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方对实验性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细胞凋亡因子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高运吉 周亚滨 +1 位作者 张占军 张丽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8-32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因子Fas/FasL蛋白表达的水平,探讨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方的作用机制及Fas/FasL系统在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方法2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30只;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各60只,...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因子Fas/FasL蛋白表达的水平,探讨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方的作用机制及Fas/FasL系统在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方法2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30只;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各60只,采用多次接种柯萨奇B3m病毒的方式,建立重复感染的早期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用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方治疗,于治疗4周后观测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心肌组织中Fas/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较空白组增多(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方能够下调扩张型心肌病小鼠Fas/FasL蛋白表达,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阴 活血化淤方 扩张型心肌病 faS/faSL蛋白 细胞凋亡 柯萨奇病毒B3M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四大儿科典籍治疗小儿慢惊的用药规律
2
作者 陈昱 孙珊 +4 位作者 罗卉 许俐娜 徐清怡 易鹏飞 陈琳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11期1422-1426,共5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小儿药证直诀》《活幼心书》《幼科发挥》《幼幼集成》四大经典儿科中医典籍针对小儿慢惊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典籍中关于小儿慢惊风的内服方,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21、IBM SPSS Modeler 18.0、IBM ...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小儿药证直诀》《活幼心书》《幼科发挥》《幼幼集成》四大经典儿科中医典籍针对小儿慢惊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典籍中关于小儿慢惊风的内服方,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21、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等进行药物使用频次分析、功效分析、性味归经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筛选出处方68首,涉及中药142味,累计用药频次481次。应用频次前三的中药依次为甘草、人参、茯苓,主要为补虚药,主药性为温、平、寒,主药味为辛、甘味,入脾经、心经、肝经、胃经。关联分析置信度最高的三组药为甘草-白芍、甘草-半夏、甘草-陈皮,支持度较高的组合为甘草-人参,甘草-茯苓、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经聚类分析获得药物组合:麝香、冰片、朱砂、全蝎、僵蚕、防风、天麻,白芍、大枣、肉桂,栀子、黄芩、川芎、当归、泽泻、青皮,木香,天南星、枳壳、茯苓、白术、人参、甘草、陈皮、半夏、桔梗、山药。结论四大儿科典籍治疗小儿慢惊风的用药规律重在理气健脾,调治脾胃,兼顾痉挛抽搐,闭证神昏辅以平肝息风止痉开窍药,兼夹热证痰饮各实证、心烦口溢涎者,予以清热化痰止咳宁心安神药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惊风 慢脾风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小儿药证直诀》 《活幼心书》 《幼科发挥》 《幼幼集成》
下载PDF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论曾几发展“活法”说的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彦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5-70,共6页
对曾几诗歌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是个盲点。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活法”说———“参”、“悟”、“圆”。曾几的诗歌理论是对吕本中的“活法”
关键词 曾几 活法 诗歌理论
下载PDF
基于升麻鳖甲汤组方原理探讨“火郁发之”的内涵与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嘉帅 江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0-562,共3页
升麻鳖甲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江泳教授据升麻鳖甲汤及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二方的配伍机理研究,基于疾病本体创新性地提出升麻鳖甲汤与“火郁... 升麻鳖甲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江泳教授据升麻鳖甲汤及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二方的配伍机理研究,基于疾病本体创新性地提出升麻鳖甲汤与“火郁发之”的联系,指出“阴阳毒”实为“火郁”之机,升麻鳖甲汤切合“发之”之法,并以此为基础明确界定“火郁发之”的临床使用方法,详细阐释针对郁火的用药原则、程度、侧重,为以“火郁”为病机的各类疾病诊治开拓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鳖甲汤 火郁发之 治法 病机 诊疗启发
下载PDF
“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被引量:1
5
作者 姬越越 田露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394-1398,共5页
“火郁”作为疾病之机要,能够反映当下的疾病状态,贴近于疾病本质。张仲景根据火邪郁滞在体内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利用汗、散、和、补之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在论治过程中还注意把控“发之”的程度,防止“发之”太过,提倡气机得通... “火郁”作为疾病之机要,能够反映当下的疾病状态,贴近于疾病本质。张仲景根据火邪郁滞在体内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利用汗、散、和、补之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在论治过程中还注意把控“发之”的程度,防止“发之”太过,提倡气机得通则止。《伤寒论》熔理论与实践为一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推动了“火郁发之”理论的发展。文章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火郁发之 治则
下载PDF
响遏行云,字定乾坤——论宋代诗学中的“响”字说
6
作者 王梽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3,共5页
宋人论诗,极重字"响"。"响"字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潘大临的诗眼与"死响",叶梦得、吕本中、姜夔的"活法"与"活响",魏庆之、严羽、方回的意境与"声调之响"... 宋人论诗,极重字"响"。"响"字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潘大临的诗眼与"死响",叶梦得、吕本中、姜夔的"活法"与"活响",魏庆之、严羽、方回的意境与"声调之响"。"响"字说既关注诗歌局部诗眼的锤炼,又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开拓,还成为指导宋诗走向成熟的理论因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学 “响”字 诗眼 “活法” 意境
下载PDF
基于“火郁发之”论述升降散治疗痤疮
7
作者 邓海祥 侯凌森 +1 位作者 黄灿 方玉甫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100-2105,共6页
“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热性病证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后世医家对其多有阐发。“火郁发之”理论强调治疗火郁之证时,“发”其“郁”,从其属,伏其主,针对病性、病位、兼夹虚实等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审因辨治,解郁散火,畅达气... “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热性病证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后世医家对其多有阐发。“火郁发之”理论强调治疗火郁之证时,“发”其“郁”,从其属,伏其主,针对病性、病位、兼夹虚实等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审因辨治,解郁散火,畅达气机,祛除病邪,从而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升降散来源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是温病十五方之首,其辨证关键在于只要属于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都可以用升降散来调节机体脏腑气机,起到郁开气达、气血调和之功。痤疮发病多归结于火热郁结于体内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述升降散治疗痤疮对于痤疮论治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散 痤疮 “火郁发之” 火郁证 气机 《黄帝内经》 《伤寒瘟疫条辨》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抗CCl_4大鼠肝纤维化作用与抗脂质过氧化 被引量:32
8
作者 胡义扬 刘成 +3 位作者 刘平 顾宏图 季光 王晓玲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年第8期485-486,共2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319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采用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319方组,分别在造模期间每日灌胃给药6周,观测肝脏的病理变化,肝组织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319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采用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319方组,分别在造模期间每日灌胃给药6周,观测肝脏的病理变化,肝组织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血清中ALT、AST活性和白蛋白含量.结果①较之模型组,319方组和秋水仙碱组的血清AST活性低(u/L,995±247,1006±249vs1345±374,P<005),Alb含量高(g/L,296±13,289±19vs268±22,分别P<001,P<005),肝组织Hyp含量低(μg/g肝,1726±375,1902±306vs2414±479,P<001),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增生程度均显著减轻;②319方组的肝组织SOD活性维持正常水平,而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nmol/g肝,2738±482vs3292±679,P<005);③肝组织MDA含量与Hyp含量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r=0779,P<001).结论中药319方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抑制作用;抗脂质过氧化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扶正化瘀方 过氧化脂质
原文传递
圆机活法调脾胃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福海 苏凤哲 路志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32-1034,共3页
路志正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治疗体系。通过对路老近期所诊病例的分析,初步总结出5大治法用药特点,即燥润相济、升降相依、寒温并用、消补兼施、肝脾同调,充分体现了路老圆机活法的辨... 路志正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治疗体系。通过对路老近期所诊病例的分析,初步总结出5大治法用药特点,即燥润相济、升降相依、寒温并用、消补兼施、肝脾同调,充分体现了路老圆机活法的辨证治疗思想,对我们治疗脾胃病,或通过调脾胃治疗疑难杂症,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机活法 调脾胃 路志正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辨治癌病探微 被引量:6
10
作者 黎斌怡 魏丹丹 +1 位作者 翟怡然 蒋士卿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2511-2515,共5页
"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证的治疗大法,自问世以来逐步形成了证、机、法、方高度一致的治病理论体系。癌病的核心病机是因郁而生,久则有热,热炽化火,邪火久炼而致,是积结内变而成,即火郁致癌,并据此立论"升阳散火"法... "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证的治疗大法,自问世以来逐步形成了证、机、法、方高度一致的治病理论体系。癌病的核心病机是因郁而生,久则有热,热炽化火,邪火久炼而致,是积结内变而成,即火郁致癌,并据此立论"升阳散火"法为治癌之法。该法是通过顺应阳喜升腾、恶遏伏和内郁火热"上炎下传"之性,因势利导,透散邪热,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衡。另外,结合癌病病期、病性、病位之差,火郁虚实之别以及三焦火势之异,提出辨治癌病和运用"升阳散火法"须首辨病之虚实,再辨三焦之不同。对于"火郁"为虚者,"发之"应以补散为法,即当培之助之;对于实火者,则当以清透为要,即裁之抑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火郁发之” 癌病 升阳散火法 虚实 三焦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火郁发之”本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姬越越 田露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312-2316,共5页
运气“火郁”的产生与寒湿之气盛行密切相关,“火郁”之病位在心,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火郁发之”作为五郁治则之一,蕴含“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之深意,即“发之”具有制水以散外寒(折其郁气)和益火以散郁火(资其化源)两方面内涵。《黄... 运气“火郁”的产生与寒湿之气盛行密切相关,“火郁”之病位在心,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火郁发之”作为五郁治则之一,蕴含“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之深意,即“发之”具有制水以散外寒(折其郁气)和益火以散郁火(资其化源)两方面内涵。《黄帝内经》火郁的病候特点可以概括为:火郁具有局部性,其病位以心为主,兼见心神及其他脏腑的病变,其病性在心多见热证,热势具有收敛、压抑的特性,并常伴有气郁出现。在其他脏腑可见寒证,整体上呈现寒热错杂的属性。“火郁发之”治则可具体演化为解表散寒、补脾益气、温通心脉、宣透郁火、疏理肝气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郁发之” 《黄帝内经》 运气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晓霞 龙致贤 韩长柏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期78-79,共2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赵晓霞龙致贤韩长柏Subjectheadingscolitis,ulcerative/zhongyiyaoliaofa;bupiyiqi;huoxuehuayu主题词结肠炎,溃疡性...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赵晓霞龙致贤韩长柏Subjectheadingscolitis,ulcerative/zhongyiyaoliaofa;bupiyiqi;huoxuehuayu主题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药疗法;补脾益气;活血化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疗法 补脾益气 活血化瘀
原文传递
浅议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界行”与明清活字“行格界线” 被引量:2
13
作者 牛达生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125,160,共9页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界行“行格界线”金简《程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