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 and Kinetic Mechanisms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Rare Earth Complexes with Schiff Base Derived from o-Vanillin and p-Toluidine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国良 冯云龙 温一航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68-275,共8页
Three complexes, [Pr(NO3)3(HL)2] (1), [Nd(NO3)3(HL)2] (2) and [Er(NO3)3(HL)2] ·0.5H2O (3), were synthesized from the reaction of a Schiff base ligand 2-[ (4-methylphenylimino)methyl ]-6-methox... Three complexes, [Pr(NO3)3(HL)2] (1), [Nd(NO3)3(HL)2] (2) and [Er(NO3)3(HL)2] ·0.5H2O (3), were synthesized from the reaction of a Schiff base ligand 2-[ (4-methylphenylimino)methyl ]-6-methoxyphenol (C15 H15 NO2, HL) with Ln(NO3)3·6H2O (Ln = Pr, Nd, Er). Characterization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elemental analysis, molar conductance, FT-IR, UV-Vis, ^1H NMR and thermal analysis shows the title complexes are neutral molecules where the central Ln( Ⅲ) ion is ten-coordinated in biapical anti-hexahedron prism geometry, with four oxygen atoms of the phenolic hydroxy and methoxy groups in the two bidentate Schiff base ligands and six oxygen atoms provided by the three bidentate NO3 - anions. Additionally, the kinetic mechanism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omplex 3 was determined with a TG-DTG curves by both integral and differential methods. The functions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chanism and the equation of kinetic compensation effect we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anillin P-TOLUIDINE Schiff base crystal structure kinetic mechanism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rare earths
下载PDF
Syntheses, Characterization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wo Zinc(II) Complexes with a Schiff Base Derived from o-Vanillin and p-Toluidine 被引量:3
2
作者 余玉叶 赵国良 温一航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95-1402,共8页
Two new zinc(Ⅱ) complexes, [Zn2L2Ch].2[ZnL(CH3OH)Cl2] 1 and [ZnL2(NO3)2] 2, 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ZnX2.nH2O (X = Cl^-, NO3^-) and a Schiff base ligand 2-[(4-methylphenylimino)methyl]-6-methoxyphenol ... Two new zinc(Ⅱ) complexes, [Zn2L2Ch].2[ZnL(CH3OH)Cl2] 1 and [ZnL2(NO3)2] 2, 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ZnX2.nH2O (X = Cl^-, NO3^-) and a Schiff base ligand 2-[(4-methylphenylimino)methyl]-6-methoxyphenol (C15HIsNO2, L) which was obtained by the condensation of o-vanillin (2-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with p-toluidine. Both 1 and 2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elemental analysis, molar conductance, FT-IR, UV-Vis, IH-NMR spectra and thermogravimetrie analysis. The Schiff base ligand and its zinc(Ⅱ) complexes have been tested in vitro to evaluate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bacteria, viz.,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complexes have higher activity than the corresponding free Schiff base ligand against the same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anillin P-TOLUIDINE Schiff base zinc(Ⅱ) complex crystal structur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下载PDF
UPLC测定食用油中的3种香兰素类物质含量
3
作者 孟繁磊 张慧 +2 位作者 范宏 谭莉 宋志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28,136,共5页
为解决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前处理净化不完全、不彻底的情况,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食用油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含量的分析方法。用乙腈提取食用油中目标物,以乙腈饱和的正己烷萃取净化,冷冻分层后,再经OasisPRiMEHL... 为解决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前处理净化不完全、不彻底的情况,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食用油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含量的分析方法。用乙腈提取食用油中目标物,以乙腈饱和的正己烷萃取净化,冷冻分层后,再经OasisPRiME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0.5%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UPLC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香兰素类物质在0.1~10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均为0.03 mg/kg,定量限均为0.1mg/kg;在0.1、0.2、1.0mg/kg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8.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8.8%。同时,采用本方法与BJS201705中方法对食用油中的3种香兰素类物质进行测定,两种方法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综上,建立的方法采用两步净化,减少了杂质对香兰素类物质的干扰,适用于食用油中香兰素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 植物油 香兰素 甲基香兰素 乙基香兰素
下载PDF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亚家族Ⅳ在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介导PC12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
4
作者 吴基林 李慧娴 +4 位作者 李义红 邱昢 李云霞 刘娜 李丽萍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165-2168,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亚家族Ⅳ(TRPV4)在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中介导PC12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2023年6―8月,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建立PD细胞模型,用TRPV4特异性抑制剂HC067047抑制TRPV4。将培养的... 目的探讨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亚家族Ⅳ(TRPV4)在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中介导PC12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2023年6―8月,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建立PD细胞模型,用TRPV4特异性抑制剂HC067047抑制TRPV4。将培养的PC12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HC067047组、MPP^(+)组、HC067047+MPP^(+)组。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蛋白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细胞TRPV4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1.00±0.08相比,MPP^(+)组TRPV4的表达量2.14±0.20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1.00±0.01相比,MPP^(+)组的PC12细胞活力0.65±0.08明显降低(P<0.01),而HC067047能明显回复MPP^(+)引起的细胞活力0.83±0.07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MPP^(+)组的IL-181.96±0.27和IL-61.92±0.18、IL-1β(874.61±108.09)ng/L和TNF-α(791.28±106.88)ng/L明显升高(P<0.001),HC067047能明显抑制MPP^(+)引起的IL-181.45±0.11和IL-61.58±0.22、IL-1β(626.28±84.53)ng/L和TNF-α(592.94±86.9)4 ng/L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TRPV4参与了MPP^(+)诱导的PD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抑制TRPV4有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阳离子通道 香草素受体亚家族Ⅳ 帕金森病 炎症反应 细胞模型
下载PDF
乙基香兰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5
作者 赵银丽 陈盼盼 +2 位作者 王金荣 段二珍 甘丽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80,共8页
为研究检测乙基香兰素(EV)的免疫学方法,采用活性酯(AE)和混合酸酐(MA)2种方法,将乙基香草酸(EV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乙基香兰素人工免疫抗原BSA-EV(AE)和BSA-EV(MA),并采用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 为研究检测乙基香兰素(EV)的免疫学方法,采用活性酯(AE)和混合酸酐(MA)2种方法,将乙基香草酸(EV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乙基香兰素人工免疫抗原BSA-EV(AE)和BSA-EV(MA),并采用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鉴定。将BSA-EV(AE)和BSA-EV(MA)分别免疫BALB/c小鼠,3免后10 d断尾采血并分离血清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乙基香兰素人工抗原制备成功,BSA-EV(AE)和BSA-EV(MA)的偶联比分别为1∶2.92和1∶37.95。BSA-EV(AE)免疫组3号血清效价最高为1∶51 200,对EV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73.78μg/L,线性范围为14.79~2 041.74μg/L。BSA-EV(MA)免疫组1号血清效价最高为1∶102 400,对EV的IC_(50)为617.00μg/L,线性范围为42.66~8 709.64μg/L。2个免疫组的血清抗体与香兰素、甲基香兰素、麦芽酚、乙基麦芽酚、BSA、鸡卵清蛋白(OVA)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综上,人工抗原BSA-EV合成成功,并成功制备了对EV灵敏特异的鼠源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香兰素 人工抗原 活性酯法 混合酸酐法 多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下载PDF
香兰素下调cGAS/STING信号通路改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损伤
6
作者 姜宁 蒲兰香 +4 位作者 黄峰 王艳 裴鑫 宋均亚 张恩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5-1700,共6页
目的探讨香兰素调节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ylate adenylate synthet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信号通路对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C)大鼠肝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香兰素调节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ylate adenylate synthet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信号通路对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C)大鼠肝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IC组、香兰素组、cGAS过表达组、香兰素+cGAS过表达组,连续给药7 d。测定大鼠体质量、肝质量和肝质量/体质量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功能指标(ALT、AST、ALP、LDH),IC指标(TBIL、TB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HE、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肝脏病理学、纤维沉积变化,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cGAS/STING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香兰素可改善IC大鼠肝脏病理、纤维化,升高体质量,降低肝脏质量、ALT、AST、ALP、LDH、TBIL、TBA、HA、LN、PCⅢ、胶原容积分数、cGAS、STING蛋白(P<0.05);cGAS过表达可逆转香兰素对IC大鼠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结论香兰素可能通过下调cGAS/STING信号通路,改善IC大鼠肝功能、IC、肝纤维化和肝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兰素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肝内胆汁淤积 肝损伤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基于香草醛的热固性树脂研究进展
7
作者 冯淼 胡程程 +1 位作者 袁亮 刘玉鹏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57-68,共12页
香草醛是一种可由木质素磺酸盐生产的单芳香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已成为生物基材料领域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香草醛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苯并噁嗪、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基于香草醛特征结... 香草醛是一种可由木质素磺酸盐生产的单芳香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已成为生物基材料领域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香草醛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苯并噁嗪、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基于香草醛特征结构进行化学转化以及制备交联结构产物的过程。进而,本文总结了含有动态共价键的香草醛基热固性材料研究进展。香草醛的醛基有利于缩醛、亚胺、硫缩醛等动态化学基团的引入,而通过交联体系的选择可有效引入动态二硫键、D-A加成键及β-羟基酯基团。在总结香草醛基热固性材料的特点及发展应用的基础上,本文展望了香草醛基热固性树脂在原料获取、产品制备、回收利用及有效降解等方面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醛 热固性树脂 动态共价键 可回收热固性材料
下载PDF
香荚兰浸膏的制备和酶促生香工艺优化
8
作者 杨敏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57,65,共8页
为探究香荚兰浸膏的酶促生香工艺,对香荚兰浸膏进行β-葡萄糖苷酶酶解并对酶解条件进行研究。以香荚兰豆荚为试材,采用乙醇为提取溶剂,索式提取法制备香荚兰浸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酶促生香工艺,提取物中香兰素含... 为探究香荚兰浸膏的酶促生香工艺,对香荚兰浸膏进行β-葡萄糖苷酶酶解并对酶解条件进行研究。以香荚兰豆荚为试材,采用乙醇为提取溶剂,索式提取法制备香荚兰浸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酶促生香工艺,提取物中香兰素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结果表明,最佳酶促生香工艺条件为:加酶量62.5 U/g,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26 h,料液比1∶8(g/mL),该工艺条件下香荚兰浸膏中香兰素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酶促生香工艺可明显提高香荚兰浸膏中香兰素的含量,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荚兰浸膏 香兰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酶促生香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海南10种市售灵芝水分及指标成分比较研究
9
作者 陈思明 罗宗玉 +3 位作者 智丽 黄诚 蔡容玲 吴基任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7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海南常见的10种市售灵芝质量差异,为地方药材标准起草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开发灵芝提供参考。方法:购买海南常见的10种市售灵芝共30批,分别进行外观性状描述,再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灵芝标准项下的检验方法,适当优化后,测定灵芝... 目的:研究海南常见的10种市售灵芝质量差异,为地方药材标准起草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开发灵芝提供参考。方法:购买海南常见的10种市售灵芝共30批,分别进行外观性状描述,再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灵芝标准项下的检验方法,适当优化后,测定灵芝中的水分、三萜和甾醇含量,作为评价灵芝质量的主要指标。结果:方法精密度RSD为1.9%,低、中、高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4%、95.2%、98.3%,测定灵芝供试品,有1批水分超过17.0%,有4批三萜及甾醇含量低于0.50%。结论:中国药典标准只收录了紫芝和赤芝,其他市售灵芝品种起草标准时可参考药典标准适当修改限度范围。政府应加强监管,逐步规范灵芝市场,修订完善地方药材质量标准,以便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灵芝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售灵芝 水分测定 三萜及甾醇 紫外分光光度法 香草醛冰醋酸显色法
下载PDF
香草醛“促膜通窍”提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陈思敏 唐小懿 +4 位作者 赵元静 王辉 徐浩然 徐世军 谌立巍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48-57,共10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开窍药安息香中主要成分香草醛能降低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渗透率,基于此考察香草醛能否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其一线用药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增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PA标准菌...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开窍药安息香中主要成分香草醛能降低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渗透率,基于此考察香草醛能否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其一线用药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增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PA标准菌株ATCC27853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PA(PA2019~32)为实验对象,倍比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香草醛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测定联合用药指数(FIC);基于所得FIC指数,测定联合用药的时间杀伤曲线;采用illunima二代测序平台,比较ATCC27853在有无香草醛干预下的转录组改变,采用基因组比对、差异鉴定、通路分析和表型分析确定核心靶标;结合亚胺培南进入PA菌体机制,RT-qPCR检测香草醛对转运通路pae01501中oprD基因表达的影响;尾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MLD)PA2019~32构建小鼠细菌感染模型,造模后分别灌胃给予140mg/kg香草醛,31.2mg/kg庆大霉素及相同剂量香草醛+庆大霉素,262.4mg/kg的亚胺培南以及等剂量香草醛+亚胺培南,通过考察120h内各组动物死亡率进一步验证药物联用是否增强药物的体内抗感染保护作用。结果:单用香草醛对PA基本无抗菌作用(MIC>512μg/mL);针对ATCC27853,亚胺培南单用及与香草醛联用的MIC值分别为2和1μg/mL,针对PA2019~32两者MIC值分别为4和2μg/mL;两者联用时,针对ATCC27853及PA2019~32的FIC值均为0.5625;单用亚胺培南时两菌株从8h至48h均呈现明显增殖;1/2MIC亚胺培南+1/16MIC香草醛联用时,两菌株均出现增殖停滞;转录组学共组装比对出7134个基因,香草醛可显著改变ATCC27853转录本的整体轮廓,其中差异性表达基因共623,含425个上调基因和198个下调基因;GO和KEGG分析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ABC转运体和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应激通路,下调通路中显著富集的有多种糖和核酸原料代谢等通路;香草醛显著增强两菌株外膜孔蛋白oprD基因表达量,并且呈现出显著的量效关系;在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120h内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8.3%,香草醛为16.7%;单用亚胺培南和庆大霉素小鼠存活率分别为33.3%和8.3%,当香草醛与亚胺培南及庆大霉素联合使用后小鼠存活率可提高至50.0%和41.7%,药物联用后明显提高了模型小鼠生存率。结论:香草醛与亚胺培南联用虽为相加作用,但联用具有显著的时间杀伤优势,能停滞两菌株的生长繁殖。这一作用与香草醛抑制多种糖和核酸原料代谢有关。最为重要的是,香草醛可改变细菌外膜转运体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亚胺培南进入胞体所需要的OprD蛋白的基因表达。因此“促膜开窍”很可能是香草醛提高药物抗菌效应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安息香 香草醛 耐药 转录组 外膜通道蛋白OprD
下载PDF
香草醛异[口恶]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伟童 朱长恒 +1 位作者 蒋禹 赵汗青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为了寻找结构新颖、杀菌活性更好的绿色农药。选用天然产物香草醛作为基本原料,引入五元杂环异[口恶]唑结构,首次设计并合成了28个香草醛异[口恶]唑类衍生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认。测试了所有目标衍生物对烟... 为了寻找结构新颖、杀菌活性更好的绿色农药。选用天然产物香草醛作为基本原料,引入五元杂环异[口恶]唑结构,首次设计并合成了28个香草醛异[口恶]唑类衍生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认。测试了所有目标衍生物对烟草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草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6种广谱菌的杀菌活性。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50μg/mL质量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6种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2-甲氧基-4-(5-苯基异[口恶]唑-3-基)苯乙酸酯对6种真菌的抑菌活性整体良好,对玉米圆斑病菌等3种菌的抑菌活性超过对照组百菌清;2-甲氧基-4-(5-(4-乙基苯基)异唑-3-基)苯酚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率可以达到93%。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对活性片段香草醛上的酚羟基进行乙酰化衍生,有助于提高化合物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后续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醛 异[口恶]唑 合成 百菌清 杀菌活性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巧克力糖果中4种增香剂
12
作者 田双双 张琪 +4 位作者 庄美慧 詹子悦 赵紫微 谢继安 刘柏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4期133-138,共6页
目的建立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巧克力糖果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豆素4种增香剂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实验样品经0.1%甲酸-乙腈提取后,经C_(18)吸附剂净化,经XBridge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 目的建立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巧克力糖果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豆素4种增香剂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实验样品经0.1%甲酸-乙腈提取后,经C_(18)吸附剂净化,经XBridge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腈(80:20,V:V)溶液(A)和0.1%甲酸-水(V:V)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度为30℃,测定波长297 nm,进样体积为10μL。以色谱保留时间定性,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4种增香剂在质量浓度为0.02~25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tation,LOQs)均为0.15 mg/kg。以巧克力糖果为基质,低中高3浓度水平进行加标回收实验,4种增香剂的平均回收率为76.6%~99.1%,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0.9%~4.4%(n=6)。结论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批量巧克力糖果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豆素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兰素 甲基香兰素 乙基香兰素 香豆素 糖果
下载PDF
产β-D-葡萄糖苷酶菌株筛选及其在香草兰豆荚发酵生香中的应用
13
作者 周烨 侯梅芳 +4 位作者 赵青云 谢心湄 徐飞 吴桂苹 谷风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2-2242,共11页
本研究从发酵后的香草兰豆荚中筛选出产β-D-葡萄糖苷酶的微生物菌株,并将筛选出的菌株应用到香草兰发酵过程中,以提高发酵豆荚品质。采用七叶苷选择培养基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发酵后的香草兰豆荚中筛选出可产β-D-葡萄糖苷酶的菌株,鉴... 本研究从发酵后的香草兰豆荚中筛选出产β-D-葡萄糖苷酶的微生物菌株,并将筛选出的菌株应用到香草兰发酵过程中,以提高发酵豆荚品质。采用七叶苷选择培养基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发酵后的香草兰豆荚中筛选出可产β-D-葡萄糖苷酶的菌株,鉴定每株菌的菌株同源性,测量每株菌产β-D-葡萄糖苷酶酶活,绘制2株产酶较高的菌株系统发育树,并将产酶最高的2株菌按照不同组合喷洒至发酵中的香草兰豆荚中,测定其发酵豆荚香兰素含量、香兰素葡萄糖苷含量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产自马达加斯加(M)的香草兰发酵豆荚中共筛选出9株菌、产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S)的香草兰发酵豆荚中筛选到12株菌,检测出的15株菌均为芽孢杆菌,其中M3、S7的β-D-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使用M3、S7以不同组合添加喷菌发酵试验的豆荚中,只喷M3的发酵豆荚香兰素含量最高为2.25%,M3与S7按照体积比1∶1喷洒处理的香兰葡萄糖苷含量下降最多,为80.7%,只喷M3的发酵豆荚鉴定出挥发性物质34种。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产β-D-葡萄糖苷酶的功能微生物,并利用筛选出的微生物辅助香草兰豆荚发酵生香,可用于提升香草兰豆荚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β-D-葡萄糖苷酶 香兰素 发酵优化
下载PDF
葡萄糖对Starmerella bacillaris香草醛耐受能力的影响
14
作者 张清燕 赵君 +2 位作者 张哲 陈雄 姚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7,共12页
分析典型酚类抑制剂香草醛对酵母Starmerella bacillaris R5生长和产乙醇的影响,同时分析改变葡萄糖的质量分数对其生长和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 g/L香草醛质量浓度下,将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质量分数从2%提高至6%可将延滞期缩短25.9... 分析典型酚类抑制剂香草醛对酵母Starmerella bacillaris R5生长和产乙醇的影响,同时分析改变葡萄糖的质量分数对其生长和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 g/L香草醛质量浓度下,将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质量分数从2%提高至6%可将延滞期缩短25.92%,比生长速率提高82.1%,乙醇转化率提高17.88%。进一步分析表明葡萄糖质量分数的提高还使含有活性氧的细胞比例增加、膜渗透率及胞内H2O2含量降低。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别提高58%、35.5%和2.3倍,胞内甘油质量浓度提高1.82倍。另外与糖代谢相关的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54.5%,己糖激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提高4.16倍和11.8倍,NADPH浓度提高19.4%,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异柠檬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乙醇脱氢酶、丙酮酸脱羧酶、醛酮还原酶基因水平分别上调4.6、2.5、13.9、12.2、17.5、34.8、34.9倍。葡萄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弱氧化损伤,为酵母提供更多的腺苷三磷酸以及还原力以应对胁迫环境,从而提高乙醇的转化速率。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S. bacillaris产纤维素乙醇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乙醇 葡萄糖 香草醛 氧化应激 Starmerella bacillaris
下载PDF
邻香兰素基稳定剂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15
作者 周成 曾雪梅 +5 位作者 何雨霖 郭乐敏 谢金针 石璞 刘跃军 冯建湘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168,共9页
邻香兰素(OVA)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酚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酚醛结构。以OVA、腺嘌呤(Ade)和2,6-二氨基嘌呤(26-DAPY)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生物基稳定剂—OVA-嘌呤类席夫碱化合物(SB1和SB2),并通过密炼机分别将其与聚丙烯(PP... 邻香兰素(OVA)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酚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酚醛结构。以OVA、腺嘌呤(Ade)和2,6-二氨基嘌呤(26-DAPY)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生物基稳定剂—OVA-嘌呤类席夫碱化合物(SB1和SB2),并通过密炼机分别将其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后热压制样。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SB1和SB2的化学结构;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SB1和SB2的热稳定性。通过测试PP热氧稳定性、起始氧化温度(IOT)、氧化诱导时间(OIT)、光氧老化后力学性能以及PP膜紫外透过率研究了SB1和SB2对PP的耐热氧性能、光氧稳定性能和紫外屏蔽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键解离能、分子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占据轨道之间能隙评价抗氧活性。结果表明,SB1和SB2热失重5%的温度分别为202℃和219℃,高于OVA(144℃);SB1的加入能够提高PP热氧稳定性,与纯PP相比,添加SB1后材料的IOT和OIT分别提高7~19℃和2.2~4.9 min;添加0.1%的SB1或SB2对PP均表现出光氧稳定作用;PP膜紫外透过试验表明,添加1.0%的SB1或SB2的PP膜在250~400 nm间透过率分别降至6.0%和6.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邻香兰素 席夫碱 稳定剂 紫外屏蔽
下载PDF
玉米麸皮阿拉伯木聚糖复合纳米载体负载香草醛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16
作者 安迪 蔡翔 +3 位作者 吕雯欣 陆雅琦 李丹 马福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本研究构建了负载香草醛的玉米麸皮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AX)与玉米醇溶蛋白(Zein)复合纳米载体,通过多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稳定体系,提高香草醛的稳定性并探讨了复合纳米载体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用80%和90%乙... 本研究构建了负载香草醛的玉米麸皮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AX)与玉米醇溶蛋白(Zein)复合纳米载体,通过多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稳定体系,提高香草醛的稳定性并探讨了复合纳米载体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用80%和90%乙醇沉淀得到两个玉米麸皮粗多糖组分,通过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后,得到四个组分(F80-1、F80-2、F90-1及F90-2),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了各组分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各组分阿拉伯糖和木糖总含量分别为67.41%、76.12%、77.16%和84.89%,四个组分复合纳米载体对香草醛的包封率分别达到了81.18%、69.36%、86.80%和88.48%,荧光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验证了香草醛在复合纳米载体中的包埋效果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抑菌试验结果表明,F80-2制备的复合纳米载体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效果最好,F90-2复合纳米载体抑制大肠杆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麸皮多糖 玉米醇溶蛋白 香草醛 纳米粒子 单增李斯特菌 大肠杆菌 抑菌性能
下载PDF
基于酚醛反应显色原理的莨纱绸鉴别方法研究
17
作者 马江容 郭胜南 +3 位作者 周子祥 周文娟 马明波 周文龙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0,共7页
为了高效地鉴别莨纱绸的真伪,根据芳香醛与薯莨色素发生酚醛缩合反应的机理,将香草醛、4-甲氧基肉桂醛和4-(二甲基氨基)肉桂醛配制成的鉴别试剂分别与薯莨色素溶液混合,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探究鉴别试剂与薯莨色素溶液的最佳反应条件。... 为了高效地鉴别莨纱绸的真伪,根据芳香醛与薯莨色素发生酚醛缩合反应的机理,将香草醛、4-甲氧基肉桂醛和4-(二甲基氨基)肉桂醛配制成的鉴别试剂分别与薯莨色素溶液混合,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探究鉴别试剂与薯莨色素溶液的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3种芳香醛的混合溶液颜色均变深,其中4-(二甲基氨基)肉桂醛组颜色最深即反应最剧烈。最佳反应条件为:质量分数0.2%的4-(二甲基氨基)肉桂醛,pH值1.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0 min。最后,将芳香醛鉴别试剂滴加到纯正莨纱绸表面,绸面颜色变深、K/S值增加,可用于莨纱绸的高效定性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纱绸 香草醛 4-甲氧基肉桂醛 4-(二甲基氨基)肉桂醛 酚醛缩合反应 定性分析
下载PDF
菜籽油中内源性香兰素的形成及含量研究
18
作者 刘建国 张琪 +4 位作者 王盛宇 代立刚 刘昌树 迟华忠 刘玉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58,共4页
为探究菜籽油中是否存在内源性香兰素,对不同产地、加工工段、炒制温度的油菜籽及菜籽油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不同产地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差异较大,含量范... 为探究菜籽油中是否存在内源性香兰素,对不同产地、加工工段、炒制温度的油菜籽及菜籽油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不同产地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差异较大,含量范围为123.55~1669.25μg/kg;加工过程中,炒制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较炒制前大幅增加,且其压榨菜籽饼中的香兰素含量高于压榨菜籽原油中的;随着炒制温度的上升,炒制油菜籽、压榨菜籽原油、压榨菜籽饼中香兰素含量增加,含量范围为189.93~5080.00μg/kg。综上,油菜籽中存在内源性香兰素,不能将菜籽油及其调和油中检测出香兰素作为判定添加了外来香兰素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菜籽油 内源性香兰素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大米中16种香豆素和香兰素及其衍生物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楠 尹芳平 +3 位作者 刘川 汪辉 向芬 陈娅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建立了大米中16种香豆素和香兰素及其衍生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大米样品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150 mg C_(18)与450 mg无水MgSO_(4)吸附剂净化,采用Agilent SB-C_(18)色谱柱(2.1 mm×50 mm,1.8μm)分离,0... 建立了大米中16种香豆素和香兰素及其衍生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大米样品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150 mg C_(18)与450 mg无水MgSO_(4)吸附剂净化,采用Agilent SB-C_(18)色谱柱(2.1 mm×50 mm,1.8μm)分离,0.2%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以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16种待测组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方法检出限为0.001~0.400 mg/kg,定量下限为0.004~0.600 mg/kg,平均回收率为71.3%~120%,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6.5%,日内RSD(n=6)为1.0%~8.8%,日间RSD(n=3)为0.60%~14%。该法前处理简单易操作、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大米中香豆素与香兰素及其衍生物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大米 香豆素 香兰素 衍生物 同位素内标
下载PDF
Amycolatopsis sp.的全基因组测序及香兰素合成途径分析
20
作者 王冠娜 郑义培 郑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0,共6页
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CCTCC NO:M2011265是一株可以转化阿魏酸生成香兰素菌株,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拟无枝酸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拼接、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并从拟无枝酸菌的全基因组中筛选和鉴定参与香兰素合... 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CCTCC NO:M2011265是一株可以转化阿魏酸生成香兰素菌株,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拟无枝酸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拼接、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并从拟无枝酸菌的全基因组中筛选和鉴定参与香兰素合成的功能基因。结果表明,总共组装得到64个scaffolds,整个基因组组装大小约为8425551 bp,总GC含量为71.89%。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香兰素合成关键基因ech、fcs和ech2基因,及香兰素分解代谢基因vdh基因,其中ech和fcs为一个基因簇,并进一步构建过表达ech-fcs-ech2菌株,其摇瓶发酵表明转化阿魏酸生成香兰素速率加快,发酵时间显著缩短。该研究获得的拟无枝酸菌的全基因组信息为解析其转化阿魏酸生成香兰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机理提供遗传信息基础,也为通过代谢工程获得高产香兰素菌株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兰素 拟无枝酸菌 全基因组测序 阿魏酸 基因功能注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