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ietary habits affected the adapt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to the intestinal trac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1
作者 Min Li Jie Yu +3 位作者 Weicheng Li Qiong Wu Jiaqi Sun Zhihong Sun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006-3017,共12页
Recent research on the genome of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isolation sources(intestinal tract niche)recently,but reports on the isolation region are limited.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 Recent research on the genome of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isolation sources(intestinal tract niche)recently,but reports on the isolation region are limited.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ome of B.bifidum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by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Results at the genome level indicated that the GC content of American isola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hinese and Russian isolates.The phylogenetic tree,based on 919 core genes showed that B.bifidum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ion region.Furthermore,functional annot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opy numbers of 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s)involv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polysaccharide from plant and host sources in B.bifidum were high,and 18 CAZy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ros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indicating that B.bifidum had adapted to the human intestinal environment,especially in the groups with diets rich in fiber.Dietary habits we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B.bifidum acros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Additionally,B.bifidum exhibited high diversity,evident in glycoside hydrolases,the CRISPR-Cas system,and prophages.This study provides a genetic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bifid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Comparative genomics Genetic diversity ADAPTATION 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下载PDF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nd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Prevent NAFLD by Regulating FXR Expression and Gut Microbiota 被引量:2
2
作者 Fulin Nian Longyun Wu +3 位作者 Qiaoyun Xia Peiying Tian Chunmei Ding Xiaolan Lu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SCIE 2023年第4期763-776,共14页
Background and aim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trains and NA... Background and aim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trains and NAFLD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nd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could prevent NAFLD,the effects of their actio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possible mechanisms,and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Methods:Mice were fed with high-fat diets(HFD)for 20 weeks,in which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pretreated with quadruple antibiotics and then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bacterial solution or PBS.The expression of the glycolipid metabolism indicators,liver,and intestinal farnesol X receptors(FXR),and intestinal mucosal tight junction proteins were detected.We also analyzed the alterations of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status and the gut microbiota of mice.Results:Both strains were able to attenuate mass gain(p<0.001),insulin resistance(p<0.001),and liver lipid deposition(p<0.001).They also reduced the levels of the pro-inflammatory factors(p<0.05)and the proportion of Th17(p<0.001),while elevating the proportion of Treg(p<0.01).Both strains activated hepatic FXR while suppressing intestinal FXR(p<0.05),and elevating tight junction protein expression(p<0.05).We also perceived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found both strains were able to synergize beneficial microbiota to function.Conclusions:Administration of A.muciniphila or B.bifidum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as protective against HFD-induced NAFLD formation and could be used as alternativ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NAFLD after further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arnesoid X receptor PROBIOTICS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原文传递
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对新疆伊宁学龄儿童肠道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群体遗传差异解析
3
作者 金之烜 王平 +2 位作者 张雪玲 田丰伟 倪永清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487-5504,共18页
【背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专性代谢人体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和宿主肠道黏膜上皮黏蛋白聚糖的肠道共栖益生菌,对生命早期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对其不同人群来源的群体遗传报道较少。... 【背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专性代谢人体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和宿主肠道黏膜上皮黏蛋白聚糖的肠道共栖益生菌,对生命早期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对其不同人群来源的群体遗传报道较少。【目的】探究在有限地域内遗传、饮食相近人群来源的B.bifidum菌株集的遗传结构是否具有族群特异的规律性,为开发个性化的益生菌株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来自新疆伊宁两个族群(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龄儿童队列的肠道两歧双歧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共获得115个菌株,对基于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sequence-PCR,rep-PCR)方法筛选的53株代表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结果】53株代表菌株共分为3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6株源自维吾尔族儿童的菌株有17个ST,而20个ST来自27株哈萨克族儿童的菌株,两个族群来源的菌株之间检测到较少的同源基因重组事件。goeBURST分析显示,来自同一族群的B.bifidum分离株比来自另一族群的菌株更有可能被归入特定的系统发育分支或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结论】不同族群来源的B.bifidum分离株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族族群来源的特异性,需要更大规模的取样证实。为进一步开展体内外实验并筛选针对区域族群的特色优良益生菌株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遗传多样性 克隆复合群 持家基因
原文传递
两歧双歧杆菌B11调控肠道屏障的体外研究
4
作者 贾晓蒙 路江浩 +6 位作者 李思童 李旭阳 贾洪利 梁丛丛 霍文敏 郭润晴 杨玲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5,共5页
文章以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与HT-29细胞相结合,分析了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B11对肠道机械屏障的调控及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拮抗作用,通过对巨噬细胞RAW264.7影响,探讨B11对免疫... 文章以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与HT-29细胞相结合,分析了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B11对肠道机械屏障的调控及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拮抗作用,通过对巨噬细胞RAW264.7影响,探讨B11对免疫屏障的调控。结果表明,两歧双歧杆菌B11可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拮抗ETEC对HT-29的损伤,提高HT-29黏蛋白MUC2和MUC5AC、紧密连接蛋白ZO-2、Claudin-1和Occudin的mRNA相对表达率至3.78、1.75、4.86、4.06和3.29。经过B11菌悬液处理RAW264.7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提升(17.48±2.49)%,吞噬率提升(21.63±9.85)%,促进了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分泌(P<0.05)。可知,两歧双歧杆菌B11能够增强肠道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 肠道屏障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免疫 益生菌
下载PDF
灰枣低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5
作者 孙晓瑞 王维静 +2 位作者 王嵘 张攀攀 石勇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采用超声提取工艺提取灰枣低聚糖,以低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得到灰枣低聚糖超声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10 g/mL,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 采用超声提取工艺提取灰枣低聚糖,以低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得到灰枣低聚糖超声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10 g/mL,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率达到1.38%,且灰枣低聚糖具有促进两歧双歧杆菌生长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枣 低聚糖 超声提取 两歧双歧杆菌
下载PDF
双歧杆菌联合光疗对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徐蕾 田娟 陈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5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联合光疗对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6月江苏省启东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86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随机编号并分为对照组(43例)及观察组(43例)。对...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联合光疗对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6月江苏省启东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86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随机编号并分为对照组(43例)及观察组(43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蓝光治疗法,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免疫功能及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123.12±26.47)μmol/L、间接胆红素(112.36±22.49)μmol/L、直接胆红素(8.56±2.17)μmo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2.514、3.380,P均<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TLymphocytes,CD3+)、辅助T细胞(HelperTCells,CD4+)、CD4+/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CD8+)均高于对照组,且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黄疸患儿采取蓝光照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并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及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蓝光照射 黄疸 血清胆红素 免疫功能 心功能
下载PDF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方案对腹泻患儿的治疗及预后评价
7
作者 曾军 梁燕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0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究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方案在小儿腹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的诊疗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 目的探究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方案在小儿腹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的诊疗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表征恢复时间、症状评分、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及诺如病毒转阴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vs 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轮状病毒、腺病毒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疗法可缓解腹泻患儿临床表征和症状,有利于病毒转阴,安全性高,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蒙脱石散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轮状病毒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保肝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8
作者 李艳芬 史键山 +1 位作者 罗秋娜 孙龙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1期58-61,共4页
目的 分析在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中进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结合保肝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后... 目的 分析在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中进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结合保肝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后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保肝治疗,观察组同时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和保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酵母样真菌(2.84±0.49)CFU/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0,P均<0.05)。观察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保肝治疗,有利于改善肠道内的益生菌环境,降低其炎症反应,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肝硬化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保肝治疗 血清炎性因子 肠道菌群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肠炎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顾东甲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02-504,共3页
目的:探究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分组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应用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体温、大便、呕吐症状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便秘、皮疹、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快速改善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促进患儿睡眠质量改善,利于休养调整,实现早日康复和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散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临床症状 症状改善时间 不良反应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阿奇霉素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对患儿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的影响
10
作者 黄宜舒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01-504,523,共5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阿奇霉素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对患儿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SMPP儿童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基于对...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阿奇霉素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对患儿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SMPP儿童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胃肠道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常规指标、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l)、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气促、肺部啰音、发热及咳嗽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CRP、PCT、sFlt-l、PL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阿奇霉素治疗儿童SMPP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轻机体炎症,减少胃肠道反应,利于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阿奇霉素 重症肺炎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
11
作者 肖二明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0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NEC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NEC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各5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肠道菌落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球菌总数、杆菌总数均上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al-3水平均下降,血清IGF-1水平均上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NEC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和肠道菌群,调节血清Gal-3、IGF-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半乳糖凝集素-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Nisin对Lactobacillu acidophilus La-5和Bifidobacte ium bifidum Bb-12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正钧 周诚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在MRS平板上,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Nisin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b-12生长的抑制作用。当Nisin浓度≥50ug/ml时,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在MRS平板上,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Nisin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b-12生长的抑制作用。当Nisin浓度≥50ug/ml时,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b-12则几乎不生长,即使Nisin的浓度仅为25ug/ml;当L.acidophilus la-5和B.bifidum Bb-12单独或两者共同在37℃发酵10%(w/w)还原脱脂奶时,脱脂奶中添加的50ug/ml Nisin对B.bifidum Bb-12表现出杀菌作用,而对L.acidophilus La-5则为抑菌作用。当延长培养时间后,L.acidophilus La-5的存在可以降低Nisin对B.bifidum Bb-12的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IN LactobacillusAcidophilusLa-5 B.bifidumBb-12 抑菌作用 杀菌作用 细菌素 乳酸菌 食品防腐剂
下载PDF
两歧双歧杆菌CCFM1167通过提升肠道中乙酸水平以抑制炎症从而缓解便秘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亦汉 王琳琳 +3 位作者 赵建新 张灏 王刚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41,共7页
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量研究证明补充特定益生菌可以缓解便秘。因此该研究选取3株不同来源的双歧杆菌,研究其对便秘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缓解途径。使用双歧杆菌干预小鼠4周,期间用盐酸... 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量研究证明补充特定益生菌可以缓解便秘。因此该研究选取3株不同来源的双歧杆菌,研究其对便秘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缓解途径。使用双歧杆菌干预小鼠4周,期间用盐酸洛哌丁胺处理3周构建便秘小鼠模型,通过对小鼠便秘相关指标的检测,确定两歧双歧杆菌CCFM1167对便秘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对小鼠便秘相关胃肠调节肽、炎症相关指标和短链脂肪酸进行检测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歧双歧杆菌CCFM1167提升便秘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乙酸的含量,上调小鼠白细胞介素10及调节性T细胞含量,减轻肠道炎症。推测CCFM1167通过提高便秘小鼠肠道内乙酸的含量,缓解小鼠由洛哌丁胺导致的炎症,提高粪便含水量进而缓解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两歧双歧杆菌 短链脂肪酸 炎症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增强小鼠先天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瑜 田晓英 +6 位作者 崔庆宇 张喆 公丕民 林凯 易华西 刘同杰 张兰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35-341,共7页
本文以8株潜在功能菌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干预RAW264.7鼠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并检测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变化,将筛选出的潜在益生菌进一步干预BALB/c小鼠,探究其在体内的免疫调节功效。结果表... 本文以8株潜在功能菌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干预RAW264.7鼠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并检测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变化,将筛选出的潜在益生菌进一步干预BALB/c小鼠,探究其在体内的免疫调节功效。结果表明,在细胞实验中,不同菌株干预均能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P<0.05),而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和鼠李糖乳酪杆菌FN518能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P<0.05),且综合来看,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在体外表现效果最优,进一步开展体内研究。摄入两歧双歧杆菌FL-228.1能促进小鼠胸腺发育并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脾脏中NK细胞活性,血清IgG含量,脾淋巴细胞转化和抗菌肽相关基因Cryptdin-4和CRAMP的表达(P<0.05),但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IL-12和IFN-γ以及抗菌肽相关基因RegIII-γ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细胞因子表达以及免疫分子抗菌肽相关mRNA水平来提高先天免疫功能并对免疫系统具有较全面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 先天免疫 巨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抗菌肽
下载PDF
两歧双歧杆菌调控肠道生物屏障改善抗生素引起的肠动力及结构损伤
15
作者 余强庆 唐楠 +5 位作者 王嘉良 梅春霞 王琳琳 王刚 张灏 赵建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1-28,共8页
口服抗生素会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该研究检测了不同抗菌谱抗生素对小鼠肠动力、肠道结构以及肠神经的影响,然后评估了不同来源两歧双歧杆菌对广谱抗生素造成的小鼠肠道结构、功能及肠神经损伤的修复潜力。在第一项研究中,应用抑... 口服抗生素会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该研究检测了不同抗菌谱抗生素对小鼠肠动力、肠道结构以及肠神经的影响,然后评估了不同来源两歧双歧杆菌对广谱抗生素造成的小鼠肠道结构、功能及肠神经损伤的修复潜力。在第一项研究中,应用抑制G+细菌的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抑制G-细菌的抗生素(庆大霉素)以及广谱抗生素处理小鼠21 d,对小鼠小肠长度、结肠长度、盲肠重量、小肠推进率、整个肠道转运时间以及结肠肠神经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抑制G-细菌的抗生素对肠道结构,功能和肠神经系统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余2组。在第二项研究中,针对广谱抗生素处理组,应用3株两歧双歧杆菌对其干预7 d,检测两歧双歧杆菌对小鼠肠动力、肠道结构和神经系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两歧双歧杆菌45M3可通过调节肠道生物屏障修复由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综上所述,不同抗菌谱抗生素对小鼠肠道结构、肠动力及肠神经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抑制G-细菌的抗生素影响最大,而两歧双歧杆菌45M3具有修复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肠道结构和功能损伤的潜力。该研究为服用抗生素后补充益生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开发提升国民健康的新型功能食品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 抗生素 肠道结构 生物屏障
下载PDF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干扰素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炎性因子、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宁启国 陈娜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对患儿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商洛市山阳县中医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84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对患儿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商洛市山阳县中医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84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观察者则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炎性因子IFN-γ、IL-6、IL-10和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血清IgM、IgG、IgA、CD4+/CD8+)含量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较好疗效,可减轻炎性反应,增强患儿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干扰素 双歧杆菌 肠道菌群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双歧三联活杆菌联合甲硝唑及阿莫西林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细珍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期178-181,共4页
目的 研究双歧三联活杆菌联合甲硝唑及阿莫西林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接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开展研究,随机(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甲硝唑及阿莫... 目的 研究双歧三联活杆菌联合甲硝唑及阿莫西林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接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开展研究,随机(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甲硝唑及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三联活杆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慢性牙周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4周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LI、PD、BOP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PLI、PD、BO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杆菌联合甲硝唑及阿莫西林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牙周情况,缓解炎症,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双歧三联活杆菌 甲硝唑 阿莫西林 疗效 机制
下载PDF
常见中草药对两种肠道有益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5
18
作者 李平兰 时向东 +3 位作者 吕燕妮 江志杰 沈清武 马长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3-36,共4页
为了解中草药对机体肠道有益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探讨中草药的使用前景。选取清热解毒类的板蓝根、柴胡、连翘 ,泻下类的厚朴、大黄、芒硝 ,补益类的枸杞子、地黄、五味子共 9种常见中草药制成浸提液 ,添加于有... 为了解中草药对机体肠道有益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探讨中草药的使用前景。选取清热解毒类的板蓝根、柴胡、连翘 ,泻下类的厚朴、大黄、芒硝 ,补益类的枸杞子、地黄、五味子共 9种常见中草药制成浸提液 ,添加于有益菌体的外生长培养基中 ,采用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活菌计数。结果显示清热解毒类中药在 3种试验浓度下对两歧双歧杆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对嗜酸乳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P <0 .0 5 ) ,但不同浓度下抑制作用不同 ;泻下类中药均强烈抑制 2类有益菌的生长 (P <0 .0 1或P <0 .0 5 ) ,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而补益类中药对 2种试验菌均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 (其中对双歧杆菌P <0 .0 5 ) ,且随着浓度增加 ,促进效果增强。因此认为 :在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肠道有益菌 体外生长 影响因素 两歧双歧杆菌 嗜酸乳杆菌
下载PDF
一株携带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7
19
作者 马永平 钟贞 +2 位作者 易发平 宋方洲 邱宗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2-134,137,共4页
目的 :分离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方法 :用自制的改良型Blb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 ,从人新鲜粪便分离双歧杆菌 ,对初步质粒检测阳性的单菌落通过糖发酵试验、(G +C)mol%测定和 16SrDNA序列分析 ,进行菌株鉴定。结果 :筛选到一株携带... 目的 :分离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方法 :用自制的改良型Blb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 ,从人新鲜粪便分离双歧杆菌 ,对初步质粒检测阳性的单菌落通过糖发酵试验、(G +C)mol%测定和 16SrDNA序列分析 ,进行菌株鉴定。结果 :筛选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 ,编号B2 0 0 30 4 ,在 1 0 %琼脂糖凝胶上 ,测得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2 2kb。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糖发酵试验等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证明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bifidum ) ;HPLC法测得其 (G +C)mol%为 5 5 6 ,16S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结论 :分离得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新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 两歧双歧杆菌 分离 鉴定 16S RDNA 菌株
下载PDF
低聚木糖对两歧双歧杆菌的增殖 被引量:35
20
作者 徐勇 余世袁 +1 位作者 勇强 姚春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酶解低聚木糖为碳源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增殖两歧双歧杆菌。研究表明 ,低聚木糖可有效增殖两歧双歧杆菌 ,两歧双歧杆菌对该糖的转化率与对葡萄糖的相近。将低聚木糖在浓度为 5 .0~ 1 0 g/L的范围内增加其初始浓度 ,可提高双歧杆菌的... 以酶解低聚木糖为碳源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增殖两歧双歧杆菌。研究表明 ,低聚木糖可有效增殖两歧双歧杆菌 ,两歧双歧杆菌对该糖的转化率与对葡萄糖的相近。将低聚木糖在浓度为 5 .0~ 1 0 g/L的范围内增加其初始浓度 ,可提高双歧杆菌的菌体浓度和增殖速率。低聚木糖对两歧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双株混合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单株培养 ,其功能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木糖 两歧双歧杆菌 酶水解 厌氧培养 自然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