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Radial Area Variation on Wind Turbines to the Axial Induction Factor
1
作者 Kedharnath Sairam Mark G. Turner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11期401-418,共18页
Improvements in the aerodynamic design will lead to more efficiency of wind turbines and higher power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3D parametric gas turbine blade geometry building code, 3DBGB, has been modifie... Improvements in the aerodynamic design will lead to more efficiency of wind turbines and higher power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3D parametric gas turbine blade geometry building code, 3DBGB, has been modified in order to include wind turbine design capabilities. This approach enables greater flexibility of the design along with the ability to design more complex geometries with relative ease. The NREL NASA Phase VI wind turbine was considered as a test case for validation and as a baseline by which modified designs could be compared. The design parameters were translated into 3DBGB input to create a 3D model of the wind turbine which can also be imported into any CAD program. Design modifications included replacing the airfoil section and modifying the thickness to chord ratio as a function of span. These models were imported into a high-fidelity CFD package, Fine/TURBO by NUMECA. Fine/TURBO is a specialized CFD platform for turbo-machinery analysis. A code-geomturbo was used to convert the 3D model of the wind turbine into the native format used to define geometries in the Fine/TURBO meshing tool, AutoGrid. The CFD results were post processed using a 3D force analysis code. The radial force variations were found to play a measurable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wind turbine blades. The radial component of the blade surface area as it varies in span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of the radial forces. Through the radial momentum equation, this radial force vari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the streamline curvature that lead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treamtube (slipstream)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slowing the wind velocity ahead of the wind turbine leading edge, which is quantified as the axial induction factor. These same radial forces also play a role in changing the slipstream for propellers. Through the design modifications, simulated with CFD and post-processed appropriately, this connection with the radial component of area to the radial forces to the axial induction factor, and finally the wind turbine power is demonstrated. The results from the CFD analysis and 3D force analysis are presented. For the case presented, the power increases by 5.6% due to changes in airfoil thickness on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Energy axial INDUCTION FACTOR RADIAL area VARIATION WIND Power 3DBGB Force Analysis
下载PDF
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2
作者 张黎龙 邵睿 +1 位作者 耿彦南 徐天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C7/T1椎间孔面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立式轴流泵装置马鞍区振动特性研究
3
作者 庞熙 李文强 +3 位作者 刘芸 陈纯 李馨雨 陈松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3,79,共9页
为分析叶片角度下立式轴流泵在马鞍区工况的振动特性,采用流体计算软件CFX的数值模拟与泵装置试验结合的方法,在验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情况下,数值计算了3个叶片角度、4个流量下的泵段形变、振动特性、压力脉动、非周期性力;并通过试验... 为分析叶片角度下立式轴流泵在马鞍区工况的振动特性,采用流体计算软件CFX的数值模拟与泵装置试验结合的方法,在验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情况下,数值计算了3个叶片角度、4个流量下的泵段形变、振动特性、压力脉动、非周期性力;并通过试验测试了泵段马鞍区振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泵段在0.30 QBEP至0.60 QBEP之间存在马鞍区,在马鞍区工况内造成泵段振动的主要因素为叶轮-导叶之间动静交界面的干扰作用;为保证泵装置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最小运行流量应超过本文所定义的强化马鞍区工况流量;泵装置在马鞍区内运行时,叶片安放角越小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轴流泵 马鞍区 形变 振动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基于3D空间点云模型的轴向柱塞泵配流盘过流面积计算方法
4
作者 郭志敏 戴海曙 +3 位作者 翟江 吴东伟 徐楠 谢海波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6-893,共8页
在轴向柱塞泵的工作过程中,通过配流盘进行高低压的循环切换,而配流盘的过流面积是影响柱塞泵内部压力平稳过渡的重要参数。为了完成对配流结构过流面积的求解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流场点云的过流面积计算方法。首先,对配流盘流场的... 在轴向柱塞泵的工作过程中,通过配流盘进行高低压的循环切换,而配流盘的过流面积是影响柱塞泵内部压力平稳过渡的重要参数。为了完成对配流结构过流面积的求解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流场点云的过流面积计算方法。首先,对配流盘流场的点云化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点云化处理的实施方法;然后,对配流盘三维流域模型进行了系列修正,提出了缓冲槽连通阶段模型的修正方法,提高了过流面积计算的准确性;最后,对不同配流阶段的过流面积进行了计算,并与理论测量所得结果以及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所得的结果,分别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多维流场点云的过流面积识别算法求得的过流面积峰值大小为174.5 mm 2,而理论测量值的大小为177.5 mm 2;二者的相对误差率大约为1.7%;而与基于CFD方法所得结果的整体相对误差率,大约在5%以内。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直接且较精准地完成对配流盘过流面积的求解与计算,有效地简化了过流面积变换趋势的求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配流盘 点云模型 过流面积计算 计算流体力学 缓冲槽
下载PDF
配流盘节流槽对斜盘力矩波动的影响
5
作者 孙泽刚 石荣秋 +1 位作者 杨莽 葛自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305-10312,共8页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振动噪声主要来源于其斜盘力矩波动、配流过程中高低压的转换、出口流量的波动等诸多因素。针对轴向柱塞泵工作时斜盘力矩脉动,基于AMESim软件结合轴向柱塞泵斜盘的力矩数学模型,建立斜盘力矩仿真模型。分析研究V形和...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振动噪声主要来源于其斜盘力矩波动、配流过程中高低压的转换、出口流量的波动等诸多因素。针对轴向柱塞泵工作时斜盘力矩脉动,基于AMESim软件结合轴向柱塞泵斜盘的力矩数学模型,建立斜盘力矩仿真模型。分析研究V形和U形结构节流槽对斜盘力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柱塞腔与油腔连通的过程中,柱塞对斜盘力矩的大小与节流槽过流面积呈负相关,但其过流面积过小会配流盘节流槽的升压能力变差,从而导致轴向柱塞泵的斜盘力矩波动变大。节流槽过流面积变化会影响柱塞腔圧力,柱塞腔圧力变化会对柱塞对斜盘的力矩产生影响。结合U形槽和V形槽的优点,提出一种VU组合型配流盘节流槽,有效减小了轴向柱塞泵斜盘的力矩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节流槽 过流面积 斜盘力矩波动 柱塞腔压力 AMESIM仿真
下载PDF
手术区域全密闭技术在经皮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俊麟 余强 +3 位作者 冯品 张斌 马骏松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584,共9页
目的:探讨手术区域全密闭(full surgical area closure technique,FSAC)技术在经皮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E-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价值。方... 目的:探讨手术区域全密闭(full surgical area closure technique,FSAC)技术在经皮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E-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因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我院行PLE-LIF的83例患者,其中46例术中采用FSAC技术,纳入FSAC组;37例未采用FSAC技术,纳入N-FSAC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规律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前1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并采用Meyerding分级评估滑脱复位情况,术后1年复查CT并采用Brantigan标准评价两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FSAC组手术时间较N-FSAC组更短(118.9±10.6min vs 130.6±16.3min,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FSAC组有2例发生下肢麻木,FSAC组无下肢麻木发生;N-FSAC组及FSAC组分别有4例和1例发生神经水肿性疼痛;两组均有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均无内固定松动、感染及硬膜囊撕裂发生,N-FSAC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FSAC组更高(18.9%vs 4.3%)(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滑脱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SAC组42例椎间融合成功,N-FSAC组34例椎间融合成功,两组间的融合率(91.3%vs 91.9%)及椎间融合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FSAC技术的PLE-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同轴大通道镜下融合 单节段 腰椎滑脱症 手术区域全密闭技术
下载PDF
极地冰区船舶推进轴系共振方法的应用
7
作者 张伟霞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0期57-60,共4页
船舶在冰区航行时,推进轴系产生共振现象比在非冰区航行产生共振现象的几率大很多,这是因为冰块对螺旋桨的瞬时载荷非常大,如果轴系设计不当,很容易产生轴系共振现象。轴系振动一般情况分为扭转振动、回旋振动、纵向振动和相互耦合振动... 船舶在冰区航行时,推进轴系产生共振现象比在非冰区航行产生共振现象的几率大很多,这是因为冰块对螺旋桨的瞬时载荷非常大,如果轴系设计不当,很容易产生轴系共振现象。轴系振动一般情况分为扭转振动、回旋振动、纵向振动和相互耦合振动。采用有限元仿真计算得到的几种评估冰区船舶推进轴系振动是否共振的方法:通过计算轴系的扭转振动频率、扭矩、扭转应力和放大系数,查看轴系扭转振动是否达到共振现象;通过计算轴系回旋振动频率,查看轴系回旋振动是否达到共振现象;通过计算轴系纵向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查看轴系纵向振动是否达到共振现象。在轴系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振动的仿真计算,能有效地、预见性地避免轴系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区 共振现象 扭转振动 回旋振动 纵向振动
下载PDF
软土地区基坑工程变形及轴力监测研究
8
作者 赵炜玥 《江西建材》 2024年第5期104-106,共3页
文中结合某建筑工程施工实践,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应力响应进行监测,分析基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支撑轴力以及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相同深度位置的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随... 文中结合某建筑工程施工实践,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应力响应进行监测,分析基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支撑轴力以及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相同深度位置的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随着深度的降低先略微增加后降低,且反弯点出现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围护结构的竖向位移随着时间的增加表现为先稳定再快速下降后再次平稳的规律,当开挖至基坑底部时,围护结构的竖向位移稳定在22 mm;第二根支撑ZL1-3的轴力最大,达到了1500 kN。基坑周边地面沉降量随着支撑施工深度的增加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规律,当底板施工完成后,基坑周边地面的最大沉降量为31.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区 基坑工程 变形监测 支撑轴力 地面沉降
下载PDF
分离线扩张比对超音速分离线摆动喷管流场影响规律的数值与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修明 童悦 +2 位作者 占冬至 郑庆 卢磊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1,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超音速分离线摆动喷管性能,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分离线处扩张比(ε)对超音速分离线摆动喷管流场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同ε下,随着摆动角度(θ)的增加,轴向推力系数(C_(fx))逐渐减小;ε取不同值时,相同θ... 为进一步优化超音速分离线摆动喷管性能,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分离线处扩张比(ε)对超音速分离线摆动喷管流场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同ε下,随着摆动角度(θ)的增加,轴向推力系数(C_(fx))逐渐减小;ε取不同值时,相同θ下C_(fx)区别较大,在ε=1.68时C_(fx)达到最大值。相同ε下,随着θ的增加,偏转放大系数(K)先增加后减小,θ为1°~2°时,K值达到最大(K=2.5);不同ε下K区别较大,当ε≥1.46、θ为1°~8°时,K>1,ε=1.21时偏转效益受θ影响较大,K最小值小于1。数值仿真喷管羽流状态与地面试验一致,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分离线处压强由于模型误差存在一定偏差,摆动力矩由于分离线处压强的非均匀分布存在计算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分离线摆动喷管 分离线扩张比 轴向推力系数 矢量角放大系数
下载PDF
单双柱式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慧慧 刘涛 +1 位作者 韩强 杜修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9-80,共12页
为对比分析单双柱式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首先明确了两者的主要差异为墩柱边界约束条件不同以及有无动轴力,然后根据简化计算方法推算出了单双柱式桥墩的弹性阶段性能参数的关系,最后基于有限元模型探讨了动轴力对双柱式桥墩单根墩柱... 为对比分析单双柱式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首先明确了两者的主要差异为墩柱边界约束条件不同以及有无动轴力,然后根据简化计算方法推算出了单双柱式桥墩的弹性阶段性能参数的关系,最后基于有限元模型探讨了动轴力对双柱式桥墩单根墩柱滞回曲线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单双柱式桥墩(双柱式桥墩有效高度为单柱式桥墩2倍)的滞回性能参数以及塑性铰区。结果表明:动轴力的存在使双柱式桥墩中单根墩柱的滞回曲线表现出不对称性,而动轴力对两根墩柱滞回曲线的影响互为消长,致使双柱式桥墩横桥向整体的滞回曲线呈现出对称性;单双柱式桥墩的弹性阶段性能参数关系可通过理论进行推算,在塑性阶段,单双柱式桥墩的滞回性能参数之间成比例关系;然而,单双柱式桥墩的塑性铰区长度以及屈服后截面曲率均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柱式桥墩 动轴力 滞回性能 塑性铰区 简化计算
下载PDF
采用钢套筒约束装配式混凝土节点的滞回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永超 祁皑 +1 位作者 郑莲琼 薛潘荣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23年第1期44-50,共7页
提出一种节点核心区采用钢套筒约束的装配式混凝土节点,实现梁柱节点的完全预制,提高结构的装配效率。约束钢套筒内沿梁上下部纵筋位置各设置一块可使柱钢筋穿过的内隔板,约束钢套筒外侧与梁纵筋连接。设计了3个采用钢套筒约束的装配式... 提出一种节点核心区采用钢套筒约束的装配式混凝土节点,实现梁柱节点的完全预制,提高结构的装配效率。约束钢套筒内沿梁上下部纵筋位置各设置一块可使柱钢筋穿过的内隔板,约束钢套筒外侧与梁纵筋连接。设计了3个采用钢套筒约束的装配式混凝土节点试件、1个现浇钢筋混凝土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钢套筒厚度、轴压比等不同参数下装配式混凝土节点的滞回性能。结果表明:钢套筒约束装配式混凝土节点滞回性能优于现浇钢筋混凝土节点;钢套筒约束核心区屈服后预制梁端发生塑性铰破坏,钢套筒约束装配式混凝土节点性能可达到预期效果;钢套筒约束装配式混凝土节点在相同轴压比0.6作用下,钢套筒厚度对滞回性能影响不大;试件钢套筒厚度相同情况下,试件SPJ-3在轴压比0.3作用下,前期刚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 节点核心区 钢套筒厚度 轴压比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下载PDF
动静荷载作用下岩石裂纹扩展应力阈值识别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地元 周奥辉 +1 位作者 陈昱达 马金银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7-70,共14页
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裂纹扩展应力阈值的识别是理解岩石渐进破坏过程和分析岩石宏观破坏机制的重要基础。对大理岩、粗花岗岩和细花岗岩开展了单轴压缩和动态冲击试验,引入岩石裂纹轴向应变和裂纹径向面积应变两个参数,根据岩石单轴压缩... 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裂纹扩展应力阈值的识别是理解岩石渐进破坏过程和分析岩石宏观破坏机制的重要基础。对大理岩、粗花岗岩和细花岗岩开展了单轴压缩和动态冲击试验,引入岩石裂纹轴向应变和裂纹径向面积应变两个参数,根据岩石单轴压缩破坏时裂纹径向面积应变曲线斜率的不同,把以上三种岩石分成类型Ⅰ(大理岩)和类型Ⅱ(粗花岗岩和细花岗岩)岩石。研究表明,对于类型Ⅰ和类型Ⅱ岩石,分别利用其裂纹轴向应变和裂纹轴向应变刚度曲线特征点能准确识别出岩石在静态压缩荷载下裂纹稳定扩展应力σ_(sd)、裂纹不稳定扩展应力σusd以及裂纹相互贯通应力σct,证明了仅利用轴向应变数据就可对类型Ⅰ和类型Ⅱ岩石静荷载下应力阈值进行识别。而后将裂纹轴向应变法推广至动态冲击荷载下岩石的应力阈值识别,解决了动态冲击压缩载荷作用下试样难以进行裂纹扩展应力阈值识别的问题。与静态荷载下岩石的裂纹扩展应力阈值不同,在动态冲击荷载下,岩石裂纹稳定扩展应力与峰值强度的比值有所减小,裂纹不稳定扩展应力和裂纹相互贯通应力阈值相等,且与峰值强度的比值也有所减小,岩石产生更多的贯通裂纹,试样破坏时破碎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扩展 应力阈值识别 裂纹轴向应变 动态冲击荷载 裂纹径向面积应变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f Wind Turbine Model with a New Concept on Swept Area
13
作者 Sagarkumar M. Agravat N. V. S. Manyam +1 位作者 Sanket Mankar T. Harinarayana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4期127-134,共8页
Commercially available wind-turbines are optimized to operate at certain wind velocity, known as rated wind velocity. For other values of wind velocity, it has different output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rated output of ... Commercially available wind-turbines are optimized to operate at certain wind velocity, known as rated wind velocity. For other values of wind velocity, it has different output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rated output of the wind plant. Wind mill can be designed to provide maximum power output at different wind velocities through modification of swept area to match with the wind speed available at the moment. This can result in higher power output at all the velocities except that at rated wind speed because of limitation of generator. This results in increased utilization of generation capacity of wind mill compared to its commercially designed counterpart. A theoretical simulation has been done to prove a new concept about swept area of wind turbine blade which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ower output through the year. Simulation results of power extracted through normal wind blade design and new concept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in graphical and tabular form. Study establishes that there can be a significant gain in the power output with the new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IN WIND-SPEED CUT-OUT WIND-SPEED CUF Swept area Radius CHORD Aerofoil axial Flow Induction FACTOR INFLOW FACTOR Actuator Disc Concept Momentum Theory
下载PDF
隔水煤柱采动渗流耦合失效特征及其合理宽度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竹 樊建宇 +3 位作者 冯国瑞 张宏 祁承恩 张靖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11-4023,共13页
采空区遗留隔水煤柱水浸软化及采动影响下的耦合失效,是诱发同层回采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探究采空区积水隔水煤柱失效特征及其合理宽度,对于矿井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华亭砚北煤矿250209工作面同层上覆关闭采空区隔... 采空区遗留隔水煤柱水浸软化及采动影响下的耦合失效,是诱发同层回采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探究采空区积水隔水煤柱失效特征及其合理宽度,对于矿井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华亭砚北煤矿250209工作面同层上覆关闭采空区隔水煤柱安全宽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及FLAC_(3D)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浸水侧煤体局部失效、坍塌及总宽度不足时隔水煤柱整体失稳灾变过程,揭示了水浸弱化、采动、渗流复杂影响下隔水煤柱内应力场、塑性区、渗流场耦合特征,掌握了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隔水煤柱阻水能力及稳定性演化规律,提出了“渗水区+弹性压密阻水区+塑性区”3区联合型隔水煤柱宽度确定方法。结果表明:(1)隔水煤柱在覆岩载荷及采空区积水水压叠加作用下浸水侧下部煤体率先剪切塑性破坏,随着积水侵蚀渗透范围的扩张及不同程度浸泡弱化,诱发该区域煤体承载能力劣化及坍塌,最终导致隔水煤柱偏心压缩不均衡承载的倾倒失稳。(2) 3个阶段中隔水煤柱上部、中部、下部塑性区发育宽度不同,均呈现出沿煤柱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步增加的现象,即隔水煤柱浸水侧下部塑性区扩展范围相对中部及上部更大,表明隔水煤柱底部区域更易形成导水通道,与理论分析相一致。(3)隔水煤柱中塑性区体积占据了渗水区总体积83%以上,是隔水煤柱导水的主要区域,弹性区体积占据了渗水区总体积的17%,尽管其占比较小,但其决定了渗水区范围的最大扩展边界,且弹性渗水区呈现出“高应力低渗透小范围”和“低应力高渗透大范围”应力渗透耦合特征。(4)隔水煤柱阻水能力取决于浸水侧渗水区与采动侧塑性区范围及其连通特性,隔水煤柱宽度为110和120 m时,渗水区与塑性区完全连通;隔水煤柱宽度为130、140和150 m时,渗水区与塑性区不连通,两者之间弹性压密阻水区宽度分别为5.5、11.5和23.5 m。基于此,将渗水区与采动塑性区相连通作为矿井水突破隔水煤柱的临界条件,提出了弹性压密阻水区宽度不小于20 m的“渗水区+弹性压密阻水区+塑性区”3区联合型隔水煤柱宽度确定方法,指出了合理宽度不宜仅将弹性核区占比大于31%、塑性区不连通等常规支撑型煤柱稳定性指标作为隔水煤柱稳定判别方法,还应考虑隔水煤柱的阻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水煤柱 水浸软化 流固耦合 偏心压缩 弹性压密阻水区
下载PDF
变流量轴向柱塞泵性能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泽刚 何德文 +1 位作者 雷德全 杨莽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79,共6页
变流量轴向柱塞泵输出流量的稳定性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配流盘上的节流槽对流量脉动有重大影响,流量脉动又会引起压力脉动。为减小变流量轴向柱塞泵的流量脉动,利用AMESim建立变流量轴向柱塞泵模型,给出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公式,利用... 变流量轴向柱塞泵输出流量的稳定性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配流盘上的节流槽对流量脉动有重大影响,流量脉动又会引起压力脉动。为减小变流量轴向柱塞泵的流量脉动,利用AMESim建立变流量轴向柱塞泵模型,给出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公式,利用MATLAB绘制节流槽过流面积图,在柱塞子模型中导入数值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发现:在柱塞腔刚与压油腔连通时,流量倒灌现象与过流面积成正相关;随着柱塞腔继续转动,流量脉动与过流面积成负相关。根据该研究设计一种V-梯形节流槽,有效提高变流量轴向柱塞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流量轴向柱塞泵 节流槽 过流面积 流量脉动 AMESIM仿真
下载PDF
PVC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材环刚度设计计算
16
作者 胡亮亮 黄剑锋 孙华丽 《聚氯乙烯》 CAS 2023年第6期16-19,共4页
采用Autodesk inventor三维设计软件,对PVC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材进行尺寸与环刚度设计计算,并结合生产产品检验进行验证分析,检测数值与设计值吻合度高。该软件也可用于类似结构复杂的管材结构设计以及环刚度计算。
关键词 PVC 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材 截面惯性矩 环刚度 弹性模量
下载PDF
基于中温高湿储粮区高大平房仓的轴流风机降温改造及应用效果分析
17
作者 陈灵溢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8期4-6,共3页
近年,随着储粮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储粮仓房的通风降温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寻求一种更加节能高效的通风方式,本研究对高大平房仓的轴流通风窗进行了改造,并使用小功率轴流风机进行对比降温通风试验。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适当增加轴流... 近年,随着储粮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储粮仓房的通风降温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寻求一种更加节能高效的通风方式,本研究对高大平房仓的轴流通风窗进行了改造,并使用小功率轴流风机进行对比降温通风试验。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适当增加轴流风机的数量,可以提高通风效果、降低储粮仓房内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地区 高大平房仓 轴流风机 对比实验
下载PDF
某液压缸筒含芯棒旋锻轴向残余应力研究
18
作者 石自浩 卢曦 +1 位作者 游畯斐 刘明春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3年第5期124-128,共5页
以某含芯棒旋锻液压缸筒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尺寸下旋锻过程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分布进行仿真,绘制产品沿径向方向的轴向残余应力,分析不同尺寸毛坯对轴向残余应力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毛坯外径和毛坯厚度增加,其轴向残余应力无论是压应力还... 以某含芯棒旋锻液压缸筒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尺寸下旋锻过程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分布进行仿真,绘制产品沿径向方向的轴向残余应力,分析不同尺寸毛坯对轴向残余应力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毛坯外径和毛坯厚度增加,其轴向残余应力无论是压应力还是拉应力都呈递增趋势,但并未对任一类尺寸表现出更敏感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通过相同截面积毛坯仿真发现,轴向残余应力具有高度相似性,证明毛坯截面积为影响轴向残余应力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锻 轴向残余应力 压应力 同截面积毛坯
下载PDF
中轴区原发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和MRI表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凯 王鹏 +6 位作者 王蓼 于志海 徐裕 王良炯 涂灿 邓生德 汪建华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52-257,共6页
目的 :探讨中轴区原发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 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中轴区原发p PNETs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10例中轴区原发p PNET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 目的 :探讨中轴区原发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 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中轴区原发p PNETs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10例中轴区原发p PNET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8~49岁,中位年龄23.6岁。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3例,平扫并增强4例;5例经MRI平扫并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骨内型6例,骨外型4例。发病部位及例数分别为骶椎3例,腰椎2例,颈椎1例,颈椎椎管1例,尾骨1例,右髂骨1例,骶前间隙1例。横断位最小肿瘤最大层面大小1.1 cm×1.2 cm,最大者8.0 cm×9.2 cm,中位大小4.4 cm×5.7 cm,其中6例最大径线&gt;5 cm。其中溶骨性破坏5例,2例伴钙化,混合性1例,2例无骨质破坏。CT以等密度为主,1例密度均匀,余6例密度不均,其中3例可见"浮冰"样改变,增强扫描1例中度强化,余3例明显强化,2例内见多发小血管。MRI在T1WI上5例均为等信号,在T2WI上均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5例均强化明显。2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均未见骨膜反应,5例MRI检查无椎间盘破坏。结论:中轴区原发p PNETs以儿童及青年多见,肿块常较大。骨内型肿块常包绕椎体,并以椎前间隙为主,均伴椎体骨质破坏,溶骨性常见,椎体原发多见,附件原发或受累少见,可累及椎管,以前壁受累常见,可伴多发新生小血管;骨外型以深部软组织间隙常见,少数原发于椎管,多伴椎体骨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不侵及椎间盘,椎间隙不窄。CT可伴"浮冰"征,以骨内型常见。MRI 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以稍长信号为主,增强强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中轴区 CT MRI
下载PDF
中轴区原发骨内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和MRI表现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鹏 陈怡楠 +2 位作者 刘洪超 蒋涛 刘士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探讨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CT扫描,2例经MRI扫描。结果:6例PNET位于骶... 目的:探讨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CT扫描,2例经MRI扫描。结果:6例PNET位于骶椎2例,腰椎1例,颈椎1例,尾骨1例,右髂骨1例。肿瘤最大截面2.0cm×3.8cm^5.0cm×8.5cm。6例均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融骨性破坏5例,成骨性1例。4例部分边界不清,2例边界完全模糊不清。CT以等密度为主,4例密度均不均匀,3例内见点状、片状高密度,呈"浮冰"样改变;2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内见多发小血管及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MRI信号均不均匀,T1WI均为等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均无明显骨膜反应,椎间隙无狭窄,2例行MRI检查椎间盘无明显破坏。结论: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以儿童及青年多见,肿块常较大,包绕椎体,椎体骨质破坏常见,肿瘤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强化明显,其中"浮冰"征有一定提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中轴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