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植瓢虫属Epilachna中国新记录种及两种幼虫的形态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涛 庞雄飞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19,共6页
记述食植瓢虫属 Epilachna Chevrolat3种中国新记录种及其 2种幼虫形态 ,编制了该属中国已知幼虫种类检索表。新记录种和幼虫标本均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关键词 鞘翅目 瓢虫科 食植瓢虫属 新记录种 幼虫 中国
下载PDF
豫南地区菱斑食植瓢虫室内外种群抗寒性研究
2
作者 陈俊华 王小盼 +3 位作者 郭世保 侯冰仪 张唯一 刘红敏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165,共7页
为明确豫南地区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的抗寒能力与低温驯化反应,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其频次分布。结果表明,菱斑食植瓢虫卵的过冷却点(-23.69℃)和结冰点(-21.31℃)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6... 为明确豫南地区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的抗寒能力与低温驯化反应,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其频次分布。结果表明,菱斑食植瓢虫卵的过冷却点(-23.69℃)和结冰点(-21.31℃)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6.77℃)和结冰点(-3.93℃)最高;菱斑食植瓢虫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差异显著,雄成虫过冷却点(-19.61℃)和结冰点(-17.67℃)均显著低于雌成虫过冷却点(-14.23℃)和结冰点(-11.49℃),且室内种群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与自然种群无显著差异。同一虫龄、虫态不同个体间过冷却点与结冰点的变化均符合正态分布。抗寒驯化处理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雌成虫的死亡率逐渐升高,各冷藏驯化处理过冷却点差异均不显著,以8℃冷藏驯化结冰点最低(-1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斑食植瓢虫 过冷却点 结冰点 抗寒性
下载PDF
艾菊瓢虫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
3
作者 石亚萍 王科 +3 位作者 刘长仲 郝亚楠 郝昕 马瑞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研究昆虫口器的形态是探究昆虫取食机制的重要手段。为明确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部分的超微形态,以及口器感器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探究植食性瓢虫口器各结构的功能及协调机制,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结构的超微形态及口器... 研究昆虫口器的形态是探究昆虫取食机制的重要手段。为明确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部分的超微形态,以及口器感器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探究植食性瓢虫口器各结构的功能及协调机制,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结构的超微形态及口器感器进行详细观察,并与其他食性瓢虫口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艾菊瓢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根据感器的形态、长度及分布共鉴定出7种感器,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表皮孔、板形感器以及分枝刷状结构,其中分枝刷状结构在瓢虫中首次报道。艾菊瓢虫口器基本组成及主要形态与其他食性瓢虫种类相似,但在细微形态上均有差别,这些形态差异与取食习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菊瓢虫 口器 感器 扫描电镜 超微形态
下载PDF
信阳栝楼2种主要害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尹健 熊建伟 +2 位作者 孙万慧 陈利军 王沫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3,共3页
通过对信阳栝楼地田间定点定时调查并辅以室内饲养,基本查明2种主要害虫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Gorham)和瓜藤天牛(Apomecyna saltatorFabricius)的生活史与习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栝楼 菱斑食植瓢虫 瓜藤天牛 生活史与习性 防治
下载PDF
臭氧对墨西哥豆瓢虫取食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吴亚 Edward H.Lee Edward M.Barrows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本文报道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用臭氧在室内熏蒸和田间开顶熏蒸植物,用此饲养墨西哥豆瓢虫的实验,以及熏蒸后植物体内某些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 Mulsant)喜食臭氧(O_3)污染的植物,幼虫取食O_... 本文报道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用臭氧在室内熏蒸和田间开顶熏蒸植物,用此饲养墨西哥豆瓢虫的实验,以及熏蒸后植物体内某些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 Mulsant)喜食臭氧(O_3)污染的植物,幼虫取食O_3污染植物后蛹显著重于取食未受污染植物所形成的蛹。根据豆瓢虫食性和植物体内糖含量的测定,可以认为,低浓度O_3污染导致植物体内糖含量的增加,是促使豆瓢虫取食量和蛹重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豆瓢虫 臭氧 取食 生长
下载PDF
二氧化硫对墨西哥豆瓢虫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吴亚 Edward H.Lee Edward M. Barrows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空气污染对害虫的影响,国内尚无研究报道。本文报道了作者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植物胁迫实验室进行的部分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在0.30ppmSO_2的作用下,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的取食量和蛹重增加;与未受污染的寄主植物相比,豆... 空气污染对害虫的影响,国内尚无研究报道。本文报道了作者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植物胁迫实验室进行的部分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在0.30ppmSO_2的作用下,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的取食量和蛹重增加;与未受污染的寄主植物相比,豆瓢虫偏食受污染的植物;而且有嗜食含较高糖分寄主植物的倾向;在污染空气中长成的成虫可消耗更多的植物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污染 豆瓢虫
下载PDF
四川峨眉山食植瓢虫属三新种(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2-33,共2页
记述食植瓢虫属EpilachnaChevrolat,1 837三新种 ,即网纹食植瓢虫E .dictyodromasp .nov .、峨眉食植瓢虫E .omeiensissp .nov .和勺端食植瓢虫E .arytaenoideasp .nov .
关键词 鞘翅目 瓢虫科 食植瓢虫属 新种 四川
下载PDF
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过冷却点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光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8期135-136,139,共3页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尖食植瓢虫 柳蓝叶甲 抗寒性 过冷却点
下载PDF
苏云金素对几种农林卫生害虫的杀虫活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开春 操继跃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4年第1期18-21,共4页
在室内用加毒饲料或沾毒叶片喂饲等感染方法,分别测定了苏云金素对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等14种农林卫生害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所试昆虫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或抑制作用,其LC_(50)值从0.638μg/m... 在室内用加毒饲料或沾毒叶片喂饲等感染方法,分别测定了苏云金素对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等14种农林卫生害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所试昆虫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或抑制作用,其LC_(50)值从0.638μg/ml至603.22μg/ml不等,因试虫种类、虫龄而异。苏云金素对玉米象和前28星瓢虫成虫毒力较低,对玉米象的LC_(50)为410.52μg/ml;以50~450μg/ml浓度感染28星瓢虫成虫,死亡率仅4~32%,其产卵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对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素 杀虫活性
下载PDF
Differential Deterrent Activity of Natural Products Isolated from <i>Allophylus edulis</i>(Sapindaceae)
10
作者 Martina Díaz Lucía Castillo +3 位作者 Carmen E. Díaz Ricardo Guillermo álvarez Azucena González-Coloma Carmen Rossini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4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The phytochemical study of Uruguayan specimens of Allophylus edulis (Sapindaceae) yielded the isolation of various natural products being some of them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species. Although most of them... The phytochemical study of Uruguayan specimens of Allophylus edulis (Sapindaceae) yielded the isolation of various natural products being some of them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species. Although most of them are ubiquitous in the plant kingdom, some revealed in this study to have anti insect properties. Two sesquiterpenes (6,7-Epoxicaryophyllene and spathulenol), two phytosterols (sitosterone and sitosterol), a pentacyclic triterpene (lupeol) and a clerodane diterpene were isolated. 6,7-Epoxycaryophyllene, lupeol and sitosterol showed to be deterrent against the aphid Myzus persicae and the coleopteran Epilachna paenulata. Moreover, the crude ethanolic extract of twigs of A. edulis showed to be deterrent against both insect species being some of its fractions also active against another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Various active compounds against different insect model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twigs extract of A. edulis. The results evidenced synergic as well as antagonistic effects in the mixture, summed to differential activity against the insects, a desirable attribute when developing botanical pest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 Insect Allophylus EDULIS MYZUS persicae Rhopalosiphum padi epilachna paenulata
下载PDF
木通食植瓢虫幼虫及卵的超微形态与生物学研究
11
作者 王红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192-200,共9页
本文着重研究了木通食植瓢虫(Epilachna clematicola Cao et Xiao)卵壳以及幼虫体表超微形态,为其分类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其年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的研究,建立了不同虫期及全世代的历期预测式;测定结果表明:木通食植瓢虫在... 本文着重研究了木通食植瓢虫(Epilachna clematicola Cao et Xiao)卵壳以及幼虫体表超微形态,为其分类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其年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的研究,建立了不同虫期及全世代的历期预测式;测定结果表明:木通食植瓢虫在昆明地区一年发生2代,与野外实际发生情况比较,基本上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通食植瓢虫 幼虫 形态 生物学
下载PDF
海南岛食植瓢虫属一新种和二种新记录(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正强 庞虹 庞雄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8-91,共4页
论述了采自海南岛的食植瓢虫属Epilachna一新种和二种中国新记录 :拟球端食植瓢虫E .paraglobiera新种 ;同亨食植瓢虫E .donghoiensisHoang ,1978中国新记录 ;戈特克食植瓢虫E .gokteikaKapur,196 1中国新记录。
关键词 瓢虫科 食植瓢虫属 新种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湖北省武当山食植瓢虫属一新种(鞘翅目:瓢虫科)
13
作者 彭正强 庞虹 任顺祥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记述食植瓢虫属 1新种 :锤端食植瓢虫 Epilachna malleforma sp.nov.,采自湖北省武当山南岩 ,模式标本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鞘翅目 瓢虫科 食植瓢虫属 新种 湖北
下载PDF
广西食植瓢虫属五新种(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涛 杨莲芳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6年第3期193-200,共8页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的食植瓢虫属Epilachna5新种,即花端食植瓢虫Epilachnaanthodea,sP.nov.,短叶食植瓢虫E.brachyloba,sp.nov.,浪平食植瓢虫E.langpingensis...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的食植瓢虫属Epilachna5新种,即花端食植瓢虫Epilachnaanthodea,sP.nov.,短叶食植瓢虫E.brachyloba,sp.nov.,浪平食植瓢虫E.langpingensis,sp.nov,靴管食植瓢虫E.ocreata,sp.nov.和管刺食植瓢虫E.siphonechinulata,sp.nov.模式标本除花端食植瓢虫E.anthodea(正模♂和配模♀)及短叶食植瓢虫E.brachyloba(正模♂,配模♀和副模1♂)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外,其余标本均存在广西农科院植保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瓢虫科 食植瓢虫属 新种
全文增补中
端尖食植瓢虫在山东寄主扩散风险评价
15
作者 陈荣 冯军利 冯磊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80-81,116,共3页
本实验应用嗅觉仪测试了端尖食植瓢虫对分布在山东境内木犀科常见植物,近缘科黄杨科、槭树科、大戟科和金缕梅科常见植物,以及发生地常见植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木樨科的白蜡树对其有明显的招引,表明端尖食植瓢虫有可能会对其取食、危... 本实验应用嗅觉仪测试了端尖食植瓢虫对分布在山东境内木犀科常见植物,近缘科黄杨科、槭树科、大戟科和金缕梅科常见植物,以及发生地常见植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木樨科的白蜡树对其有明显的招引,表明端尖食植瓢虫有可能会对其取食、危害;小叶女贞有可能成为其潜在的危害对象,其余木樨科、黄杨科、槭树科、大戟科和金缕梅科的山东省常见的树种,以及瓢虫发生地周围林木则对排斥有明显的排斥作用,表明这些植物不会成为端尖食植瓢虫的危害和寄主对象。这一结果表明其寄主扩散范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尖食植瓢虫 寄主 扩散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