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剂量7,12-二甲基苯并[a]蒽诱发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楠 王傲 白彦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建立使用高剂量7,12-二甲基苯并a蒽诱发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模型,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造模过程中记录小鼠体... 目的建立使用高剂量7,12-二甲基苯并a蒽诱发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模型,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造模过程中记录小鼠体重及背部皮损变化,造模后取局部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PCNA阳性染色的表达水平作为反映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恶性指标,使用Image-Pro Plus计算PCNA染色的积分光密度(IOD)和阳性面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周时A、B两组的荷瘤数目、肿瘤体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荷瘤率分别可达83.3%、66.7%,SCC发生率分别可达75%、33.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3组的IOD及阳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较于传统二阶法建立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本模型具有实验周期更短、成瘤率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特点,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dmba 二甲基苯并蒽 小鼠模型
下载PDF
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吕超 刘保国 +4 位作者 郑海萍 刘青 李志峰 顾静 周萌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4,61,共5页
目的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 目的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1 mm的丘疹,第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 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二甲基苯并蒽 巴豆油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Anticancer Effects of Fusion Protein CAtin on DMBA-induced Carcinogenesis in Buccal Pouch of Chinese Hamster 被引量:1
3
作者 BAI Jie-ying LI Xiao +6 位作者 LI Chang ZHANG Xiao-fei LI Zhi-xin ZHAO Shuang LIU Xiao ZENG Lin CHI Bao-ro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69-275,共7页
Aberrant express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is a common feature for multiple types of cancer,which makes it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anticancer therapy.CAtin is a novel dual cancer-specific fusion protein,c... Aberrant express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is a common feature for multiple types of cancer,which makes it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anticancer therapy.CAtin is a novel dual cancer-specific fusion protein,composed of an anti-CEA single-chain disulfide-stabilized Fv antibody(scdsFv) and Apoptin,a tumor-specific apoptosis-inducing protein.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 is an important healthcare problem in the clinic.To evaluate the anticancer effects of CAtin on OSCC,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 was used to induce oral carcinogenesis and premalignant lesions in the buccal pouch of Chinese hamster,and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Atin were determined in pre-cancer,cancer and post-operatative cancer model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CAtin delayed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stage cancerous lesions,inhibited the growth of established solid oral tumors and reduced the post-operatative relapse of lesions,with no significant systemic toxicity.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Atin may have potent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OSCC,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CAtin may offer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an oral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 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 anti-tumor Cat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 Hamster cheek pouch
下载PDF
己烯雌酚对Wistar大鼠乳腺癌发生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虎 耿翠芝 +3 位作者 邝钢 王桂兰 范忠林 吴祥德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6-600,共5页
背景与目的:作为一类人工合成雌激素药物,二乙基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雌激素不足所致的更年期综合征及骨质疏松症等,但其对乳腺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建立与人相似的Wistar大鼠乳... 背景与目的:作为一类人工合成雌激素药物,二乙基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雌激素不足所致的更年期综合征及骨质疏松症等,但其对乳腺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建立与人相似的Wistar大鼠乳腺癌发生的模型,并用DES进行干预,观察DES在Wistar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DES干预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a)anthracene,DMBA]诱导Wistar大鼠乳腺癌模型,研究其对乳腺上皮细胞的作用。实验分为6个组:对照组、DES1组、DMBA组、DES1+DMBA组、DES2+DMBA组和DES3+DMBA组,其中DES1、DES2和DES3中DES剂量分别为:0.1mg·kg-1·d-1、0.2mg·kg-1·d-1和0.4mg·kg-1·d-1喂养大鼠,观察44周处死大鼠,取乳腺组织作常规病理分析以及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silver-binding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AgNOR)计数、PCNA染色强度指数(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staining intensity index,PCNA SII)、Bcl-2和C-erbB-2蛋白表达测定。结果:DMBA组和DES1+DMBA组分别有13只和2只Wistar大鼠发生癌变;单纯DES1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AgNOR计数及PCNASII水平上升,Bcl-2及C-erbB-2的表达提高,但未导致癌变;与其他组相比,DES2+DMBA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AgNOR计数和PCNASII水平下降,Bcl-2及C-erbB-2的表达降低(P<0.05);DES3+DMBA组上述指标与DES1+DMB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小剂量DES可导致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但不导致乳腺组织癌变;在DMBA诱发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小剂量DES可以促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乃至癌变;而中等剂量DES可以明显抑制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增生,加大DES剂量,抑制作用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基已烯雌酚 二甲基苯蒽 乳腺肿瘤 乳腺增生 大鼠
下载PDF
牛磺酸抑制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癌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薛美兰 张华荣 +1 位作者 姜长青 张秀珍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7w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A、B、C(饮水中分别添加0.5%、1.0%、1.5%Tau)、D(正常对照组)和E(肿瘤对照组)5组。A、B、C、E组皮下一次注射DMBA10mg/100gbw;D组注...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7w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A、B、C(饮水中分别添加0.5%、1.0%、1.5%Tau)、D(正常对照组)和E(肿瘤对照组)5组。A、B、C、E组皮下一次注射DMBA10mg/100gbw;D组注射等量溶剂。实验期18w,观察体重(BW)、生长发育及肿瘤发生情况。实验结束时处死全部动物,剥离肿瘤组织及脏器,检测血清抗氧化指标、DNA损伤代谢产物及免疫学指标。结果三组肿瘤发生率A(53.33%)、B(46.67%)、C(40.40%)逐渐降低,其中C组明显低于E组(82.35%)。肿瘤潜伏期以E组最短,A、B和C组较长。平均瘤重和瘤体比:B和C组明显低于E组。与D组比,各组动物脾脏脏体比A组稍高,胸腺脏体比E组最小,与B、C、D组差别显著。C组血淋巴细胞增殖率高于E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A组高于D和E组。与E组比,A、B、C和D组的血清SOD活力明显升高,MDA生成有所降低,而GSH-Px活力差别不明显。A、B、C和D组的血浆O6-甲基鸟嘌呤含量较E组明显降低。结论牛磺酸对大鼠诱发乳癌的发生和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作用、增强DNA损伤修复、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多种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二甲基苯蒽 大鼠 乳腺癌
下载PDF
牛磺酸与高脂膳对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癌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田庆伟 俞鸣 +2 位作者 王永明 商瑞明 沈钧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 : 探讨牛磺酸和 /或高脂饲料对二甲基苯蒽 ( 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影响 ,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 初断乳雌性 SD大鼠 1 0 1只 ,随机分为牛磺酸组 ( Tau)、牛磺酸 +高脂组 ( TH)、高脂组 ( HF)和对照组 ( CL) ,于 6w龄灌... 目的 : 探讨牛磺酸和 /或高脂饲料对二甲基苯蒽 ( 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影响 ,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 初断乳雌性 SD大鼠 1 0 1只 ,随机分为牛磺酸组 ( Tau)、牛磺酸 +高脂组 ( TH)、高脂组 ( HF)和对照组 ( CL) ,于 6w龄灌胃给予 DMBA后 ,分别饲以不同饲料。实验期 2 6w,实验结束时处死全部动物 ,检查肿瘤发生情况并进行血清抗氧化、血脂及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 : Tau组乳腺肿瘤发生率低于 HF组而与 CL组差异未见显著性 ;平均瘤重 Tau组低于 CL组和 HF组 ;各组肿瘤平均潜伏期未见明显差异。与 CL组比较 ,Tau组血清 SOD、GSH- Px活力增高 ,LDL- C、MDA含量下降 ;HF组可见 GSH- Px活力和抗体生成能力下降 ,血清 TC升高 ;而添加了 Tau的高脂饲料组 ( TH)则仅出现了 GSH- Px活力的下降。结论 : 膳食中补充 5 %牛磺酸对诱发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抗高脂膳食的促癌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高脂膳食 二甲基苯蒽 大鼠 乳腺癌
下载PDF
二甲基苯蒽诱发家兔卵巢肿瘤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姜伟 徐丛剑 +4 位作者 周文江 康玉 苏敏 郭芳 邵株燕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 以二甲基苯蒽 (DMBA)原位埋线法诱发家兔卵巢肿瘤 ,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棉线浸入加热熔化的DMBA中 ,取雌性家兔 5只 ,分别在其双侧卵巢埋入含有DMBA的棉线 ,连续观察 8个月 ,处死荷瘤家兔 ,通过大体、光镜、电镜以及... 目的 以二甲基苯蒽 (DMBA)原位埋线法诱发家兔卵巢肿瘤 ,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棉线浸入加热熔化的DMBA中 ,取雌性家兔 5只 ,分别在其双侧卵巢埋入含有DMBA的棉线 ,连续观察 8个月 ,处死荷瘤家兔 ,通过大体、光镜、电镜以及流式细胞技术等方面进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结果  1只家兔因术后感染而死亡 ,2只观察 8个月无肿瘤发生。 2只分别发生未分化癌及腺癌 ,组织学特点与相应的人卵巢肿瘤很相似 ;流式细胞分析S期细胞含量分别为 4 0 .72 %和2 9 .87%。结论 二甲基苯蒽能原位诱发较大型动物家兔的卵巢肿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苯葸 dmba 家兔 卵巢肿瘤 生物学特性 动物模型
下载PDF
SD大鼠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怀奇 邢树忠 +1 位作者 宋晓陵 陈中坚 《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用不同方法构建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 将80只大鼠按干预方式不同均分为A、B、C、D 4组,A组采用2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B组采用4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C... 目的 用不同方法构建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 将80只大鼠按干预方式不同均分为A、B、C、D 4组,A组采用2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B组采用4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C组采用4 %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 .0 5ml,连续3次,每次间隔两周;D组将实验动物的胸腺摘除,其余实验条件等同C组。各实验组在开始实验1周后给予含0 .0 5 %苯巴比妥的饲料喂养3个月,且均采用自身左右对照。结果 各实验侧先后都有肿瘤出现,诱瘤率分别约为2 2 %、30 %、4 8%、6 1% ,病理分析大部分是鳞状细胞癌,另有部分纤维肉瘤。结论 用D组方法构建的动物模型有易建立、成瘤率高的特点,可以较好地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肿瘤 动物模型 二甲基苯丙蒽 大鼠
下载PDF
二甲基苯并蒽涂抹联合创伤诱发舌癌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郑金华 王琪 +3 位作者 李会平 腾河 谢立平 刘士龙 《解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05-409,416,共6页
目的为探讨人舌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与人相近的鼠舌癌模型,并进行 SD 大鼠与金黄地鼠致癌表现差异的研究。方法 1%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液涂抹联合应用舌创伤致 SD 大鼠和金黄地鼠左侧舌癌,共 24 周,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 目的为探讨人舌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与人相近的鼠舌癌模型,并进行 SD 大鼠与金黄地鼠致癌表现差异的研究。方法 1%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液涂抹联合应用舌创伤致 SD 大鼠和金黄地鼠左侧舌癌,共 24 周,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舌病理学改变。结果 SD 大鼠和金黄地鼠 3 d 后舌背黏膜左侧缘相继出现溃疡、白斑、肿大。SD大鼠 8 周可见上皮层增生和基底膜细胞的异型性改变,16 周癌变的基底细胞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 镜下见癌细胞分化程度差,无角化珠形成,致癌率 76.6%;金黄地鼠 8 周出现黏膜白斑或乳头状突起,继之出现黏膜糜烂,10 周逐渐形成外生性肿块,镜下见癌细胞分化程度高,有角化珠形成,致癌率为 93.3%。结论 DMBA 涂抹联合创伤法均可在 SD 大鼠和金黄地鼠诱发舌癌,成功率高,适合用于舌癌的相关研究。金黄地鼠比 SD 大鼠致癌率高,金黄地鼠主要表现为高分化癌,SD 大鼠则表现为低分化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苯并蒽 舌癌模型 SD大鼠 金黄地鼠
下载PDF
二甲基苯并蒽对大鼠血白细胞吞噬发光的影响
10
作者 陈平圣 苏宁 +2 位作者 张晓明 徐黻本 龚国清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205-206,共2页
测定大鼠使用致癌剂前后血白细胞吞噬发光,发现用药后吞噬发光明显减弱,从而推断白细胞功能下降是大鼠用药后短期死于肺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白细胞 吞噬发光 二甲基苯并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