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exible DPPT‑TT/PEO Fiber‑Exploiting Electro‑optical Synaptic Transistor for Artificial Withdrawal Reflex Arc 被引量:1
1
作者 Shangda Qu Jiaqi Liu +2 位作者 Jiahe Hu Lin Sun Wentao Xu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SCIE EI CAS 2024年第2期401-413,共13页
An artificial withdrawal reflex arc that can realize neuromorphic tactile perception,neural cod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and real-time responses was fabricated at the device level without dependence on algorithms.As ... An artificial withdrawal reflex arc that can realize neuromorphic tactile perception,neural cod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and real-time responses was fabricated at the device level without dependence on algorithms.As an extended application,the artificial reflex arc was used to perform an object-lifting task based on tactile commands,and it can easily lift a 200-g weight.A fiber-exploiting electro-optical synaptic transistor(FEST)was fabricated to emulate synaptic plasticity modulated by electrical or optical spikes.Due to an ultrahigh spike duration-dependent plasticity index(~12,651%),the FEST was applied in electro-optical encrypted communication tasks and effectively increased signal recognition accuracy.In addition,the FEST has excellent bending resistance(bending radii=0.6-1.4 cm,bending cycles>2000)and stable illumination responses for a wide range of incident angles(0°-360°),demonstrating its potential applicability in wearable electronics.This work presents new design strategies for complete artificial reflex arcs and wearable neuromorphic devices,which may have applications in bioinspi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uman-machine interaction,and neuroprosth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T-TT/PEO fibers Flexible synaptic transistors Synaptic plasticity Artificial withdrawal reflex arc
原文传递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4
2
作者 侯春林 衷鸿宾 +6 位作者 张世民 陈爱民 刘祖德 刘明轩 徐瑞生 王永胜 尹承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 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 ~S2 或S1~S3 前根吻合,经10~12 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 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 ~S2 或S1~S3 前根吻合,经10~12 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手术后,通过刺激躯体传入神经,可经内脏传出神经引发膀胱内压升高,在膀胱充盈较满时能引起排尿反应。结论: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对SCI患者排尿有一定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排尿功能 人工膀胱反射弧
下载PDF
听神经病听力学特征及病损部位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王锦玲 石力 +4 位作者 薛飞 孙伟 高磊 谢娟 韩丽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89-97,共9页
目的总结286例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听力学特征,分析听力学检测在AN诊断的意义并探讨其病损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诊治的286例A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听力学特征,分析患者年龄、病程和听力损失程度与纯音... 目的总结286例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听力学特征,分析听力学检测在AN诊断的意义并探讨其病损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诊治的286例A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听力学特征,分析患者年龄、病程和听力损失程度与纯音听阈、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之间的关系;讨论AV的诊断和病损部位。结果我院诊治的AN发病率占听力减退患者的1.37%,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2.49%。大多来自农村和山区。286例AN中单发性148例,并发于周围性、遗传性神经病138例,其中并发前庭神经病124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1.4。就诊者多为青少年(55.5%),平均20.2岁;发病年龄平均16.9岁;病程平均3.3年。其中277例(96.8%)表现为双耳渐进性听力减退,9例(3.1%)表现为单耳听力减退(单侧听神经病,UAN)。突出主诉为辨不清言语,尤其在嘈杂环境中;部分伴耳鸣、轻度头晕。并发性AN依病因不同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多种症状。16例有家族遗传史。纯音听力图型以低频减退为主(76.2%),听力损失程度与患者年龄和病程具有相关性;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的差于纯音听阈;镫骨肌声反射多引不出,223耳(41%)单个或多个频率可引出阈值升高的非交叉和交叉声反射;530耳(92.8%)ABR自波Ⅰ起未引出,35耳引出Ⅴ波、6耳引出Ⅰ波,部分波幅低或潜伏期延长;DPOAE全部可引出,各频率DP-gram幅值与患者纯音听阈损失程度和病程具有相关性;DPOAE对侧声抑制减弱或消失。9例UAN患者的听功能特征与双侧的基本相同,但单侧6耳的听力图为下降型,以重度及极重度聋多见,DP-gram幅值全频降低,DPOAE健耳对侧声抑制存在,患耳对侧声抑制减弱或消失。结论AN多单独发病,也可并发于外周性、遗传性神经病。多发病于青少年。以辨不清言语,尤其在嘈杂环境中为突出主诉。本组听力学检测符合第Ⅷ颅神经的听支受损引起的听力学特征。对诊断标准的统一认识,主要需对“ABR严重异常”作进一步分析和判断。推测本病的病损部位主要在耳蜗神经传入通路和耳蜗传出神经周围通路。神经脱髓鞘病变可能为其主要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听力学检测 病变部位 听觉脑干反射弧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林浩东 侯春林 +2 位作者 郑宪友 徐镇 王剑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方法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 目的探讨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方法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L5后根近端与S2后根远端在硬脊膜囊内分别行显微缝合,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建立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5个月,在破坏L6~S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及膀胱内压测定。结果18只大鼠存活至术后5个月,9只大鼠成功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根,获得实验结果。实验侧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 mA、0.3 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可记录到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0.10±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串刺激(3 mA、20 Hz、5 s)S2后根,均可记录到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分别为(0.11±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经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内压分别为(6.55±1.33)cmH2O和(6.11±2.01)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截瘫前刺激S2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为(0.14±0.02)mV,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0.17±0.02)mV,膀胱内压为(10.77±1.78)cmH2O,均大于实验侧截瘫前后(P<0.01)。而电刺激对照侧截瘫后S2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膀胱内压无变化。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反射弧 膀胱 大鼠
下载PDF
电针脾俞穴调节家兔胃运动的外周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赵慧英 任晓玲 +2 位作者 陈树林 庞国梁 郭欣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123,126,共4页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在分别切断脾俞穴主要神经通路后,电针脾俞穴对胃电运动影响的外周神经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电针脾俞穴对胃电有双向调节效应,电针对胃电频率和振幅影响非常显著;2切断脾俞穴主要传入节段的脊神经背根与中枢的...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在分别切断脾俞穴主要神经通路后,电针脾俞穴对胃电运动影响的外周神经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电针脾俞穴对胃电有双向调节效应,电针对胃电频率和振幅影响非常显著;2切断脾俞穴主要传入节段的脊神经背根与中枢的联系后,电针对胃电频率虽仍有明显影响,但对胃电振幅无影响;3切断肋间神经后,电针对胃电频率的影响明显减小,对胃运动影响较小;4切断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所有节后纤维,电针前后胃电频率、振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5切断T8~T12脊神经背、腹根、肋间神经后,电针脾俞穴对胃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电针前后胃运动频率的差异显著。证明在电针脾俞穴对胃功能的调节过程中,除中枢途径外,还存在以交感神经节为中心的中枢外反射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电 胃运动 脾俞穴 中枢外反射弧 家兔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郑宪友 侯春林 +3 位作者 陈爱民 徐镇 王剑火 林浩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6-430,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体重280~30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 目的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体重280~30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B组为L6神经根总干与S2神经根总干端端吻合造模。术中显微解剖测量各神经根的外径,L6与S2脊神经根间的距离及L6的可分离长度。术后观察大鼠排尿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并行BBB评分。术后2周取材对各神经根行Fast Blue染色,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于L6椎体平面,L6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54±0.33)、(0.68±0.13)、(0.88±0.10)mm;S2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39±0.42)、(0.62±0.08)、(0.79±0.14)mm。L6神经根可分离长度为(10.76±2.11)mm;L5、L6神经合干处与S2椎间孔间的距离为(14.21±1.95)mm。两组模型均可无张力吻合。各组大鼠均存活,术后排尿、排便与术前无异。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为(20.20±0.35)(、19.80±0.23)分;B组为(20.20±0.35)(、19.20±0.3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6、S2神经根总干的神经纤维为(892±32)、(788±29)根;L6、S2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54±26)、(532±17)、(325±19)、(478±22)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大鼠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且能重建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弛缓性膀胱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人工反射弧 大鼠
下载PDF
逆行标记法研究颈脊神经节至交感神经节的神经反射通路 被引量:7
7
作者 左金良 邱思强 +4 位作者 魏光伟 韩建龙 栾方海 朱新炜 陈安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4-617,共4页
目的分析颈交感神经节和颈脊神经节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探讨颈性眩晕发病的神经反射基础。方法 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颈上交感神经节组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组及相应对照组,于颈上或颈下交感神经节内分别注入荧光金溶液或生理盐水,分别于存... 目的分析颈交感神经节和颈脊神经节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探讨颈性眩晕发病的神经反射基础。方法 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颈上交感神经节组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组及相应对照组,于颈上或颈下交感神经节内分别注入荧光金溶液或生理盐水,分别于存活4、8d后取出双侧颈脊神经节C2~C8,制备冷冻切片并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颈上交感神经节组在同侧C2~C5脊神经节中出现荧光金标记神经元,以C3和C4脊神经节中标记神经元为多;颈下交感神经节组在同侧C5~C8脊神经节中出现标记神经元,以C6和C7为多。结论颈交感神经节和颈脊神经节之间存在直接的神经纤维联系,且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些联系可能是颈性眩晕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节 颈上交感神经节 颈下交感神经节 荧光金 颈性眩晕 神经反射弧 逆行追踪 新西兰兔
下载PDF
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治疗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 被引量:6
8
作者 钟贵彬 侯春林 +4 位作者 王诗波 周晖 瞿创予 谢庆平 刘亚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81-784,I0004,共5页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等检查:对1例L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右侧T11与S2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硬膜内吻合术。结果:2只犬在术后8个月时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近端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当刺激开始时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内压均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膀胱注射HRP后48h实验侧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临床1例患者术后55个月时随访,膀胱充盈后可产生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建立人工反射弧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可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自控性排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 反射弧 神经再支配 排尿
下载PDF
人工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9
作者 徐瑞生 侯春林 +4 位作者 张世民 王金武 王诗波 刘明轩 陈爱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建立犬“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动物模型 ,作为实验研究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基础。方法 :家犬 5条 ,行硬膜外L5 S2前根交叉吻接 ,饲养 1年后刺激反射弧并记录膀胱压和尿道压变化。结果 :5只家犬“膝腱 脊髓 膀... 目的 :建立犬“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动物模型 ,作为实验研究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基础。方法 :家犬 5条 ,行硬膜外L5 S2前根交叉吻接 ,饲养 1年后刺激反射弧并记录膀胱压和尿道压变化。结果 :5只家犬“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均成功建立 ,刺激反射弧时膀胱压和尿道压都有升高。结论 :通过硬膜外L5 S2前根交叉吻接可以更有效地建立人工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动物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重建 神经再支配 反射弧
下载PDF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武富明 牛浩 +1 位作者 李江涛 宋连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 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原性膀胱 排尿 反射弧 尿动力学检查
下载PDF
杜威反射弧概念中的具身认知思想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安娜 陈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1-255,共5页
伴随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在具身认知这一主张上达成共识,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在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 伴随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在具身认知这一主张上达成共识,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在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杜威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中的论证蕴含了上述具身认知思想的雏形,主要体现在:(1)身体运动协调构成了感觉运动回路。(2)在身体运动协调基础上形成的身体经验在感觉运动回路中具有连续性。(3)感觉运动回路中的身体运动与经验以环境为背景,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未来的具身认知研究可以借鉴杜威所论证的反射弧概念,对上述三个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杜威 反射弧 感觉运动回路 经验连续性 环境适应
下载PDF
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衷鸿宾 徐莹 侯春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8期776-779,共4页
目的 :通过建立家犬人工膀胱反射弧 ,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包含一个体反射弧并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体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 ,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 :将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 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 ,保持L5后根完... 目的 :通过建立家犬人工膀胱反射弧 ,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包含一个体反射弧并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体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 ,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 :将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 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 ,保持L5后根完整 ,经轴突再生后 ,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 ,通过刺激右侧膝腱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 6个月和 18个月 ,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结果 :T10 椎管平面截瘫前后 ,单相方波 ( 115mV ,1.0ms)刺激右L5后根 ,所有 6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 ,其形态和波幅与对照组相似 ;4犬术后 6个月截瘫 48h后 ,串刺激 ( 10 0 0mV ,10Hz ,2s)右L5后根 ,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 65 % ,敲击右侧膝腱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 5 1% ;2犬术后 18个月 ,相同电流刺激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 84% ,敲击膝腱平均达 62 % ;电刺激 ( 3 .8mA ,1.0Hz)右L5后根和右股神经 ,2犬匀可记录到膀胱逼尿肌肌电图 ,其形态和波幅与对照组相似。结论 :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 ,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 ;利用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 ,通过硬膜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功能 反射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治疗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 被引量:17
13
作者 肖传国 杜茂信 +4 位作者 刘钊 李兵 陈朝晖 程平 陈敏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年第11期644-645,共2页
目的 :建立“人工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简称人工反射弧 )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方法 :对 3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的脊髓脊膜膨出患者 ,手术建立人工反射弧。进行术前与术后 6~ 1 8个月的尿动力学比较。结果 :30... 目的 :建立“人工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简称人工反射弧 )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方法 :对 3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的脊髓脊膜膨出患者 ,手术建立人工反射弧。进行术前与术后 6~ 1 8个月的尿动力学比较。结果 :30例中 1 3例获得了至少 1年的随访。 7例无反射型患者中 4例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 ,尿失禁消失 ,排尿间隔期逐渐延长至 3h以上 ,逼尿肌压由 (1 .37± 0 .78)kPa(1kPa =0 .0 98cmH2 O)增至(3.1 4± 1 .6 7)kPa ;6例高反射型患者全部于术后 1年左右恢复可控排尿 ,剩余尿逐渐减至 (2 2± 1 5 )ml,充盈性尿失禁消失。 1 0例获得膀胱功能控制者 ,直肠功能转为基本正常。下肢功能损伤较小。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裂 囊肿性 神经性膀胱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
下载PDF
由感觉和交感节神经元组成的中枢外反射弧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育良 陈树林 李文献 《神经科学》 SCIE CAS 1997年第3期125-129,共5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感觉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中P物质(SP)样免疫反应物的分布及两种神经节之间的联系。在所有背根节出现大量SP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但在胸交感干节和腹腔-前肠系膜神经节仅有大量...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感觉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中P物质(SP)样免疫反应物的分布及两种神经节之间的联系。在所有背根节出现大量SP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但在胸交感干节和腹腔-前肠系膜神经节仅有大量的SP阳性纤维和终末,而无阳性胞体。分组切断与腹腔-前肠系膜神经节相联系的神经支后,该节内的SP免疫反应物仅在切断与背根节的联系后明显减少或消失。将HRP注入腹腔神经节,在同侧C8~L3背根节出现大量标记细胞。以上结果表明.在感节中的SP纤维和终末来自背根节初级传入神经元的轴突侧支,提示由初级传人神经元与交感节主细胞在中枢外直接形成了短反射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中枢外反射弧 形态学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术前脊神经根的MRI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乔梁 肖传国 +4 位作者 杜茂信 李兵 刘钊 邓先波 孔祥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SB)患者人工反射弧术前脊神经根初步解剖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RI技术对10例正常人、30例SB患者人工反射弧术前行TSE、3DFT-CISS等序列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对脊神经根初步解剖定位...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SB)患者人工反射弧术前脊神经根初步解剖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RI技术对10例正常人、30例SB患者人工反射弧术前行TSE、3DFT-CISS等序列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对脊神经根初步解剖定位,并与术中发现进行比较。结果30例SB患者中,13例(43.3%)术前MRI发现有腰骶神经根出椎间孔畸形,8例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12例(40%)存在腰骶神经根出椎间孔畸形,其中2例同时存在两个畸形。结论MRI技术可较清晰显示SB患者腰骶神经根出椎间孔的情况,为术前评估患者提供较可靠的腰骶部神经局部解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裂 神经性膀胱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 磁共振成像 脊神经根
下载PDF
“膝腱-脊髓-膀胱”反射弧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瑞生 侯春林 +4 位作者 张世民 王金武 王诗波 刘明轩 陈爱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 :观察组成“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的神经细胞 ,从形态学上寻找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证据。方法 :5只犬复制成L5 S2前根交叉吻合动物模型后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向追踪显示膀胱新支配神经的脊髓中枢 ,并进行吻合口再生神经纤维数... 目的 :观察组成“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的神经细胞 ,从形态学上寻找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证据。方法 :5只犬复制成L5 S2前根交叉吻合动物模型后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向追踪显示膀胱新支配神经的脊髓中枢 ,并进行吻合口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阳性细胞出现在L5前角 ,以α运动神经元为主 ;吻合口可见较多的神经纤维通过。结论 :形态学上证实“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可以通过L5 S2前根交叉吻合得以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重建 神经再支配 形态学 反射弧
下载PDF
神经肽Y在兔颈部交感神经节与脊神经节间通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建龙 邱思强 +4 位作者 朱新炜 栾方海 常刚 程继祖 左金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1-625,631,共6页
目的通过电刺激兔颈脊神经节,检测颈交感神经节内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含量,研究颈交感神经节与颈脊神经节间的通路联系,探讨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中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方法9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C2、C3、C4、C5、C6、C7组及相应对照... 目的通过电刺激兔颈脊神经节,检测颈交感神经节内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含量,研究颈交感神经节与颈脊神经节间的通路联系,探讨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中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方法9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C2、C3、C4、C5、C6、C7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8只),麻醉后显露相应的脊神经节,给予波宽0.5ms、频率30Hz、5V电刺激,5秒/次,每1min重复1次,共5次,30min后,灌注固定,切取双侧颈上、下交感神经节,切片,免疫反应,染色,观察。结果电刺激C2、C3脊神经节后,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内NPY含量升高(P<0.05);电刺激C4、C5脊神经节后,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和颈下交感神经节内NPY含量均有明显变化(P<0.05);电刺激C6、C7脊神经节后,同侧颈下交感神经节内NPY含量升高(P<0.05)。结论颈脊神经节和颈交感神经节间存在神经电生理上的通路联系,且具有节段性、同侧性特点,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分型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神经节 颈交感神经节 神经肽Y(NPY) 颈性眩晕 神经反射弧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贵彬 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几种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结果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清洁间断导尿、加压排尿、药物治疗及重建逼尿肌功能等治疗方法相比,建立人工...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几种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结果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清洁间断导尿、加压排尿、药物治疗及重建逼尿肌功能等治疗方法相比,建立人工反射弧能实现膀胱的可控性排尿。结论人工反射弧的建立为脊髓损伤所致的弛缓性膀胱提供了一种新的膀胱功能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
下载PDF
从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探索巴甫洛夫学说条件反射原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展明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9-232,共4页
1903年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他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所谓的“暂时联系”的建立。作者在文中分析了现代反射的概念、关于生物接受外来动因和内在动因冲击感受器活动的特性、感觉传入通路和... 1903年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他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所谓的“暂时联系”的建立。作者在文中分析了现代反射的概念、关于生物接受外来动因和内在动因冲击感受器活动的特性、感觉传入通路和神经化学等方面与巴甫洛夫学说存在分岐,用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对条件反射原理作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反射 反射弧 暂时联系 控制论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强化
下载PDF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ing of toad nerves to restore leg function 被引量:1
20
作者 Xiaoyan Shen Zhigong Wang +1 位作者 Xiaoying Lv Zonghao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46-553,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 comprised of electrode arrays for neural signal detection,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a microelectronic circuit including signal amplifying, processin...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 comprised of electrode arrays for neural signal detection,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a microelectronic circuit including signal amplifying, processing, an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bridge two separate nerves, and to restore the lost function of one nerve. The left leg of one spinal toad was subjected to external mechanical stimulation an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ri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left leg of one spinal toad was regenera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leg of another spinal toad using a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 Oscilloscope tracing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 from controlled spinal toads were generated by neural signals that controlled the spinal toad, and there was a delay between signal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ing can be used to restore neural fu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jured ne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basic research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 coherence function nerve injury spinal reflex arc spinal toad grants-supported paper photographs-containing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