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Cr铸铁中M_(7)C_(3)碳化物与奥氏体共生长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1
作者 张山 张红伟 +3 位作者 苗淼 冯苗苗 雷洪 王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19-335,共17页
高铬铸铁中M_(7)C_(3)碳化物大小适中、弥散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合金的耐磨性.为分析凝固过程中M_(7)C_(3)碳化物晶粒在基体中的形貌及分布、M_(7)C_(3)碳化物与奥氏体晶粒生长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溶质偏聚对最终M_(7)C_(3)碳化物粒径分... 高铬铸铁中M_(7)C_(3)碳化物大小适中、弥散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合金的耐磨性.为分析凝固过程中M_(7)C_(3)碳化物晶粒在基体中的形貌及分布、M_(7)C_(3)碳化物与奥氏体晶粒生长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溶质偏聚对最终M_(7)C_(3)碳化物粒径分布的影响,本文开发了Fe-C-Cr三元合金小面晶M_(7)C_(3)碳化物与奥氏体晶粒共生长的二维微观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加入潜热释放对凝固过程温度场的影响,由C,Cr两溶质界面扩散共同确定晶体生长速度,由凝固路径数据表插值获取液相元胞的溶质平衡浓度,设定M_(7)C_(3)碳化物邻胞结构并优化形状因子来保持M_(7)C_(3)碳化物小面晶形貌,模拟了Fe-4%C-17%Cr三元合金(C和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和17%)初生M_(7)C_(3)碳化物和共晶奥氏体晶粒的生长演变过程.研究表明,M_(7)C_(3)碳化物和奥氏体晶粒各自的生长速度随着界面液相中C,Cr溶质的超饱和度和贝克列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奥氏体的析出和晶粒生长,M_(7)C_(3)碳化物晶粒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当奥氏体晶粒逐渐接触并包围M_(7)C_(3)碳化物晶粒时,两相晶粒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凝固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生长向外排出C,Cr溶质,与吸收C,Cr溶质生长的M_(7)C_(3)碳化物晶粒互补,致使二者生长互相促进,最终奥氏体晶粒包围M_(7)C_(3)碳化物晶粒生长.预测的冷却曲线与实验冷却曲线变化趋势相符;最终凝固组织形貌和M_(7)C_(3)碳化物体积分数与实验相符;剩余液相、奥氏体中C,Cr溶质浓度演变也与Gulliver-Scheil,Partial Equilibrium,Lever Rule模型预测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Cr三元合金 m_(7)C_(3)小面晶 二相共生长 元胞自动机
下载PDF
碳化物取向对Fe-Cr-C耐磨涂层抗磨损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奕彤 殷子强 +1 位作者 申博 王守仁 《电焊机》 2024年第3期12-17,共6页
为研究不同冷却条件下制备的高铬合金耐磨涂层中碳化物取向对抗磨损性能的影响。使用高铬合金药芯焊丝在Q235基板上通过基材背面强制冷却和自然冷却两种不同的方式,制备了两组具有不同碳化物取向的耐磨涂层,即水冷试样A和自然冷却试样B... 为研究不同冷却条件下制备的高铬合金耐磨涂层中碳化物取向对抗磨损性能的影响。使用高铬合金药芯焊丝在Q235基板上通过基材背面强制冷却和自然冷却两种不同的方式,制备了两组具有不同碳化物取向的耐磨涂层,即水冷试样A和自然冷却试样B。通过金相组织和显微硬度对比,分析滑动摩擦实验和冲击磨粒磨损实验的结果,来揭示碳化物取向对耐磨合金摩擦学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具有大量垂直取向(Fe、Cr)_(7)C_(3)初生碳化物的A组正面显微硬度比析出相以共晶混合物和团簇状(Fe、Cr)_(7)C_(3)初生碳化物为主的B组高16.92%;A组在滑动摩擦实验中粘着磨损分布较少,存在大量微裂纹,摩擦系数逐步下降,磨损率为0.007%,B组则存在大量金属颗粒粘着,摩擦系数呈上升趋势,磨损率0.015%高于A组。冲击磨粒磨损实验中,A组表面形貌以部分浅犁沟和脆性断裂导致的脱落和裂缝为主,B组表面形貌则以大量长且浅的犁沟和微切削引起的剥落坑与粘着层为主;对比失重曲线,A组磨损率为0.75%,B组磨损率为0.42%,因此具有大量横向碳化物分布的B组具有更好的冲击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焊 m_(7)C_(3) 碳化物取向 冲击磨粒磨损
下载PDF
(Fe,Cr)_(7)C_(3)/MoC界面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高梦锞 魏世忠 +2 位作者 吴巧合 袁智康 熊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8,共6页
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的方法,从原子尺度系统探讨了Mo元素对过共晶Fe-Cr-C合金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合金元素对抗磨钢铁材料作用机理的理论数据库。通过构建(Fe,Cr)_(7)C_(3)和MoC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模型,计算了各晶体的体相特征,... 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的方法,从原子尺度系统探讨了Mo元素对过共晶Fe-Cr-C合金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合金元素对抗磨钢铁材料作用机理的理论数据库。通过构建(Fe,Cr)_(7)C_(3)和MoC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模型,计算了各晶体的体相特征,经表面能判定标准确定了各表面模型的原子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结构模型,并计算了该界面的稳定性以及电子结构特性等。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以Mo终止的五层MoC(111)表面模型和13层(Fe,Cr)_(7)C_(3)(0001)表面模型构建(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模型,该界面模型的理想界面结合功为7.47 J/m^(2),说明该界面在理论上是稳定的,界面结合强度较好。此外,(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是由极性共价、离子键和金属键连接,表明界面原子间结合强度较高,(Fe,Cr)_(7)C_(3)可以吸附在MoC上,同时MoC作为(Fe,Cr)_(7)C_(3)碳化物的异质形核核心可以细化过共晶Fe-Cr-C合金中的主要硬质相晶粒,从而提高过共晶Fe-Cr-C合金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Cr)_(7)C_(3)/moC界面 过共晶Fe-Cr-C合金 m_(7)C_(3)碳化物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含Cr量对等离子堆焊Fe-Cr-Ti-C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杨洋 宗琳 +3 位作者 周建 王学昭 徐俊尧 王明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57-462,共6页
为获得高硬度的铁基堆焊合金,设计开发了多种不同Cr质量分数的Fe-Cr-Ti-C合金粉末,采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在碳钢基体上制备相应堆焊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对不同Cr质量分数Fe-Cr-Ti-C合金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和... 为获得高硬度的铁基堆焊合金,设计开发了多种不同Cr质量分数的Fe-Cr-Ti-C合金粉末,采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在碳钢基体上制备相应堆焊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对不同Cr质量分数Fe-Cr-Ti-C合金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和显微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Cr-Ti-C合金堆焊层组织由奥氏体(γ)、马氏体(M)、M_(7)C_(3)和TiC组成,堆焊层中随着Cr质量分数的提高,马氏体基体组织数量先增大后减小,M_(7)C_(3)数量逐渐增多,且形态由断续网状转变为初生六边形,TiC呈开花状或块状;堆焊层侧面显微硬度呈梯度分布,随着Cr质量分数的增加,堆焊层表层的硬度值不断提高,Cr质量分数为15.0%时其硬度达到最佳值,合金堆焊层顶端显微硬度平均值最高,达到HV 0.21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硬度 m_(7)C_(3) Fe-Cr-Ti-C系
下载PDF
Regeneration of intergeneric somatic hybrids by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Onobrychis viciaefolia and Medicago sativa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子勤 贾敬芬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1997年第4期363-370,共8页
Protoplast fusion was induced between sainfoin and alfalfa by an improved polyethyleneglycol (PEG) method. The intergeneric somatic callus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complementation of hydroxyproline-resistance of sainf... Protoplast fusion was induced between sainfoin and alfalfa by an improved polyethyleneglycol (PEG) method. The intergeneric somatic callus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complementation of hydroxyproline-resistance of sainfoin and hormone autonomy growth of alfalfa transformation cell line. 17 somatic hybrid plantlets were regenerat-ed. PEG could induce the tight agglutination of protoplasts. During diluting and washing process, cyclization of the linked membrane and formation of vesicle-like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resulting in protoplast fusion. 5%-10% glycerol supplemented in the fusion inducing solution markedly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of heterogeneous fusion. Better fus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mixed protoplast suspension was dripped in petri dishes in which PEG solution was previously placed. Chromosome number of regenerated hybrid buds varied from 30 to 60. The genome of hybrids in-cluded the small chromosome from sainfoin and two chromosomes with two clear constrictions from alfalfa. The hybrid-ity of obtained hybrid calluses was confirmed by their isozyme banding patterns and their nopaline synthetas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xyproline-resistant cell line of sainfoin (Hyp^r) Agrobaeterium tumefaciens 702 transformed cell line of alfalfa (m_(7)) PEG glycerol vesicle protoplast fusion somatic hybrid plant le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