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ostpeak Stage Patients with Class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Using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Therapy: A Report on 16 Cases 被引量:1
1
作者 Jun Liu Ling Zou +4 位作者 Zhi-he Zhao Neala Welburn Pu Yang Tian Tang Yu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07-216,共10页
Aim To determine cephalomet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echnique on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Methodology In this retrospectiv... Aim To determine cephalomet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echnique on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Methodology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16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successfully corrected using a non-extraction and MEAW technique were cephalometrically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16 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treated using an extraction technique. Using CorelDRAW software, standardized digital cephalograms preand post-active treatments were traced and a reference grid was set up. The superimpositions were based on the cranial base, the mandibular and the maxilla regions,and 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were measured. Changes following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paired-sample t-test. Student's t-test for unpaired sample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changes between the MEAW and the extraction control groups. Results The correction of the molar relationships comprised 54% skeletal change (mainly the advancement of the mandible) and 46% dental change. Correc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relationships comprised 30% skeletal change and 70% dental change. Conclusion The MEAW technique can produce the desired vertical and sagittal movement of the tooth segment and then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y utilizing the residual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cond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HALOMETRY class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mandibular advancement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 non-extraction postpeak stage
下载PDF
Ⅱ类与Ⅰ类错面部软组织三维结构的特征与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白玉兴 郭宏铭 +2 位作者 周立新 王邦康 刘风德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 应用数字化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和测量系统对安氏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面部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 ,探讨两者面部软组织三维结构的特征性和差异性。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Ⅰ类和 2 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 ,分别进行面部三维... 目的 应用数字化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和测量系统对安氏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面部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 ,探讨两者面部软组织三维结构的特征性和差异性。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Ⅰ类和 2 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 ,分别进行面部三维结构的测量与分析 ;分别进行了 14项角度测量、13项线距测量和 5项比率测量并进行了统计学计算和分析。结果 与Ⅰ类错牙合相比 ,在线距方面 ,Ⅱ类错牙合的面下部深度较小而下唇突度较大 ;在角度方面 ,Ⅱ类错牙合在矢状方向具有较大的突度 ,且下颌更加具有向后下旋转的趋势 ;在比率方面 ,Ⅱ类错牙合的后面高 /前面高较小 ,也反映出下颌向后下旋转。结论 Ⅰ类错牙合和Ⅱ类错牙合在颌面部软组织的三维结构上具有差异性 ,Ⅱ类错牙合畸形具有较大的面部凸度 ,后面高相对于前面高较小 ,反映出下颌骨向后下旋转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软组织 比较研究 类错He 类错He 三维测量 三维重建 口腔正畸
下载PDF
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林巍 谢蕊 +2 位作者 林汉生 孔卫东 石晓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7-80,共4页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均减少11.39°, UL-NA平均减少 1.36 mm, LI- NB角平均减少2.5°,LI-MP角平均减少 3.0°,LI-NB平均减少 1.4 mm, LI- AP,平均减少 1.2 mm,SN-OP角平均增加 1.82°。治疗前后上下切牙交角与上下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呈负相关,上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下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主要是通过移动牙齿的掩饰性矫治完成的,上下颌牙的位置是协调变化的,拔牙矫治并未影响面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He 直丝弓矫治技术 治疗
下载PDF
单纯上颌减数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成忠 徐辉 +4 位作者 翁志强 毛钊 严晓东 李益才 蒋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19-721,724,共4页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NA,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 头影测量分析 正畸治疗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喻小辉 陈金春 寻春雷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2期50-52,共3页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者32例,用微种植支抗结合MBT矫正器进行矫正,观察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模型指标的变化,...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者32例,用微种植支抗结合MBT矫正器进行矫正,观察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模型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正后前牙明显压低、内收、牙冠变短,覆颌和覆盖明显改善,软组织指标Stoms-U1、ULP、LLP、露龈宽度明显变小,U1/PP角、鼻唇角、Z角明显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结论微种植支抗能有效压低前牙,阻止前牙飘移,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 微种植体 支抗 成人 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
下载PDF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卢燕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ANB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T直线弓 安氏分类错[牙合] X线 头影测量
下载PDF
Twin block结合下唇挡矫治Ⅱ类Ⅰ分类错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雷英 蔡中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本研究在Twin block上增加下唇挡,刺激下颌前端骨生长。方法选择16例伴下颌后缩的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替牙期或恒牙早期,随机分成二组,每组8例,一组设为对照组,采用Twin block治疗。另一组设为治疗组,采用Twin block与下唇挡... 目的本研究在Twin block上增加下唇挡,刺激下颌前端骨生长。方法选择16例伴下颌后缩的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替牙期或恒牙早期,随机分成二组,每组8例,一组设为对照组,采用Twin block治疗。另一组设为治疗组,采用Twin block与下唇挡联合治疗。经过8-10个月的矫治。双侧后牙基本正常建,然后对每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片进行测量、对比。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下颌骨均有明显的向前生长。但治疗组下颌前端B点生长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Twin block与下唇挡联合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不仅发挥了Twin bIock原有的功效。同时还具有刺激下颌骨前端B点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 BLOCK 分类错(牙合) 下唇挡
下载PDF
Forsus矫治器在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欧阳志强 陈路 伍军 《江西医药》 CAS 2007年第11期981-983,共3页
目的观察Forsus矫治器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Forsus推杆矫治器对12个下颌后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青少年患者进行治疗,平均年龄12.6±1.1岁。治疗前后分别摄头影X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X线片显示Forsus... 目的观察Forsus矫治器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Forsus推杆矫治器对12个下颌后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青少年患者进行治疗,平均年龄12.6±1.1岁。治疗前后分别摄头影X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X线片显示Forsus矫治器均刺激了下颌的生长,增加了患者的前面高。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并压低,覆合.覆盖减少,患者咬合均达安氏Ⅰ类关系,并且侧貌得到改善。结论Forsus矫治器对于恒牙早期Ⅱ类Ⅰ分类错合的患者矫治效果明显。Forsus矫治器既可刺激下颌骨的生长同时又可抑制上颌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H类1分类错合 FORSUS矫治器 头影测量
下载PDF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矫治安氏Ⅱ~Ⅰ类错17例报道 被引量:4
9
作者 龚昕 钱玉芬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5-369,共5页
目的:评价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矫治安氏ⅡⅠ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17例骨性ⅡⅠ类错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治疗,进行咬合重建。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 目的:评价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矫治安氏ⅡⅠ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17例骨性ⅡⅠ类错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治疗,进行咬合重建。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经联合治疗,1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第一恒磨牙均达到中性或过矫正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达到正常,侧貌面型均有明显改善。上颌骨生长受到抑制,ss/refpl减小,P<0.05;S-N-ss角(即SNA)减小,P<0.01。下颌骨生长获得促进,pg/refpl、co/refpl+pg/refpl、S-N-sm角(即SNB)均增加,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s-N-sm角(即ANB)、颌凸角差值有显著改变(P<0.001)。下颌平面角(FM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能有效抑制上颌生长而促使下颌向前生长,使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得到最大程度的矫正,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分类错he 咬合重建
下载PDF
唇挡矫治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存美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495-496,共2页
目的观察下唇挡对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6例,下颌唇挡治疗并采用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唇挡治疗后SNB角增加1.14°,下颌骨长度增加4.37 mm,前牙覆盖减小3.4 mm。结论唇... 目的观察下唇挡对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6例,下颌唇挡治疗并采用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唇挡治疗后SNB角增加1.14°,下颌骨长度增加4.37 mm,前牙覆盖减小3.4 mm。结论唇挡对儿童生长发育期安氏2类1分类错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 唇挡 头影测量 早期治疗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骨性下颌后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11
作者 林铭 郭庆平 +4 位作者 彭文波 潘昱 陈巨峰 吴雪勋 何国燕 《河北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774-776,共3页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伴骨性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患者(平均年龄11.5岁)。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伴骨性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患者(平均年龄11.5岁)。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4—8个月,达到预期疗效后改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完成,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明显减小,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改变,面下1/3仲长。这些测量指标有看显著差异(P〈0.05)。结论:Twin—block功能矫治使额部前移,SNB角增加,ANB角减小;深覆拾深覆盖、磨牙关系及软组织面型均得到改善,表明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有效促进了下颌骨在垂直及矢状方向上的生长发育,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分类错耠 Twin—block矫治器 固定矫正器 X线头影测量
下载PDF
短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AngleⅡ类Ⅰ分类高角病例
12
作者 欧联 宋一平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研究短外弓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高角错病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病人 1 1例 ,均过生长发育高峰期 ,使用短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 ,疗程 1 5个月 ,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 ... 目的 研究短外弓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高角错病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病人 1 1例 ,均过生长发育高峰期 ,使用短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 ,疗程 1 5个月 ,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 ,并对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上颌骨长度和高度没有明显变化 ,下颌平面角FMA变化在Ⅰ°以内 ,上切牙和下颌磨牙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 治疗 Angle分类 高角错He
下载PDF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分型及其高低面角的颅面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伍军 徐宝华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 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 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 错牙合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 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 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 错牙合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将上下颌对颅底的变异进行分型统计,并抽出高、低角组进一步测量研究。结果:真性上颌前突只占23% ,部分病例上颌后缩,65% 的错牙合伴有下颌后缩,45% 的存在垂直关系不调;高角组腭平面前部向下倾斜,下颌整体呈后下旋转位,下颌后缩;低角组上颌前突,下颌角缩小。结论:安氏Ⅱ1 错牙合表现多种类型,以下颌后缩多见,同时不可忽视上颌垂直向变异对其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分型 高平面角 低平面角
全文增补中
两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软硬组织变化
14
作者 潘虹海 杨正 +3 位作者 庞兰 谭宇 王洁丽 杨四维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14-516,共3页
目的:研究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II类Ⅰ分类错软硬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B组)矫治的青少年病例各1... 目的:研究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II类Ⅰ分类错软硬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B组)矫治的青少年病例各10例。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疗程相互匹配。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U1-L1,S-GO,N-ANS,ANS-Me增加,U1-SN减小;Holdaway软组织分析显示:两组病例矫治后上唇沟深,鼻下点至H线距,H角,下唇至H线距,颏唇沟深度减小,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有效内收上切牙,改善软组织侧貌。下颌拔牙位置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牙A 拔牙方式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唇挡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下颌牙列及骨骼影响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李娜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 比较唇挡作用于下颌牙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牙牙合模型 ,分析唇挡对下颌牙列及骨骼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戴用唇挡时间 1年 ,唇挡的位置位于距下前牙 2mm ,牙冠中点到牙龈缘 4mm处 ,唇挡的远中插入... 目的 比较唇挡作用于下颌牙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牙牙合模型 ,分析唇挡对下颌牙列及骨骼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戴用唇挡时间 1年 ,唇挡的位置位于距下前牙 2mm ,牙冠中点到牙龈缘 4mm处 ,唇挡的远中插入下颌第一磨牙颊面管的圆管中 ,治疗开始之前以及 1年后各拍头颅侧位片、下颌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前牙唇倾以及牙合向的抬高 ,使下颌牙弓长度明显增加 ,双侧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以及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宽度明显增加。结论 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伴有下前牙轻度拥挤的患者 ,在第一阶段非常适合使用下颌唇挡 ,不但可以加大牙弓的宽度 ,而且可以整平Spee’s曲线以及打开咬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挡 安氏类I分类错He畸形 下颌牙列 骨骼 正畸治疗
下载PDF
安氏Ⅰ、Ⅱ类错畸形舌体与舌骨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16
作者 庄巧红 胡心怡 +3 位作者 高文岚 肖轺穆 邓梦昭 潘晓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88-491,共4页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骨 安氏类错(牙合)畸形 安氏类错(牙合)畸形 头影测量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矫治前后面型侧貌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婧 施亮 +2 位作者 王晶晶 李蜀光 王丽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比较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临床矫治前后髁状突位置、面型侧位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7例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常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矫治,打开咬合,矫治... 目的:比较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临床矫治前后髁状突位置、面型侧位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7例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常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矫治,打开咬合,矫治内收前牙,精细调整咬合为尖窝交错关系,覆覆盖正常。结果:治疗组矫治后面型侧貌由治疗前的突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下1/3高度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好转。结论: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通过打开咬合、内收直立前牙、调整磨牙咬合关系,治疗后髁突前移、后牙槽骨高度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基本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静平 徐学军 杨庆福 《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观察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24例。排齐牙列后,A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或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 目的观察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24例。排齐牙列后,A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或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B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分析2组治疗前后头影和模型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矫治结束后,A组的SNA、ANB、Ls-E、、U1-SN、U1-L1、U1-NA、U1-PP、U6-PP(°)及OJ值的变化较B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作为支抗相比,微型种植体支抗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的面形凸度及覆、覆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安氏分类 NANCE弓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组织侧貌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分类错骀 软组织侧貌
下载PDF
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杨善麟 杨番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9期1836-1840,共5页
目的探讨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80例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儿采用合适的软质MRC肌功能矫治器进... 目的探讨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80例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儿采用合适的软质MRC肌功能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设为研究组;35例患儿采用传统的功能性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设为对照组。两组矫治疗程均为9~15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治结束后的口腔不良习惯改善情况、矫治效果主观评价情况,以及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情况。结果研究组口腔矫治不良习惯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39/45)比68.57%(24/35)](P<0.05)。研究组佩戴顺利、佩戴舒适性、佩戴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3±0.28)分比(3.56±0.24)分、(3.85±0.27)分比(3.12±0.28)分、(3.54±0.23)分比(3.22±0.21)分](P<0.01)。研究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下颌平面角(FH-MP)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增加(P<0.05),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及交角(U1-NA)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传统的功能性矫治器相比,MRC肌功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矫治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地纠正患儿口腔不良习惯,患儿接受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分类错颌畸形 MRC肌功能矫治器 早期矫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