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832例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16例心跳骤停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美英 张晓峰 +2 位作者 沈耀峰 周波 朱宏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心跳骤停的原因及救治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安全性。方法查询2002年7月-2005年6月根据Access软件自编的麻醉登记(前组资料)及2006年8月-2008年12月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后组资料),共...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心跳骤停的原因及救治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安全性。方法查询2002年7月-2005年6月根据Access软件自编的麻醉登记(前组资料)及2006年8月-2008年12月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后组资料),共获取胸外科手术病例12832例,分析围麻醉期心脏骤停的原因、救治经过及预后。结果共发生围麻醉期心跳骤停16例,发生率为0.12%,其中前组的心跳骤停发生率为0.11%(6/5301),后组为0.13%(10/7531)。单纯手术操作刺激所致心跳骤停12例(75%),均即刻心脏复苏,对麻醉恢复无影响;4例(25%)复苏困难者心跳骤停原因各异,其中心脏嵌顿1例,术中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伴手术刺激2例,可疑肺栓塞1例,心脏停搏的时间分别为40、10、7及39min,经开胸解除病因、持续心脏按压、电复律、体外循环等综合措施抢救成功,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为100%。后组死亡1例,余病例均康复出院。结论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0.12%,有创动脉压监测在心电干扰时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跳骤停,中心静脉通路为心脏骤停救治中最为快捷、有效的给药途径,持续心脏按压维持脑灌注是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跳骤停 麻醉 胸外科手术 心肺脑复苏
下载PDF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宋志芳 郭晓红 +10 位作者 潘祝平 王树云 顾茵 朱赟琳 谢伟 殷娜 谢伟霖 张悦 单慧敏 陈列彬 李文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 评价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抢救步骤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行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 (4 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40~ 85岁 ,平均 70 .0± 1... 目的 评价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抢救步骤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行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 (4 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40~ 85岁 ,平均 70 .0± 11.6岁 ) ,按照CPC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ABC先后顺序不同 ,将患者分为C、CAB、AB、ABC组。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 <5min、5~ 10min、>10min组。统计各组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 (% ) ,χ2 检验统计各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性。结果 C组 (32例次 ,11例 )中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1)。CAB组 (2 4例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等 ,C -AB <5min组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 >5min组 (P <0 .0 5~ 0 .0 1)。AB组 (3例 )与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 33.3%~ 10 0 % ,显著高于CAB组 (P <0 .0 1)。结论 CAB是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A(airway) B(breath) C(circulation) 人工气道 通气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加护心通用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荣廷 宋慧玲 +3 位作者 倪一虹 隋文娟 胡俊霞 何旭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心肺复苏后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对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6 9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患者 ,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 35例和对照组34例 ,两组均按“2 0 0 0年国际心肺复...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心肺复苏后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对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6 9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患者 ,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 35例和对照组34例 ,两组均按“2 0 0 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积极心肺复苏 ,常规使用抢救措施和急救药物 ;中西医结合组在上述救治基础上 ,在心搏恢复后即刻或延续生命支持阶段早期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和护心通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3~ 7d。结果 :1两组≤ 5 min开始心肺复苏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最高 ,6~ 10 min次之 ;中西医结合组各时间段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 ;11~ 15 min对照组无复苏成功者。 2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中 ,中西医结合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 6 3% (2 2 / 35例 ) ,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 (11/ 34例 ) ,P <0 .0 1。3心律、平均动脉压、最大氧耗指数、心肌酶谱、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等项指标达稳定 (或 )平衡时间 ,中西医结合组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P<0 .0 5 )。结论 :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和护心通注射液 ,有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中西医结合治疗 成功率
下载PDF
中西药联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许荣廷 宋慧玲 +5 位作者 何旭东 胡俊霞 隋文娟 李丽 王芦敏 赵志伦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91-794,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随机将69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脏复律的患者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和急救药物均按常规应用。试验组在心脏复律后即刻或进一步在生命支持阶段早期联合应...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随机将69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脏复律的患者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和急救药物均按常规应用。试验组在心脏复律后即刻或进一步在生命支持阶段早期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磷酸肌酸针剂静脉滴注,1次/d,一般应用3~7d。结果:①两组病例≤5min开始心肺复苏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最高,6~10min次之,虽11~15min仍有可能复苏成功,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中,试验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62.9%vs32.4%,P<0.01);③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时间段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间心率/节律、mBp、O2max、心肌酶谱、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WBC与N%等项指标达到稳定/或者平衡的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即刻或者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和磷酸肌酸针剂,确有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磷酸肌酸 心肺脑复苏 成功率
下载PDF
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联用生脉注射液用于心肺脑复苏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芮庆林 奚肇庆 《中国中医急症》 2009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心复苏后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对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将68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心复苏后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对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将68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持续性心脏按压复苏,常规使用抢救措施和急救药物,中西医组在心搏恢复后即刻或延续生命支持阶段早期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5~7d。结果两组≤5min开始心肺复苏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最高,6~10min次之;中西医组各时间段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11~15min对照组无复苏成功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中,中西医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62.50%(20/32),明显高于对照组之38.89%(14/36);心率、平均动脉压、最大氧耗指数、心肌酶谱、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等项指标达稳定或平衡时间中西医组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持续性心脏按压复苏和在后续生命支持阶段及早应用生脉注射液对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中西医结合治疗 生脉注射液
下载PDF
2013急诊医学回顾与展望:心肺脑复苏 被引量:11
6
作者 孟庆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介绍了对心肺脑复苏的新认识,主要内容有死亡与假死现象、过缓停搏综合征、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争议、徒手与胸外按压装置的应用、复苏生存链与地域关系、除颤电流波形的认识、围心脏停搏综合征与预调现象等,这对心肺复苏技术的认识... 本文介绍了对心肺脑复苏的新认识,主要内容有死亡与假死现象、过缓停搏综合征、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争议、徒手与胸外按压装置的应用、复苏生存链与地域关系、除颤电流波形的认识、围心脏停搏综合征与预调现象等,这对心肺复苏技术的认识和临床实践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 死亡 假死 过缓停搏综合征 人工呼吸 围心脏停搏综合征
下载PDF
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协辉 吴贤仁 +1 位作者 黄林喜 杨敏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研究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年龄、性别及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探讨。方法:9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心肺脑复苏成功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0.3a±12.5a);B组为心... 目的:研究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年龄、性别及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探讨。方法:9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心肺脑复苏成功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0.3a±12.5a);B组为心肺复苏最终不能成功者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68.4a±8.8a)。结果:2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别为2.4±1.6分钟和6.4±3.2分钟;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分别为4.0±1.2分钟和7.5±3.0分钟;2组比较有差异(P<0.01),与年龄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成功关键。同时重点处理脑复苏,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肾上腺素 电除颤 高压氧疗
下载PDF
在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3
8
作者 董晨明 李侠 张京梅 《伤残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急诊室抢救或院内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一组: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在常规复苏基础上给予纳洛酮 2.0mg+NS 20ml静推,且可在间隔半小...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急诊室抢救或院内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一组: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在常规复苏基础上给予纳洛酮 2.0mg+NS 20ml静推,且可在间隔半小时后重复使用;常规复苏组则行常规心肺脑复苏.结果: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组(其二组的复苏成功率依次为42.9%、14.3%、P<0.05).结论:在常规复苏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焦 纳洛酮 心肺脑复苏
下载PDF
心肺脑复苏的急救配合与护理 被引量:3
9
作者 金芳 吴霞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1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准确判断出病人呼吸心跳骤停,并尽快地配合医生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对本组1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气道开放... 目的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准确判断出病人呼吸心跳骤停,并尽快地配合医生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对本组1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复苏药物的应用、头部及体表大血管行经处冰敷等复苏处理。结果18例中,心肺复苏成功12例,6例无效。结论护士必须熟练掌握CPCR操作技术,密切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迅速与医生配合,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急救 配合 护理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立山 吴嘉荔 +3 位作者 陈伟 李文峰 陈中伟 曹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1,共5页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8天进行脑功能分级(CP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天数、总花费及病死率,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CPC、Glasgow评分、SOFA评分、呼吸机使用总天数及总花费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从病例中剔除,最终实验组37例,对照组4JD例。实验组存活病例在治疗后第3、7、14、28天CPC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Glasgow评分实验组分别在治疗后第14、28天时较对照组高(P〈0.05)。SOFA评分实验组在治疗后第3、7、14天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7、14、28天呼吸机使用天数、住院总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在第3、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8天,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脑复苏 参附注射液
原文传递
有效人工通气时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邓春发 丁祥武 孟宪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72-773,共2页
目的 评价有效人工通气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6 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心搏骤停至成功气管插管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 ,分三组 ,即 <5min组、 5~ 10min组、 >10min组。比较每组... 目的 评价有效人工通气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6 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心搏骤停至成功气管插管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 ,分三组 ,即 <5min组、 5~ 10min组、 >10min组。比较每组中各期的复苏成功率。结果  <5min组分别与 5~ 10min组和 >10min组比较 ,三期复苏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 0 0 1) ,而 5~ 10min和 >10min组三期间的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是心搏骤停CPCR成功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通气 复苏成功率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时机 cpcr 气管插管 间隔时间 收集 组分
原文传递
早期应用高压氧进行脑复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树义 孟祥恩 +5 位作者 李铭鑫 张禹 吕艳 杨晨 张良 刘文成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 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临床脑复苏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将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分成早期HBO治疗组(发病l周内)和晚期HBO治疗组(发病1周后),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2...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 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临床脑复苏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将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分成早期HBO治疗组(发病l周内)和晚期HBO治疗组(发病1周后),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2组的HBO治疗压力、疗程均相同,但HBO治疗的介入时间不同.评定标准采用“2001年中国重新修订的PVS诊断和疗效评分标准(南京标准)”,在HBO治疗前和发病后的第6个月进行意识状态评定.结果 早期HBO治疗组18人,清醒、恢复正常生活4人(有效),清醒、轻残但可自理生活5人(有效),最低意识状态2人(无效),植物状态生存7人(无效),有效率50.0%:晚期HBO治疗组53人,清醒、恢复正常生活9人(有效),清醒、轻残但可自理生活15人(有效),最低意识状态4人(无效),植物状态生存25人(无效),有效率为45.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有效率与国内外报道的脑复苏成功率(2%~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时的HBO治疗可改善部分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保护残存神经细胞,提高智能水平,但早期、超早期HBO治疗不能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高压氧 脑复苏
原文传递
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毛成洁 刘励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低温治疗用于临床已有很长历史。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和表面降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大规模低温临床试验成为可能。研究发现,亚低温(28—35℃)对心、脑等重要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多采用32—35℃亚低... 低温治疗用于临床已有很长历史。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和表面降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大规模低温临床试验成为可能。研究发现,亚低温(28—35℃)对心、脑等重要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用于心肺脑复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心肺脑复苏术 心脏停搏 脑水肿
原文传递
吸气峰压、平台压对机械通气下呼吸窘迫鉴别的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岳茂奎 张福森 王薇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峰压和平台压对呼吸窘迫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60例机械通气下出现呼吸窘迫的患者进行分析,记录吸气峰压(PAP)和平台压(Pplateau)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吸气峰压升高组系统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峰压和平台压对呼吸窘迫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60例机械通气下出现呼吸窘迫的患者进行分析,记录吸气峰压(PAP)和平台压(Pplateau)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吸气峰压升高组系统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并对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窘迫时,吸气峰压可出现增加,减少,和不变,峰压增加包括平台压增加(包括肺水肿、肺不张、气胸等)和不变(气道痉挛、分泌物增多和误吸等),吸气峰压的增加主要见于Raw增加(平台压不变)和Cst的下降(平台压增加),吸气峰压的减少见于通气环路漏气和过度通气,而吸气峰压不变见于肺栓塞和贫血。结论吸气峰压和平台压的变化,对机械通气下的呼吸窘迫的病因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急性心肌梗死 机械通气 峰压 平台压
原文传递
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医护配合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茹 蓝荣英 陈岚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 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准确作出病人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并配合医生分秒必争地实施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 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用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 目的 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准确作出病人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并配合医生分秒必争地实施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 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用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复苏药物治疗、用冰敷头部及体表大血管行经处等复苏处理。结果143例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有35例在1min内进行CPCR,存活32例,占91.43%;有4例在8~10min进行CPCR,存活0例。结论 护士必须密切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快速、敏捷、争分夺秒地与医生紧密配合,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才能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使病人的死亡率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急救 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