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56,共8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 浸润性导管癌(IDC) 临床病理 生存预后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depletion code system IMPC Burnup for ADS 被引量:2
3
作者 Zhao-Qing Liu Ze-Long Zhao +3 位作者 Yong-Wei Yang Yu-Cui Gao Hai-Yan Meng Qing-Yu Gao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5-74,共10页
Depletion calculation is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transmutation efficiency of minor actinides and longlife fission products in accelerator-driven subcritical reactor system(ADS). Herein the Python language is used t... Depletion calculation is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transmutation efficiency of minor actinides and longlife fission products in accelerator-driven subcritical reactor system(ADS). Herein the Python language is used to develop a burnup code system called IMPC-Burnup by coupling FLUKA, OpenMC, and ORIGEN2. The program is preliminarily verified by OECD-NEA pin cell and IAEAADS benchmarking by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 and calculated results from other studies. Moreover,the physics design scheme of the CIADS subcritical core is utilized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IMPC-Burnup program in the burnup calculation of ADS system. Reference results are given by the COUPLE3.0 program. The results of IMPC-Burnup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COUPLE3.0. In addition, since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eutron transport energy for OpenMC is 20 MeV, neutrons with energies greater than 20 MeV in the CIADS subcritical core cannot be transported; thus, an equivalent flux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to consider neutrons above 20 MeV in the OpenMC transport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hose that do not include neutrons greater than 20 MeV.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actinide nuclide mass in the burnup calculation is improved when the equivalent flux method is used. Therefore, the IMPC-Burnup code is suitable for burnup analysis of the AD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coupled proton-neutron transport BURNUP calculation impc-Burnup FLUKA OpenMC ORIGEN2
下载PDF
“2011年国际机械浆学术会议(IMPC2011)”将在西安举行
4
《造纸信息》 2011年第4期68-68,共1页
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报道国际机械浆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Pulping Conference(IMPC))是影响广泛的品牌学术会议,在机械浆领域享有盛誉。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在欧洲国家、加拿大和美国轮换举办。鉴于中国机... 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报道国际机械浆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Pulping Conference(IMPC))是影响广泛的品牌学术会议,在机械浆领域享有盛誉。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在欧洲国家、加拿大和美国轮换举办。鉴于中国机械浆的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工研究所联合申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国际机械浆学术会议(impc2011)" 造纸工业 西安市 品牌学术会议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丹丹 陈秀 +2 位作者 杨苏晋 付丽 唐金海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miRNAs在紫杉醇耐药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天津市肿瘤医院11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患者的组织切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miRNAs的... 目的探讨miRNAs在紫杉醇耐药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天津市肿瘤医院11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患者的组织切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miRNAs的表达。采用Target Scan和mi RDB预测miRNAs下游靶基因。结果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筛选出13个耐药相关的miRNAs,其中与紫杉醇敏感的IMPC相比,miR-744-5p在紫杉类耐药IMPC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了(t=-2.650,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发现,miR-744-5p可能通过调节CPFS4,Upf1和PP2A等靶基因影响紫杉醇耐药。结论 miR-744-5p可能参与调节IMPC的紫杉醇耐药,并可能成为其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紫杉醇 耐药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秋云 覃琰(综述) 杨华伟(审校)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9期946-949,共4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亚型,在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为3.0%~8.0%,故IMPC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鉴于其脉管侵犯率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及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其病理学机制和诊疗方案。该文就乳...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亚型,在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为3.0%~8.0%,故IMPC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鉴于其脉管侵犯率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及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其病理学机制和诊疗方案。该文就乳腺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以韶关学院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树辉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82-87,共6页
以“多规合一”为时代背景,结合地理科学“三性”学科特性,从规划新理念对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入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逻辑框架进行梳理.在对2016—2019届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和企事业代表访谈的基础上,... 以“多规合一”为时代背景,结合地理科学“三性”学科特性,从规划新理念对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入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逻辑框架进行梳理.在对2016—2019届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和企事业代表访谈的基础上,基于“多规合一”的理念要求重构了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211实践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规合一 实践课程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韶关学院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冯爱强 汪杰 +3 位作者 张彦武 牛耀东 吕以东 王璐 《中外医疗》 2017年第29期7-10,1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IMPC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IMPC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学特征和预后情况,并分析乳腺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该研究中有26例(65%)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Ki-67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确诊时年龄、PR、ER、Her-2以及乳腺IMPC所占比例与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IM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β:1.484,标准误:0.797,P=0.063)及Ki-67(β:1.497,标准误:1.358,P=0.278)均无相关性,只有组织学分级(β:2.392,标准误:1.105,P=0.03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情况:乳腺IMP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8.4%,淋巴结转移率与总生存率无相关性。结论乳腺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一种乳腺浸润性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郭云娣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S1期496-499,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从3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PC(单纯型)形态学标准的病例5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分析研究。结果:5例IMPC无特殊临床症...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从3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PC(单纯型)形态学标准的病例5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分析研究。结果:5例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体征、肉眼观察及术中冷冻镜下特征;石蜡切片光镜下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腺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IMPC微乳头边缘EMA(+),肿瘤CD31(-),表明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结论:IMPC只能通过组织形态借助免疫组化诊断;IMPC的高淋巴管侵袭和高淋巴结转移要引起病理医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impc 诊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基于积分模型预测控制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颜佳晴 鲁聪达 +3 位作者 蔡颖杰 彭翔 潘婷 周圣云 《高技术通讯》 CAS 2021年第10期1081-1089,共9页
为了减小全向移动机器人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稳态误差,提出了一种具有积分作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即积分模型预测控制(IMPC)。积分模型预测控制不仅能够保留模型预测控制中预测和优化的功能,并且可以抑制系统稳态误差,从而使控制器具有更... 为了减小全向移动机器人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稳态误差,提出了一种具有积分作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即积分模型预测控制(IMPC)。积分模型预测控制不仅能够保留模型预测控制中预测和优化的功能,并且可以抑制系统稳态误差,从而使控制器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跟踪能力。为了验证积分模型预测控制的先进性,将积分模型预测控制器与传统模型预测控制器进行性能对比,采用四差速全向移动机器人作为模拟实验模型,测试了2种控制器在3种不同路径下的轨迹跟踪性能。测试结果证明,积分模型预测控制器比传统模型预测控制器拥有更好的跟踪性能,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跟踪 全向移动机器人 积分模型预测控制(impc) 稳态误差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明坤 王哲 +2 位作者 杨柳 侯兰 张聚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4-63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IM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415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IMPC患者资料,并对中国和美国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癌症特异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率。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对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是否为第一原发肿瘤、T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分期、M分期以及分子分型与乳腺IMPC预后相关(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OS和CS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OS和CSS模型中建模集C-index分别为0.85和0.79,验证集外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72和0.70,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81和0.7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中国及美国乳腺IMPC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SEER 数据库 预后 列线图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预后影响及其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贾宏琴 李伟东 +3 位作者 谷峰 李帅 韩芸蔚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62-567,共6页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预后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预后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251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乳腺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NAC组(67例)和非NAC组(184例)。比较NAC组患者行NAC前后的肿瘤大小改变,采用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NAC组和非NAC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NAC组患者经NAC后,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从5.0 cm减小至4.2 cm(P=0.035),但T分期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经PSM后共有49对(98例)患者获得匹配,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的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匹配前、后NAC组(77.6%vs.89.2%)与非NAC组(72.1%vs.9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前、后NAC组的5年累积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率分别为53.4%、50.0%,显著低于非NAC组69.1%、59.2%(均P<0.05),且匹配后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AC是IMPC患者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乳腺IMPC是一种对化疗不敏感的特殊类型肿瘤。NAC后虽然部分IMPC肿瘤有所减小,但未使IMPC患者的RFS获益,甚至增加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因此乳腺IMPC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而不推荐行N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新辅助化疗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现状
13
作者 孟祥迪 许庆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748-2752,共5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组织学类型。它与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显著相关,提示其预后较差。病理学诊断是识别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其镜下...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组织学类型。它与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显著相关,提示其预后较差。病理学诊断是识别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其镜下典型的特征为“主、间质分离”,即排列成桑葚状的肿瘤细胞簇似漂浮在由透明的胶原纤维基质构成的空旷而清晰的空间中。因其发病率不高,目前在治疗方面尚无标准的治疗策略,但鉴于它高度的淋巴结和脉管侵犯倾向以及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探索其分子遗传学机制和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 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Improved Maximum Product Criterion to Inverse Acoustic Scattering in a Layered Medium 被引量:1
14
作者 Fermin S. Viloche Bazán Juliano de Bem Francisco +2 位作者 Koung Hee Leem George Pelekanos Vassilios Sevroglou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1年第4期661-682,共22页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numerical treatment of an inverse acoustic scattering problem that involves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embedded in a layered medium. We begin by employ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well kn...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numerical treatment of an inverse acoustic scattering problem that involves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embedded in a layered medium. We begin by employ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well known <em>factorization method</em>, in which a computationally effective numerical schem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hape of the scatterer is presented. This is possible, due to a <em>mixed reciprocity principle</em>, which renders the computation of the Green function at the background medium unnecessary. Moreover, to further refine our inversion algorithm, an efficient Tikhonov parameter choice technique, called <em>Improved Maximum Product Criterion</em> (IMPC) is exploited. Our regularization parameter is computed via a fast iterative algorithm which requires no <em>a priori</em> knowledge of the noise level in the far-field data.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C is illustrated with various numerical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Scattering Layered Medium Mixed Reciprocity Relation Factorization Method Improved Maximum Product Criterion (impc)
下载PDF
ALDH2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新辅助化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怡如 时倩倩 +2 位作者 牛琛 李帅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201-1207,共7页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的表达,探讨ALDH2表达水平对IMPC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298例于天...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的表达,探讨ALDH2表达水平对IMPC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29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MPC为84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 special type,IDC-NOS)为214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成功匹配84例IMPC与IDC-NOS,检测ALDH2在IMPC组和IDC-NOS组中的表达差异,分析IMPC患者中ALDH2不同表达组的临床病理特征、NAC反应分级与预后相关性。结果:ALDH2在IMPC中的表达水平为48.8%(41/84),显著高于IDC-NOS的33.3%(28/8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IMPC患者中ALDH2表达水平与N分期(r_(s)=0.348,P=0.017)及p53突变水平(r_(s)=0.262,P=0.016)呈正相关,与NAC反应分级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IMPC中ALDH2高表达且与NAC反应分级及DFS呈负相关。针对ALDH2高表达的IMPC患者应尽早行手术切除,以延长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脱氢酶2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16
作者 张婧越 吴开良 +1 位作者 吕鉴可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919-925,共7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5例乳腺IMPC组及105例...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5例乳腺IMPC组及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 special type,IDC-NOS)组的病例,行FASN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CCK8、划痕实验检测FASN对T47D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FASN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结果:FASN在IMPC中的表达为61.0%(64/105),显著高于IDC-NOS的31.4%(33/10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PC中的FASN表达与患者脉管癌栓、N分期、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IMPC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期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呈负相关(P<0.01)。FASN高表达是IMPC患者DFS和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敲低FASN后T47D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01)。FASN促进T47D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及EMT。结论:FASN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EMT导致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FASN高表达与IMPC高侵袭、高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呈正相关,是预测I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癌 预后分析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伟东 刘芳芳 +8 位作者 徐新生 刘冰冰 崔力方 位嘉 郭晓静 郎荣刚 范宇 谷峰 付丽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5期35-41,共7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 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 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 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 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 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 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χ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 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 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 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 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 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χ2=7.126,P=0.008),且I 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P=0.003)。结论I 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是I MPC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CD44+/CD24-/low CD24+ 上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恩格列净片的有关物质 被引量:2
18
作者 郝文静 张涛 +2 位作者 黄华 陈皓 钟晓东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2-910,共9页
目的:建立恩格列净片有关物质测定的HPLC法。方法:采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ZORBAX Rx-C8,250 mm×4.6 mm,5μm),以p H 3.5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1∶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 目的:建立恩格列净片有关物质测定的HPLC法。方法:采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ZORBAX Rx-C8,250 mm×4.6 mm,5μm),以p H 3.5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1∶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24 nm,柱温为25℃,进样量20μL,对有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恩格列净与相邻杂质及各杂质之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杂质IMPD(恩格列净还原产物)、杂质IMPC(恩格列净开环产物)、杂质EMGA(恩格列净中间体)、杂质IMPF(恩格列净缩合产物)、杂质IMPG(恩格列净脱葡萄糖醇产物)的定量限分别为28.30、53.07、73.60、65.00和395.57 ng,且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n=5),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0.7%、102.9%、97.4%、102.1%和102.9%。对3批恩格列净片进行有关物质测定,结果总杂质量在0.05%~0.06%范围内。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好,可用于恩格列净片有关物质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糖药 恩格列净片 杂质IMPD(恩格列净还原产物) 杂质impc(恩格列净开环产物) 杂质EMGA(恩格列净中间体) 杂质IMPF(恩格列净缩合产物) 杂质IMPG(恩格列净脱葡萄糖醇产物) 有关物质定量分析 质量控制 方法学验证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