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9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e value of the Chengjiang fauna:formation of the animal kingdom and the birth of basic human organs 被引量:3
1
作者 SHU Degan HAN Ji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82-412,共31页
Well known for its abundant and extraordinary soft-tissue fossils,the Chengjiang fauna has witnessed the main phase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 and the first great congress of the ancestors of nearly all major phyla of ... Well known for its abundant and extraordinary soft-tissue fossils,the Chengjiang fauna has witnessed the main phase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 and the first great congress of the ancestors of nearly all major phyla of animals on Earth.The large-scale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auna by Chinese paleontologists,partly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over the past 30 year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 the first decade since 1984(19841994),a large number of invertebrates,including basal animals and the protostomes of the early animal tree were discovered,but the subkingdom Deuterostomia was completely unknown.Then in the second decade(19952005),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various deuterostome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euterostomia and the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ripartite phylogenetic trees of early animals(TPTEA,including basal animals,protostomes and deuterostomes),for the first time.In the third decade(after 2005),the academic community began to think ab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PTEA and the multiepisode Cambrian explosion,leading to the new hypothesis of the three-episode Cambrian explosion.The Chengjiang fauna is important for deciphering the fauna structure,paleo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so on.However,its core academic values mainly rest on two aspects.Firstly,The Chengjiang fauna,as the main phase witness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has created a nearly complete phylogenetic framework of the TPTEA on Earth for the first time.The three-phase radiation hypothesis reveal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a step-wise divergent evolution of animals,from basal to highly advanced groups,lasting about 40 million years.In the first phase,it gave birth to a bulk of basal animals(including some now extinct“animal”groups)in the latest Ediacaran,probably including some pioneer protostomes.The second phase took place in the first epoch of the Cambrian period(Terreneuvian),giving rise to the main invertebrate protostomes with a persistent prosperity of basal animals.The third phase proceeded in Cambrian Epoch 2(represented by the Chengjiang fauna),which not only maintained the prosperity of basal animals and protostomes,but also,more importantly,gave birth to all the main phyla of the subkingdom Deuterostomia.Thus,the rudimental framework of the whole TPTEA has been shaped,with the termination of the major innovation events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Here,we discussed the evolutionary properties of Ediacaran biota,small shelly fossils and the Chengjiang fauna in the Cambrian explos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everal important animal groups.The order Myllokunmingiida is the only known oldest vertebrate,while Yunnanozoon and Haikouella are neither vertebrates nor stem-group chordates but a special group of basal deuterostomes;Cheungkongella is a credible ancestor of the urochordate and it supports the classical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the urochordates;and the gill slits were first invented in the members of the phylum Vetulicolia to provide key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deuterostomes.The second core value of the Chengjiang fauna is of profound humanistic and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the discoveries of the‘first gill openings’,‘first brain’,‘first vertebrae’and‘first heart’provide the pivotal evidence for solving the unsolved mystery of the origin of the main basic human organs as described in Darwin’s“The Descent of Man”.In addition,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information of the Chengjiang fauna can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st components of Ediacaran and Cambrian metazo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 value of the Chengjiang fauna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 tripartite phylogenetic tree of early animals(TPTEA)and three-phase radiation oldest vertebrates Myllokunmingiida basal chordates Vetulicolia Ecdysozoa
下载PDF
Faunal richness and checklist of sandflies (Diptera: Pyschodidae) in India 被引量:1
2
作者 Harish Kumar Shah Fathima P A +2 位作者 N Pradeep Kumar Ashwani Kumar Prasanta Sain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23年第5期193-203,共11页
This review aims to fill the voids and to update the checklist of sandfly fauna along with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India.Resource databases i.e.either online or offline were searched to deduce the information to s... This review aims to fill the voids and to update the checklist of sandfly fauna along with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India.Resource databases i.e.either online or offline were searched to deduce the information to systematize the Indian sandfly fauna.Articles/data retrieved were screened and analysed to further update the available latest checklist.The species name and authorship were given in accor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de for Zoological Nomenclature.We compiled an updated checklist of reported Indian sandfly species along with their state-wise distribution till 2022 as per published literature.Kerala has maximum number of species reports when compared to other endemic states and states with pockets of transmission.Phlebotomus argentipes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recorded so far,followed by other Sergentomiya and Phlebotomus species in India.In this review,we have also described the vector and non-vector species of sandfly preval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Phlebotoiella eoindianensis,an amber fossil sandfly species recorded from Gujarat might be older than other records of Indian sandfly fauna.So far 69 species(4 genera and 15 subgenera/groups)of Phlebotomine sandfl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India.Proper knowledge of species diversity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planning a systematic vector control strategy and diseas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sandfly fauna CHECKLIST Phlebotomine sandflies
下载PDF
Responses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3
作者 KUDURETI Ayijiamali ZHAO Shuai +1 位作者 Dina ZHAKYP TIAN Changy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620-636,共17页
Soil faunas account for 23%of known animal specie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cosystem processes such as mineralizing nutrients,regulating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forming soil aggregates,and enhancing primary... Soil faunas account for 23%of known animal specie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cosystem processes such as mineralizing nutrients,regulating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forming soil aggregates,and enhancing primary productivity.However,du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population density,community composition,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fauna vary.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fauna to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 facilitate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Therefore,a review work of recent researches for analysing the effects of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fauna,such as warming,drought,food quality,and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was studied.For most species,warming may exert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abundance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however,it can inhibit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hibernating species.Drought leads to low soil porosity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which reduces soil fauna population and changes their community composition.Drought also can reduce the coverage of flora and alter microclimate of the soil surface,which in turn indirectly reduces fauna abundance.Climate warming and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an reduce litter quality,which will force soil fauna to change their dietary choices(from higher-quality foods to poor quality foods)and reduce reproduction for survival.However,it is still predicted that enhanced species richness of plant(or litter)mixtures will positively affect soil fauna diversity.Habitat loss caused by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y is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soil fauna.We mainly discuss the threats of increased salinity(a major factor in arid land)to soil fauna and their potential responses to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 saline soils.The increase in soil salinity can override other factors that favour habitat specialists,leading to negative effects on soil fauna.Moreover,we find that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plore the responses of soil fauna in saline soils to human activities.And the relationship of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soil fauna density,community structure,and diversity needs to be redef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HABITAT soil fauna species distribution stress factors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区系调查和分析
4
作者 闫振天 郑威 +8 位作者 白启 马方舟 胡亚萍 王晨彬 罗春祥 王雪倩 付文博 丁晖 陈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0-1238,I0017-I0024,共17页
本研究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区系开展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蝴蝶物种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10月至2022年7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共采集到蝴蝶成虫标本565头,经形态鉴定归属到5科71属129种。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新纪... 本研究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区系开展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蝴蝶物种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10月至2022年7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共采集到蝴蝶成虫标本565头,经形态鉴定归属到5科71属129种。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新纪录属3个,分别为污斑眼蝶属(Cyllogenes)、裙蛱蝶属(Cynitia)和林灰蝶属(Hayashikeia),新纪录种17个;福建省新纪录属1个,为林灰蝶属(Hayashikeia),新纪录种7个。由此,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已知种增加到5科187属412种,福建省蝴蝶已知种增加到5科232属615种。在采集到的蝴蝶中,5种蝴蝶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分别为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大伞弄蝶(Burara miracula)、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qua)、双星箭环蝶(Stichophthalma neumogeni)和华西箭环蝶(Stichophthalma suffusa)。科级水平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蛱蝶科物种多样性占优势地位。生境越复杂,蝴蝶多样性就越高,常绿阔叶林生境蝴蝶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800~900 m海拔处蝴蝶多样性高于其他海拔。区系分析发现,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种类以东洋区和古北区共有种为主,占51.70%;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蝴蝶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有47种分布型,其中归属于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分布型的最多,占26.46%,其后依次是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青藏区分布型和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分布型,分别占10.19%和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武夷山国家公园 区系调查 区系分析
下载PDF
山东莱阳恐龙蛋研究新进展
5
作者 王强 汪筱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简单回顾了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结合近年来在莱阳的新发现和恐龙蛋研究进展,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组成由之前的4科5属11种,修订为6科10属12种,另有1科未定和1个存疑种。将与其他地区恐龙蛋化石组合相比,莱阳恐龙蛋... 本文简单回顾了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结合近年来在莱阳的新发现和恐龙蛋研究进展,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组成由之前的4科5属11种,修订为6科10属12种,另有1科未定和1个存疑种。将与其他地区恐龙蛋化石组合相比,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恐龙蛋类型多样、组合特征明显,是晚白垩世恐龙蛋组合的典型代表,这一组合也很好地反映了晚白垩世胶莱盆地王氏群较高的恐龙多样性。对山东莱阳恐龙蛋进行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晚白垩世莱阳的古地理和古环境等提供详实的古生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 恐龙蛋化石群 王氏群 晚白垩世 莱阳
下载PDF
我国湿地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6
作者 申海香 蔡海 +3 位作者 马尚盛 龚建军 赵晓丽 马正学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63-68,共6页
土壤动物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成分,能改善土壤的性质、调节物质的分解、促进养分的循环、指示环境的变化等。目前,针对湿地土壤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不同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差异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湿地土壤动物生... 土壤动物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成分,能改善土壤的性质、调节物质的分解、促进养分的循环、指示环境的变化等。目前,针对湿地土壤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不同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差异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湿地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差异,梳理了1979-2023年我国关于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和不同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对湿地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湿地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不同,在土层中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以腐食性动物为主,蜱螨类(A)和弹尾类(C)数量比具有典型的地带性,不同湿地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典型的湿地特征。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土壤动物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深入研究土壤动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筛选出不同湿地环境中的指示类群,加强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动物 生态地理分布 群落特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鳗鲡产业发展现状及日本鳗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刘勤 陆亚男 +1 位作者 赵峰 姜婷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3期185-192,共8页
鳗鲡是中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鳗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通过研究中国鳗鲡历年养殖产量情况、各地鳗鲡养殖产量情况、鳗鲡进出口情况和鳗鲡资源管理情况,阐述了鳗... 鳗鲡是中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鳗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通过研究中国鳗鲡历年养殖产量情况、各地鳗鲡养殖产量情况、鳗鲡进出口情况和鳗鲡资源管理情况,阐述了鳗鲡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日本鳗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结合国际形势分析了欧洲鳗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管理后对中国鳗鲡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了如果日本鳗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管理,可能给中国鳗鲡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对中国鳗鲡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短期建设建议和长期建设建议,为中国鳗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产业 欧洲鳗鲡 日本鳗鲡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下载PDF
欧洲鳗鲡(Anguillaanguilla)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中国鳗鲡产业发展的启示
8
作者 陆亚男 王茜 +6 位作者 沈映君 张婷婷 余丽萍 高凌 刘勤 赵峰(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东海与长江口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3期174-184,共11页
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以下简称欧鳗)是世界最具商业价值的鳗鲡品种之一,自欧鳗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附录Ⅱ后,欧洲各国加强了对欧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欧鳗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梳理了欧... 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以下简称欧鳗)是世界最具商业价值的鳗鲡品种之一,自欧鳗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附录Ⅱ后,欧洲各国加强了对欧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欧鳗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梳理了欧洲采取的欧鳗保护与管理措施,从资源状况、捕捞状况、养殖状况和休闲渔业状况综述了欧鳗产业的现状,分析了欧鳗加入《公约》后对产业的影响以及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面对日本鳗鲡有可能被列入《公约》附录Ⅱ的形势,欧鳗产业发展对中国鳗鲡产业的启示。提出以下建议:中国应加强开展长期性、基础性日本鳗鲡资源调查评估;加强鳗鱼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全力以赴突破日本鳗鲡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加强与日本鳗鲡相关国家的渔业合作;开发日本鳗鲡可替代苗种资源,不断完善、提升鳗鲡养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鳗鲡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产业现状 对策
下载PDF
西北江下游河流底栖动物群落健康评价
9
作者 肖许沐 马卓荦 +1 位作者 蒋任飞 王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 河流健康评价 西北江下游
下载PDF
牡丹不同连栽年限对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蒋罗 余柏均 +6 位作者 肖玖金 刘光华 尚凯 高雅荣 鲁琴琴 刘梅 王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79,588,共9页
【目的】了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不同连栽年限对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毗邻荒地(CK)为对照,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捡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研究了牡丹连栽1 a(F1)、2 a(F2)、3 a(F3)和4 a(F4)后... 【目的】了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不同连栽年限对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毗邻荒地(CK)为对照,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捡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研究了牡丹连栽1 a(F1)、2 a(F2)、3 a(F3)和4 a(F4)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190只,隶属于2门7纲15目31科,优势类群为蚰蜒目和蜈蚣目,与CK相比,牡丹种植整体上增加了土壤动物类群数,并随连栽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出抛物线的变化趋势,牡丹连栽3 a后(F3),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达到最高;同时,除第3年外,牡丹种植后降低了其余种植年的土壤动物密度。随着连栽年限的增加,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呈递增趋势,多样性指数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优势度指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均匀度指数值波动较小。捕食性与杂食性土壤动物密度随连栽年限的增加均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结论】牡丹种植在短期内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发展,但在超过一定年限后,土壤动物群落会受到一定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连栽年限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狐尾藻—鲢—铜锈石田螺组合系统对湖泊沉积物磷赋存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陈昊亮 吴玮 +2 位作者 黄天寅 许晓毅 庄金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4-1705,共12页
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构建对湖泊磷循环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开展微宇宙实验探究狐尾藻鲢铜锈石田螺(MHS)组合系统对沉积物磷的去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狐尾藻对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磷素的富集是系统去除磷素的主要途径,鲢和铜锈石... 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构建对湖泊磷循环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开展微宇宙实验探究狐尾藻鲢铜锈石田螺(MHS)组合系统对沉积物磷的去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狐尾藻对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磷素的富集是系统去除磷素的主要途径,鲢和铜锈石田螺的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狐尾藻生长并强化其对磷的富集,与狐尾藻(M)、狐尾藻鲢(MH)和狐尾藻铜锈石田螺(MS)3种系统相比,MHS系统对上覆水及沉积物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4.02%~54.53%和2.26%~5.33%。(2)沉积物磷的去除主要取决于植物根系对铁铝结合磷(Fe/Al-P)的吸收,实验周期内MHS系统对沉积物无机磷的总体去除率为13.60%,其中Fe/Al-P占87.83%,可有效降低沉积物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3)16S rRNA基因测序表明,MHS系统可有效改善微生物生长环境,提高沉积物解磷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促进沉积物Ca-P向Fe/Al-P转化,提升植物根系对磷的吸收效率。本研究表明狐尾藻鲢铜锈石田螺组合系统在沉积物Fe/Al-P含量较高的湖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有效去除湖泊中的磷污染物,降低湖泊富营养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水生动物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首次发现晚中新世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
12
作者 吴勇 王世骐 +5 位作者 梁志勇 郭丁歌 孙博阳 刘龙 段凯 陈国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55,共21页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longdongica sp.nov.),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庆阳 东亚 保德期 羚羊族 三趾马动物群 西班牙羚
下载PDF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王晴晴 张佳欣 +1 位作者 谢广林 王文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为了解我国山西省南部地区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发生现状、种群结构及分布状况,在保护区4个片区内(下川片区、李圪塔片区、历山片区和大河片区)选取4种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疏林灌丛带、灌丛农垦带),进行... 为了解我国山西省南部地区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发生现状、种群结构及分布状况,在保护区4个片区内(下川片区、李圪塔片区、历山片区和大河片区)选取4种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疏林灌丛带、灌丛农垦带),进行天牛科昆虫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天牛昆虫隶属于6亚科81属120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的12.16%和3.05%,其中天牛亚科的物种数和花天牛亚科的个体数最多,并发现56个山西省新纪录种。从属种比值系数来看,单种属占比较多,该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属内以单种为主。多样性分析表明:历山片区的丰富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李圪塔片区>大河片区>历山片区>下川片区;优势度指数表现为下川片区>历山片区>大河片区>李圪塔片区。疏林灌丛带的丰富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灌丛农垦带>疏林灌丛带>针阔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优势度指数表现为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疏林灌丛带>灌丛农垦带。区系分布格局以古北-东洋界共有种为主要特征,占本地区总种数的84.17%;在我国昆虫地理区划中的分布共有30个分布型,以华北区和华中区为主体,并与西南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山自然保护区 天牛科 省新纪录 生物多样性 动物区系
下载PDF
新疆哈密恐龙骨骼化石风化原因分析
14
作者 韩向娜 代黎洋 +1 位作者 蒋顺兴 汪筱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6-1111,共6页
新疆早白垩世哈密翼龙动物群中恐龙化石的发现,增加了动物群的多样性,也为恐龙的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哈密恐龙化石在脱离原始埋藏环境在异地保存时,由于保存环境的改变,化石出现严重的风化现象。为了使哈... 新疆早白垩世哈密翼龙动物群中恐龙化石的发现,增加了动物群的多样性,也为恐龙的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哈密恐龙化石在脱离原始埋藏环境在异地保存时,由于保存环境的改变,化石出现严重的风化现象。为了使哈密恐龙化石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研究和展陈,采用多种分析技术方法,对产生明显风化现象的哈密恐龙骨骼化石进行检测,分析导致化石风化破碎的原因。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哈密恐龙骨骼化石风化严重区域是骨松质部分,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方解石,含有较少磷灰石、长石和黏土矿物等。其中石英和长石是充填骨松质孔隙中的外来碎屑颗粒,方解石是后期成岩或化石风化过程中形成的胶结物,而少量的磷灰石则主要来自骨骼。离子色谱(I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的结果表明,哈密恐龙骨骼化石风化区域的可溶盐以NaCl、CaCl_(2)和Ca(NO_(3))_(2)·4H_(2)O为主,以及少量CaSO 4,可溶盐含量高达2.63%,初步判断高可溶盐含量是造成化石出现严重风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压汞(MIP)测试结果表明,哈密恐龙骨骼化石风化区域的孔隙率为21.2722%,与未风化区域16.4206%的孔隙率相比显著增大。另外,恐龙骨骼化石风化区域存在两种孔径分布的孔隙,尺寸分别为0.005~0.04和17.3~283.2μm,相较于未风化区域,风化区域产生较多微裂隙,大孔径孔隙数量急剧增多。结论认为化石中含有大量以CaCl_(2)和Ca(NO_(3))_(2)·4H_(2)O为代表的潮解盐,易受北京四季温湿度变化的影响,潮解盐具有巨大破坏作用,从而使哈密恐龙骨骼化石风化区域孔隙率升高,孔隙增大,并且其内部充填物结构酥松且不均一,最终导致哈密恐龙骨骼化石酥粉破碎。该研究工作对哈密恐龙化石的异地保存及保护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密翼龙动物群 恐龙骨骼化石 风化机理 潮解盐 新疆哈密
下载PDF
和政动物群自然遗产价值分析
15
作者 苏奇 张赢骜 +2 位作者 姚明涛 李江海 周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和政动物群主要产自甘肃省东南部临夏盆地新近纪红土层和第四纪地层中,由老至新产出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4个哺乳动物群,代表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动物群面貌发生的显著更替,完美揭示... 和政动物群主要产自甘肃省东南部临夏盆地新近纪红土层和第四纪地层中,由老至新产出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4个哺乳动物群,代表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动物群面貌发生的显著更替,完美揭示了在构造变动背景下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及其与生物的协同演化关系。和政动物群化石赋存地层发育连续、完整,产出的化石数量巨大,形态完整且丰富,全球罕见,不仅在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古环境、古气候、古地理变迁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具有科普教育价值、文旅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是地球历史过程中反映高原隆升-环境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协同发展的典型例证,具有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为珍贵的化石类自然遗产。此外,和政地区的合理开发及保护,对于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政动物群 新生代 哺乳动物演化 自然遗产价值
下载PDF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凡茜 耿庆宏 +4 位作者 刘文芳 周艳 张惠光 杨文 徐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199,共7页
森林中的粗木质残体(CWD)不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和养分储存库,同时也在森林更新、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结构性质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诸多因素影响其分解过程。为此,概述CWD的概念,将影响... 森林中的粗木质残体(CWD)不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和养分储存库,同时也在森林更新、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结构性质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诸多因素影响其分解过程。为此,概述CWD的概念,将影响其分解的因子分为三大部分,探讨环境变化、分解者以及木材特性对CWD分解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因子是影响分解的主要原因,而局域尺度上则取决于分解者群落和木材特性。土壤动物通常在分解早期通过破碎CWD来促进分解,而微生物群落则在CWD分解的全过程中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此外,木质素、萜类、酚类等化合物含量越高的木材分解越缓慢。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型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分解 土壤动物 微生物
下载PDF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氮沉降的响应
17
作者 高雅荣 雷应雪 +9 位作者 涂利华 肖玖金 鲁琴琴 刘梅 涂程伟 田娇娇 王洁 张亚 黄玉梅 张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8-637,共10页
【目的】掌握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自2014年1月起在华西雨屏区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于2021年7月开始进行为期1年的季度采样试验。设置对照0 g/(m^(2)·a)、低氮5 g/... 【目的】掌握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自2014年1月起在华西雨屏区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于2021年7月开始进行为期1年的季度采样试验。设置对照0 g/(m^(2)·a)、低氮5 g/(m^(2)·a)和高氮15 g/(m^(2)·a)3个施氮水平,采用干生漏斗对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分离鉴定,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8 390只,属2门5纲8目40科,优势类群为弹尾目等节(虫兆)科,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密度的31.05%。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均无显著变化。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菌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结论】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增加了土壤动物类群数。氮沉降浓度的增加,不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生存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常绿阔叶林 模拟氮沉降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响应
下载PDF
天津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研究
18
作者 孙亮 多立安 何亮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1-16,22,共7页
为系统调查天津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和区系分布情况,2019—2021年,选择不同的代表性生境确定30个采样点,通过网捕方式采集成虫样本,共记录到样本2259个,并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2022年、2023年,对部分采样点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新记录分布... 为系统调查天津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和区系分布情况,2019—2021年,选择不同的代表性生境确定30个采样点,通过网捕方式采集成虫样本,共记录到样本2259个,并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2022年、2023年,对部分采样点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新记录分布种1种。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蜻蜓目昆虫共有2亚目9科35属56种(包括1待定种)。物种组成中,差翅亚目种类6科28属43种,占总种数的76.78%;均翅亚目种类3科7属13种,占总种数的23.22%。天津地区的蜻蜓目昆虫在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中,可分为古北界分布型和古北界+东洋界分布型2种类型的16个区系型,呈现明显的古北界-东洋界过渡特征。其中,古北界+东洋界分布型具显著优势,共44种,占全市蜻蜓目昆虫种类总数的78.57%;少数种类为古北界分布型,共12种,占总数的21.43%。人为干扰是影响蜻蜓目昆虫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综上,蜻蜓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多样性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蜻蜓目 物种多样性 区系 保护
下载PDF
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探讨
19
作者 陈报阳 聂海燕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1-564,共14页
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 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对中国翼手目物种资源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影响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的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可划分为5个分布型11个分布亚型,并推断出:(1)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区是中国翼手目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翼手目主要分布中心;(2)陇南山地-秦巴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山地为3个次级分布中心;(3)台琼海岛、天山地区、东北地区和太行山区形成4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中心。本研究探讨了中国翼手目的地理分布格局、区系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后续翼手目的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入研究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格局 翼手目 中国 动物区系
下载PDF
重庆武隆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巨猿化石
20
作者 胡海虔 黄万波 +4 位作者 魏光飚 代辉 熊璨 何树兴 姜涛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梅子湾大洞是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的一处水平溶洞,新近发现了9枚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大量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梅子湾大洞巨猿的牙齿化石尺寸偏小、龋齿率高、中老年个体比例大,属于早期的步氏巨猿类型。伴... 梅子湾大洞是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的一处水平溶洞,新近发现了9枚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大量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梅子湾大洞巨猿的牙齿化石尺寸偏小、龋齿率高、中老年个体比例大,属于早期的步氏巨猿类型。伴生动物群的多个物种也曾在重庆巫山龙骨坡、广西柳城巨猿洞、贵州毕节扒耳岩和广西崇左百孔洞及布兵盆地吹风洞等产地出现,表明梅子湾大洞巨猿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该地点为重庆地区继巫山龙骨坡遗址以来的第2个巨猿化石点,其发现扩大了长江中上游流域巨猿化石的分布范围,增添了早更新世巨猿地理分布点,在南北纵向分布上填补了重庆巫山龙骨坡与贵州毕节扒耳岩之间的地理分布空白。长江中上游巨猿化石的再次发现,对巨猿及其动物群的演化、绝灭、地理分布和环境背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早期 梅子湾大洞 重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