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于阗国王像及其舆服制度考辨
1
作者 赵燕林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96-105,共10页
为了进一步确认敦煌石窟中4铺于阗国王像的身份及其舆服制度,以其服饰及相关史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实物和图像资料,尤其是五代宋初舆服制度及中原王朝册封于阗国等史实,分析敦煌石窟中穿戴六旒、五旒冕冠... 为了进一步确认敦煌石窟中4铺于阗国王像的身份及其舆服制度,以其服饰及相关史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实物和图像资料,尤其是五代宋初舆服制度及中原王朝册封于阗国等史实,分析敦煌石窟中穿戴六旒、五旒冕冠于阗国王像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准确身份。结果显示,莫高窟第98、454、4窟中穿戴六旒冕冠的于阗国王像当为李圣天,榆林窟第31窟中穿戴五旒冕冠于阗国王像当为李圣天继任者尉迟苏罗。敦煌石窟中不同冕服的于阗国王像证明了五代宋初于阗与敦煌曹氏归义军政权、中原王朝的密切关联,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与于阗国的统属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于阗国王像 舆服制度 曹氏归义军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杨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62
2
作者 杨丽雯 何秉宇 +1 位作者 黄培祐 努尔巴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1-689,共9页
胡杨林是干旱或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有植被,它的生存对改善干旱或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以分布于塔里木河三源流之一的和田河流域的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水量平衡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评价了天然... 胡杨林是干旱或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有植被,它的生存对改善干旱或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以分布于塔里木河三源流之一的和田河流域的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水量平衡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评价了天然胡杨林在有机质生产、气候调节、土壤的形成与保护等七大类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和木材产品、工业原料等2类直接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计算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在和田河流域,面积为3.184万hm2的天然胡杨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6.72亿元/a,为整个和田地区2002年GNP的19.02%。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杨林在减缓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天然屏障和保障作用,对和田绿洲乃至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全局都是极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天然胡杨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下载PDF
综合治理前后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及原因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沛 徐海量 +2 位作者 杜清 赵新风 凌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4-178,184,共6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和田河流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以1990年、2000年、2010年7—8月份三期的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借助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和田河流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以1990年、2000年、2010年7—8月份三期的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借助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治理前后林草地面积及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治理后,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幅度加大,人工林地面积快速增加;(2)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下降幅度分别为0.1%和1.19%;(3)耕地大面积的扩张是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和生态环境状况变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地面积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耕地扩张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从进贡到私易:10—11世纪于阗玉的东渐敦煌与中原 被引量:7
4
作者 荣新江 朱丽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0-200,共11页
利用史籍和文书的有关记载,论述10—11世纪于阗玉输入敦煌和中原的情况。我们看到,由于10世纪初于阗王国和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建立了姻亲关系,两地之间遂有正常且频繁的官方往来,于阗并通过沙州和中原王朝建立起联系,此后于阗玉被大量地... 利用史籍和文书的有关记载,论述10—11世纪于阗玉输入敦煌和中原的情况。我们看到,由于10世纪初于阗王国和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建立了姻亲关系,两地之间遂有正常且频繁的官方往来,于阗并通过沙州和中原王朝建立起联系,此后于阗玉被大量地东运敦煌并入贡中原,同时也输送到其他丝路王国,如甘州回鹘、西州回鹘,成为这些丝路王国或地方政权向东方贸易的"特产"之一。于阗玉进入中原,早期以朝贡为主,后周时,官禁放开,民间贸易随之兴起。到了宋代,于阗玉石的官私贸易持续不断,即使在于阗从佛教王国转变为伊斯兰世界以后仍然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 敦煌 皇帝玺印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服饰图案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崔岩 刘元风 郑嵘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42-48,共7页
本文从文献、图像和实物三个维度,对敦煌莫高窟第98窟李圣天供养像的服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了李圣天供养像中所服冠冕、衣裳、佩剑和配饰的造型、色彩与涵义,并阐述了供养像中出现坚牢地神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认为,李圣天供养像服饰图... 本文从文献、图像和实物三个维度,对敦煌莫高窟第98窟李圣天供养像的服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了李圣天供养像中所服冠冕、衣裳、佩剑和配饰的造型、色彩与涵义,并阐述了供养像中出现坚牢地神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认为,李圣天供养像服饰图案不仅反映出中原汉族帝王冕服的影响,还体现了密教和毗沙门天王信仰,以及国王的尊贵身份与物质财富,是政治性、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于阗国王李圣天 供养像 服饰图案
下载PDF
敦煌所见于阗公主画像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小刚 郭俊叶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18,共13页
在敦煌绘画中现存有14幅于阗公主画像。这些于阗公主像的身份大多数为曹延禄的夫人,极少数可能是于阗国王李圣天与曹皇后所生的女儿。敦煌所见于阗公主像的绘制时间都在北宋初期。这些于阗公主画像反映了当时敦煌与于阗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敦煌壁画 于阗公主 曹延禄 供养人画像
下载PDF
敦煌、和阗所见摩醯首罗天图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133-136,共12页
本文对敦煌、和阗两地的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两地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总体上属于不同的图像系统;同时,对目前学界存在的"摩醯首罗天非祆神""摩醯首罗天非Weshparkar(祆教风神)&qu... 本文对敦煌、和阗两地的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两地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总体上属于不同的图像系统;同时,对目前学界存在的"摩醯首罗天非祆神""摩醯首罗天非Weshparkar(祆教风神)"的观点提出商榷,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古籍中相关记载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和阗 摩醯首罗天 图像 问题
下载PDF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被引量:14
8
作者 沙武田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8,共9页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存壁画内容题材加以印证。文中并对与之相关的如于阗和敦煌石窟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窟 天子窟 于阗榆林窟第31窟
下载PDF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梅村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54,共11页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嵒《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11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阗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土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马 李公麟 《五马图》 绢马贸易
下载PDF
于阗木雕与中亚贵霜文化渊源考释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健波 李钦曾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关键词 于阗 木雕 贵霜文化 中亚艺术 犍陀罗造像
下载PDF
再论敦煌石窟中的于阗国王与皇后及公主画像——从莫高窟第4窟于阗供养人像谈起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61,共14页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于阗皇室供养人画像的身份分别是于阗国王尉迟苏罗及其皇后阴氏、两位于阗公主及两位婢女。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也是尉迟苏罗与阴氏夫妇。莫高窟第4窟内其他汉装男女供养人像可能均为敦煌阴氏家...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于阗皇室供养人画像的身份分别是于阗国王尉迟苏罗及其皇后阴氏、两位于阗公主及两位婢女。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也是尉迟苏罗与阴氏夫妇。莫高窟第4窟内其他汉装男女供养人像可能均为敦煌阴氏家族的成员,此窟可能是于阗皇室与阴氏家族共同开凿的一个洞窟。莫高窟第4窟与榆林窟第31窟建成的时间,都在北宋初期尉迟苏罗继位为于阗国王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莫高窟 于阗国王 归义军 阴氏家族 供养人画像
下载PDF
“新样文殊”中的于阗王形象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粟裕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6-23,共8页
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出现的"新样文殊",采用了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于阗王的三尊式配置方式,在以往的"文殊并侍从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并用于阗王替代了昆仑奴。在对文献的梳理与图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于阗王牵狮在... 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出现的"新样文殊",采用了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于阗王的三尊式配置方式,在以往的"文殊并侍从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并用于阗王替代了昆仑奴。在对文献的梳理与图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于阗王牵狮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胡王朝贡的图像,并且与《华严经》的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于阗王的形象则是来自于活动于中原一带的西域商胡,这一于阗王的塑造来自于晚唐时期人们对于于阗的想象与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样文殊” 于阗王 狮子 朝贡图 华严经
下载PDF
于阗的地神图像及其流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梁涛 彭杰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5-120,共6页
于阗是著名的西域古国,汉唐时期佛教及其艺术在其地兴盛一时。本文主要围绕一百余年来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多件地神图像,结合文献,探讨了此类图像的外在形式、文献依据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作者认为,于阗佛寺的地神图像是据《金光明... 于阗是著名的西域古国,汉唐时期佛教及其艺术在其地兴盛一时。本文主要围绕一百余年来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多件地神图像,结合文献,探讨了此类图像的外在形式、文献依据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作者认为,于阗佛寺的地神图像是据《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绘制,它影响了龟兹和敦煌佛教绘画的王族供养人画像,反映了出身为世俗人的王族供养人试图藉此神化自我,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 坚牢地神 《金光明经》
下载PDF
和田约特干出土的猴弹乐器陶俑类型分析——以俄藏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为中心 被引量:5
14
作者 广中智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2-66,共5页
文章梳理了俄藏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和后来发现的和田约特干出土的陶制小猴弹乐器的形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简略分类,我们大概可以认同丝路音乐研究的泰斗岸边成雄的乐器传播的分析。
关键词 于阗乐 约特干 陶制小猴 乐器 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
下载PDF
论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于阗的传播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永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4-100,共7页
本文探讨了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塔里木盆地周边于阗的传播情况。本文不赞同11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流传于阗的说法。本文利用大量资料证明11世纪初,于阗是以回鹘人为主的政权,当时于阗王族信仰的宗教仍是佛教。... 本文探讨了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塔里木盆地周边于阗的传播情况。本文不赞同11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流传于阗的说法。本文利用大量资料证明11世纪初,于阗是以回鹘人为主的政权,当时于阗王族信仰的宗教仍是佛教。因此,以信奉伊斯兰教的葛逻禄人为主的喀喇汗王朝才与于阗人展开了几十年的宗教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于阗 佛教 回鹘
下载PDF
“身若出壁”的吐火罗粟特壁画——以尉迟乙僧为线索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平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8,共13页
初唐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对中国美术史留下过深刻的影响,但因没有可信的作品存世,对有限古代文献的阐释可能导致误读。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尉迟乙僧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吐火罗-粟特美术中的相关特征。本文认为,公元... 初唐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对中国美术史留下过深刻的影响,但因没有可信的作品存世,对有限古代文献的阐释可能导致误读。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尉迟乙僧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吐火罗-粟特美术中的相关特征。本文认为,公元7世纪前后吐火罗-粟特壁画比之于阗,更为充分地体现了"身若出壁"的空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迟乙僧 吐火罗 粟特 于阗 龟兹
下载PDF
丝路重镇:唐宋之际的于阗坎城——媲摩绿洲演变并六城问题辨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殷晴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67,共11页
文本利用出土文书,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探讨和田地区绿洲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唐宋之际坎城的相关问题。汉代于阗兼并扜弥成为南道上的绿洲大国。唐于阗东境坎城地区位于原扜弥南侧的媲摩绿洲。坎城原称捍广女林,5世纪后系丝路南道重镇... 文本利用出土文书,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探讨和田地区绿洲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唐宋之际坎城的相关问题。汉代于阗兼并扜弥成为南道上的绿洲大国。唐于阗东境坎城地区位于原扜弥南侧的媲摩绿洲。坎城原称捍广女林,5世纪后系丝路南道重镇,市场活跃,棉纺丝织,远近驰名。中外商旅特别是汉地行人多驻足于此。唐代于阗地析十州,以坎城为中心的一州之地,东抵尼壤,北控神山,西接于阗市城一带,南与卢州相连。五代时于阗国地依旧,坎城或绀城称为绀州。唐坎城地扼军事通道——神山道,有坎城镇设置,为汉军守捉使驻地,或有汉城之称。本地百姓多聚居于附近的质逻六城(村),此系州刺史治所所在,作为州的行政首府,六城亦为州名的通称。由于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加之不断战乱,媲摩绿洲逐渐退缩,11世纪后,东南沿河的克里雅绿洲代而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文化 于阗 扜弥 捍广女林 媲摩 坎城 六城 一名多义 环境演变
下载PDF
论萨毗地区的吐蕃势力及其与归义军政权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离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0-18,共9页
吐蕃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占领了萨毗城,并设置了萨毗军当道节度,亦即khrom(军镇)。“安史之乱”爆发后,鄯善地区全部为其占领,吐蕃在这里设有萨毗地区节度使(khrom),归属吐蕃东道节度使和德伦盟会(bde blon vdun tsa)管辖。萨毗地区... 吐蕃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占领了萨毗城,并设置了萨毗军当道节度,亦即khrom(军镇)。“安史之乱”爆发后,鄯善地区全部为其占领,吐蕃在这里设有萨毗地区节度使(khrom),归属吐蕃东道节度使和德伦盟会(bde blon vdun tsa)管辖。萨毗地区节度使最高长官将军(dmag dpon)仍然驻于萨毗城,在播仙、石城、新城等地派驻官员对这些地域进行管理。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政权被称为璨毗或璨微,与归义军进行通使往来,于阗独立后也通过萨毗地区节度使辖境进入敦煌等地。张氏金山国时期,张承奉曾派兵征讨璨微。此后的曹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残余势力仍然与仲云部族一起占据着鄯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毗 璨微 吐蕃 于阗 归义军
下载PDF
在敦煌居留的于阗人的法华信仰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1,共5页
中国中古时期于阗与敦煌两地都十分流行法华信仰。五代宋初时有不少于阗人在敦煌居留,在当地留下了关于法华信仰的一些遗存。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莫高窟 于阗 归义军 《法华经》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于阗的三则故事小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0-34,共5页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用大量的篇幅对于阗的情况做了论述,其中有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将对鼠壤坟传说、蚕种传入故事、龙鼓传说进行探讨,并挖掘这三则故事的文化内涵。三则故事对于阗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同时出现在丹丹乌里克佛教...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用大量的篇幅对于阗的情况做了论述,其中有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将对鼠壤坟传说、蚕种传入故事、龙鼓传说进行探讨,并挖掘这三则故事的文化内涵。三则故事对于阗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同时出现在丹丹乌里克佛教遗迹中不是偶然的。在中西、中印文化交流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于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于阗 鼠神 龙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