为今后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风铃木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两种风铃木在中国的引种适应分布 被引量:1
8
作者 孟景祥 张勇 +4 位作者 魏永成 仲崇禄 李振 王玉娇 艾迪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4-10,共7页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常被用于评价物种在不同地域的适生概率,但能否用于指导远距离引种栽培仍需试验证明。该研究以黄花风铃木和红花风铃木这两种外来树种为研究对象,对比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栽培分布的差异...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常被用于评价物种在不同地域的适生概率,但能否用于指导远距离引种栽培仍需试验证明。该研究以黄花风铃木和红花风铃木这两种外来树种为研究对象,对比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栽培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黄花风铃木和红花风铃木的理论适生阈值分别为0.433和0.469,均明显高于栽培样点的最低适生概率。其中,黄花风铃木的预测适生区面积约为7.96×10^(4) km^(2),仅包含4.19%的实际栽培样点,是实际可栽培面积的6.48%。红花风铃木的预测适生区面积约为28.91×10^(4)km^(2),包含71.79%的实际栽培样点,是实际可栽培面积的62.6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值、最冷月均温、土壤有机物碳含量对黄花风铃木在中国的适生概率有明显的正影响,而最冷月均温对红花风铃木的适生概率有明显的负影响。该研究证明了物种分布模型在指导远距离引种栽培时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并揭示了影响风铃木预测准确度和适应性分布的可能原因。该研究将为物种分布模型的应用优化以及风铃木的栽培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风铃木 红花风铃木 物种分布模型 适生概率 适应分布 环境影响
下载PDF
4种风铃木在不同栽培地区叶表型性状适应性变异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蓉蓉 孟景祥 +3 位作者 张勇 魏永成 张捷 仲崇禄 《热带林业》 2021年第2期4-10,共7页
为研究栽培环境对风铃木类植物生长适应性的影响,以叶表型性状为指标,分析4种风铃木在中国不同栽培区域间的地理变异与气候关联。结果表明:4种风铃木在不同栽培地区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变异,且黄花风铃木、洋红风铃木和金花风铃木的多个... 为研究栽培环境对风铃木类植物生长适应性的影响,以叶表型性状为指标,分析4种风铃木在中国不同栽培区域间的地理变异与气候关联。结果表明:4种风铃木在不同栽培地区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变异,且黄花风铃木、洋红风铃木和金花风铃木的多个性状随纬度变异明显。积温和温湿比对风铃木类植物的叶表型性状影响显著。黄花风铃木受18℃以上积温影响显著,金花风铃木受5℃以上积温影响较大,红花风铃木受温湿比的影响显著,洋红风铃木受多种温湿因子的综合影响。4种风铃木在不同栽培区的地理变异揭示了不同种质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于风铃木类植物的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铃木 叶表型性状 适应性变异 气候因子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红果风铃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丁释丰 袁森 +2 位作者 黄稚清 秦新生 冯志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1-1158,共8页
为探究红果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otrichus)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以1年生红果风铃木幼苗为材料,人工模拟不同低温环境观察幼苗在低温下的受害情况,并测定SOD、MDA等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红果风铃木幼苗在遭受6℃及以上... 为探究红果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otrichus)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以1年生红果风铃木幼苗为材料,人工模拟不同低温环境观察幼苗在低温下的受害情况,并测定SOD、MDA等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红果风铃木幼苗在遭受6℃及以上低温胁迫时,能够通过提高SOD活性、增加SS、Pro以及叶绿素含量增强植株抗寒力,进而缓解胁迫给植株带来的伤害;红果风铃木幼苗还能够提高NPQ耗散过剩的光能避免光合机构受低温破坏,但随着温度下降至2℃,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愈发严重,光合作用能力受到显著影响。结合各项指标变化特征,推测红果风铃木幼苗能够有效通过自身调节缓解胁迫带来伤害的最低温度范围为2~5℃,具体临界点还需进一步验证。在遭受6℃及以上低温胁迫时,红果风铃木幼苗主要通过提高SOD活性和积累SS缓解低温给植株带来的损伤;随着温度下降至2℃及以下低温时,主要通过提高SOD活性和积累Pro缓解低温给植株带来的损伤。综合分析认为,红果风铃木幼苗无法抵抗0℃及以下低温产生的冻害,但对0℃以上低温有一定的耐受力,研究结果有利于红果风铃木的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种植,对探索植物抗寒生理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果风铃木 低温胁迫 生理指标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华南风铃木类植物种质资源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9
11
作者 金海湘 戴金宏 +2 位作者 黄桂莲 陈峥 黄颂谊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7期36-41,共6页
原产于中南美洲的风铃木类植物(紫葳科)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广泛栽培于华南地区。然而这些植物的种源目前还有疑问。本研究对栽培于华南的风铃木类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7个分类单元的植物来自于2个属(Tabebuia... 原产于中南美洲的风铃木类植物(紫葳科)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广泛栽培于华南地区。然而这些植物的种源目前还有疑问。本研究对栽培于华南的风铃木类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7个分类单元的植物来自于2个属(Tabebuia和Handroanthus)的4个物种(T. rosea,T. aurea,H. chrysanthus和H. impetiginosa),其中H. chrysanthus包括2个亚种(H. chrysanthus subsp. chrysanthus和H. chrysanthus subsp. meridionalis)。其中,紫花/洋红/粉红风铃木在分子水平上无法区分,支持其作为一个物种。正确的物种鉴定为杂交育种、科学管理和园林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铃木 形态学 分子方法 物种鉴定 观赏价值
下载PDF
62份紫花风铃木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稚清 吴林源 +4 位作者 高筱钰 丁释丰 肖观康 秦新生 冯志坚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56-1166,共11页
【目的】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是我国南方广泛应用的一种园林观赏乔木,其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对紫花风铃木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了解其表型性状差异,可为紫花风铃木优质种质资源发掘和科学育种提供重要... 【目的】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是我国南方广泛应用的一种园林观赏乔木,其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对紫花风铃木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了解其表型性状差异,可为紫花风铃木优质种质资源发掘和科学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以广东省内6个城市12个群体62份紫花风铃木样本为材料,选取20个表型形状对样本进行变异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并基于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紫花风铃木2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53%~59.13%,Shannon指数为0.79~4.08,表型性状变异性和多样性较高,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叶性状相关的数量指标之间相互关联。主成分分析显示,从20个表型性状中提取6个主成分,其中叶宽、叶面积、小叶柄长、叶长、叶柄长等叶性状指标和胸径、枝下高等枝条与树干指标贡献较大。采用Hierarchical法进行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可将62份紫花风铃木材料划分为4大类群。【结论】紫花风铃木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变异性和多样性,其中与枝条和树干有关的指标变异系数最高,而叶性状相关指标的多样性较高。主成分分析显示贡献较大的为叶表型性状指标和枝条与树干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第II类群中包含的个体花量较大,花色较深;而第I类群中存在开白花的个体,花色比较独特,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可从中进一步筛选和繁殖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风铃木 表型性状 表型多样性 表型变异性
下载PDF
黄花风铃木在城市绿地景观中的应用及栽培技术
13
作者 姚志勤 胡乾凤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1期275-277,共3页
以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为研究对象,从其基本特征、观赏价值、园林应用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黄花风铃木在栽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保证其植株生长良好,促进黄花风铃木在西南地区园林景观中的... 以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为研究对象,从其基本特征、观赏价值、园林应用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黄花风铃木在栽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保证其植株生长良好,促进黄花风铃木在西南地区园林景观中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 城市绿地 园林应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红果风铃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释丰 袁森 +1 位作者 黄稚清 冯志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分析红果风铃木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以1年生红果风铃木幼苗为材料,测定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红果风铃木SOD总活性、MDA、PRO及SC含量,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观察幼苗在胁迫下的受害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 为分析红果风铃木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以1年生红果风铃木幼苗为材料,测定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红果风铃木SOD总活性、MDA、PRO及SC含量,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观察幼苗在胁迫下的受害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红果风铃木生长受到显著影响,水平衡在第4天明显失调,MDA含量显著增加,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SOD总活性在整个胁迫周期内变化不明显,由此判断植株体内SOD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具有滞后性,最终导致MDA含量上升,细胞质膜被破坏,Pro与可溶性糖调节渗透压失衡,最终引起植株发生不可逆伤害。在随后30 d的恢复处理中,除干旱10 d组外,其余各组均能恢复正常生长,说明干旱8 d左右是红果风铃木干旱死亡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果风铃木 干旱胁迫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