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无大热”词义新解
1
作者 郑浩迪 王新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究《伤寒论》中"无大热"一词之确切含义。[方法]对于古今注家有关"无大热"之解释进行归纳整理,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出现"无大热"的各条文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个人体会,对"无大热&q... [目的]探究《伤寒论》中"无大热"一词之确切含义。[方法]对于古今注家有关"无大热"之解释进行归纳整理,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出现"无大热"的各条文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个人体会,对"无大热"之确切含义作出总结。[结果]"无大热"是仲景用以鉴别阳明腑实中有形之燥屎与邪热相搏结,而出现"身热""恶热""蒸蒸发热"而不为汗衰的大热之证所提出之用词。历代注家对"无大热"一词主要观点有二,即"热在里而不在表"和"表证已罢"说,然并不符合仲景用词之惯例和临床实际。若解释"大热"为阳明腑实之热,则凡涉及"无大热"之经文意义即得通畅,而"无大热"一词之意义亦不致于落空。[结论]"无大热"是仲景用以鉴别阳明腑实中有形之燥屎与邪热相搏结,而出现"身热"、"恶热"、"蒸蒸发热"而不为汗衰的大热之证所提出之用词。厘清"无大热"一词之含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伤寒论》中涉及本词条文的确切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大热 伤寒论 阳明病 麻杏甘石汤 金匮要略
下载PDF
从对“无大热”的理解谈麻杏甘石汤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谢焕荣 《河南中医》 2003年第12期1-2,共2页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 ,功擅辛凉宣肺 ,平喘止咳。汉晋以降 ,临床家均以“汗出而喘 ,无大热”作为临床运用是方的重要指征 ,但对“无大热”之理解 ,诸家聚讼不休 ,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在于热之大小及有无 ,而这一焦点是围绕使用石...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 ,功擅辛凉宣肺 ,平喘止咳。汉晋以降 ,临床家均以“汗出而喘 ,无大热”作为临床运用是方的重要指征 ,但对“无大热”之理解 ,诸家聚讼不休 ,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在于热之大小及有无 ,而这一焦点是围绕使用石膏而展开的。石膏治热重在辛散透热 ,非苦寒清热可比拟。仲景麻杏甘石汤之用石膏配麻黄 ,重在宣肺治咳喘 ,所谓“无大热、汗出而喘者”应包括表里均无大热或热象不甚明显及表里均无热之汗出而喘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无大热” 麻杏甘石汤 咳嗽 喘息
下载PDF
无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HRCT影像分析
3
作者 叶云峰 李运江 +3 位作者 侯艳春 王国伟 任鲜华 陈祖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2期1817-1819,共3页
目的探讨无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6日无发热COVID-19患者1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年龄相仿低热(37.3℃~38℃)和中等发热(38.1℃~39℃)患者14例、15例作为... 目的探讨无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6日无发热COVID-19患者1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年龄相仿低热(37.3℃~38℃)和中等发热(38.1℃~39℃)患者14例、1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无发热患者中,10例患者影像学异常,病灶累及双肺5例、累及肺叶数27个,均低于低热组及中热组,其中累及双肺及肺叶数与中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发热组共84个病灶,以<1cm小斑片及结节且纯磨玻璃影(PGGO)、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或铺路石征为主,发生率均低于低热组、中热组,但与中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发热组患者中片状影、以实变为主伴GGO的发生率高于低热组、中热组,且无发热组片状影的发生率与中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实变为主伴GGO的发生率与低热组、中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发热COVID-19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与中、低发热患者具有一定一致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不发热 高分辨率CT 影像学改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