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3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府烟煤及其煤岩组分制备氧化石墨烯的组成、结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国阳 严心娥 +6 位作者 李可可 李君 张亚婷 贾嘉 朱由余 党永强 段瑛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以煤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煤炭材料化、高值化利用途径。针对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差异,探明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是开发煤基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重选法富集低变质神府煤中镜质组和惰质... 以煤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煤炭材料化、高值化利用途径。针对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差异,探明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是开发煤基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重选法富集低变质神府煤中镜质组和惰质组,并将富集煤岩组分通过高温石墨化得到石墨化碳,以石墨化碳为前驱体通过改良的Hummers氧化法制备煤基氧化石墨烯。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煤及其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组成和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炭化处理使煤有机大分子结构向无定形碳结构转变,高温石墨化使煤有机大分子结构向石墨碳结构转变;惰质组呈片状结构且分子结构中芳香结构单元较多导致石墨化碳微晶尺寸较大,高温石墨化处理后其拉曼光谱的(A_(D1)/A_(G))值为0.382,镜质组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A_(D1)/A_(G))值为0.686,原煤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A_(D1)/A_(G))值为0.864;利用富惰质组得到的石墨化碳制备氧化石墨烯厚度尺寸约5 nm;而镜质组的石墨化碳中石墨微晶结构较小,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尺寸较小,且氧化石墨烯平均厚度超过10 nm;原煤中由于石墨化过程形成棒状结构,较难形成有序片层结构,氧化剥离也难以得到氧化石墨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煤岩组分 石墨化 氧化石墨烯
下载PDF
煤层微观孔隙特征及沉积环境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8号煤层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伟波 刘洪林 +2 位作者 王怀厂 刘德勋 李晓波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54,共13页
寻找深部煤层气资源分布,亟待查明深部煤储层沉积环境和孔隙分布特征。为此,在开展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显微组分、核磁共振孔隙和电镜分析的基础上,查明了煤岩显微组分和孔隙分布特征,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8号煤的煤沉积环境和孔隙结构特征... 寻找深部煤层气资源分布,亟待查明深部煤储层沉积环境和孔隙分布特征。为此,在开展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显微组分、核磁共振孔隙和电镜分析的基础上,查明了煤岩显微组分和孔隙分布特征,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8号煤的煤沉积环境和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煤层煤岩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成煤早期植物类型应主要为木本植物,后期随着覆水程度增大而逐渐转变为木本+草本混生植物为主;②本溪期8号煤由早期为湿地森林沼泽逐步演化为后期开阔水域沼泽,沼泽水体相对滞留,沼泽环境稳定,利于有机质富集和煤层结构稳定;③研究区8煤大孔占比与结构保存指数(TPI)两者呈正相关,而与凝胶化指数(GI)呈负相关;④基质镜质体发育密集气孔群或稀疏带状气孔群,团块镜质体中发育少量气孔,结构镜质体中发育原始组织孔,多为矿物充填,均质镜质体气孔不发育。研究认为榆林地区煤层孔隙分布受到煤沉积环境和显微组分控制,开阔水域沼泽相的煤层孔隙结构呈现三峰,其中微孔和大孔发育最好,湿地森林沼泽相煤层孔隙结构呈现双峰,微孔发育好,大孔发育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煤相 孔隙结构 煤岩显微组分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煤岩显微组分电浮选分离与制氢过程中氢/氧气泡的影响机制
3
作者 赵伟 江雨寒 +3 位作者 李振 李毅红 周安宁 王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8-2435,共8页
电浮选技术是实现煤岩显微组分高效分离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有显著优势的制氢技术。电浮选中电解气泡既是浮选分离的载体,又是有效的氢气/氧气产物。本文探讨了高惰质组煤电浮选过程中电解气泡对煤岩显微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机制,利用诱... 电浮选技术是实现煤岩显微组分高效分离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有显著优势的制氢技术。电浮选中电解气泡既是浮选分离的载体,又是有效的氢气/氧气产物。本文探讨了高惰质组煤电浮选过程中电解气泡对煤岩显微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机制,利用诱导时间测定仪、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仪及气相色谱等考察了氢气泡和氧气泡对煤岩显微组分的选择性以及电化学反应对煤结构和可浮性的影响规律和气体产物组成等。结果表明,电解氢气泡浮选所得的浮物收率及浮物镜质组含量较氧气泡高,相应的镜质组回收率也高于氧气泡;电浮选过程中的电解作用会改善煤岩显微组分的表面结构,引起润湿性的变化,电浮选阴极区对煤具有电化学还原作用,可减少煤中—OH、—COOH与C==O等亲水性官能团,从而增加煤样的接触角,减小氢气泡对煤的诱导时间,从而增加煤的可浮性,而阳极区的作用相反;煤浆电浮选过程中可获得纯度>94%的氢气和>96%的氧气,且镜质组为电解质时的气体产物纯度高于惰质组,但惰质组可获得更高的产气速率;采用两级串联流程进行煤岩显微组分的电浮选分离时,浮选分离的综合效率最高可达到83.7%,此时浮物的镜质组回收率为86.7%,两个沉物产品的回收率分别为41.6%和54.9%,氢气的产率可达到6.49mL/(min∙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显微组分 电浮选 电解气泡 作用机制 氢气产率
下载PDF
基于煤岩显微组分分选与重构的海石湾矿煤黏结特性研究
4
作者 刘胜 《选煤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为提升海石湾矿煤的利用价值,基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煤岩显微组分的检测结果,通过高密度脱灰、按密度分选和煤岩显微组分重构等方法,研究了煤岩显微组分的分选方式与重构煤的黏结特性。结果表明:海石湾矿煤品质优良,但其中情质组... 为提升海石湾矿煤的利用价值,基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煤岩显微组分的检测结果,通过高密度脱灰、按密度分选和煤岩显微组分重构等方法,研究了煤岩显微组分的分选方式与重构煤的黏结特性。结果表明:海石湾矿煤品质优良,但其中情质组含量较高是限制其应用范围和高价值利用的主要因素;将原煤煤样的粒度破碎至6mm以下,可使煤与杂质解离充分,当分选密度为1.6g/cm²时,精煤理论产率为85.50%,理论灰分为5.09%,可选性等级为易选;以1.6g/cm²为分选密度对破碎后(<6mm)原煤进行脱灰处理,并将脱灰后轻产物磨细至0.125mm,按密度1.28g/cm²进行分选,可得到产率为42.00%、镜质组含量为85.92%的浮物;煤岩显微组分重构后,当其中镜质组含量大于75%时,重构煤的黏结性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气煤标准,可有效提升产品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不仅可推动海石湾矿煤基于显微组分的分质利用,也对“双碳”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显微组分 双密度分选 组分重构 黏结指数 分质利用
下载PDF
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煤精的显微组成和拉曼光谱对比研究
5
作者 王兰花 陈义林 +5 位作者 傅雪海 简阔 杨天宇 张博 洪勇 王文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2-300,共9页
煤精又称煤玉,是一种资源稀缺且价格昂贵的煤种,可作为工艺美术雕琢材料。采集了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这两个地区的6件煤精样品,测试分析了其煤岩煤质(显微组成、腐植体最大反射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煤精又称煤玉,是一种资源稀缺且价格昂贵的煤种,可作为工艺美术雕琢材料。采集了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这两个地区的6件煤精样品,测试分析了其煤岩煤质(显微组成、腐植体最大反射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件煤精样品中显微组分均以腐植组为主,稳定组次之,惰质组含量最低,腐植体最大反射率(R_(o, max))介于0.41%~0.55%;抚顺煤精的稳定组以沥青质体和孢子体为主,而吉木萨尔煤精的稳定组则以角质体为主;这两个地区煤精的拉曼光谱特征差异显著,拉曼结构参数显著受控于煤岩煤质;煤精的拉曼光谱参数D_(1)峰与G峰的强度比(I_(D_(1))/I_(G))、面积比(A_(D_(1))/A_(G))均随稳定组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大,随腐植组和惰质组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吉木萨尔煤精的I_(D_(1))/I_(G)和A_(D_(1))/A_(G)值均显著小于抚顺煤精,这是由于抚顺煤精中含有大量沥青质体和孢子体,其大分子结构的芳环生长程度较差;这两个地区煤精的I_(D_(1))/I_(G)和A_(D_(1))/A_(G)值均随着R_(o, max)增大呈现差异化降低趋势;随着煤化程度增大,芳香层片空间排列有序化增强。拉曼光谱参数可有效指示不同产地煤精的大分子结构差异性,可为今后煤精类文物的产地溯源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及商品流通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精 显微组分 拉曼光谱 辽宁抚顺 新疆吉木萨尔
下载PDF
压榨处理对美乐葡萄汁CO_(2)浸渍发酵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程艺超 姜娇 +2 位作者 秦义 刘延琳 宋育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9,共13页
在CO_(2)浸渍法(CM)酿造中,压榨处理有利于活性物质和香气前体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是影响第2阶段发酵进程和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压力对压榨处理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美乐葡萄为原料,分别进行酒脚分离和不同压强(0.02~1.70 k... 在CO_(2)浸渍法(CM)酿造中,压榨处理有利于活性物质和香气前体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是影响第2阶段发酵进程和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压力对压榨处理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美乐葡萄为原料,分别进行酒脚分离和不同压强(0.02~1.70 kPa)的压榨处理,对照自流汁分析样品的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并做感官评价,探究不同压强下美乐葡萄汁发酵特性及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1.09 kPa有利于控制葡萄酒中的碳/氮比值(0.43)和葡萄糖/果糖比值(0.97),降低了葡萄汁发酵缓慢或停滞的风险。积累活性物质总酚(47.52±2.97)mg/L和总花色苷(188.76±10.33)mg/L,分别提高了7.01%和0.96%。改善颜色,增强葡萄汁红色色调和饱和度。GC-MS分析和感官分析表明,自流汁具有更丰富的香气,1.09~1.70 kPa的压榨处理赋予葡萄酒爽脆的酸度和饱满的酒体,增加乙酸酯和醛类化合物等香气,增强葡萄酒中水果、香料和脂肪的味道。结论:压榨压强影响葡萄酒的成分,有望应用于优质CM葡萄酒的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乐葡萄 CO_(2)浸渍法 压榨压强 发酵特性 香气
下载PDF
基于空洞卷积自注意力机制的煤岩显微组分组识别模型
7
作者 吴明阳 奚峥皓 +1 位作者 陈军然 徐国忠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模型是目前解决煤岩显微组分组识别问题的主要手段,但这些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参数不断堆叠,导致模型的算力需求增加,影响模型的训练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空洞卷积自注意力(DCSA)机制的改进Swin-Transforme... 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模型是目前解决煤岩显微组分组识别问题的主要手段,但这些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参数不断堆叠,导致模型的算力需求增加,影响模型的训练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空洞卷积自注意力(DCSA)机制的改进Swin-Transformer模型——DA-ViT。首先,为了在加强煤岩显微组分组图像的局部特征信息的同时保留其二维空间信息,提出了DCSA机制,通过对煤岩显微图像的大尺寸卷积核进行多尺度分解,加强了煤岩显微图像不同区域像素之间的联系,显著降低了图像注意力的参数量,降低率为81.18%。然后,为了加强煤岩显微组分组图像间的形态特征关联性,将DCSA和改进的Swin-Transformer框架相结合,提出了DA-ViT识别模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其他识别模型相比,DA-ViT模型在提高预测结果准确率的同时,可显著降低模型的算力需求,其像素准确率(PA)和平均交并比(mIoU)的最大值分别为92.14%和63.18%,模型参数总量(Params)和浮点运算次数(FLOPs)的最小值分别为4.95×106和8.99×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洞卷积 自注意力机制 煤岩显微组分组 识别模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褐煤显微组分结构与其热解特性间的关系
8
作者 吴琪 白柏杨 +1 位作者 尹永杰 马晓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70-2385,共16页
采用浮沉分离法将鄂尔多斯褐煤分离成富镜质组(EL-V)和富惰质组(EL-I),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体核磁(13C NMR)分析了原煤及显微组分的结构和组成。采用粉-粒流化床和TG-FTIR装置分... 采用浮沉分离法将鄂尔多斯褐煤分离成富镜质组(EL-V)和富惰质组(EL-I),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体核磁(13C NMR)分析了原煤及显微组分的结构和组成。采用粉-粒流化床和TG-FTIR装置分别考察了原煤及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和气态挥发物的逸出规律,进一步构建原煤及显微组分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并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认识了化学键的断裂规律。结果表明,富镜质组的挥发分含量较高,含有丰富的烷基侧链,热失重速率最大,表明镜质组的热解反应性较强。与原煤和惰质组相比,富镜质组热解气体含量和焦油含量较高,且热解焦油含有较多的脂肪烃和轻质芳烃(TXE)。富惰质组的H/C比较低,含氧量和芳环缩合程度较高,所得热解焦油中多环芳烃和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此外,通过TG-FTIR重点分析了CO_(2)、CO、CH_(4)、脂肪烃和芳烃的析出行为。根据煤样大分子结构中化学键的断裂和气态挥发物的逸出规律,提出了煤热解过程中可能进行的反应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流化床 显微组分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浸渍对红葡萄酒颜色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超 王家琪 +3 位作者 魏滨生 文云 房玉林 孙翔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颜色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葡萄酒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决定葡萄酒颜色品质的主要成分为多酚物质,尤其是花色苷。在葡萄酒酿造的环节中,浸渍是最为重要的提取过程,决定了白、桃红及红葡萄酒的不同类型。该文总结了葡萄酒的呈色基础,阐述了浸... 颜色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葡萄酒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决定葡萄酒颜色品质的主要成分为多酚物质,尤其是花色苷。在葡萄酒酿造的环节中,浸渍是最为重要的提取过程,决定了白、桃红及红葡萄酒的不同类型。该文总结了葡萄酒的呈色基础,阐述了浸渍工艺中传统浸渍、热浸渍、冷浸渍、二氧化碳浸渍以及其他新兴的浸渍方法(酶浸渍、氮气浸渍、脉冲电场浸渍)对红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葡萄酒 浸渍 花色苷 颜色品质
下载PDF
气流粉碎参数对煤岩显微组分迁移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白来平 李振 +4 位作者 姚雷 王思璠 高博 王宏 谢永鑫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180,共10页
为探究气流粉碎分级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的迁移规律,通过气流粉碎分级设备对煤岩显微组分进行富集,对神府大保当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岩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并了解其煤质特性,通过四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探究了入料频率、粉碎... 为探究气流粉碎分级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的迁移规律,通过气流粉碎分级设备对煤岩显微组分进行富集,对神府大保当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岩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并了解其煤质特性,通过四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探究了入料频率、粉碎压力、一级分级机频率和二级分级机频率这4个因素对显微组分含量的影响。对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入料频率为9 Hz、粉碎压力为0.6 MPa、一级分级机频率为20 Hz、二级分级机频率为140 Hz时,二级产品镜质组含量最高,为77.01%;当入料频率为3 Hz、粉碎压力为0.7 MPa、一级分级机频率为40 Hz、二级分级机频率为100 Hz时,三级产品中惰质组含量最高,为73.38%,研究结果可为实现煤炭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气流粉碎 正交试验 组分迁移
下载PDF
陕北三叠纪煤显微组分特征对热解焦油组成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江宇 杜美利 +2 位作者 刘雷 董兴隆 陈方琪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3-1297,共5页
通过密度梯度法富集了陕北三叠纪高油煤中镜质组(ZCV)单组分与惰质组(ZCI)单组分,发现不同单组分分子结构差异显著,组分组成与热解焦油组成之间存在显著耦合关系,ZCV脂肪碳相对含量为34.42%,其中脂甲基碳与氧取代芳香碳相对含量较高、... 通过密度梯度法富集了陕北三叠纪高油煤中镜质组(ZCV)单组分与惰质组(ZCI)单组分,发现不同单组分分子结构差异显著,组分组成与热解焦油组成之间存在显著耦合关系,ZCV脂肪碳相对含量为34.42%,其中脂甲基碳与氧取代芳香碳相对含量较高、脂肪侧链较长、芳香环上的脂肪长链结构和烷基侧链结构丰富、无定型碳相对含量较高;ZCI芳碳率高达77.29%、羰基和羧基相对含量较高、芳香度较高;ZCV热解焦油产率、热解气、热解水产率较高,半焦产率最低,焦油中脂肪烃类化合物以链烷烃为主、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这与ZCV分子结构中脂肪侧链较长、脂肪碳与氧取代芳碳含量较高密切相关;ZCI热解产物产率与ZCV相反,焦油中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多环芳烃(三环、四环)含量相对较多,这与ZCI分子结构中芳香碳含量较高、芳环缩合度较大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煤 煤岩显微组分 组分特征 热解产物 焦油
下载PDF
新疆北部早、中侏罗世富油煤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宁树正 张莉 +2 位作者 徐小涛 张建强 邹卓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4-254,共11页
新疆北部富油煤资源丰富,约占全国富油煤资源的一半左右,富油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的重要补充。以往对本区煤炭资源的研究忽视了其油气资源属性,对其富油煤质特征和成因规律认识不清。在系统整理新疆北部6个赋... 新疆北部富油煤资源丰富,约占全国富油煤资源的一半左右,富油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的重要补充。以往对本区煤炭资源的研究忽视了其油气资源属性,对其富油煤质特征和成因规律认识不清。在系统整理新疆北部6个赋煤带富油煤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采样测试数据137组,分析早、中侏罗世富油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富油煤形成的控制因素。通过对焦油产率的研究发现,新疆北部地区东北部、西部、中部部分地区焦油产率相对较高,东北部地区八道湾组高油煤呈不连续带状分布。按照煤的焦油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巴里坤–三塘湖赋煤带、准南赋煤带、伊犁赋煤带、准北赋煤带、吐哈赋煤带和准东赋煤带。新疆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富油煤的形成主要受到成煤沉积环境、煤化程度和煤的显微组分等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覆水还原环境为富油煤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富油煤主要形成于相对覆水还原的泥炭沼泽环境,还原性越强,越利于富油煤生成和富集。煤的焦油产率随着镜惰比(V/I)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并且与挥发分和镜质组呈现正相关关系。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在生油高峰之前与焦油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煤的焦油产率逐渐增加。煤的显微组分中含量相对较高的镜质组对焦油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富氢镜质组为富油煤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焦油产率 煤的显微组分 煤化程度 镜惰比 富氢镜质组
下载PDF
Organic petrographic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No. 6 coal seam of the Soutpansberg Coalfield, South Africa: Insights into paleovegetation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13
作者 Sanki Biswas Nicola J.Wagner Ofentse M.Moro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90-207,共18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aleodeposi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No.6 Seam of the Madzaringwe Formation in Makhado and Voorburg south area of the Soutpansberg Coalfield(Limpopo Province,South Africa)utilizing organic p...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aleodeposi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No.6 Seam of the Madzaringwe Formation in Makhado and Voorburg south area of the Soutpansberg Coalfield(Limpopo Province,South Africa)utilizing organic petrography and inorganic geochemical proxies.The coals are predominantly high-volatile bituminous B-A rank with high ash yields(avg.36.1 wt%),characterized by high-vitrinite(~41.5 vol%),moderate-to-high inertinite(9.8 vol%–33.7 vol%)and low liptinite(~2.3 vol%).The distribution of inertinite varies among different coal horizons(from bottom-lower to middle-upper),suggesting differential oxidation conditions and/or paleofire occurrence.Vitrinite-to-inertinite(V/I)ratio,tissue preservation–gelification index(TPI–GI),and groundwater–vegetation index(GWI–VI)plots,indicate that the peat-forming forest-swamp vegetation accumulated under mesotrophic-to-rheotrophic hydrological conditions.The presence of structured macerals(i.e.,telinite,collotelinite,fusinite,and semifusinite)suggests well-preserved plant tissues,whereas framboidal pyrite and sulphur content(0.24 wt%–2.16 wt%)point to brackish-water influence at the peat stage.The coals contain quartz,kaolinite,siderite,muscovite,dolomite,calcite,and pyrite minerals,most of which were likely sourced from felsic igneous rocks.The Al/(Al+Fe+Mn)and(Fe+Mn)/Ti ratios for the studied samples range between 0.24–0.97 and 0.57–70.10,respectively.The ratios,Al–Fe–Mn plot,and presence of massive botryoidal-type pyrite imply some influence of meteoric waters or fluids from hydrothermal activity post-deposition.Moreover,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98.25–99.67),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CIW:92.04–97.66),and A–CN–K ternary diagram suggest inorganic matter suffered strong chemical weathering,indicating warm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coal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erals Coal facies Geochemical-indices Hydrothermal Madzaringwe formation Soutpansberg Coalfield
下载PDF
浸渍方式对高海拔‘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4
作者 梅源 苏周晨星 +5 位作者 谭立杭 郭宾 索雨洁 段冰冰 闫银芳 刘旭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以我国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采用不同浸渍方式进行酿造,通过对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明确浸渍方式对高海拔葡萄酒挥发性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延长浸渍处理的酒样具有更高的可滴... 以我国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采用不同浸渍方式进行酿造,通过对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明确浸渍方式对高海拔葡萄酒挥发性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延长浸渍处理的酒样具有更高的可滴定酸、酒精度、残糖和总酚含量;不同浸渍处理下酒样的挥发性物质中均以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但处理间风味物质组成差异较大;发酵前冷浸渍处理酒样的风味物质最多,达到61种,其主要差异化合物为异戊醇、正己醇和苯乙醇等具有花香和青草香的醇类化合物;发酵后延长浸渍处理酒样的差异化合物种类更加丰富,且以呈甜果香的乙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含量更高。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常规浸渍发酵相比,发酵前冷浸渍和发酵后延长浸渍处理的酒样呈现出更强的花果香和香料味,且发酵后延长浸渍处理酿造的葡萄酒具有更浓郁的果香和更复杂的风味结构。本研究结果为优化我国高海拔地区优质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浸渍工艺 高海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葡萄酒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结合冷浸渍对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王清扬 罗峻渲 +6 位作者 甘丛康 裴咏曾 王紫熙 李俊杰 赵宾宾 王伟 李学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3,共5页
为改善新疆地区红葡萄酒色素不稳定的问题,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制备干红葡萄酒,以只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对照组(CK),以添加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CT10(CA),并在酒精发酵(AF)前8℃冷浸渍5 d(CK-CM、CA-CM)... 为改善新疆地区红葡萄酒色素不稳定的问题,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制备干红葡萄酒,以只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对照组(CK),以添加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CT10(CA),并在酒精发酵(AF)前8℃冷浸渍5 d(CK-CM、CA-CM)作为处理组。对干红葡萄酒理化指标、颜色参数、酚类物质进行探究,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与CK相比,CA、CK-CM、CA-CM组酒精度、总糖、挥发酸、游离SO2有所下降,总酸有所增加。在发酵阶段,4组干红葡萄酒色度、葡萄酒颜色、聚合色素、总色素含量均升高,色调均降低;总酚、总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均升高,单宁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中CA-CM组在AF末期的色度,葡萄酒颜色、聚合色素、总色素(吸光度值A520 nm),总酚、总类黄酮、单宁、总花色苷含量均最高,色调最低;能有效增强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改善干红葡萄酒的颜色品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组干红葡萄酒可有效区分,CA-CM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总酸、pH、酚类物质、颜色具有正相关影响,该处理有效增加了酚类物质的含量并增强了酒的色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非酿酒酵母 冷浸渍 酚类物质 色泽
下载PDF
浸渍合金对PDC钻头胎体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张素慧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8,共7页
PDC钻头胎体的浸润比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较大,为了探究浸渍合金对胎体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Cu-Ni-Mn-Zn和Cu-Ni-Mn-Sn 2种浸渍合金制作不同高度的工作层和非工作层试块,得出不同浸渍合金下钻头胎体工作层和非工作层的浸润比及... PDC钻头胎体的浸润比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较大,为了探究浸渍合金对胎体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Cu-Ni-Mn-Zn和Cu-Ni-Mn-Sn 2种浸渍合金制作不同高度的工作层和非工作层试块,得出不同浸渍合金下钻头胎体工作层和非工作层的浸润比及力学性能差异,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试块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块的浸润比为定值;胎体钻头工作层的浸润比小于非工作层的,微观形貌上表现为工作层中浸渍合金的岛状组织大而分散,非工作层的岛状组织小而致密;对于同种类型的试块,通常浸润比越大密度越大;采用Cu-Ni-Mn-Sn得到的试块硬度均大于Cu-Ni-Mn-Zn试块的,但其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远低于Cu-Ni-Mn-Zn试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胎体 浸渍合金 浸润比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有机岩石学特征及成熟度综合评价
17
作者 赵延铭 高平 +1 位作者 肖贤明 周秦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我国南方下寒武统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资源潜力巨大。由于下古生界缺乏镜质体,固体沥青成因复杂且常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固体沥青反射率(BRo)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EqVR_(o))之间的转换公式繁多,使得下古生界页岩成熟度评价面临巨大挑... 我国南方下寒武统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资源潜力巨大。由于下古生界缺乏镜质体,固体沥青成因复杂且常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固体沥青反射率(BRo)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EqVR_(o))之间的转换公式繁多,使得下古生界页岩成熟度评价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识别了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中的显微组分,测试不同显微组分的光学反射率特征和激光拉曼光谱,综合评价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的成熟度水平。结果表明:(1)固体沥青和类镜质体是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中最主要的两类显微组分;(2)通过光学方法和激光拉曼光谱法揭示了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3)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普遍进入有机质石墨化阶段,但宜昌地区典型页岩气井(宜页1井)的页岩有机质尚未发生石墨化作用,成熟度较低;(4)EqVR_(o)>3.50%时,有机质呈现石墨化趋势,拉曼光谱参数(D峰和G峰峰位值)的演化规律发生倒转。对于高–过成熟页岩,激光拉曼光谱法可为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提供依据,联合光学反射率法可以获得更加可靠的评价结果。在进一步完善方法和参数的标准化后,激光拉曼光谱法可以在前寒武系–下古生界页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领域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沥青反射率 拉曼光谱 显微组分 高–过成熟度 页岩气
下载PDF
四川盆地自流井组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
18
作者 刘忠宝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3期35-47,共13页
为研究中高成熟陆相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以四川盆地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与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石薄片、全岩X衍射、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物性等多种实验测试技术方... 为研究中高成熟陆相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以四川盆地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与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石薄片、全岩X衍射、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物性等多种实验测试技术方法,基于岩相、烃源、储集、保存及含油气性等研究,总结了中高成熟陆相页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及组合类型多样,以富含方解石介壳纹层为特点;页岩物性明显好于介壳灰岩与粉砂岩夹层,其中以黏土质页岩与介壳灰质页岩宏观物性与微观孔隙(类型、结构)最佳;整体保存条件好,具有构造稳定、高压-超高压特征,油气同产。综合分析认为自流井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具有“两相控烃控储、压缝控富控产”的页岩油气富集规律。基于目前盆地重点探区及相邻层段的勘探实践,提出加强重点地区地质-开发-工程一体化技术攻关,加强非常规页岩油气-常规油气整体综合评价研究与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气 有机显微组分 页岩储层 有机质孔隙 保存条件 自流井组
下载PDF
山西地区1/3焦煤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
19
作者 范文生 党帅 +2 位作者 韩新杰 田国亮 侯瑞芳 《燃料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山西3种1/3焦煤显微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同时研究其各显微组分热解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显微组分在350~600℃均出现明显的失重现象。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表明,惰质组与镜质组相比,有较高的剧...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山西3种1/3焦煤显微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同时研究其各显微组分热解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显微组分在350~600℃均出现明显的失重现象。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表明,惰质组与镜质组相比,有较高的剧烈热解开始温度、最大热解速率峰温和最大热解速率,原煤的热解参数介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热解过程中镜质组的质量损失最大,其次是原煤,惰质组的质量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焦煤 显微组分 热重 失重率
下载PDF
西湖凹陷Z地区平湖组煤系地层沉积背景及水动力特征
20
作者 张锡楠 黄启彰 +1 位作者 刘春锋 王军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37-145,共9页
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在凹陷断陷期末期阶段发育一套巨厚煤系地层,是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系,由于受到多解性的影响,很难通过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等宏观特征详细解释研究区沉积背景及水动力特征,尝试通过煤系地层... 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在凹陷断陷期末期阶段发育一套巨厚煤系地层,是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系,由于受到多解性的影响,很难通过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等宏观特征详细解释研究区沉积背景及水动力特征,尝试通过煤系地层干酪根显微组分,煤系地层显微岩石学特征等对西湖凹陷Z地区平湖组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及水动力特征展开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地区干酪根显微组分存在较大差异,岩心具有交错纹层状、条带状、水平纹层状、结核状4种形态特征的菱铁矿,均指示Z地区平面及纵向上煤系地层沉积背景及水动力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低凸A区沉积时期以弱氧化-还原沉积环境为主,水浅且间歇性出露水面,其上可发育天然堤与洼地,有利于水道发育;凹陷B区是受外缘低凸起遮挡而形成的半封闭潟湖,整体处于还原沉积背景,在大潮期间,潮流可越过低凸起,将隆起区及隆起区外侧碎屑物搬运至凹陷区而形成冲越扇;低凸C区长期位于水面之上,处于氧化环境,平中段时期受到间歇性潮汐的影响而被水体覆盖,从而形成浅水沼泽;凹陷D区为水体相对较深的沉积背景,是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有利场所。总体而言,Z地区平湖组沉积环境及水动力特征自南向北受地貌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低凸A及C区因长期暴露地表,整体表现为氧化环境,河控为主,间歇性受到潮流影响;凹陷B及D区,整体处于还原沉积环境,受潮汐影响较大。通过对西湖凹陷Z地区沉积背景及水动力特征认识的深化,为该地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煤系地层 干酪根显微组分 显微岩石学特征 沉积背景 水动力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