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史明艳 杨学义 窦忠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6-440,共5页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山羊毛囊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来比较2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的效率。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2.0%±1.62%6、8.4%±1.82%、7...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山羊毛囊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来比较2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的效率。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2.0%±1.62%6、8.4%±1.82%、72.0%±2.42%,integrin-β1分别为52.5%±2.12%、66.3%±1.98%、73.0%±2.16%,而消化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6.2%±3.12%、61.7%±1.17%、64.0%±3.02%,integrin-β1分别为56.0%±1.12%、63.0%±1.12%、68.0%±2.32%;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4%±0.77%、31.3%±0.88%、44.7%±1.03%,而消化法获得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为22.6%±2.30%、26.9%±0.86%、32.8%±1.05%;在同样培养条件下,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可体外传19代,而消化法可传12代。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并进行传代,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克隆形成率以及传代能力均显著高于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毛囊干细胞 组织块 酶消化 克隆形成率
下载PDF
组织块法分离山羊皮肤干细胞研究
2
作者 史明艳 杨学义 +2 位作者 赵清梅 韩雅婷 窦忠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5,共5页
采用组织块法从表皮和真皮中分离山羊皮肤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两种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从表皮和真皮中均能分离得到皮肤干细胞;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可传11代,真皮来... 采用组织块法从表皮和真皮中分离山羊皮肤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两种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从表皮和真皮中均能分离得到皮肤干细胞;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可传11代,真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可传17代;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第1代K 19和in tegrin-β1阳性细胞率及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4.0±1.62)%,(37.5±2.12)%,(19.4±1.77)%,而真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分别为(29.2±3.12)%,(33.0±1.12)%,(16.6±2.60)%;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第3代K 19和in te-grin-β1阳性细胞率及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6.4±1.82)%,(55.3±1.98)%,(25.3±1.08)%,真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分别为(53.7±1.17)%,(63.0±1.12)%,(30.9±2.16)%;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真皮来源的干细胞的体外活力以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克隆形成率均极显著高于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块 山羊 皮肤干细胞 表皮 真皮 克隆形成率
下载PDF
组织块法分离山羊表皮干细胞研究
3
作者 史明艳 徐照学 +1 位作者 杨学义 窦忠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111,共3页
采用组织块法从山羊耳部皮肤基底层分离表皮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山羊表皮干细胞在DMEM/F12和F12两种不同培养体系中的体外生长特性。结果表明,DMEM/F12是一种适合表皮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 采用组织块法从山羊耳部皮肤基底层分离表皮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山羊表皮干细胞在DMEM/F12和F12两种不同培养体系中的体外生长特性。结果表明,DMEM/F12是一种适合表皮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培养基,在此培养体系中细胞可传代至11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块 山羊 表皮干细胞 克隆形成率
下载PDF
IAA极性运输的自动抑制及其在组织中的代谢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春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1-24,共4页
用IAA处理豌豆植株“Y”形外植体主茎残端,抑制了3H-IAA在侧枝茎段中的极性运输,并导致该组织中游离3H-IAA与3H-IAA总量比值的减小和乙烯释放量的明显增加。用乙烯作用抑制剂Ag+处理侧枝可显著提高侧枝茎段组织中游离3H-IAA的比值,... 用IAA处理豌豆植株“Y”形外植体主茎残端,抑制了3H-IAA在侧枝茎段中的极性运输,并导致该组织中游离3H-IAA与3H-IAA总量比值的减小和乙烯释放量的明显增加。用乙烯作用抑制剂Ag+处理侧枝可显著提高侧枝茎段组织中游离3H-IAA的比值,但并未消除主茎切口施用的IAA对3H-IAA极性运输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主茎切口上施用的IAA是通过直接抑制作用完成对3H-IAA极性运输的抑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A极性运输 自动抑制 豌豆 乙烯 组织代谢 生长素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