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曹越平 李海英 +3 位作者 刘学敏 陈绍江 张丽娟 杨庆凯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抗性的遗传及代谢毒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资料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寄主 生物学特性 侵染循环 潜育期 病害 预测预报 病害防治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毒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亚光 王继才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6-311,共6页
本试验主要从液体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培养方式、培养天数、接种量和培养基的pH值及碳源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大豆灰斑病菌最佳的产毒条件。利用大豆胚根伸长抑制率和单复叶萎蔫指数来测定毒素的产量。实验结果得出该菌的最佳产... 本试验主要从液体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培养方式、培养天数、接种量和培养基的pH值及碳源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大豆灰斑病菌最佳的产毒条件。利用大豆胚根伸长抑制率和单复叶萎蔫指数来测定毒素的产量。实验结果得出该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利用Czapek 培养基,以蔗糖作为碳源,糖含量为3% ,将培养基的pH调到6- 7,接种三块直径为6m m 的新鲜菌丝块,于25- 28℃下静止培养25- 27 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毒素 产毒条件
下载PDF
Early Detection of <i>Cercospora</i>Species in Soybean Plants: Immunologic and Molecular Methods
3
作者 María Gabriela Latorre Rapela María Cristina Lurá Iván Marcipar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8期2939-2948,共10页
Late-cycle diseases (LCD) cause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quality and reduce yields in soybean crops. In Argentina, in particular, leaf blight and purple seed stain, caused by the agent Cercospora kikuchii, and f... Late-cycle diseases (LCD) cause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quality and reduce yields in soybean crops. In Argentina, in particular, leaf blight and purple seed stain, caused by the agent Cercospora kikuchii, and frog eye spot, caused by C. sojina, are the prevailing sources of diseases. The early,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these phytopathogens becomes essential, and would contribute to preserving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of humans and animals by preventing the wasteful or improper use of chemicals such as pesticides. In order to detect Cercospora species in soybean plants at an early stage, immun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work. Strains from the 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collection (Japan): Cercospora kikuchii NBRC 6711 and Cercospora sojina NBRC 6715 and regional isolates of C. kikuchii were used. To develop Dot-Blot and PCR techniques, experiments with plants undergoing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ose experimentally inoculated with these fungi, those treated with sterile water and healthy plants as well. Both techniques allowed the detection, at early stages, of Cercospora species involved in two of the most frequent LCD in the country, when the cercosporin concentration produced by the fungus was higher than 3.93 ± 0.39 nmol·cyl-1 ±SD. The sensitivity between both techniques was very different. While Dot-Blot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the disease 4 days after inoculation, PCR detected it after 4 hours, even without visibl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cospora kikuchii cercospora sojina DOT-BLOT PCR Late-Cycle Diseases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顾鑫 刘伟 +5 位作者 朱志国 徐礼英 孟雪 童婷婷 姜淑华 丁俊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大豆灰斑病菌的抗病亲本筛选、生理小种鉴定及病害发生规律等传统研究手段上,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大豆灰斑病菌的研究中,但相较于其它作物的病原菌,其研究不仅少而且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大豆灰斑病菌的进化、侵染机制及与寄主互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 毒力差异基因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越冬条件初步探索
5
作者 王恺 刘伟 +2 位作者 徐礼英 孟雪 顾鑫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近些年,随着大豆种植带逐步向北推移,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大豆产区北部发生情况愈发严重.然而,当下对于大豆灰斑病菌的越冬条件及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大豆轮作不利。本研究把大豆发病叶片放置于东北春大豆产区3个不同纬度的位置,设置了... 近些年,随着大豆种植带逐步向北推移,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大豆产区北部发生情况愈发严重.然而,当下对于大豆灰斑病菌的越冬条件及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大豆轮作不利。本研究把大豆发病叶片放置于东北春大豆产区3个不同纬度的位置,设置了3个埋藏深度处理方式和4个埋藏时间处理方式,次年取出后对孢子萌发数量和侵染后病斑数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埋藏0cm处理的叶片产孢能力最强,其次是埋藏10cm处的,埋藏20cm处的产孢能力最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残体的产孢能力逐渐减弱.伴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和埋藏深度的增加,大豆灰斑病菌的产孢能力以及来年侵染大豆叶片的病斑数量均显著减少.埋藏时间、埋藏地点以及埋藏深度均能显著影响第二年的病害发生情况.在东北春大豆产区,深翻20 cm且轮作24个月的防病效果最佳,而在北部地区仅需要深翻10cm并轮作12个月即可.研究可为黑龙江省北部大豆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埋藏深度 埋藏时间 产孢能力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文慧 陈庆山 +6 位作者 杨庆凯 李文滨 王文辉 刘春燕 陈立君 刘海燕 单继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5 0 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 ,其中 3个标记Satt5 6 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 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 6 5 -SOYGPATR-Hrcs1-Satt396 ,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 12 .7cM、6 .5cM、14 .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品系 杂交组合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丁俊杰 顾鑫 +7 位作者 杨晓贺 赵海红 申宏波 姜翠兰 仕相林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4377-4387,共11页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基因型
下载PDF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Ⅱ.大豆叶片组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海英 刘亚光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0,66,共4页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 ,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 ,而且层数相对较多 ,可以抵抗病菌...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 ,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 ,而且层数相对较多 ,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 ,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 ;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结构 灰斑病 抗性 栅栏组织 蜡质含量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11
9
作者 董伟 杨庆凯 +2 位作者 沈义国 邹继军 陈受宜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48-51,共4页
以高抗品种东农9674 为父本, 以高感品种东农87-104 为母本, 杂交得到F2 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 分别从抗、感材料中取15 株的叶片提取DNA组成抗、感池, 用820 个10m er随机引物... 以高抗品种东农9674 为父本, 以高感品种东农87-104 为母本, 杂交得到F2 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 分别从抗、感材料中取15 株的叶片提取DNA组成抗、感池, 用820 个10m er随机引物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 其中3个引物在抗、感池间出现稳定的多态性标记OPK03840, OPM171700, OPO10950, 并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标记协同分离的趋势, 这三个标记与抗性基因Rf1 的连锁顺序为OPK03840-Rf1-OPM171700-OPO10950, 连锁距离分别为10.4cM-Rf1-13.8cM-26.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RAPD 分子标记 育种 生理
下载PDF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Ⅰ.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海英 倪红涛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2-53,56,共3页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 ,这是抗病品种...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 ,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气孔密度 茸毛密度 叶片结构 抗性机制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淑梅 丁俊杰 郑天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7,共3页
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 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 ,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 1994年以后的 ,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 2 2 .7%、11.2 %、2 9%、37% ;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 0 .2 %、11.5 %、38.7%、4 9.6 % ,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大豆 品系 灰斑病 抗性鉴定 抗病育种
下载PDF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 被引量:9
12
作者 顾鑫 丁俊杰 +4 位作者 杨晓贺 赵海红 郑天琪 申宏波 刘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0-542,共3页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8%,2009年为40%。15号生理小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生理小种 监测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海英 杨庆凯 +3 位作者 曹越平 张丽娟 王金陵 刘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3-85,共3页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过氧化物酶 同功酶 酶活性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立君 郭强 +4 位作者 刘迎雪 李祥羽 赵远玲 单大朋 陈庆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3-46,共4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下载PDF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丽娟 杨庆凯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 ,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 ,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过氧化物酶 抗病性 灰斑病 酶活性
下载PDF
大豆叶片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与大豆抗灰斑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亚光 徐刚 杨庆凯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实验采用 5个生理小种的大豆灰斑病菌接种抗性不同的 6个大豆品种 ,并设置相应的对照 ,分别测定了接种不同时间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正常生长情况下 ,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 ;大豆灰斑病菌可诱导大... 实验采用 5个生理小种的大豆灰斑病菌接种抗性不同的 6个大豆品种 ,并设置相应的对照 ,分别测定了接种不同时间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正常生长情况下 ,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 ;大豆灰斑病菌可诱导大豆几丁质酶 ,特别是内切酶的产生 ,而外切酶产生的量少或对其诱导的效果不明显 ;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接种灰斑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活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内几丁质 酶活性 抗灰斑病 生理小种 变化规律
下载PDF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洋大川 潘春清 +3 位作者 孙洪利 刘扬 王中业 张俊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7,共8页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共监测到大豆灰斑病菌14个生理小种,它们分别是1、2、3、4、6、7、8、9、10、11、12、13、14及15号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5.43%;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7.32%;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45%,居第三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鉴定 生理小种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俊华 刘洋大川 +1 位作者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7-539,共3页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16号等6个新的生理小种。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41.43%,其次是7号小种,为13.33%,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6.67%,占第三位。黑龙江省内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
下载PDF
两个大豆品种转hrpZ_(Psta)基因后代对大豆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尹俊琦 王楠 +5 位作者 周莹 卢实 吴楠 曲静 张卓 王丕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8-241,共4页
大豆灰斑病是由真菌类病原菌引发的,能导致大豆植物体整株死亡的恶性植物病害。hrpZpsta基因所编码的激发子harpin蛋白,已被证实能够通过引起植物过敏性反应来提高植株机体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将含有hrpZpst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 大豆灰斑病是由真菌类病原菌引发的,能导致大豆植物体整株死亡的恶性植物病害。hrpZpsta基因所编码的激发子harpin蛋白,已被证实能够通过引起植物过敏性反应来提高植株机体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将含有hrpZpst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豆品种吉农17和吉农29中,以所得的T4代株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与人工接菌方式对其进行检测。Southern blot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能够在吉农17和吉农29的T4代转化株系中稳定的遗传和表达,并且转化植物后代对灰斑病病原菌的抗性较受体品种明显提高。此外,不同大豆受体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hrpZpsta基因 抗病性鉴定 抗性评价
下载PDF
应用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对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位点 被引量:6
20
作者 董亚楠 魏崃 +5 位作者 丁俊杰 王伟威 于志远 张丽 杨晓杰 刘丽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2-406,共5页
利用126份SSR标记对320份对大豆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具有不同抗性的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用STRUCTURE软件、TASSEL软件中的GLM分析方法对大豆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0份大豆品种中有23个表现高抗... 利用126份SSR标记对320份对大豆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具有不同抗性的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用STRUCTURE软件、TASSEL软件中的GLM分析方法对大豆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0份大豆品种中有23个表现高抗,53个表现抗病,178个表现中抗,56个感病,10个高感。找到与大豆抗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相关位点共7个:H连锁群上的Satt052、F连锁群上的Satt335、C2连锁群上的Satt557、A1连锁群上的Sat_368、D1a连锁群上的Sat_346、O连锁群上的Satt243、J连锁群上的Sat_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抗性位点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