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China
1
作者 Hui Yan Jun Xiao +1 位作者 Ting Liu Yujie Li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733-740,共8页
Groundwate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many aspects of ecosystem services,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Shaanxi Provence,China,-an area covered by loess deposits and short of water resources.We studied the sol... Groundwate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many aspects of ecosystem services,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Shaanxi Provence,China,-an area covered by loess deposits and short of water resources.We studied the solute geochemistry and water quality of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loess deposits ar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H of groundwaters was 8.03±0.36(1 SD)with large ranges(324-83,379 mg/L)of the 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The cations and anions followed the order of Na^+>Ca^2+>Mg^2+>K^+>SiO2 and HCO3>Cl^->SO4^2->F^->NO3^-.Most groundwater samples show the HCO3^--Na^+-Ca^2+water type and a small number of samples the Na^+-Cl^-type.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s showed that 40%of the groundwater has good water quality,42%moderate water quality,and 18%(the upper reaches of Wuding River and Wei River)poor water quality with very high salinity.About 40%of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due to the high TDS,fluoride,sulfide,and chloride.Gibbs plot and stoichiometry analysis showed that carbonate weathering is the main source of groundwater chemistry in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while evaporite dissolution dominate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ence.The loess weathering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dissolved solutes of groundwater in the Loess Plateau.The ion-exchange between Mg^2+and Ca^2+in groundwater and Na^+in clay minerals and the deposi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increased Na^+but decreased the Ca^2+in groundwater.Our research result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affect the solutes chemistry of groundwater in the loess area and provide essential data to the global groundwater data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Hydrochemical process Groundwater quality central and northern shaanxi
下载PDF
陕北中部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水稻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
2
作者 赵满兴 张霞 +2 位作者 杨帆 马卓 马文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为了探讨陕北中部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水稻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以陕北南泥湾水稻种植基地不同种植年限(3、30、78 a)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35 d培养试验与矿化动态模型研究方法,解析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陕北中部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水稻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以陕北南泥湾水稻种植基地不同种植年限(3、30、78 a)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35 d培养试验与矿化动态模型研究方法,解析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表现为78 a水稻田>30 a水稻田>3 a水稻田>玉米田。土壤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C 0)和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值(C 0/SOC)均表现为30℃处理>20℃处理>10℃处理。水稻田矿化累积量均表现为10℃处理(2015.14 mg·kg^(-1))显著低于20℃(2799.20 mg·kg^(-1))和30℃处理(3078.47 mg·kg^(-1))(P<0.05),但20℃与30℃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玉米田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培养温度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0~20 cm土层累积矿化量是20~40 cm土层的1.18倍。供试土壤在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的温度系数(Q 10)值(1.38)均高于从20℃升高到30℃时的Q 10值(1.14),土层间的Q 10值大小关系为0~20 cm>20~40 cm。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C 0与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 0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未能达到显著水平。C 0/SOC随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能力随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种植年限 有机碳矿化 温度 陕北中部
下载PDF
关中西部中深层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开发建议
3
作者 贾志刚 刘军 王峰 《陕西煤炭》 2024年第4期74-78,共5页
为促进关中西部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分析地热资源分布及热储类型,结合地热地质条件提出开发建议。分析认为,关中西部热储类型主要包括孔隙型层状热储、岩溶型层状热储和裂隙型带状热储3种类型;扶风县赋存岩溶型层状热储,地热地质... 为促进关中西部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分析地热资源分布及热储类型,结合地热地质条件提出开发建议。分析认为,关中西部热储类型主要包括孔隙型层状热储、岩溶型层状热储和裂隙型带状热储3种类型;扶风县赋存岩溶型层状热储,地热地质条件好,适合进行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渭滨区、眉县赋存有孔隙型层状热储和裂隙型带状热储,地热地质条件较好,适合进行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岐山县、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区赋存孔隙型层状热储,地热地质条件中等,可根据地热地质条件选用水热型与换热型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陇县、千阳县赋存孔隙型层状热储,但地热资源较差,适合开展换热型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西部 地热资源 赋存特征 地热地质条件 开发建议
下载PDF
关中盆地西部眉县城区地热水赋存特征
4
作者 王伟 申小龙 +2 位作者 刘军 贾志刚 宋一民 《陕西煤炭》 2024年第4期49-54,共6页
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和实现新时代下“双碳”目标方面意义重大。眉县城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开发潜力较大,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从眉县城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热储层、地温场、... 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和实现新时代下“双碳”目标方面意义重大。眉县城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开发潜力较大,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从眉县城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热储层、地温场、水流场及水化学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其地热水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眉县城区热储层兼顾传导和对流的“二元聚热”特征,地热水属于中低温孔隙-裂隙复合地热系统,大地热流是地热水形成的“源”,区域深大断裂和次级断裂是地下热水补给和上涌的通道,同时接受地表水补给。热储层为蓝田-灞河组孔隙型砂岩热储和宽坪群裂隙型基岩热储及宽坪群基岩断裂带热储,热储层之间存在渗流和对流作用,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区内较厚的第四系是良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眉县城区 热储层 地热地质 地温场 赋存特征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探索——基于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史料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曦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孕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因。党在中央苏区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山-林-水-田”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森林培育是农业的基本要素的论断,带领根据地军民兴修水利...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孕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因。党在中央苏区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山-林-水-田”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森林培育是农业的基本要素的论断,带领根据地军民兴修水利、广植树木。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提出森林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并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知,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只能遵循必然的规律。党的早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基因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经济、环境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陕甘宁边区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如何立足: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的生存策略和危机处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尚子翔 李志松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3-33,共11页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想当然地把中共中央落脚陕北作为圆满完成了战略转移,实现转危为安的标志。实际上,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仍然面临着重重危机。敌人军事上的围追堵截、党内路线分歧造成的分裂以及陕北恶劣的社会环境给中共中央带来了结...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想当然地把中共中央落脚陕北作为圆满完成了战略转移,实现转危为安的标志。实际上,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仍然面临着重重危机。敌人军事上的围追堵截、党内路线分歧造成的分裂以及陕北恶劣的社会环境给中共中央带来了结构性的压力和挑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走出了一条最大限度寻求团结合作、不断将群众路线具体化的生存道路。这样的成就是中共自身建设走向成熟,确立了道义威信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 落脚陕北 生存策略 危机处理
下载PDF
试论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对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决策重大问题的影响
7
作者 王新生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3-90,52,共9页
川陕根据地建立后,随着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其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视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川陕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力量,数次打算派政治、军事人员到川陕根据地去。在中央苏区即... 川陕根据地建立后,随着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其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视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川陕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力量,数次打算派政治、军事人员到川陕根据地去。在中央苏区即将丢失的情况下,共产国际甚至准备以川陕根据地为中心,发展中国西北的革命运动。从第五次反“围剿”到酝酿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再到中央红军战略进军方向的确定、调整及创建新根据地的决策,及至中央红军准备渡江入川,川陕根据地成为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决策有关重大问题的重要考量因素。由此可见,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发生了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根据地 共产国际 中共中央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的医院管理制度——以延安中央医院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刘曦月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0-44,64,共6页
延安中央医院是抗战时期一所由中共中央领导的综合医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边区卫生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医院逐步建立的管理制度特点鲜明,在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分别... 延安中央医院是抗战时期一所由中共中央领导的综合医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边区卫生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医院逐步建立的管理制度特点鲜明,在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分别呈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和科学导向、规范化特征的独特意蕴,在陕甘宁边区具有代表性,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抗战时期恶劣复杂的环境下坚持发展并努力走向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延安中央医院 医院管理制度
下载PDF
关中农田土壤剖面的主要物理性状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祝飞华 王益权 +2 位作者 胡卫光 张润霞 冉艳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150,共6页
为了探明现代长期集约化生产和耕作管理模式下土壤物理状态的变化特征,对关中地区农田0-60cm剖面范围内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土壤剖面容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层0-10 cm土壤容重最小,为1.34 g·cm-3... 为了探明现代长期集约化生产和耕作管理模式下土壤物理状态的变化特征,对关中地区农田0-60cm剖面范围内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土壤剖面容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层0-10 cm土壤容重最小,为1.34 g·cm-3,20-40 cm土层容重高达1.67 g·cm-3,达到了制约根系延伸的极限容重;(2)土壤紧实度随着剖面深度增加逐渐增大,0-15 cm、15-25 cm、25-45 cm土层范围内的平均值分别为482kPa、1 647 kPa、2 268 kPa;(3)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0-10 cm土层的饱和导水率最高,平均为0.968 mm·min-1,且各土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只有0-10 cm土层土壤结构性较好,而10 cm以下土壤的物理状态具有明显的退化趋势,制约着作物根系的延伸、气体交换和水分的入渗,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 紧实度 饱和导水率 关中 农田土壤
下载PDF
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罗慧 刘勇 +3 位作者 冯桂力 王仲文 马启明 吴林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6-826,共11页
利用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从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强雷电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外围的低层偏东气流到达陕西中部,增强了低层的水... 利用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从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强雷电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外围的低层偏东气流到达陕西中部,增强了低层的水汽和能量,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期是产生高密度大强度雷电的主要时段,雷电主要发生在TBB≤-60℃的云区;产生强雷电的雷达回波强度达到50~60 dBz,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为60~70 kg/m^2,云顶高度达到或超过15~17 km;雷电的产生主要与对流云低层辐合区水汽通量的大小有关:低层辐合区水汽通量比较小时,有利于雷电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中部 超强雷暴天气 中-α尺度对流云团
下载PDF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蒋碧 李明 +2 位作者 吴喜慧 佟小刚 吴发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8-185,共8页
作物秸秆的焚烧或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9种不同秸秆还田组合模式的能值效益。结果表明,(1)各处理模式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 作物秸秆的焚烧或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9种不同秸秆还田组合模式的能值效益。结果表明,(1)各处理模式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比重最大,其中化肥能值投入比重最高。(2)能值产出方面,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产出水平最高,达到7.60×1015sej/(hm2.a)。(3)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最高、环境负载率最低、能值反馈率最大、产投比最大,分别为2.52、1.13、75.90%和1.39。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是该区域种植业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产模式 能值分析 关中平原
下载PDF
干旱对关中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旭 郝明德 +1 位作者 许晶晶 朱亚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9-163,169,共6页
以陕西关中地区7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抗旱性逐步增强,干旱胁迫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五指麦、碧蚂1号比适宜水分条件下分别减产18.2... 以陕西关中地区7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抗旱性逐步增强,干旱胁迫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五指麦、碧蚂1号比适宜水分条件下分别减产18.2%、38.3%,而90年代后品种小偃22仅减产2.3%。不同品种小麦收获前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受干旱影响均有所下降,但旗叶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增加趋势,碧蚂1号、小偃22号花后各阶段旗叶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5%、18%,旗叶胞间CO2浓度则提高了9%、8%,说明干旱胁迫下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非是由气孔导度降低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品种更替 干旱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陕西杨凌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文佳 冯浩 宋献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37,共11页
基于DSSAT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降水年型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灌水对产量、WUE以及土壤蒸发量等的影响,从而确定关键灌水期;并在综合考虑产量、WUE、总灌水量、灌水次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降水年型下... 基于DSSAT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降水年型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灌水对产量、WUE以及土壤蒸发量等的影响,从而确定关键灌水期;并在综合考虑产量、WUE、总灌水量、灌水次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最优灌溉制度。结果表明:(1)冬小麦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四水中以返青水最为关键,其次为拔节水,最后为越冬水和灌浆水;当不灌返青水时,冬小麦产量和蒸腾量显著降低,土壤蒸发量显著升高;(2)不同降水年型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产量、WUE、作物蒸腾量等表现为丰水年略大于平水年,二者显著大于枯水年;而灌水边际效益表现为平水年>枯水年>丰水年;(3)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的冬小麦最优灌溉制度分别为枯水年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75mm和50mm,平水年返青期灌水75mm,丰水年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模型 节水灌溉 冬小麦 关中地区
下载PDF
陕西关中城镇集聚-碎化指数测度及其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夏显力 赵凯 马健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33-36,共4页
在简要总结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城镇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集聚-碎化指数对陕西关中城镇集聚-碎化的状况进行了测定。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关中城镇集聚与碎化均在同时进行,但主要以集聚为主,碎化过程是在以核心城市为主的大都... 在简要总结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城镇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集聚-碎化指数对陕西关中城镇集聚-碎化的状况进行了测定。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关中城镇集聚与碎化均在同时进行,但主要以集聚为主,碎化过程是在以核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向外围扩散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被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关中 城镇 集聚 年化
下载PDF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更替中性状演变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小燕 宋哲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5-302,共8页
以关中地区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推广种植的主要代表性品种及品系为材料,对其分蘖动态、生育期、株高因素、穗部性状、产量、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及冬春性等20个性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 以关中地区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推广种植的主要代表性品种及品系为材料,对其分蘖动态、生育期、株高因素、穗部性状、产量、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及冬春性等20个性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小麦品种性状演变的趋势是:冬、春季分蘖变化不大,冬季分蘖趋向略增;春季分蘖趋向略减;成穗数趋向降低。拨节、抽穗和开花期有趋早倾向,而成熟期和总生育天数无明显变化。株高降低极明显(137.7→85.2cm),九十年代比四十年代降低了38.1%;穗下节间长度呈显著缩短趋势(39.2→27.9cm)。穗长明显增长(7.5→9.3cm);每穗小穗数趋向增多(16.7→18.3个);穗粒数增加较为明显(27.4→31.2个),九十年代比四十年代增加了13.9%;千粒重徘徊在35→40g之间。产量呈极显著提高趋势(224.0→298.1g/m ̄2),九十年代比四十年代提高了33.1%;经济系数明显提高11.8个百分点(29.3→41.1%),九十年代比四十年代提高了40.3%;生物学产量呈下降趋势(1530.0→1460.1g/m ̄2)。播种到生长锥伸长的无数缩短(60.0→55.0d);伸长到二棱末的天数呈极显著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关中地区 性状 演替
下载PDF
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a来初夏旱涝事件初步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尹红 郭品文 +2 位作者 刘洪滨 邵雪梅 Hans Linderholm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6,共6页
基于华山树轮宽度差值年表重建的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 a来的初夏干燥指数序列,对该地区初夏极端旱涝事件及其连续旱涝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区域干燥指数与Palmer指数在变化上极为相似,可用于反映该地区的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该... 基于华山树轮宽度差值年表重建的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 a来的初夏干燥指数序列,对该地区初夏极端旱涝事件及其连续旱涝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区域干燥指数与Palmer指数在变化上极为相似,可用于反映该地区的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近500 a来初夏共发生18次极端干旱事件和11次极端洪涝事件,除公元1521年与历史文献记录的旱涝事件相反,公元1513年、1574年、1675年和1945年未发现历史记录外,其余年份均能找到相应记录;近500 a来初夏存在9个显著的连续偏旱期和10个显著的连续偏涝期,并以16和19世纪发生的连续旱涝事件最为频繁,而17和18世纪发生的旱涝事件相对较少,20世纪发生的干旱事件明显多于洪涝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涝事件 干燥指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姚远 柏一林 徐怀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定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为《西北大学学报》的前身,并认为由西北大学前身陕西课吏馆和陕西法政学堂先后主办的《秦中官报》(1903-04创刊)为《学丛》的诞生作了准备。结论认为《学丛》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创刊... 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定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为《西北大学学报》的前身,并认为由西北大学前身陕西课吏馆和陕西法政学堂先后主办的《秦中官报》(1903-04创刊)为《学丛》的诞生作了准备。结论认为《学丛》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创刊最早的学报之一,仅次于东吴大学1906年创刊的《学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中官报》 《学丛》 《学桴》 西北大学 东吴大学 中国大学学报
下载PDF
关中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凤葵 商鸿生 +1 位作者 王树权 李宗尔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45-48,共4页
1993~1996年对陕西关中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以匐柄霉叶枯病和根蛆为主要防治对象,锈病、病毒病害、韭蛆、蓟马、绿圆跳虫、蒜萤叶甲等为兼治对象,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防策略,... 1993~1996年对陕西关中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以匐柄霉叶枯病和根蛆为主要防治对象,锈病、病毒病害、韭蛆、蓟马、绿圆跳虫、蒜萤叶甲等为兼治对象,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防策略,确立了一套适用防治措施和田间防治历。主要防治措施包括调整作物和品种布局、选种、调节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根据病虫监测结果适时施药等,提出了防治主要病虫的药剂、施药方式和经验防治指标以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综合防治技术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病虫害综合防治 陕西关中
下载PDF
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晓虹 张伟然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197-205,共9页
文章试图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 ,阐释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在古代关中民众的环境感应中 ,干旱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 ,甚至人民生存的主要自然灾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当地民众形成了太白山可以兴云致雨的认知。在... 文章试图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 ,阐释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在古代关中民众的环境感应中 ,干旱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 ,甚至人民生存的主要自然灾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当地民众形成了太白山可以兴云致雨的认知。在这种环境感应与认知的基础上 ,关中地区产生了太白山崇拜并进行了地理优选 ,最终在旱灾频发的关中平原与陕北南部地区 ,形成了太白山崇拜的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 信仰 旱灾 关中地区 气候 行为地理学
下载PDF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株型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2 位作者 姚建华 严文献 盖钧镒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6期20-24,共5页
对陕西关中地区50年代以来大面积栽培及近期育成的22个小麦品种品系株型性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5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的株高构成指数、叶层重心相对高度、比叶重上升,株高、叶层重心绝对高度、叶片... 对陕西关中地区50年代以来大面积栽培及近期育成的22个小麦品种品系株型性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5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的株高构成指数、叶层重心相对高度、比叶重上升,株高、叶层重心绝对高度、叶片基角、叶片披角减小;增大穗长、叶层重心相对高度和比叶重,减小叶片的基角和披角对品种产量的提高具有正效应;冠层内的透光性主要受叶片基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改良 株型 关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