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mucosa-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during treatment in Crohn's disease 被引量:3
1
作者 Cong He Huan Wang +4 位作者 Wang-Di Liao Chao Peng Xu Shu Xuan Zhu Zhen-Hua Zh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18期2204-2216,共13页
BACKGROUND The dysbiosis of the gut microbiome is evident in Crohn's disease(CD)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HC), although the alterations from active CD to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are unclear.AIM To characte... BACKGROUND The dysbiosis of the gut microbiome is evident in Crohn's disease(CD)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HC), although the alterations from active CD to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are unclear.AIM To characterize the mucosa-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C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uction therapy.METHODS The basic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subjects and the CD activity index(CDAI) was calculated in patients. A 16S rRNA sequencing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mucosal samples including the terminal ileal, ascending colon, descending colon and rectum.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mucosa-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samples from the same cohort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Differential taxa were identified to calculate the microbial dysbiosis index(MDI)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DI and CDAI was analyzed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Predictive functional profiling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was obtained with PICRUSt.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richness among the four anatomical sites in individuals. Compared to active disease, the alpha diversity of CD in remission was increased towards the level of HC compared to the active stage. The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amples of active CD were clearly separated from those in remission, which clustered close to HC. Sixty-five genera were identified as differentially abundant between active and quiescent CD, with a loss of Fusobacterium and a gain of potential beneficial bacteria including Lactobacillus, Akkermansia, Roseburia, Ruminococcus and Lachnospira after the induction of remis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axa into a MDI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disease severity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pecies richness. The increased capacity for the inferred pathways including 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proteins in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bundance of Roseburia,Ruminococcus and Lachnospira.CONCLUSION The dysbiosis of mucosa-associated microbiot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phenotype and may become a potential diagnostic tool for the recurrence of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s disease mucosa-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Active REMISSION 16S RRNA SEQUENCE
下载PDF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and COVID-19 被引量:3
2
作者 Tsvetelina Velikova Violeta Snegarova +3 位作者 Alexander Kukov Hristiana Batselova Antoaneta Mihova Radislav Nakov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1年第30期5047-5059,共13页
As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ay also be a crucial entry or interaction sit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the role of the gut mucosal immune system as a first-line physical and immun... As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ay also be a crucial entry or interaction sit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the role of the gut mucosal immune system as a first-line physical and immunological defense is critical.Furthermore,gastrointestinal involvement and symptoms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patients have been linked to worse clinical outcomes.This review discusses recent data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irus and the immune cells and molecules in the mucosa during the infection.By carrying out appropriate investigations,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 role in SARS-CoV-2 infection in therapy and prevention can be established.In line with this,COVID-19 vaccines that stimulate mucosal immunity against the virus may have more advantages than the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osa gut mucosa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SARS-CoV-2 COVID-19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gut microbiota
下载PDF
The immune modifying effects of amino acids on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被引量:13
3
作者 Megan R Ruth Catherine J Field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The intestine and the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whole body immune defense,protecting the body from foreign antigens and pathogens,while allowing tolerance to commensal bacteria... The intestine and the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whole body immune defense,protecting the body from foreign antigens and pathogens,while allowing tolerance to commensal bacteria and dietary antigens.The requirement for protein to support the immune system is well established.Less is known regarding the immune modifying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amino acids,particularly on the GALT.Both oral and parenteral feeding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not only the total protein intake,but the availability of specific dietary amino acids(in particular glutamine,glutamate,and arginine,and perhaps methionine,cysteine and threonine) are essential to optimizing the immune functions of the intestine and the proximal resident immune cells.These amino acids each have unique properties that include,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growth and function of the intestine,as well as normaliz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 secretion and improving T-lymphocyte numbers,specific T cell functions,and the secretion of IgA by lamina propria cells.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area has come from studies that have supplemented single amino acids to a mixed protein diet and measuring the effect on specific immune parameters.Future studies should be designed using amino acid mixtures that target a number of specific functions of GALT in order to optimize immune function in domestic animals and humans during critical periods of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disease s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s ARGININE EPITHELIUM Glutamate GLUTAMINE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INTESTINE mucosa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3
4
作者 杭春华 史继新 +1 位作者 黎介寿 吴伟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 3、12、24、72h和 7天组,每组 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 3、12、24、72h和 7天组,每组 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 3h即出现肠黏膜的病理改变,然后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后 3、12和 24h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伤后 72h达到高峰,第 7天开始下降。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3h和 72h出现两个峰值。脑损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 3h即可引起明显的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损害,至伤后 72h达高峰,此损害可持续 7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屏障 创伤性脑损伤 屏障功能 血浆内毒素 肠黏膜通透性 对照组 病理改变 水平 高峰 结论
下载PDF
口服谷氨酰胺对烫伤大鼠小肠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黎君友 吕艺 +5 位作者 薛立波 王淑英 孙世荣 于燕 许惠君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93,共3页
测定烫伤大鼠早期口服谷氨酰胺(Gln)后血和组织中的游离氨基酸(FAA)、二胺氧化酶(DAO)、谷胱甘肽(GHS)、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浆内毒素(LPS)的含量。结果表明,烫伤后10h、2d、5d、和8d小肠D... 测定烫伤大鼠早期口服谷氨酰胺(Gln)后血和组织中的游离氨基酸(FAA)、二胺氧化酶(DAO)、谷胱甘肽(GHS)、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浆内毒素(LPS)的含量。结果表明,烫伤后10h、2d、5d、和8d小肠DAO水平降低,血浆DAO升高;标准饲料(C)组血浆Gln在伤后2d和5d降低;Gln饲料(G)组各时点均增加,10h和8d增加显著;Gln+精氨酸(G+A)组在2d降低。C组血浆丙氨酸、精氨酸和血氨较其它2组低。LPS水平增高,但C与G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见C组在伤后10h、5d和8d小肠绒毛萎缩变短,固有层慢性炎性细胞增多,肠壁变薄,C组和G+A组小肠粘膜厚度接近正常。提示口服Gln可能对烫伤大鼠小肠粘膜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烫伤 小肠功能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肠黏膜免疫屏障及其保护措施 被引量:34
6
作者 谢天宇 胡红莲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7-1163,共7页
肠黏膜是构成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接触表面,是易受病原体定植和入侵的最常见部位。肠黏膜免疫屏障作为保护动物机体免受外来病原微生物侵扰的重要防线,可在抗原的刺激下利用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物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可... 肠黏膜是构成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接触表面,是易受病原体定植和入侵的最常见部位。肠黏膜免疫屏障作为保护动物机体免受外来病原微生物侵扰的重要防线,可在抗原的刺激下利用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物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可对无害抗原下调免疫反应或产生免疫耐受。研究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作用的机制并通过人为保护性措施来预防和修复肠黏膜免疫功能损伤对于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 免疫屏障 保护措施
下载PDF
顽固性便秘病人结肠黏膜菌群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7
作者 王林 姜军 +1 位作者 丁威威 李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阐释顽固性便秘病人结肠黏膜菌群的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分为顽固性便秘组(n=10)和对照组(n=6)。通过结肠镜活检获取乙状结肠黏膜标本,提取DNA,PCR扩增后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应用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对菌群结构的相似性、主成分和... 目的:阐释顽固性便秘病人结肠黏膜菌群的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分为顽固性便秘组(n=10)和对照组(n=6)。通过结肠镜活检获取乙状结肠黏膜标本,提取DNA,PCR扩增后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应用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对菌群结构的相似性、主成分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顽固性便秘病人结肠黏膜菌群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顽固性便秘病人结肠黏膜菌群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顽固性便秘病人结肠黏膜菌群紊乱,表现为结肠黏膜菌群多样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便秘 结肠黏膜 肠道菌群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生物活性肽对肠黏膜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贾玉臣 陈庆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409-415,共7页
大量研究已证实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对机体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对拥有巨大表面积的肠黏膜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首先概括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在从肠黏膜系统组成及其免疫机制的角度,结合前期的研究工作,就生物活性肽对SIgA... 大量研究已证实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对机体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对拥有巨大表面积的肠黏膜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首先概括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在从肠黏膜系统组成及其免疫机制的角度,结合前期的研究工作,就生物活性肽对SIgA、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以及免疫信号途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同时根据国外学者近期研究的成果,提出研究生物活性肽与机体免疫作用关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肽 肠黏膜 SIGA 细胞因子 免疫信号途径
下载PDF
肠道必需氨基酸代谢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京 戴兆来 朱伟云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在肠道代谢过程中,食物必需氨基酸可不同程度地被肠道组织利用。这些必需氨基酸,除了用于合成肠黏膜蛋白质外,还可通过不同途径在肠上皮细胞内代谢。它们不仅是小肠黏膜的能量物质,同时还参与肠道内氨基酸、谷胱甘肽和多胺等多种生物活... 在肠道代谢过程中,食物必需氨基酸可不同程度地被肠道组织利用。这些必需氨基酸,除了用于合成肠黏膜蛋白质外,还可通过不同途径在肠上皮细胞内代谢。它们不仅是小肠黏膜的能量物质,同时还参与肠道内氨基酸、谷胱甘肽和多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对维持肠黏膜完整性和肠道功能有重要意义,对整个机体的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需氨基酸 肠道 小肠黏膜 代谢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核因子-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杭春华 史继新 +1 位作者 吴伟 印红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73-1076,I0018,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 I)后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其在肠黏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大鼠右侧顶叶脑挫裂伤。W istar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TB I后3、12...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 I)后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其在肠黏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大鼠右侧顶叶脑挫裂伤。W istar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TB I后3、12、24、72 h和7 d组,每组各6只。采用凝胶电泳迁移(EMSA)法测定NF-κB的活性,免疫组化测定MMP-9的表达。结果:TB I后肠组织NF-κB的活性和MMP-9的表达逐渐增强,TB I后72 h达高峰,至伤后7 d仍保持较高水平。NF-κB和MMP-9在表达时相和强度上基本一致。MMP-9的表达主要位于绒毛固有膜、隐窝和黏膜下层,阳性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结论:TB I可引起肠组织NF-κB活性和MMP-9的表达明显增强,可能在肠黏膜屏障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肠黏膜 核因子-Κ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补锌对缺锌烫伤大鼠肠粘膜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峰 郭振荣 +2 位作者 赵霖 鲍善芬 丛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研究补锌对缺锌烫伤大鼠肠粘膜营养状态的影响。 方法 :1月龄大鼠进食低锌饲料 (含锌量为 1.6μg/g) 1周 ,造成缺锌模型 ,2 0 %深二度烫伤后分别改饲三种不同含锌量饲料 (各为 1.6 μg/g、2 4 .7μg/g和 2 86 .9μg/g) ,同时设... 目的 :研究补锌对缺锌烫伤大鼠肠粘膜营养状态的影响。 方法 :1月龄大鼠进食低锌饲料 (含锌量为 1.6μg/g) 1周 ,造成缺锌模型 ,2 0 %深二度烫伤后分别改饲三种不同含锌量饲料 (各为 1.6 μg/g、2 4 .7μg/g和 2 86 .9μg/g) ,同时设一组大鼠烫伤前后均进食正常含锌饲料 (2 4 .7μg/g)作对照组。伤后第 8天处死并留取标本。动物处死前注射长春新碱 ,以肠腺细胞增生率 (CCPR)、粘膜湿重、空肠与回肠的DNA、蛋白质含量反映肠粘膜的营养状态。 结果 :各补锌组空肠DNA含量及CCPR均显著高于缺锌组 ,回肠也存在类似的趋势。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肠粘膜
下载PDF
肝大部切除术后肠粘膜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之斌 王炳湟 +2 位作者 张炳彦 郭永章 朱洪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B12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细胞免疫能力的变化及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4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 8组 (每组 6只 ) :假手术组分为 6小时组、12小时组、2 4小时组和 72小时组 ;70 %肝脏切除 (hepatectomy ,HP)... 目的 探讨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细胞免疫能力的变化及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4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 8组 (每组 6只 ) :假手术组分为 6小时组、12小时组、2 4小时组和 72小时组 ;70 %肝脏切除 (hepatectomy ,HP)后 6小时组 ,70 %HP 12小时组 ,70 %HP 2 4小时组 ,70 %HP 72小时组。取空、回肠粘膜冰冻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大鼠 70 %肝切除术后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 、CD8+ 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70 %肝切除术 2 4小时和 72小时后 ,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 和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假手术组下降。结论  70 %肝切除术后肠粘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这可能为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大部切除术 肠粘膜 细胞免疫 实验研究 肠道细菌移位
下载PDF
腹部辐射致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董光龙 刘晓玲 王为忠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0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根据临床上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治研究的需要 ,探讨建立稳定及符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方法。 方法 SD大鼠 ,分别用 8.5Gy或 9.5Gy60 Co腹部辐射 ,光镜、电镜、细菌培养及图象分析进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评估... 目的 根据临床上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治研究的需要 ,探讨建立稳定及符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方法。 方法 SD大鼠 ,分别用 8.5Gy或 9.5Gy60 Co腹部辐射 ,光镜、电镜、细菌培养及图象分析进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评估。 结果 应用 9.5Gy所致的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害大鼠其肠粘膜形态学、病理学改变 ,死亡率 (33% ) ,及作为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指标之一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易位率均稳定 ,与临床病人的病情接近。 结论 本模型适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 (如放射性肠炎 )治疗 (如TPN等 )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辐射 损伤模型 肠粘膜屏障损伤 肠粘膜屏障损害 肠系膜淋巴结 病理学改变 放射性肠炎 辐射性 防治研究 动物模型 SD大鼠 图象分析 细菌培养 细菌易位 临床病人 形态学 死亡率 TPN
下载PDF
胃粘膜组织激素与胃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跃 陈宏斌 +4 位作者 林国伟 李剑英 张娅东 陈生兰 张明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 研究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等胃肠激素在胃癌癌组织及消化性溃疡的含量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2 4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 2 0例 ,胃溃疡 (GU) 18例 ,胃癌 (GC)... 目的 研究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等胃肠激素在胃癌癌组织及消化性溃疡的含量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2 4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 2 0例 ,胃溃疡 (GU) 18例 ,胃癌 (GC) 15例 ,胃镜下取胃窦粘膜及胃癌癌组织 ,用RLA法测定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含量。结果 胃癌癌组织中 ,胃泌素、胃动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别为 168 9pg/mL± 62 5pg/mL、43 5 5pg/mL± 97 1pg/mL、12 3 4pg/mL± 41 3pg/mL ,明显高于DU(87 3pg/mL± 2 0 4pg/mL、3 72 2pg/mL± 86 9pg/mL、84 8pg/mL± 2 3 6pg/mL)、GU(92 5pg/mL± 2 6 3pg/mL、3 84 6pg/mL± 78 6pg/mL、64 9pg/mL± 18 2pg/mL)、及CSG(76 9pg/mL± 3 0 6pg/mL、2 86 7pg/mL± 64 3pg/mL、3 6 7pg/mL、14 3pg/mL)组 (P <0 0 1) ,生长抑素的含量 2 8 7pg/mL± 16 3pg/mL却显著低于DU(78 4pg/mL± 3 2 3pg/mL)、GU(86 9pg/mL± 2 8 8pg/mL)及CSG(4 6 8pg/mL± 13 4pg/mL)组 (P <0 0 1)。同时亦发现上述激素在GU及DU组的含量亦明显高于CSG组 (P <0 0 1)。结论 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并与溃疡的形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组织激素 胃癌 消化性溃疡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璐 刘懿萱 段丽萍 《胃肠病学》 2014年第9期563-565,共3页
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发生。作为大脑和胃肠道功能相互调节的重要桥梁,脑-肠轴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肠道菌群维持稳定的条件。脑-肠轴紊乱可激活肠黏膜免疫,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使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反之,肠道... 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发生。作为大脑和胃肠道功能相互调节的重要桥梁,脑-肠轴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肠道菌群维持稳定的条件。脑-肠轴紊乱可激活肠黏膜免疫,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使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反之,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亦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其中迷走神经和血清代谢物质在脑-肠轴功能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脑-肠轴 肠黏膜 迷走神经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屏障的影响及生长抑素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平平 杜金郎 王金龙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5期318-320,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损伤中的作用及生长抑素对其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成大AN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及生长抑素治疗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并观...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损伤中的作用及生长抑素对其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成大AN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及生长抑素治疗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并观察胰腺和回肠粘膜病理学及电镜超微结构及肠道细菌移位情况。结果ANP组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且以发病后12、24h最为明显(P<0.01-0.05),血中细菌和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菌移位率均为100%;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血管扩张充血,固有膜中度水肿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观察肠粘膜微绒毛长短不一、排列不整齐,脱落严重。生长抑素(SS)治疗组血浆 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也以发病后12、24h最为明显(P<0.01-0.05),血中细菌和MLN细菌移位率为60%,光镜及电镜下肠粘膜也有明显病损,但程度较ANP组明显减轻。结论TNFα是导致ANP时肠道屏障损伤的重要因素,生长抑素能减轻ANP时肠道屏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并发症 肠粘膜 病理学 肿瘤坏死因子 内毒素 肠道细菌移位
下载PDF
断奶日龄对仔猪肠道黏膜水解酶及其上皮间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顾宪红 张宏福 +2 位作者 佘锐萍 李长忠 方路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9,共5页
本研究选用了12窝0~56天仔猪,随机等分成17、21、28、35天断奶4个处理组(处理1、2、3和4),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1窝仔猪。试验期间,实行三阶段饲养,7天开始补饲,7~28、29~42、42~56天分别采食日粮I、II、III。处理1、2、3、4分别于1... 本研究选用了12窝0~56天仔猪,随机等分成17、21、28、35天断奶4个处理组(处理1、2、3和4),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1窝仔猪。试验期间,实行三阶段饲养,7天开始补饲,7~28、29~42、42~56天分别采食日粮I、II、III。处理1、2、3、4分别于18、22、28、36,22、28、36、43,28、36、43、50和18、22、28、36、43、50天剖杀,每次每个重复1头,共计54头。剖杀取得的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后段和回肠样品用于测定仔猪肠黏膜水解酶、糖原和上皮间淋巴细胞(IEL)、杯状细胞(GC)数。结果表明:处理1、2仔猪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处理3、4同周龄仔猪;随着周龄增加,仔猪小肠黏膜α-醋酸萘酯酶活性增强,至5周龄时达到高峰;断奶越早,仔猪十二指肠腺及肠腺糖原阳性反应较弱。仔猪小肠各段IELs处理3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而处理2则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断奶越早、日龄越小的仔猪肠GCs显著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 小肠黏膜酶 肠道免疫 仔猪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黏膜免疫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8
作者 洪南 湛先保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446,共3页
肠道微生态系统参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促进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ed IgA,sIgA)的合成,并与肠黏膜免疫细胞相互调节,是维持肠道稳态的重要机制,在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小儿过敏性疾病等疾患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 肠道微生态系统参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促进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ed IgA,sIgA)的合成,并与肠黏膜免疫细胞相互调节,是维持肠道稳态的重要机制,在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小儿过敏性疾病等疾患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中对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肠黏膜 免疫 炎症性肠病
下载PDF
电针对犬幽门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与胃粘膜组织中脑肠肽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大勇 黄裕新 +2 位作者 褚自宏 高巍 王庆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1期997-998,共2页
关键词 电针 胃压力 脑肠肽 胃粘膜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和c-fos基因表达 被引量:3
20
作者 杭春华 史继新 +1 位作者 吴伟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6年第5期281-284,287,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 I)后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表达,探讨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在破坏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及c-fos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创伤后3 h、12 h、24 h、72 h和7 d组...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 I)后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表达,探讨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在破坏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及c-fos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创伤后3 h、12 h、24 h、72 h和7 d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致重型颅脑损伤。在各时相点取空肠近端,应用TUNEL法观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凋亡细胞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②脑损伤后3 h肠黏膜上皮即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伤后72 h最多,分布于绒毛顶端,后延伸至绒毛中下部;③脑损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c-fos基因表达逐渐增强,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伤后24 h、72h和7d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引起大鼠小肠黏膜细胞明显凋亡和c-fos基因的显著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C-FOS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