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lue of the adenosine test for diagnosis of dual AV nodal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1
作者 周斌全 胡申江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SCD 2002年第5期632-635,共4页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assessing the value of the adenosine test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dual AV nodal physiology(DAVNP) in patients with 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Methods: 5...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assessing the value of the adenosine test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dual AV nodal physiology(DAVNP) in patients with 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Methods: 53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were given incremental doses of adenosine intravenously during sinus rhythm before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The adenosine test was repeated on a subset of 18 patients with AVNRT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esults: Sudden increments of PR interval of more than 60 msec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beats were observed in 26(83.9%) of 31 patients with typical AVNRT and 2 (9.1%) of 22 patients with AVRT and AT ( P <0.01). The maximal PR increment between 2 consecutive beats in the AVNRT group(105±45m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AVRT and AT group (20±13ms) ( P <0.01).In postablation adenosine test, DAVNP was eliminated in all 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low pathway abolition that EPS showed the slow pathway disappeared and 4 of 1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low pathway modification that EPS showed the slow pathway persisted. Six of 10 patients who exhibited persistent duality showed a marked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beats conducted in the slow pathway after adenosine injection( P <0.01).Conclusions: Administration of adenosine during sinus rhythm may be a useful bedside test for diagnosis of DAVNP in high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typical AVNRT and additionally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SINE Dual av nodal Electrophysiology TACHYCARDIA av nodal reentrant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萍 陈锐华 +3 位作者 李俭春 江时森 张启高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28-730,共3页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 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 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区及腔内消融靶点图心房/心室(A/V)波比值、H值与AVB的关系. 结果:在解剖消融部位,随着消融部位的抬高,其发生AVB的危险性增加.从腔内消融靶点图上看:①随着A/V波比值或H值增大,其发生AVB危险性亦随之增大.②若A/V波比值及H值两者同时增大,则危险性最大.结论:RFCA治疗AVNRT患者,当采用中、下位法标记选择腔内靶点,图A波为多峰、A/V波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时,进行RFCA是非常重要的,它可大大减少AVB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对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张启高 李萍 刘保军 徐军 宫剑滨 李俭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 方法 :根据房室结双径路的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 ,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曲线平滑型 (A组 )和曲线中断型 (B组 ) ,并在射频消融慢径路前后对各项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以观... 目的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 方法 :根据房室结双径路的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 ,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曲线平滑型 (A组 )和曲线中断型 (B组 ) ,并在射频消融慢径路前后对各项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以观察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变化。 结果 :A组消融慢径后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 (2 6 8± 36 ) ms增至 (336± 32 ) ms(P<0 .0 1) ,心房起搏时最长 AH从 (2 6 6± 2 4) m s减至 (196± 6 6 ) ms(P<0 .0 1) ;B组消融后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 (2 79± 42 ) m s增至 (34 6± 48) m s(P<0 .0 1) ,心房起搏时最长 AH从 (2 91± 32 ) m s减至 (192±5 4) ms(P<0 .0 1)。 结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平滑曲线的实质也是由快径和慢径两种成分组成 ,消融慢径后 ,可使曲线的“尾部”消失 ,这对射频消融慢径终点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双径路 射频消融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锐华 张启高 +5 位作者 江时森 李俭春 徐军 宫剑滨 李萍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本质特点及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手术终点。 方法:对11 例无明显跳跃现象的AVNRT进行常规的慢径路RFCA治疗,并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各项心电生理参... 目的:探讨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本质特点及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手术终点。 方法:对11 例无明显跳跃现象的AVNRT进行常规的慢径路RFCA治疗,并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各项心电生理参数。 结果:慢径消融后,代表慢径的平滑的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尾部”消失;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269±37)m s增至(338±31)m s(P< 0.01)。A-Hm ax从(267±26)缩短至(201±67)m s(P< 0.01)。 结论:手术后,平滑的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尾部消失,是慢径阻断的可靠指标,可作为RFCA手术终点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后出现延迟性房室阻滞五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楚建民 谭琛 +7 位作者 马坚 曾志宇 方丕华 张奎俊 姚焰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6期460-461,共2页
报道5例射频消融后出现的房室阻滞及其临床转归和电生理特点。1219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下位法消融慢径,208例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行右后间隔消融,共有5例出现延迟后(>24h)的房室阻滞。慢径消融组的患者3例分别于术后第2,... 报道5例射频消融后出现的房室阻滞及其临床转归和电生理特点。1219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下位法消融慢径,208例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行右后间隔消融,共有5例出现延迟后(>24h)的房室阻滞。慢径消融组的患者3例分别于术后第2,3,5天出现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并于术后第4,9和14天消失。后间隔旁道消融的2例患者于第2天出现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并分别于第11,13天消失。射频消融放电20.6±8.7(11~31)次,能量30±17.2(20~50)W。放电过程中无快速的交界区心动过速或者>1个无逆传的连续交界区心律。5例在射频消融前后房室结前向和逆向传导功能均正常。结论:慢径和后间隔旁道消融均可出现延迟性房室阻滞,通常能在1~2周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旁道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房室阻滞
下载PDF
间歇心房起搏下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丰富 耿其吉 +2 位作者 段宝祥 罗骏 贾海波 《安徽医学》 2003年第3期28-29,共2页
目的 探讨施放射频能量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行间歇右心房起搏下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 ,其中 2 6例在放电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 65~ 97bpm ,持... 目的 探讨施放射频能量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行间歇右心房起搏下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 ,其中 2 6例在放电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 65~ 97bpm ,持续时间 >10s) ;射频消融 (RFCA)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 (频率较交界性心率快 2 0bpm )下进行 ,出现AV延长或AV分离则立即停止放电。另 10 6例RFCA时出现交界性早搏或短阵性交界节律 (<10s) ,故采用“滴定法”放电。结果 ① 132例AVNRT均消融成功 ;②右房起搏组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较滴定法放电组减少 (P <0 .0 1) ;③起搏下放电组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等并发症 ,滴定放电组 3例出现一过性Ⅱ°Ⅱ型伴Ⅲ°AVB。结论 对放电后出现持续交界性逸搏心律者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下放电较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心房起搏 射频消融 治疗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可行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叶行舟 黄玉 +4 位作者 马长生 杨新春 商丽华 董建增 胡大一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研究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150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常规高右房递增起搏(S1S1)及程序刺激(S1S2)和右心室心尖部递增起搏及程序刺激。结果:18例(12%)出现逆向型... 目的:研究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150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常规高右房递增起搏(S1S1)及程序刺激(S1S2)和右心室心尖部递增起搏及程序刺激。结果:18例(12%)出现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右室S1S1起搏时发生经慢径逆传的S1S1周长为(430±57)ms,快、慢径逆传的V-A值差为(150±56)ms,右室S1S2刺激发生快、慢径跳跃时S1S2间期为(330±58)ms,V-A值延长(170±65)ms。当心室激动经快径逆传时HBE上的A波较CSp上A波早(20±9)ms,经慢径逆传时CSp上A波较HBE上A波早(10±9)ms。其中16例激动经慢径逆传时仅能逆传1~2个心室激动就发生阻滞,仅2例在右室S1S1刺激时可持续经慢径逆传。所有18例均可见逆向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室回波。18例中,14例发生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发生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仅2例为典型的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房室结内慢径虽有逆传功能,但绝大多数病例慢径的逆传功能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双径路 心室回波 电生理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后的电生理改变与复发率的关系
8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张启高 李俭春 徐军 宫剑滨 刘保军 李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术后的电生理改变及不同手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方法:本组56 例AVNRT患者慢径消融前、后作各项电生理参数测定,并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结果:38 例慢径消失者(A...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术后的电生理改变及不同手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方法:本组56 例AVNRT患者慢径消融前、后作各项电生理参数测定,并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结果:38 例慢径消失者(A组)无一例复发,残存慢径12 例(B组)有一例复发(8.33% ),残存慢径有1~2 个心房回波者6例(C组)有2例复发(33.3% )。53 例无复发者消融前后的房室束最大值(A-Hm ax )分别为(280±27)和(196±56)m s(P<0.01),快径不应期分别为(330±44)和(287±31)m s(P< 0.01)。而3 例复发者消融前、后的A-Hm ax分别为(287±31)和(262±38)m s(P> 0.05),快径不应期分别为(324±38)和(313±28)m s(P> 0.05)。 结论:AVNRT的复发与慢径残存和A-Hm ax 及快径不应期无明显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腺苷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周斌全 鲁端 王建安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 探讨腺苷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NRT)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DAVNP)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经外周静脉推注递增剂量的腺苷后观察体表心电图上房室传导时间的变化.其中18例AVNR... 目的 探讨腺苷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NRT)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DAVNP)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经外周静脉推注递增剂量的腺苷后观察体表心电图上房室传导时间的变化.其中18例AVNRT患者在慢径消融术后行再次腺苷检查.结果 有31例慢快径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有26例出现PR间期突然跳跃达60ms以上,2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及2例房性心动过速(AT)中仅2例出现此现象(P<0.01).18例AVNRT患者在慢径消融成功后电生理检查示8例慢径消失,10例慢径残存.8例慢径消失者在静推腺苷时无1例出现DAVNP现象,10例慢径残存者有4例DAVNP消失,6例存在DAVNP,但在静推腺苷时沿慢径下传的激动显著减少(P<0.01).结论 房室结双径路前传时快径路对腺苷的敏感性要高于慢径路,窦性心律下静脉推注腺苷是床边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双径路传导现象的有效方法,对心房程序扫描刺激未能发现房室传导时间跳跃时腺苷推注有助于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房室结双径路 电生理学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10
作者 刘彦春 张萍 《山西临床医药》 2001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 :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分析 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及射频消融方法。结果 :18例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 ,复发 1例。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性 :显性旁路标测心室最早激动点 ;隐匿性... 目的 :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分析 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及射频消融方法。结果 :18例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 ,复发 1例。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性 :显性旁路标测心室最早激动点 ;隐匿性旁路在心室刺激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标测逆传 A波顺序及最早心房激动处 ;房室结双径路在三尖瓣环下进行标测记录小 A大 V波 ,其间无希氏电位的部位放电消融 ,出现房室交界区心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标测 射频消融治疗 心室 房室交界区 心房激动 治疗室 结论 动点 特征
下载PDF
“平滑”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徐庆 陈锐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44-245,共2页
部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呈“平滑”状态。本文综述了这种类型的AVNRT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双径路 平滑型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