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gineering Shewanella-re duce d graphene oxide aerogel biohybrid to efficiently synthesize Au nanoparticles
1
作者 Baocai Zhang Shulin Shao +10 位作者 Huan Yu Qijing Liu Sicheng Shi Qingyuan Wu Zijie Wu Yiyu Feng Yifei Wang Xi Sun Deguang Wu Feng Li Hao So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0-61,共12页
Biosynthesizing Au nanoparticles(AuNPs)from gold-bearing scraps provides a sustainable method to meet the urgent demand for AuNPs.However,it remains challenging to efficiently biosynthesize AuNPs of which the diameter... Biosynthesizing Au nanoparticles(AuNPs)from gold-bearing scraps provides a sustainable method to meet the urgent demand for AuNPs.However,it remains challenging to efficiently biosynthesize AuNPs of which the diameter is less than 10 nm from a trace amount of Au^(3+)concentration at the level of tens ppm.Here,we constructed an exoelectrogenic cell(eCell)-conductive reduced-graphene-oxide aero-gel(rGA)biohybrid by assembling Shewanella sp.S1(SS1)as living biocatalyst and rGA as conductive ad-sorbent,in which Au^(3+)at trace concentrations would be enriched by the adsorption of rGA and reduced to AuNPs through the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of SS1.To regulate the size of the synthe-sized AuNPs to 10 nm,the strain SS1 was engineered to enhance its EET,resulting in strain RS2(pYYD-P tac-ribADEHC&pHG13-P_(bad)-omcC in SS1).Strain RS2 was further assembled with rGA to construct the RS2-rGA biohybrid,which could synthesize AuNPs with the size of 7.62±2.82 nm from 60 ppm Au^(3+)so-lution.The eCell-rGA biohybrid integrated Au^(3+)adsorption and reduction,which enabled AuNPs biosyn-thesis from a trace amount of Au^(3+).Thus,the required Au^(3+)ions concentration was reduced by one or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AuNPs biosynthesis.Our work devel-oped an AuNPs size regulation technology via engineering eCell’s EET with synthetic biology methods,providing a feasible approach to synthesize AuNPs with controllable size from trace level of gold 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nanoparticles Exoelectrogenic cell(e-Cell) SHEWANELLA Synthesis biology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erogel
原文传递
Hybrid CuO-Co_(3)O_(4)nanosphere/RGO sandwiched composite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2
2
作者 Yingmeng Zhang Luting Liu +5 位作者 Qingwei Deng Wanlin Wu Yongliang Li Xiangzhong Ren Peixin Zhang Lingna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85-192,共8页
Hybrid CuO-Co_(3)O_(4)nanosphere building blocks have been embedded between the layered nanosheets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with a three dimensional(3D)hybrid architecture(CuO-Co_(3)O_(4)-RGO),which are successfully... Hybrid CuO-Co_(3)O_(4)nanosphere building blocks have been embedded between the layered nanosheets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with a three dimensional(3D)hybrid architecture(CuO-Co_(3)O_(4)-RGO),which are successfully applied as enhanced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The CuO-Co_(3)O_(4)-RGO sandwiched nanostructures exhibit a reversible capacity of~847 mA·h·g^(-1)after 200 cycles’cycling at 100 mA·g^(-1)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79%.The CuO-Co_(3)O_(4)-RGO compounds show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than the comparative CuO-Co_(3)O_(4),Co_(3)O_(4)and CuO anodes,which may be ascribed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the hybridizing multicomponent can probably give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the mutual benefit of uniformly distributing nanospheres across the layered RGO nanosheets can avoid the agglomeration of both the RGO nanosheets and the CuO-Co_(3)O_(4) nanospheres;the 3D storag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graphene wrapped composite could enhance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reduce volume expansion effect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harge-charg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s NANOSTRUCTURE nanoparticles Reduced graphene oxide Metal oxides Lithium ion batteries
下载PDF
Facile synthesis and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oxide 被引量:4
3
作者 Yong Qiang He Na Na Zhang +4 位作者 Yu Liu Jian Ping Gao Mao Cong Yi Qiao Juan Gong Hai Xia Qi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1-44,共4页
For the first time,Au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oxide(GO-AuNP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without applying any additional reductants,just by the redox reaction between AuCl_4^(-1) and GO.Their structure was cha... For the first time,Au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oxide(GO-AuNP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without applying any additional reductants,just by the redox reaction between AuCl_4^(-1) and GO.Their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flower-like AuNPs were successfully dispersed on GO surface.Importantly,they showed a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in an aqueous 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oxide au nanoparticles Catalytic activity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原文传递
Underpotential Deposition Preparation of Pt-loading AuNPs/Reduced Graphene Oxide and Its Catalytic Detection of Catechol
4
作者 Cong Wang Zhihua Guo +9 位作者 Li Zhang Na Zhang Keying Zhang Bailu Fei Hongyan Wang Jigui Xu Hongwei Shi Miao Qin Lei Ren Xingxing W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151-1157,共7页
Ultralow Pt-loading Au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fabricated on the surface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 by using underpotential deposition (UPD) monolayer redox replacement process. The Pt/Au/RGO modified electro... Ultralow Pt-loading Au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fabricated on the surface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 by using underpotential deposition (UPD) monolayer redox replacement process. The Pt/Au/RGO modified electrode exhibits an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catechol and hydroquinone.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the separation of peak-to-peak between hydroquinone and catechol is 197 mV, which is wide enough to distinguish the isomers of benzenediol. Catechol is detected by the Pt/Au/RGO/GCE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quin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ced graphene oxide CATECHOL underpotential deposition Pt-loading au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Au-Pd/石墨烯和Au-Pd/碳纳米管催化电化学氧化甲酸(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高丽 吕逍雨 +2 位作者 杨海堂 杨敬贺 毛立群 《化学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570-574,共5页
利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石墨烯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AuPd/G)的粒径远小于碳纳米管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Au-Pd/CNTs)的粒径,且Au-Pd纳米粒子在复合材料上分布均匀.与碳纳米管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催化... 利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石墨烯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AuPd/G)的粒径远小于碳纳米管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Au-Pd/CNTs)的粒径,且Au-Pd纳米粒子在复合材料上分布均匀.与碳纳米管负载的Au-Pd纳米粒子催化剂相比,石墨烯负载的Au-Pd催化剂对甲酸的催化显示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作为Au-Pd纳米粒子的基底,石墨烯可以明显提高Au-Pd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活性.在0.1mol/L H_2SO_4中,该纳米修饰电极对甲酸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甲酸在电极上的氧化动力学过程为扩散控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钯纳米粒子 碳纳米管 石墨烯 甲酸氧化
下载PDF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墨水的制备及直写打印研究
6
作者 张薛安 马颖 +1 位作者 安博星 李思仪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46-49,共4页
高性能导电墨水的研究与开发是实现印刷电子器件不断发展的关键。石墨烯的二维结构使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导电性,但由于片层间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使其容易发生团聚和堆积,通过复合的方式引入金属纳米粒子,既可以防止发生团聚又可以... 高性能导电墨水的研究与开发是实现印刷电子器件不断发展的关键。石墨烯的二维结构使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导电性,但由于片层间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使其容易发生团聚和堆积,通过复合的方式引入金属纳米粒子,既可以防止发生团聚又可以降低石墨烯片层间的接触电阻,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增强。鉴于此,本工作采用原位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石墨烯(rGO)和银纳米粒子(AgNPs)组成的复合墨水,以实现AgNPs在rGO纳米片层上的均匀分布。通过直写打印技术将墨水打印在基底上,得到的印刷图案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典型的电阻率为1.48×10^(-6)Ω·m。经过数百次弯曲循环后,印刷图案的电阻值仅略有增加,表明图案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和机械柔韧性。这对于印刷电子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子 大尺寸氧化石墨烯 银纳米粒子 复合墨水 直写打印
下载PDF
PLGA/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支架对MC3T3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7
作者 余双奇 丁凡 +5 位作者 万松 陈伟 张学俊 陈东 李强 林作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12,共6页
背景:骨损伤后如何有效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一直是临床骨修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利用生物和降解材料搭载生物活性因子在骨修复中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LGA-g-GO)纳米粒子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背景:骨损伤后如何有效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一直是临床骨修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利用生物和降解材料搭载生物活性因子在骨修复中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LGA-g-GO)纳米粒子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复合支架对成骨分化及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PLGA溶于二氯甲烷中,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支架;将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于PLGA溶液中制备PLGA/GO复合支架;利用化学接枝法制备LGA-g-GO纳米粒子,将LGA-g-GO纳米粒子按不同的质量比(1%,2%,3%)与PLGA共混构建出PLGA/LGA-g-GO复合支架。表征5组支架的微观形貌、亲水性、蛋白吸附能力。将MC3T3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支架表面,检测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PLGA支架表面光滑平坦,其余4组支架表面粗糙,并且随着LGA-g-GO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支架的表面粗糙程度加重;PLGA/LGA-g-GO(3%)复合支架的水接触角低于其他4组支架(P<0.05);PLGA/LGA-g-GO(1%,2%,3%)复合支架的蛋白吸附能力强于PLGA、PLGA/GO支架(P<0.05);②CCK-8检测显示,PLGA/LGA-g-GO(2%,3%)复合支架可促进MC3T3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显示,PLGA/LGA-g-GO(2%,3%)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3组(P<0.05),PLGA/GO组、PLGA/LGA-g-GO(1%,2%,3%)组钙沉积多于PLGA组(P<0.05);③结果表明,PLGA/LGA-g-GO复合支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有利于骨损伤后的骨再生和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赖氨酸 氧化石墨烯 纳米粒子 复合支架 骨再生 生物组织工程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Au复合微电极阵列的制备及光电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季津海 闻雪梅 +1 位作者 陈洋 毕宴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26-1832,共7页
利用双光束干涉-无掩模光刻技术制备了周期性氧化石墨烯微结构阵列,利用肼蒸气对氧化石墨烯脱氧还原,然后蒸镀超薄Au薄膜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Au复合微电极阵列(R-GO/Au).对复合电极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和表面电阻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利用双光束干涉-无掩模光刻技术制备了周期性氧化石墨烯微结构阵列,利用肼蒸气对氧化石墨烯脱氧还原,然后蒸镀超薄Au薄膜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Au复合微电极阵列(R-GO/Au).对复合电极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和表面电阻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R-GO/Au复合微电极阵列具有良好的光电特性.将R-GO/Au复合微电极阵列引入到有机太阳电池中作为半透明阳极,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可达3.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au复合电极 微电极阵列 双光束干涉-无掩模光刻技术 肼蒸气还原
下载PDF
微接触印刷技术转移Au纳米粒子及氧化石墨烯复合图案及其性质研究
9
作者 庞文辉 肖孝建 +2 位作者 叶梦薇 邓凯超 汤儆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2-458,共7页
通过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得氧化石墨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弹性印章的微接触印刷技术,以Au膜和氧化石墨烯溶液为"墨水",通过二次印章转移,分别将Au纳米粒子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转移至修饰了(3... 通过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得氧化石墨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弹性印章的微接触印刷技术,以Au膜和氧化石墨烯溶液为"墨水",通过二次印章转移,分别将Au纳米粒子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转移至修饰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的ITO基底(APTES/ITO)表面.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图案,结果表明转移的AuNPs和GO组成的复合图案均匀,致密性较好.利用表面电势显微镜(Surface Potential Microscope,SEPM,KFM)测定了各部分的表面电势,以APTES/ITO基底表面为表面电势零点,各部分表面电势大小为:APTES/ITO>GO>Au(0,-11.6,-44.2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au纳米粒子 微接触印刷技术
下载PDF
Fe3O4@Au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合成研究进展
10
作者 武娇阳 关桦楠 +4 位作者 王丹丹 李晓欣 赵美琪 王芳宇 薛悦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9年第3期38-43,共6页
Fe3O4@Au核/壳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磁性和光学性质,已广泛应于生物医学领域.概述了近年来Fe3O4@Au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了Fe3O4@Au核/壳纳米粒子双层结构和多层复合结构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核/壳纳米粒子 合成 双层结构 多层复合结构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银/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抗菌敷料的制备与分析
11
作者 刘浩怀 何芝洲 +1 位作者 王玉飞 彭凌西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2023年第4期416-425,共10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和超声波剥离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并在新制的氧化石墨烯悬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和绿色葡萄糖,得到氧化石墨烯-银(GO-Ag)纳米粒子,将其加入壳聚糖和氧化石墨烯中,获得氧化石墨烯-银/氧化石墨烯/壳聚糖(GO-Ag/GO/CS)复合材料...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和超声波剥离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并在新制的氧化石墨烯悬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和绿色葡萄糖,得到氧化石墨烯-银(GO-Ag)纳米粒子,将其加入壳聚糖和氧化石墨烯中,获得氧化石墨烯-银/氧化石墨烯/壳聚糖(GO-Ag/GO/CS)复合材料.采用SEM、XRD、TG、拉伸实验和抗菌实验等方法分析了GO-Ag/GO/CS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GO-Ag与氧化石墨烯和壳聚糖基体成功复合.拉伸实验结果表明,GO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GO-Ag/GO/C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尤其是湿态拉伸强度.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GO的引入对壳聚糖基体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当GO-Ag的添加量为5.0 mg时,GO-Ag/GO/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可达98.04%和100%,展现出优异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银 壳聚糖 纳米复合物 抗菌
下载PDF
Fe_(3)O_(4)-GO复合纳米纸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威霖 陈玲 +2 位作者 王佳 袁凯 焦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为了实现目前实际应用对吸波材料“轻、薄、宽、强”的要求,本工作采用氧化石墨烯(GO)结合磁性纳米粒子四氧化三铁(Fe_(3)O_(4))构筑了一类新型的轻质且具有良好柔韧性的复合纳米纸吸波材料,希望其能简化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并替代吸波涂料... 为了实现目前实际应用对吸波材料“轻、薄、宽、强”的要求,本工作采用氧化石墨烯(GO)结合磁性纳米粒子四氧化三铁(Fe_(3)O_(4))构筑了一类新型的轻质且具有良好柔韧性的复合纳米纸吸波材料,希望其能简化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并替代吸波涂料,实现对吸波性能的调控。首先,利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Fe_(3)O_(4)纳米粒子进行有机化修饰,制备了分散均匀、具有电磁双损性能的Fe_(3)O_(4)-GO复合纳米粒子,进而利用溶剂蒸发沉积法制备了GO及Fe_(3)O_(4)-GO纳米纸,并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H_(2)-Fe_(3)O_(4)稳定附着在GO片层上,当Fe_(3)O_(4)与GO的质量比为4∶6时,其输入阻抗Zin与自由空间阻抗Z0最为接近,复合纳米纸的阻抗匹配性能最好。Fe_(3)O_(4)-GO复合纳米纸较复合纳米粒子具有更强的吸波性能,当Fe_(3)O_(4)与GO的质量比分别为4∶6和5∶5时,在2~18 GHz频段内,反射损耗(RL)值均小于-10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复合纳米纸 吸波性能
下载PDF
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改性复合膜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13
作者 周建敏 李非 +9 位作者 费莉婷 刘杰 纪志永 赵颖颖 汪婧 郭小甫 王士钊 袁俊生 毕京涛 刘凤禛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采用真空抽滤-压力喷涂的方法,以聚酰胺纳滤膜为基膜,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质量比为1∶1、2∶1、3∶1和4∶1的复合膜GOT1、GOT2、GOT3和GOT4以及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质量比为1∶1、2∶1、3∶1和4∶1的复合膜GOS1... 采用真空抽滤-压力喷涂的方法,以聚酰胺纳滤膜为基膜,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质量比为1∶1、2∶1、3∶1和4∶1的复合膜GOT1、GOT2、GOT3和GOT4以及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质量比为1∶1、2∶1、3∶1和4∶1的复合膜GOS1、GOS2、GOS3和GOS4。通过SEM、EDS、XPS和GIWAXS方法对GOT复合膜和GOS复合膜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和纳米粒子均匀负载在聚酰胺纳滤膜表面。研究了复合膜的性能,并推测了复合膜的净水机理。其中GOT复合膜在0.75 MPa下水通量可达50 L·m^(-2)·h^(-1),相较于原始基膜提高了25%,显示出了最佳的水通量性能,并且在保持较高通量的同时,对盐溶液和重金属离子的截留率仍能维持在90%左右。真空抽滤-压力喷涂的方法为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工艺思路,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更高净化效率的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纳米粒子 复合膜 改性
下载PDF
3D打印载银氧化石墨烯改性义齿基托复合涂层的性能
14
作者 郑少娜 叶领云 +2 位作者 梁达颖 黄婉慧 廖文波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0-36,共7页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和化学还原反应在GO片层原位负载Ag NPs,再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混合后通过3D打印得到义齿基托复合涂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AgNPs-GO的形貌,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AgNPs-GO表面元素...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和化学还原反应在GO片层原位负载Ag NPs,再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混合后通过3D打印得到义齿基托复合涂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AgNPs-GO的形貌,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AgNPs-GO表面元素及其价态,测试了义齿基托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发现,不同结构的AgNPs原位分布在褶皱的GO片层上,颗粒尺寸为10~50 nm。XPS证实了化学还原反应的发生及GO片层上同时存在着AgNPs和Ag^(+)。Ag NPs-GO在复合涂层中均匀分散,添加AgNPs-GO使PMMA涂层的弯曲模量从(687.81±28.26)MPa增大到(746.42±20.45)MPa,弯曲强度从(24.52±1.95)MPa增大到(30.06±1.58)MPa。GO提升义齿基托材料机械性能的同时发挥其自身抗菌性,协同AgNPs增强了义齿基托材料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银纳米颗粒 静电吸附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复合涂层 三维打印 机械性能 抗菌
下载PDF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结构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燚 陈彪 +1 位作者 杨祖培 张智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1266,共6页
首先利用高温分解法制备了粒径为18nm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并进行羧基化修饰,然后与聚乙烯亚胺(PEI)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交联反应,得到磁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MGO)复合材料.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片上的磁性纳米粒子的可控负载及其对复... 首先利用高温分解法制备了粒径为18nm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并进行羧基化修饰,然后与聚乙烯亚胺(PEI)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交联反应,得到磁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MGO)复合材料.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片上的磁性纳米粒子的可控负载及其对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热重分析(TGA),振荡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对MGO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我们发展的MGO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简单、可控的优点,所制备的MGO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超顺磁性.该类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有望在磁靶向药物、基因输运、磁共振造影以及磁介导的生物分离和去除环境污染物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Fe3O4磁性纳米粒子 复合材料 可控制备 表征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高效催化对硝基苯酚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蔚妮 郭新立 +3 位作者 张灵敏 郝威 于金 孙立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090-16094,16105,共6页
NaBH4还原的石墨烯(RGO)膜上原位生长金纳米粒子(Au NPs),用获得的Au NPs/RGO复合材料催化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未添加其它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利用RGO对Au3+进行还原,Au NPs在RGO表面分布均匀密集,可... NaBH4还原的石墨烯(RGO)膜上原位生长金纳米粒子(Au NPs),用获得的Au NPs/RGO复合材料催化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未添加其它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利用RGO对Au3+进行还原,Au NPs在RGO表面分布均匀密集,可以有效改善RGO材料的亲水性和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体系中的分散性。另外,Au NPs表面无包覆剂,有利于Au表面活性位点与反应物的充分接触,大幅提高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nAu/n4-NP=3%,4.5%和6%的复合材料进行催化,动力学常数分别高达0.717,1.21和2.511min-1,催化性能远优于同等摩尔(nAu/n4-NP=4.5%)的单一Au NPs。在约4℃静置40d后,该催化剂(nAu/n4-NP=4.5%)仍能在240s内完成对4-NP的催化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au NPs)/石墨烯(RGO)复合材料 催化反应 对硝基苯酚(4-NP)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负载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双酚A 被引量:11
17
作者 于浩 冯晓 +4 位作者 陈小霞 乔金丽 高小玲 徐娜 高楼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3-720,共8页
以水合肼为还原剂,采用均相还原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rGO-MWCNTs),通过滴涂法将其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以此复合材料为载体,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电极(AuN... 以水合肼为还原剂,采用均相还原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rGO-MWCNTs),通过滴涂法将其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以此复合材料为载体,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电极(AuNPs-rGO-MWCNTs/GCE)。通过扫描电镜(SEM)、EDS能谱技术和电化学方法对此电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双酚A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此电极对双酚A的电极过程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在0.10 mol/L PBS溶液(pH 7.0)中,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双酚A的线性范围为5.0×10^(-9)~1.0×10^(-7)mol/L和1.0×10^(-7)~2.0×10^(-5)mol/L,检出限为1.0×10^(-9)mol/L(S/N=3)。将此电极用于模拟水样和超市购物小票样品中双酚A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110%和98%~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双酚A
下载PDF
基于两种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对多巴胺的催化氧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娜 李献锐 +2 位作者 王贝贝 倪瑞星 籍雪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7-360,共4页
本文先在Au电极表面自组装硫辛酰胺(T-NH_2),再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纳米金(AuNPs)电沉积到T-NH_2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优化条件... 本文先在Au电极表面自组装硫辛酰胺(T-NH_2),再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纳米金(AuNPs)电沉积到T-NH_2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优化条件下,D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6.49×10^(-6)~7.62×10^(-3)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检出限为2.0×10^(-6)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金 修饰电极
下载PDF
基于氧化石墨烯和不规则金纳米颗粒的吗啡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晓慧 符雪文 +5 位作者 冯亚娟 罗文超 黄亮亮 魏玉平 杨华 杨云慧 《化学传感器》 CAS 2011年第1期28-34,共7页
该文按照Hummers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然后在水中进行超声,剥离出氧化石墨烯。利用氧化石墨烯、不规则的金纳米颗粒和壳聚糖修饰玻碳电极制成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海洛因代谢物吗啡的直接电化学测定。考察了pH、工作电位等条件对传感... 该文按照Hummers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然后在水中进行超声,剥离出氧化石墨烯。利用氧化石墨烯、不规则的金纳米颗粒和壳聚糖修饰玻碳电极制成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海洛因代谢物吗啡的直接电化学测定。考察了pH、工作电位等条件对传感器测定吗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位为0.70V条件下该传感器检测吗啡的线性范围为1.0×10-6~3.5×10-3mol/L,检测下限为3.0×10-7mol/L。该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制作简单,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为实际样品中吗啡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吗啡 不规则的金纳米颗粒 传感器
下载PDF
水热体系中氧化石墨烯复合金颗粒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俊松 司友琳 +1 位作者 王腾 张胜义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0-652,共3页
在200℃自气压水热条件下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复合金。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一系列仪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复合金由大约5μm的金颗粒与氧化石墨烯复合而成,形貌分析表明氧化石... 在200℃自气压水热条件下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复合金。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一系列仪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复合金由大约5μm的金颗粒与氧化石墨烯复合而成,形貌分析表明氧化石墨烯对金颗粒的形成和进一步演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水热 复合金颗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