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location of QTL for Sclerotinia stem rot resistance and flowering time in Brassica napus 被引量:3
1
作者 Jian Wu Peipei Chen +6 位作者 Qing Zhao Guangqin Cai Yue Hu Yang Xiang Qingyong Yang Youping Wang Yongming Zho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Sclerotinia stem rot(SSR)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of Brassica napus worldwide. Both SSR resistance and flowering time(FT) adaptation are major breeding ... Sclerotinia stem rot(SSR)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of Brassica napus worldwide. Both SSR resistance and flowering time(FT) adaptation are major breeding goals in B. napus. However, early maturing rapeseed varieti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rice-rapeseed rotation in China, are often highly susceptible to SSR. Here, we found that SSR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T in a natural population containing 521 rapeseed inbred lines and a double haploid(DH) population with 150 individual lines, both of which had great variation in FT. Four chromosomal regions on A2, A6, C2, and C8 affecting both SSR resistance and FT were identified us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mapping after constructing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based 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arkers in the DH population.Furthermore, we aligned QTL for the two traits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 and previous studies to the B. napus reference genome, and identified four colocalized QTL hotspots of SSR resistance and FT on A2(0–7.7 Mb), A3(0.8–7.5 Mb), C2(0–15.2 Mb), and C6(20.2–36.6 Mb). Our results revealed a genetic link between SSR resistance and FT in B.napus, which shoul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both early maturing and SSR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in map-based cloning of SSR resistance 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erotinia stem rot Brassica NAPUS QTL mapping FLOWERING time SNP array
下载PDF
Colonization by Klebsiella variicola FH-1 stimulates soybean growth and alleviates the stres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2
作者 ZHAI Qian-hang PAN Ze-qun +6 位作者 ZHANG Cheng YU Hui-lin ZHANG Meng GU Xue-hu ZHANG Xiang-hui PAN Hong-yu ZHANG 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9期2729-2745,共17页
Sclerotinia stem rot,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is a destructive soil-borne disease leading to huge yield loss.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Klebsiella variicola FH-1 could degrade atrazine herbicides,and the ve... Sclerotinia stem rot,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is a destructive soil-borne disease leading to huge yield loss.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Klebsiella variicola FH-1 could degrade atrazine herbicides,and the vegetative growth of atrazine-sensitive crops(i.e.,soybean)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FH-1-treated soil.Interestingly,we found that FH-1 could promote soybean growth and induce resistance to S.sclerotiorum.In our study,strain FH-1 could grow in a nitrogen-free environment,dissolve inorganic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and produce indoleacetic acid and a siderophore.The results of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K.variicola FH-1 promoted soybean plant development,substantially improving plant height,fresh weight,and root length,and induced resistance against S.sclerotiorum infection in soybean leaves.The 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curve(AUDPC)for treatment with strain FH-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and was reduced by up to 42.2%within 48 h(P<0.001).Moreover,strain FH-1 rcovered the activities of catalase,superoxide dismutase,peroxidase,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and polyphenol oxidase,which are involved in plant protection,and reduced malondialdehyde accumulation in the leaves.The mechanism of induction of resistance appeared to be primarily resulted from the enhancement of transcript levels of PR10,PR12,AOS,CHS,and PDF1.2 genes.The colonization of FH-1 on soybean root,determined using CLSM and SEM,revealed that FH-1 colonized soybean root surfaces,root hairs,and exodermis to form biofilms.In summary,K.variicola FH-1 exhibited the biological control potential by inducing resistance in soybean against S.sclerotiorum infection,providing new suggestions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erotinia stem rot of soybean Klebsiella variicola FH-1 inducing resistance root colonization BIOFILM
下载PDF
硅对油菜抗菌核病侵染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伟 徐礼英 +9 位作者 汤强 陶冶 童婷婷 计珂文 孟雪 姜淑华 陈钊 杨倩 杨婧 顾鑫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为确定菌核病菌侵染下外源硅对油菜抗病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油菜初花期用菌核病菌丝块分别对喷施硅和清水对照下的不同抗性油菜品种进行接种,随后测定其病情指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使用抗病品种和施加外源硅的病情指数在不... 为确定菌核病菌侵染下外源硅对油菜抗病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油菜初花期用菌核病菌丝块分别对喷施硅和清水对照下的不同抗性油菜品种进行接种,随后测定其病情指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使用抗病品种和施加外源硅的病情指数在不同时间段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油菜菌核病侵染后,不同品种抗性处理、施用硅处理和各个组合处理之间的POD、PPO、PAL和SOD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抗病品种与外源硅协同应用的4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峰值及抗氧化酶活性增长速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采用油菜抗病品种的同时施用外源硅能够有效抑制油菜菌核病的侵染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抗氧化酶
下载PDF
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研究
4
作者 张明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7期78-79,93,共3页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发生范围广、危害重、易暴发成灾的病害。为筛选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高效经济药剂,开展了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不同剂量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825、900、975 g/hm^(2)对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发生范围广、危害重、易暴发成灾的病害。为筛选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高效经济药剂,开展了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不同剂量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825、900、975 g/hm^(2)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均在86%以上,防效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 g/hm^(2)和清水对照。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各剂量处理油菜产量均较清水对照提高。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适合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剂,在油菜盛花期施药1次。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对油菜生长有不利影响,在生产上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防效 产量 安全性
下载PDF
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银水 余常兵 +5 位作者 廖星 胡小加 谢立华 张树杰 车志 廖祥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0-294,共5页
对5个油菜品种,设氮肥(对照、施氮),磷肥(对照、施磷)和钾肥(对照、施钾)试验,分析了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和菌核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油菜平均增产203.7%,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增加17.7%;施磷油菜平均增产47.2%,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 对5个油菜品种,设氮肥(对照、施氮),磷肥(对照、施磷)和钾肥(对照、施钾)试验,分析了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和菌核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油菜平均增产203.7%,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增加17.7%;施磷油菜平均增产47.2%,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1.0%;施钾油菜平均增产30.1%,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下降21.9%。分析认为,施氮因病原菌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以及油菜枝繁叶茂提高田间阴湿度致使油菜病害加重;施磷为油菜抗性生理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施钾通过对植株代谢过程的调控和植物形态学的调节提高了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生产上可以通过调控氮肥施用,合理增施磷钾肥,达到既提高油菜产量又有效减轻菌核病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磷钾肥 菌核病 产量
下载PDF
基于热红外成像技术的油菜菌核病早期检测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欣欣 刘子毅 +3 位作者 吕美巧 张初 姚洁妮 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0-737,共8页
将热红外成像技术和低空遥感技术相结合,基于冠层和叶片两个尺度对菌核病侵染油菜的过程进行检测研究。从冠层尺度分析,首先获取整株样本的温度值(平均温度与最大温差),并采集其生理指数(气孔导度、 CO_2浓度、蒸腾速率及光合速率)。然... 将热红外成像技术和低空遥感技术相结合,基于冠层和叶片两个尺度对菌核病侵染油菜的过程进行检测研究。从冠层尺度分析,首先获取整株样本的温度值(平均温度与最大温差),并采集其生理指数(气孔导度、 CO_2浓度、蒸腾速率及光合速率)。然后,将染病样本与健康样本的温度值进行判别分析,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结果可知,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差值都可以对染病样本与健康样本进行区分,且最大温差相较平均温度结果较明显。同时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显示,最大温差三次检测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获取的生理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染病样本与健康样本之间可以通过生理指数进行明显区分。另外,将生理指数与叶片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浓度与叶片温度之间的三次检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叶片尺度,首先从单一叶片来看健康区域和染病区域的温度差异,可以明显区分出染病区域和健康区域的温度差异。然后,提取健康区域与染病区域的的温度值(最大温度、最小温度、平均温度以及最大温差)对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四个温度指标均可以区分叶片的染病区域和健康区域。但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与冠层尺度相同,最大温差三次检测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实现对油菜菌核病的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成像 油菜菌核病 气孔导度 GRAB Cut算法
下载PDF
紫花苜蓿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薇 魏海雷 +2 位作者 张力群 胡跃高 储国良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69-75,共7页
菌株NJ1分离自苏南丘陵地区苜蓿菌核病株.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三叶草核盘菌(Sclerotinia trifoliorum).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NJ1菌丝生长最适... 菌株NJ1分离自苏南丘陵地区苜蓿菌核病株.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三叶草核盘菌(Sclerotinia trifoliorum).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NJ1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8~23℃;最适pH值为5~9;病原菌对硫酸铵利用能力强,对L-半胱氨酸利用能力差;对甘露醇和乳糖利用最好,D-果糖和D-木糖利用较差,不能利用柠檬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草核盘菌 苜蓿菌核病 鉴定 ITS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苜蓿菌核病生防菌及化学药剂的筛选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薇 魏海雷 +1 位作者 张力群 胡跃高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2-165,共4页
通过毒力测定法比较11种化学药剂对苜蓿菌核病的抑菌效果,其中45%五氯·福、50%速克灵和55%甲硫·菌核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温室生测表明45%五氯·福防治苜蓿菌核病效果最好,500倍液防效达73.9%。从江... 通过毒力测定法比较11种化学药剂对苜蓿菌核病的抑菌效果,其中45%五氯·福、50%速克灵和55%甲硫·菌核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温室生测表明45%五氯·福防治苜蓿菌核病效果最好,500倍液防效达73.9%。从江苏省句容地区苜蓿根围土壤中分离到415株细菌,采用平皿对峙法从中筛选到3株对菌核病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代号S1和S2的菌株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带超过1.5cm。温室生测菌株S2对苜蓿菌核病的生防效果最好,接种病原菌10d后防效达67.5%,15d后为6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菌核病 三叶草核盘菌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下载PDF
玉米转座因子Ac转基因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4
9
作者 郭学兰 王汉中 +1 位作者 李均 杨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1,共5页
将玉米转座因子Ac导入甘蓝型油菜Westar的具柄子叶 ,获得转基因植株。对T0 及其自交后代T1进行分析 ,发现报告基因NPTⅡ与Ac因子在T1中的分离比例不一致 ,Ac因子在转基因油菜中具有转座活性。田间调查发现 ,随后代中Ac阳性比例增加 ,菌... 将玉米转座因子Ac导入甘蓝型油菜Westar的具柄子叶 ,获得转基因植株。对T0 及其自交后代T1进行分析 ,发现报告基因NPTⅡ与Ac因子在T1中的分离比例不一致 ,Ac因子在转基因油菜中具有转座活性。田间调查发现 ,随后代中Ac阳性比例增加 ,菌核病的病情指数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油菜 玉米自主转座因子Ac 遗传变异 菌核病
下载PDF
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郑文君 徐曙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申嗪霉素是一种新型微生物源杀菌剂,主要成分为吩嗪-1-羧酸。测定了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51个菌株菌丝生长的平均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3.31±0.77μg/mL,并且与常规杀菌... 申嗪霉素是一种新型微生物源杀菌剂,主要成分为吩嗪-1-羧酸。测定了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51个菌株菌丝生长的平均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3.31±0.77μg/mL,并且与常规杀菌剂多菌灵、菌核净无交互抗性关系。离体叶片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随其处理剂量增加而提高,用有效成分200μg/mL药液处理时,抑制离体叶片发病的效果可达到67.08%,田间防效可达83.29%,优于对照药剂异菌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嗪霉素 油菜菌核病菌 油菜菌核病 生物活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油菜与核盘菌互作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健 周永明 王幼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1-729,共9页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每年导致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损失10%~20%,是制约我国油菜生产最主要的病害。培育抗(耐)病油菜品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主...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每年导致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损失10%~20%,是制约我国油菜生产最主要的病害。培育抗(耐)病油菜品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五年油菜—核盘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在核盘菌侵染寄主的早期存在活体营养型阶段;(2)草酸提供的p H酸性环境,而非草酸本身,是核盘菌的必需致病因子;(3)核盘菌有效利用效应蛋白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或者诱导寄主细胞坏死以帮助其侵染;(4)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具有中等遗传力,为数量抗性;(5)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是油菜对核盘菌产生数量抗性的主要根源;(6)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抗(耐)病油菜材料防卫反应更加剧烈,能有效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及时清除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抑制细胞死亡。核盘菌—油菜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油菜抗菌核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草酸 效应蛋白 数量抗性 PTI 防卫反应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矫洪双 程志明 +5 位作者 许修宏 邹丽波 陆修德 丛佩服 刘建平 丁铁峰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9-356,共8页
1991—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发生较重的嫩江地区,选择国营农场九三管理局山河农场作为试验基点。在疫区自然感病条件下,评价了8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相对抗性。在年发病率分别为12.1%、28.1%和... 1991—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发生较重的嫩江地区,选择国营农场九三管理局山河农场作为试验基点。在疫区自然感病条件下,评价了8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相对抗性。在年发病率分别为12.1%、28.1%和21.3%的条件下,编号为91号、139号、30号等9价大豆种质材料,对菌核病表现了相对稳定的抗性。这表明,开展抗病育种研究,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大豆菌核病是可能的。试验中发现,田间发病率与气象条件,大豆成熟期,播种密度等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避病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抗病 避病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花期牙签接种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强生 胡宝成 +5 位作者 HAMcCartney 陈凤祥 费维新 侯树敏 吴新杰 AHeran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72-73,75,共3页
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的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花期牙签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 :温度和相对湿度显著地影响病斑的长度。在中、英、法三国对中国和欧洲的 14个油菜品系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品系植株病斑的平均长度有差异 ,说明... 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的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花期牙签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 :温度和相对湿度显著地影响病斑的长度。在中、英、法三国对中国和欧洲的 14个油菜品系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品系植株病斑的平均长度有差异 ,说明不同品系抗菌核病能力有差异。牙签接种法能够根据接种后一定时间病斑的平均长度区分品种的抗菌核病能力。且方法简单 ,快速 ,易操作。但由于接种过程中植株茎受到人为创伤 ,其外部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 ,使植株的抗侵染和抗扩展能力有所改变。建议在使用牙签穿刺法鉴定的同时 ,结合使用别的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抗性鉴定 牙签接种
下载PDF
利用油菜花瓣实验检测油菜菌核病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树敏 Malgorzata Jedryczka +5 位作者 李强生 胡宝成 费维新 陈凤祥 吴新杰 江莹芬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03-205,共3页
为了探索预测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的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此研究采用检测被核盘菌子囊孢子感染的油菜花瓣数量来预测预报菌核病可能发生严重度程度,实验采用添加了两种不同pH指示剂的改良型Steadman's培养基在室温下培养在油菜花... 为了探索预测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的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此研究采用检测被核盘菌子囊孢子感染的油菜花瓣数量来预测预报菌核病可能发生严重度程度,实验采用添加了两种不同pH指示剂的改良型Steadman's培养基在室温下培养在油菜花期(3月下旬~4月中旬)每天采自2块试验田的新鲜花瓣,如果花瓣被病原菌子囊孢子感染,接种培养后培养基颜色发生改变,统计被感染的花瓣数;结果表明:除1天在一块田没有检测到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外,油菜整个花期都有被感染的花瓣出现,但初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少,而盛花期和终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多,第一块田被感染的花瓣数在两种培养基上出现的百分率分别为32.0%和40.2%,第二块田分别为27.3%和35.7%。第一块田后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2.7%和1.8,第二块田分别为1.5%和0.4。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数与后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829,r0.05=0.811)。利用油菜花瓣实验可快速、简单、有效的预测后期油菜菌核病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决定最适宜的防治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花瓣测试 pH指示剂
下载PDF
春油菜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果 韩宏 +4 位作者 白云飞 王立 李继平 惠娜娜 杜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2-808,共7页
为有效防控油菜病虫害,提升春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水平,以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跳甲为防治对象,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选择咯菌腈与吡虫啉、噻虫嗪混合或单独拌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拌种处理对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其中杀虫剂拌种对... 为有效防控油菜病虫害,提升春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水平,以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跳甲为防治对象,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选择咯菌腈与吡虫啉、噻虫嗪混合或单独拌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拌种处理对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其中杀虫剂拌种对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大于杀菌剂;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均高于单独拌种;吡虫啉+咯菌腈拌种对油菜跳甲、春油菜菌核病的防效最高,分别可达66.80%和72.98%。春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加,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综合产量分析,最佳播种密度为28.5~34.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药剂拌种 菌核病 跳甲 防效
下载PDF
转盾壳霉Cmoxdc1基因增强大豆对菌核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静 赵倩倩 +5 位作者 牛陆 张原宇 王义生 李海云 邢国杰 杨向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2-719,共8页
草酸被认为是核盘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在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核盘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为研究转盾壳霉草酸脱酸酶基因Cmoxdc1对大豆菌核病抗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来源于核盘菌生防菌盾壳霉(Coniot... 草酸被认为是核盘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在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核盘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为研究转盾壳霉草酸脱酸酶基因Cmoxdc1对大豆菌核病抗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来源于核盘菌生防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的Cmoxdc1基因导入大豆感病品种Jack,研究转Cmoxdc1基因大豆对草酸耐受性和菌核病抗性。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以低拷贝形式(1~2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并能够完成转录。对离体叶片进行60 mmol·L^-1草酸处理后,转基因植株叶片病斑面积显著低于对照受体品种,接种7 d后病斑面积较受体对照减少88.80%~89.98%。离体叶柄和叶片接种核盘菌后,转基因大豆病斑扩展受到明显抑制,病斑长度和病斑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受体。接种4 h后,叶柄病斑长度为对照品种的41.38%~43.51%;接种7 d后,叶片病斑面积为对照品种的8.68%~27.01%;并且,接种核盘菌后转基因叶片中的草酸含量也较对照品种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霉Cmoxdc1表达显著增强转基因大豆对草酸的耐受性和对菌核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核盘菌 草酸 Cmoxdc1 抗性
下载PDF
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及其田间防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顾炳朝 朱桂梅 +2 位作者 岳绪国 肖婷 潘以楼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14-117,共4页
在室内和田间应用离体和活体方法,研究了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以及在油菜植株上的传导性和持效期,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在6.25~400.00 mg/L浓度范围内,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效果为81.66%~100.00%,治疗效果为19.82%~78.8... 在室内和田间应用离体和活体方法,研究了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以及在油菜植株上的传导性和持效期,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在6.25~400.00 mg/L浓度范围内,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效果为81.66%~100.00%,治疗效果为19.82%~78.88%;由于啶酰菌胺在油菜植株上的传导性较差,对施药叶片的上位和下位叶的保护效果均较低,施药后啶酰菌胺持效期为20 d左右。田间试验表明:啶酰胺施药量为150~350 g/hm2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在68.89%~86.84%之间,显著优于多菌灵(750 g/hm2)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酰菌胺 油菜 菌核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核盘菌致病性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丹 李沛利 +2 位作者 严吉明 秦芸 叶华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627-18629,共3页
[目的]探讨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方法]研究了菌丝圆片活体叶片接种法、菌丝圆片离体叶片接种法、菌丝圆片活体茎杆接种法和带菌牙签活体茎杆接种法4种方法(9种处理)对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各方法(处理)都能根据病斑... [目的]探讨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方法]研究了菌丝圆片活体叶片接种法、菌丝圆片离体叶片接种法、菌丝圆片活体茎杆接种法和带菌牙签活体茎杆接种法4种方法(9种处理)对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各方法(处理)都能根据病斑大小区分出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但用菌丝圆片在离体叶片上不穿刺接种是最为简便易行、快速可靠的测定方法。[结论]为菌核病的防治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核病 核盘菌 致病性
下载PDF
四川省核盘菌的营养体亲和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沛利 秦芸 +1 位作者 严吉明 叶华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7,共4页
为掌握四川省核盘菌的种群多样性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选取了四川省10个地区的23个县(市)和不同寄主的80个代表菌株,在改良Patterson氏培养基(MP培养基)上两两配对,进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显示,80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63个菌丝体亲和... 为掌握四川省核盘菌的种群多样性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选取了四川省10个地区的23个县(市)和不同寄主的80个代表菌株,在改良Patterson氏培养基(MP培养基)上两两配对,进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显示,80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63个菌丝体亲和群(MCGs),其中52个菌丝体亲和群(MCGs)是由单个仅与自身亲和的菌株组成,最大的菌丝体亲和群(MCGs)也仅含有4个菌株,同一亲和群(MCGs)内的菌株与不同亲和群菌株配对的表现型也不完全相同。表明四川核盘菌种群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核病 核盘菌 营养体亲和性 菌丝体亲和群
下载PDF
油菜抗菌核病材料宁RS-1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5 位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陈玉卿 顾炳朝 陈新军 高建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共4页
宁RS-1由甘蓝型油菜军农1号、3-67、Midas、Wesroona及花椰菜和白菜型油菜灌县花叶等亲本复合杂交育成。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宁RS-1对油菜菌核病的相对抗病效果RRA和RRB分别为57.4%和55.7%,达到中抗水平;人工接种鉴定为低抗。利用宁R... 宁RS-1由甘蓝型油菜军农1号、3-67、Midas、Wesroona及花椰菜和白菜型油菜灌县花叶等亲本复合杂交育成。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宁RS-1对油菜菌核病的相对抗病效果RRA和RRB分别为57.4%和55.7%,达到中抗水平;人工接种鉴定为低抗。利用宁RS-1为亲本,育成了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以及宁杂花叶等双低抗病杂交油菜新组合,在各级产量鉴定试验中均表现良好。宁RS-1还被用于油菜菌核病抗性遗传与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表现 油菜 抗菌核病 宁RS-1 选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