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规则的替换:博法尔的“建筑个性论”探
1
作者 徐震 王磊 《住区》 2023年第2期74-85,共12页
本文分析了18世纪法国建筑思想的一次重大转折:建筑个性论。在法国建筑师佩罗提出关于建筑比例的新理论,并扭转了自古典建筑维特鲁威以来对建筑设计理论的权威指导地位后,深受启发的建筑师博法尔发表了建筑必须反映自身功能与性格的建... 本文分析了18世纪法国建筑思想的一次重大转折:建筑个性论。在法国建筑师佩罗提出关于建筑比例的新理论,并扭转了自古典建筑维特鲁威以来对建筑设计理论的权威指导地位后,深受启发的建筑师博法尔发表了建筑必须反映自身功能与性格的建筑个性论,对建筑形体象征性的探索由此拉开帷幕。在建筑个性论的影响下,建筑理论从追求古典的“理性”开始转向表达自我的“感性”。建筑个性论不仅为之后席卷欧洲的“革命性建筑”思潮做了概念性的准备,其本身也代表着建筑理论开始从古典向现代性过渡的关键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尔曼·博法尔 建筑个性论 革命性建筑 形体象征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本土化批评扫描——以意境论批评、感悟式批评为例
2
作者 孙红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3-97,共5页
19世纪末出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促使中国的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被流派纷呈的西方批评理论所遮蔽与压抑。之后,本土化批评理论在西方批评理论挤压、挑战的空间中艰难生长,而其轻理性、模糊化的批评话语以及理论操作的非规范化也加速... 19世纪末出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促使中国的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被流派纷呈的西方批评理论所遮蔽与压抑。之后,本土化批评理论在西方批评理论挤压、挑战的空间中艰难生长,而其轻理性、模糊化的批评话语以及理论操作的非规范化也加速了其尴尬的“去中心”化态势。应加强本土化批评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的建构,在中西融合、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探询其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本土化批评理论 呈现形态 理论缺失 生存空间探询
下载PDF
现当代小说运用形神理论的成功典范
3
作者 马汉钦 陈秀莲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9-52,共4页
我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运用形神理论方面,主要走的是肖像描写的创作道路,其表现方式有二:一是以动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二是以静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代表作家有鲁迅、刘心武、蒋子龙等。
关键词 现当代小说 形神理论 鲁迅 刘心武 蒋子龙
下载PDF
近代地球形状学的发展及我国所作的贡献 被引量:3
4
作者 方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103-113,共11页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球形状学发展.由于近代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本项课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大大地推动了它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由于近代的计算工具和相应的计算技术的进步,以及地面上和空间的有关数据的大...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球形状学发展.由于近代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本项课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大大地推动了它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由于近代的计算工具和相应的计算技术的进步,以及地面上和空间的有关数据的大量积累,更使这项研究获得划时代的进步──从过去的严格理论研究进入了近代的数值逼近途径.我国在这项课题中有过不少研究,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研究工作发展很快,本文是这方面发展的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地球形状学 物理大地测量 地球形状
下载PDF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 被引量:2
5
作者 白宝山 《当代继续教育》 2014年第6期74-77,共4页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格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国民人格的现代化转型,时代任务需要现代人格的支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现代人格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高校思想...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格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国民人格的现代化转型,时代任务需要现代人格的支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现代人格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塑造大学生的现代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代人格 塑造
下载PDF
我的游标卡尺 被引量:3
6
作者 俞挺 《世界建筑》 2014年第8期51-56,共6页
本文通过作者对自己设计的图表来讲述自己对建筑学的认识,发现建筑学的困境和局限,评价建筑、建筑理论和建筑师的成就。帮助读者发现建筑学中隐性知识做进一步创新。这个图表就是作者评价建筑的工具和方法。
关键词 建筑理论 柯布西耶 库哈斯 扎哈 形状 形式 形而上 现代性
下载PDF
区域研究与文明论式的转移 被引量:1
7
作者 酒井直树 黄珺亮(译)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29,共29页
“区域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是在1940年代末在美国高等教育界被制度化的,其实施正是为了辅助“美利坚治世”的国际秩序。区域研究为美国多方面的全球霸权贡献了极大力量,这一知识的学科形成再度确认了近代世界的殖民-帝国秩序,其中... “区域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是在1940年代末在美国高等教育界被制度化的,其实施正是为了辅助“美利坚治世”的国际秩序。区域研究为美国多方面的全球霸权贡献了极大力量,这一知识的学科形成再度确认了近代世界的殖民-帝国秩序,其中“西方”代表着知识的主体,而“其他地方”则被专门指定为知识的客体。直至今日,区域研究的各个学科仍被相信是建立在这种人类学差异之上的,因而也就维护了近代世界的殖民分化。埃德蒙德·胡塞尔与和辻哲郎均参与了“西方与其他地方”的话语并且着迷于人类学差异这一修辞。前者坚决维护欧洲人文的历史使命,而后者则坚持日本文化主义的视角,将日本人与欧洲人以及其他亚洲人区分开来。在“美利坚治世”下被美国诸大学制度化了的区域研究中,罗伯特·贝拉的和辻哲郎论旨在满足他自己对“特殊主义”的偏好以及对西方现代性的价值和态度的敌意。贝拉和和辻分别居于“西方”和“其他地方”这一对立的两极,通过对其进行比较考察,本文将揭示区域研究的认识论和日本文化民族主义中内在的种族主义。眼下区域研究的各学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本文则从人类学差异和文明论转移的力学等角度来探讨区域研究所面临的这一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研究 亚太战争 中国哲学 日本哲学 人类学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