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7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uterus following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 a clinical study of 47 cases 被引量:1
1
作者 Shaokang Ma Lingying Wu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9年第6期356-359,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uterine neoplasms developed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7 cases of uterine neoplasms occurred following...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uterine neoplasms developed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7 cases of uterine neoplasms occurred following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The median age at uterine neoplasms diagnosis was 62 years (range: 38-77 years), and the median latency period from initial therapy to development of uterine neoplasms was 14 years (range: 5-35 years). Thirty of 47 cases were endometrial carcinoma, of which 3 were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Seventeen of 47 patients were uterine sarcoma, all of those were carcinosarcoma. The distribution by stage, grade, and histology of 30 cas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was as follows: stage Ⅰb, 1 case; stage Ⅰc, 2 cases; stage Ⅱ, 6; stage Ⅲa, 4; stage Ⅲb, 2; stage Ⅲc, 11; stage Ⅳ, 4 cases; grade 1, two cases; grade 2, nine; grade 3 (include 3 UPSC patients), seventeen; unknown grade, two; endometriod, 27; UPSC, 3 cases; 7 of 30 cas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had recurrences (23.3%), at median time to recurrence was 24 months, and their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26 months. The overall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60% and 38%, respectively. Of the 17 cases of uterine sarcoma,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10 months, 6 patients occurred recurrence (35.9%), at a median time to recurrence was 9 months, and their median survival was 6 months. The overall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12% and 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ain uterine neoplasms development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 is endometrial carcinomas, of which there is a preponderance of high-risk histological subtypes and a poor prognosis. Most of the uterine sarcomas occurred following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 are carcinosarcomas and the prognosis is very p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x neoplasms RADIOTHERAPY uterine neoplasms second neoplasms
下载PDF
CXCR3和CXCL10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刘义环 任莉 王焱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在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组织、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组织以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8例宫颈癌病人的宫颈蜡块标本、50例宫颈上皮内病变病人(其中高级别病变2...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在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组织、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组织以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8例宫颈癌病人的宫颈蜡块标本、50例宫颈上皮内病变病人(其中高级别病变28例和低级别病变22例)的宫颈蜡块标本及12例正常宫颈的蜡块标本,对以上所有宫颈组织的CXCR3、CXCL1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二者在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宫颈癌组织中CXCR3、CXCL10的表达情况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CXCR3、CXCL10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现上升趋势(P<0.05);FIGO分期高、分化程度低以及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中CXCR3与CXCL10的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P<0.01),病人的年龄、病理类型与二者阳性表达率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CXCR3和CXCL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790,P<0.05)。结论:CXCR3、CXCL10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并可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宫颈癌的进展、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 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 宫颈肿瘤 趋化因子受体3 趋化因子配体10
下载PDF
宫颈脂肪平滑肌瘤17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提高对宫颈脂肪平滑肌瘤(cervical lipoleiomyoma)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收治的1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脂肪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 目的:提高对宫颈脂肪平滑肌瘤(cervical lipoleiomyoma)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收治的1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脂肪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我院1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6±9.6)岁。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痛或腰痛、月经量增多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均未提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5例(29.4%)患者提示肌瘤变性。6例患者行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2例患者检出脂肪成分。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宫颈肌瘤结节,直径2.0~15.0 cm不等,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随访3~141个月,仅1例患者术后9个月再次发现宫颈肿物,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平滑肌瘤。结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生较为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并需要术后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宫颈肿瘤 平滑肌瘤 脂肪瘤 诊断 治疗 宫颈脂肪平滑肌瘤
下载PDF
宫颈癌MMP-9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5
4
作者 江忠清 朱凤川 +2 位作者 曲军英 郑秀 游彩玲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8-184,共7页
背景和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探讨MMP-9在早期宫颈癌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5例早期宫颈浸润癌(invasivecarcin... 背景和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探讨MMP-9在早期宫颈癌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5例早期宫颈浸润癌(invasivecarcinomaofcervix,ICC)、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m,CIN)和15例正常宫颈上皮(normalcervicalepithelium,NCE)中MMP-9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CD34标记)和癌细胞增殖标记指数(Ki-67标记)。结果:在宫颈癌中,MMP-9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膜和/或细胞浆;Ki-67主要表达于癌细胞核;CD34主要表达于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从正常宫颈上皮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再到宫颈浸润癌,MMP-9、Ki-67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均逐步显著升高(P<0.05)。MMP-9在ICC中表达与MVD显著正相关(r=0.287,P<0.05)。MMP-9在ICC中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间质浸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和Ki-67表达有关(P<0.05或P<0.01);而与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突破深层间质浸润、FIGO分期为Ⅱ期、组织学分级为Ⅲ级及Ki-67高度表达者,其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浸润深度在浅层间质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MMP-9 血管生成 细胞增殖 基因表达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宫颈正常细胞和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组织中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 被引量:48
5
作者 蔡为民 王宏景 +6 位作者 耿建祥 夏林 龙秀荣 王旭波 王志慧 梅静 赵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54-857,862,共5页
目的观察宫颈正常细胞、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1 047例宫颈正常细胞、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82例宫颈腺癌组织标本进... 目的观察宫颈正常细胞、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1 047例宫颈正常细胞、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82例宫颈腺癌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1 047例宫颈细胞正常者检出HPV感染为109例,HPV感染率为10.41%(109/1 047);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检出HPV感染者146例,HPV感染率为90.68%(146/161);82例宫颈腺癌检出HPV感染者59例,HPV感染率为71.95%(59/82)。结论 PCR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用于宫颈细胞和组织标本检测,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对我国女性宫颈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宫颈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癌 腺癌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下载PDF
PDCD5蛋白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朝晖 张岱 +1 位作者 李克敏 廖秦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 :了解凋亡基因PDCD5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分析PDCD5在宫颈癌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对 93例宫颈组织 (其中包括正常宫颈 1 8... 目的 :了解凋亡基因PDCD5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分析PDCD5在宫颈癌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对 93例宫颈组织 (其中包括正常宫颈 1 8例 ,CINⅠ级 1 9例、CINⅡ级 1 8例、CINⅢ级 2 0例、宫颈癌 1 8例 )的组织切片进行PDCD5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人工阅片评分及计算机辅助染色强度判定 2种方法判断宫颈组织PDCD5的染色阳性率及染色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判断PDCD5的表达与正常宫颈、CIN、宫颈鳞癌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显示 ,在正常宫颈及CINⅠ级组织中 ,PDCD5表达多呈强阳性 ,CINⅡ级以上及宫颈癌组织表达呈递减趋势。正常宫颈组织、CIN各级及宫颈癌组织之间PDCD5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 0 .32 2、0 .36 6、0 .2 87、0 .2 5 2和 0 .2 0 6 ,各级病变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整体上说 ,PDCD5的表达在CINⅠ级较正常升高 ,在CINⅡ级以上随宫颈病变的进展呈下降趋势。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D5蛋白 宫颈上皮 瘤样病变 宫颈癌 基因表达 肿瘤 CIN
下载PDF
CXCR4及其配体SDF-1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沈晓燕 王绍海 +3 位作者 梁铭霖 汪宏波 肖兰 王泽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4-1049,共6页
背景与目的:趋化因子CXCR4[chemokine(C-X-C)receptor 4]受体及其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可能与某些恶性肿瘤的迁移、侵袭和转移有关。本研究拟探讨CXCR4受体及其配体SDF-1(CXCR4/SDF-1轴)通过激... 背景与目的:趋化因子CXCR4[chemokine(C-X-C)receptor 4]受体及其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可能与某些恶性肿瘤的迁移、侵袭和转移有关。本研究拟探讨CXCR4受体及其配体SDF-1(CXCR4/SDF-1轴)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内钙离子波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R4/SDF-1对宫颈癌HeLa细胞中细胞外调节信号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包括ERK1和ERK2)磷酸化的影响;分别通过粘附实验、明胶酶谱法检测CXCR4/SDF-1对宫颈癌细胞粘附能力、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分泌的影响。结果:SDF-1α与CXCR4相互结合后诱导了HeLa细胞胞内钙的迅速动员,其荧光强度(fluorescent intensity,FI)平均基础值与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了HeLa细胞ERK1/2快速磷酸化,作用后30min时磷酸化程度最强;增加了HeLa细胞粘附能力,不同浓度的SDF-1α与CXCR4结合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HeLa细胞粘附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粘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后,粘附于FN和LN的细胞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分泌活性的MMP-2,这一作用随SDF-1α浓度升高而增强,SDF-1α在800ng/mL浓度处分泌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结论:CXCR4/SDF-1通过激活MAPK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的粘附能力,促进活性MMP-2分泌,进而参与宫颈癌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4 SDF-1 宫颈肿瘤 HELA细胞 转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1
8
作者 朱耀魁 屈洋 +2 位作者 夏明翰 王晓玉 罗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14-2417,共4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OPN在30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颈癌及3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PN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OPN在30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颈癌及3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PN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显著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0%)及分泌期子宫内膜 (50%),P<0.01;OPN在子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55%)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10%),P<0.01;而宫颈磷癌及宫颈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及6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OPN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病理分期的增加及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显著升高。结论: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均有显著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期及分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子宫内膜肿瘤 宫颈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顺铂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何涛 李希聪 +2 位作者 王焱 米建强 任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TP)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分析化疗前后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变化,探讨其对宫颈癌的治疗意义。方法: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TP)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分析化疗前后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变化,探讨其对宫颈癌的治疗意义。方法: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30例为研究组,直接手术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近期疗效。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的PCNA及Sur-vivin表达,分析其改变与化疗的关系和意义。结果:①研究组TP方案的总有效率为70%;②研究组TP方案盆腔淋巴结转移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0%);③临床有效组的PCNA高表达率及Survivin阳性率在NACT后明显降低(P<0.05),临床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TP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效,可降低盆腔淋巴转移率,化疗有效者的PCNA及Survivin表达明显降低,可能成为评价TP方案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化疗 细胞核增殖抗原 凋亡抑制基因
下载PDF
子宫颈病变中HPV L1蛋白和p16的表达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俐 黄文斌 +4 位作者 黄悦 赵有财 杨小兵 王劲松 赵建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研究HPV L1蛋白和p16在子宫颈各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子宫颈病变进展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各种子宫颈病变(CIN1级18例、CIN2级9例、CIN3级8例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6例)中HPV L1蛋白和p16的表达。结果H... 目的研究HPV L1蛋白和p16在子宫颈各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子宫颈病变进展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各种子宫颈病变(CIN1级18例、CIN2级9例、CIN3级8例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6例)中HPV L1蛋白和p16的表达。结果HPV L1蛋白在各种子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26.8%。其中HPV L1在CIN1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CIN2为44.4%,CIN3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均无表达。p16在各种子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68.3%,其在CIN1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CIN2为77.8%,CIN3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均表达阳性。100%CIN3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为p16+/HPV L1-,而61.1%CIN1中为p16-/HPV L1+或p16-/HPV L1-。结论随着子宫颈病变的进展,HPV L1阳性表达率降低而p16阳性表达率增高。p16+/HPV L1-提示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有进展的可能,而p16-/HPV L1+和p16-/HPV L1-可能为无进展的或潜在消退的子宫颈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上皮内瘤变 HPV L1蛋白 P16
下载PDF
ADC值对宫颈癌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5
11
作者 邝菲 陈自谦 +1 位作者 钟群 付丽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联合利用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宫颈癌各项特性的价值。方法:采用3.0TMRI对11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盆腔常规MRI、DWI及DCE—MRI扫描,将宫颈癌患者根据以下因素分组:①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 目的:联合利用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宫颈癌各项特性的价值。方法:采用3.0TMRI对11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盆腔常规MRI、DWI及DCE—MRI扫描,将宫颈癌患者根据以下因素分组:①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②不同肿瘤类型;③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④高低级FIGO分期;⑤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⑥不同肿瘤直径(最长径≤2cm,2~4cm,〉4cm);⑦不同年龄组(30~,40~,50-,60~)。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及b=0,1000s/mm。两组ADC图计算得出,比较各组的ADC值。结果:ADC值在低分化宫颈癌(G3)与高中分化宫颈癌(G1/2)之间,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之间.在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术后无复发或转移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在高低级FIGO分期、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不同肿瘤直径及不同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DC值对于预测患者预后(术后是否复发或转移)的价值较高,ADC值可以用来提示宫颈癌患者的组织学级别及类型,尽管仍有一定的交叠,两组b值对于评估宫颈癌不同特性的价值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下载PDF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6
12
作者 袁颂华 梁立治 +5 位作者 刘继红 张惠忠 熊樱 颜笑健 魏梅 张昌卿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89-1092,共4页
背景与目的:近几年已开展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的研究,目前影响宫颈癌SLN的检出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本研究使用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检测宫颈癌SLN,分析影响SLN检出的因素。方法:41例宫颈癌Ⅰb1~Ⅱb期患者,术前90~400... 背景与目的:近几年已开展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的研究,目前影响宫颈癌SLN的检出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本研究使用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检测宫颈癌SLN,分析影响SLN检出的因素。方法:41例宫颈癌Ⅰb1~Ⅱb期患者,术前90~400min在宫颈瘤周分4~6点注射亚甲蓝2~4ml,蓝染淋巴结即定为SLN,术后将SLN行多层切片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免疫组化,其余淋巴结作常规病理检查,根据SLN检出率、假阴性率来探讨使用亚甲蓝检测宫颈癌SLN的影响因素。结果:41例中,31例成功定位出SLN共85枚,总检出率为75.6%,最常见部位为闭孔窝淋巴结。其中未行术前放化疗者检出率为87.0%(20/23);已行术前放化疗者检出率为61.1%(11/18)。27例注射亚甲蓝量为2~3ml的患者检出率仅为63.0%(17/27),显著低于注射量为3.4~4ml的患者(100%,14/14)。病理结果示:一共8例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使用亚甲蓝检测宫颈癌SNL的注射剂量以3~4ml为宜。宫颈癌SLN定位个体差异较大,以闭孔窝最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 多层切片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5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7
13
作者 于月成 汪海丹 +3 位作者 辛晓燕 李贵容 赵海波 王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 :研究和探索术前新辅助介入化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方法和可行性 ,评价其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及对根治术的辅助价值 .方法 :选取 1 998 0 9/ 2 0 0 0 0 1就诊的 5 2例巨块型宫颈癌患者 ,术前采用顺铂 5 0mg/m2 、5 氟尿嘧啶 1 0 0... 目的 :研究和探索术前新辅助介入化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方法和可行性 ,评价其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及对根治术的辅助价值 .方法 :选取 1 998 0 9/ 2 0 0 0 0 1就诊的 5 2例巨块型宫颈癌患者 ,术前采用顺铂 5 0mg/m2 、5 氟尿嘧啶 1 0 0 0mg/m2 、丝裂霉素 2 0mg/m2 方案进行子宫动脉介入化疗 2~ 3疗程 ,并对有手术适应证者及时实行宫颈癌根治术 .结果 :介入化疗后 1 2例完全缓解 (CR) ,2 8例部分缓解 (PR) ,8例无变化 (NR) ,4例疾病进展 (PD) ,总有效率为 77% ,与化疗前相比肿瘤体积显著缩小 (P <0 .0 5 ) ,对其中 5 0例患者成功实施了宫颈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发现淋巴结转移者中CR1例 ,PR4例 ,NR或PD8例 ,均为盆腔淋巴结转移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化疗或手术并发症 .结论 :术前介入化疗可缩小宫颈癌病灶 ,并能减少淋巴结转移和复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11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1
14
作者 朱伦 施雅 +5 位作者 郭庆 何燕 陆珍凤 马恒辉 马捷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V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诊断为宫颈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中有11...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V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诊断为宫颈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中有11例维持VA原诊断,1例诊断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1例患者年龄29~58岁(平均44.1岁)。肿物大体均呈息肉样或菜花状生长。镜下肿瘤呈外生性分支乳头状结构,类似结肠绒毛管状腺瘤,肿瘤细胞呈假复层柱状排列,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CEA、p63和p53均阳性,ER、PR、vimentin和p16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0%。11例中有4例HPV检测阳性。11例均行子宫根治切除术,8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5例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1例患者中随访8例,随访时间4~48个月,随访病例均存活,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宫颈VA罕见,通常不会发生深层、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宫颈VA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宫颈其他良性肿瘤和普通型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绒毛管状腺癌 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余雷 谭国胜 +4 位作者 向贤宏 郭文波 李鹤平 黄勇慧 杨建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7,共6页
背景与目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临床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两者疗效有无差异尚无定论。本研究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1997年4月至2007年11月间收治的175... 背景与目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临床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两者疗效有无差异尚无定论。本研究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1997年4月至2007年11月间收治的17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两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92例,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注药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65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其中37例术前采用192Ir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放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83例,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插管注药,70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其中34例术前采用同样的腔内后装放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以铂类为主的联合方案。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51例有病理危险因素的患者加用外放射治疗。结果: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总有效率为64.1%,明显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47.0%,P=0.023)。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ⅠB期患者的肿瘤缩小有效率(77.8%)明显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41.2%,P=0.037),两组Ⅱ、Ⅲ期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和P=0.524)。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癌细胞阴性率、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率、无复发率均略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管癌栓阴性率略低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P=0.072)。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1、3、5年总生存率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术前放疗可有效缩小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肿瘤体积,但不能增加病理完全缓解率、不能减少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复发,控制脉管癌栓略差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远期生存率尚未显示出优势,有待进一步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动脉内灌注化疗 动脉化疗栓塞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下载PDF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1
16
作者 冯淑瑜 张彦娜 刘建刚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61-1266,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综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的报道鲜见。本文综合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对...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综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的报道鲜见。本文综合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对205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行广泛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4%(50/2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有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临床分期、宫颈管及宫颈阴道部浸润深度、宫旁韧带侵犯;SCC-Ag超过4μg/L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4.2倍(P<0.001,OR=4.212)。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和宫颈管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闭孔及闭孔窝区(48.0%);60.0%转移病例存在多组淋巴结转移,并出现跳跃式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宫颈深肌层侵犯、宫旁浸润之间关系密切,72.0%的淋巴结转移者同时存宫颈深肌层浸润,90.9%的宫旁韧带浸润者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补充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较未作放疗者高(89.1%vs45.5%,P=0.012)。结论:治疗前血清SCC-Ag>4μg/L、宫颈阴道部深肌层浸润、宫旁韧带受侵,特别是临床分期晚、宫颈管深肌层浸润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高的病例,应行标准的宫颈癌根治术,以保证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及足够的宫旁切除范围。对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外科手术 淋巴结转移 转移规律 高危因素 预后
下载PDF
PET-CT在检测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英汉 王丹波 +2 位作者 李雅男 矫亮 孙小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研究PET-CT诊断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术前行PET-CT检查的所有Ⅰa-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资料。并将淋巴结病理结果与区域淋巴结的组织径线相联系... 目的研究PET-CT诊断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术前行PET-CT检查的所有Ⅰa-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资料。并将淋巴结病理结果与区域淋巴结的组织径线相联系并比较。结果共有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8.4%的患者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PET-CT检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分别为37.9%、91.8%、66.7%及79.8%。11.1%的患者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ET-CT检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分别为40.0%、97.5%、66.7%及92.9%。真阳性和假阴性2组淋巴结的平均径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T—CT诊断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淋巴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Ib2-IIa期巨块型宫颈癌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西伟 黄晓萍 +2 位作者 刘巧丹 王思阳 程志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1-756,共6页
【目的】比较早期巨块型宫颈癌腹盆腔深部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5年3月16日至2009年5月20日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治疗的ⅠB2期和巨块型ⅡA期的宫颈癌82例,随机分为腹盆腔热疗加同... 【目的】比较早期巨块型宫颈癌腹盆腔深部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5年3月16日至2009年5月20日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治疗的ⅠB2期和巨块型ⅡA期的宫颈癌82例,随机分为腹盆腔热疗加同步放化疗组(42例)和同步放化疗组(40例)。两组放化疗方案一致:盆腔外照射(30Gy/15F)+腔内放疗(A点剂量36Gy/6F),同期静脉TP方案化疗2周期。热放化疗组采用区域深部热疗,2次/周,每次60 min,每次热疗均在放疗前1h内进行。【结果】热放化疗组完全缓解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8.1%、83%及85%,单纯放化疗组分别为70.0%、70%及7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49及0.039;远处转移率热放化疗组(4.7%)与放化疗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骨髓抑制、膀胱及胃肠反应等毒副反应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同期放化疗相比,局部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更能提高宫颈癌完全缓解率,提高5年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未增加远处转移机会,治疗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热疗 同期放化疗 预后 毒副反应
下载PDF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兰凤 喻志冲 +6 位作者 詹臻 成惠贞 董勤 袁红香 沈梅红 宋亚光 徐恒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艾灸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放疗+艾灸(治疗组36例)和常规放疗(对照组21例)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其血清中免疫调节因子IL-2、IL-6、IL-8的含量变化。结果:艾灸具有调节提高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免疫调... 目的:探讨艾灸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放疗+艾灸(治疗组36例)和常规放疗(对照组21例)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其血清中免疫调节因子IL-2、IL-6、IL-8的含量变化。结果:艾灸具有调节提高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免疫调节因子作用,尤其对IL-2的作用较为明显。结论:艾灸可作为宫颈癌放疗患者的辅助疗法,是调节提高免疫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宫颈癌 免疫调节因子 放射疗法 针灸效应
下载PDF
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cyclin D1和Rb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梅 王冰 +2 位作者 王晓丽 莫立平 李明众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p16、cyclin D1和 Rb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 P法 ) ,检测 p16、cyclin D1和 Rb基因在 10例正常宫颈组织、10例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及 5 9...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p16、cyclin D1和 Rb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 P法 ) ,检测 p16、cyclin D1和 Rb基因在 10例正常宫颈组织、10例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及 5 9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  10例 CIN中 2例 p16蛋白阴性表达 ,占 2 0 .0 % ,5 9例宫颈鳞癌中 ,17例 p16免疫反应阴性 ,占 2 8.8%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 (慢性宫颈炎→上皮内瘤样变→浸润癌 ) cyclin D1过表达率逐级升高 (10 .0 % ,40 .0 % ,74.6 % )。宫颈癌中 Rb表达阳性率为 88.1%(5 2 / 5 9)。结论  p16失活参与部分宫颈癌的发生。 cyclin D1表达异常与宫颈癌发生有关 ,其过表达出现在宫颈上皮癌变的早期阶段。 Rb可能主要通过功能性失活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类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基因抑制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