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帽状期成釉器重建体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冰 Hervé lesot 王松灵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建立帽状期成釉器体外重建模型。方法 :取胚 1 4d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帽状期牙胚 ,在体外利用胰蛋白酶解离后的混合成牙上皮细胞与间充质进行重组培养。结果 :培养 2 4h ,混合成牙上皮开始重建至蕾状期 ,4 8~ 72h原发釉结节形成 ,96... 目的 :建立帽状期成釉器体外重建模型。方法 :取胚 1 4d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帽状期牙胚 ,在体外利用胰蛋白酶解离后的混合成牙上皮细胞与间充质进行重组培养。结果 :培养 2 4h ,混合成牙上皮开始重建至蕾状期 ,4 8~ 72h原发釉结节形成 ,96h牙尖开始形成 ,1 4 4h成釉器发育进入钟状期。结论 :帽状期混合成牙上皮细胞与间充质重组培养后成釉器获得迅速重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状期 成釉器 牙胚 胰蛋白酶 细胞培养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蕾状期成釉器重建体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冰 Hervé Lesot 王松灵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 :研究小鼠下颌第一磨牙胚蕾状期 :①牙间充质对牙胚上皮发生的控制作用 ;②原发釉结节对牙胚间充质的定义作用 ;③牙胚上皮细胞位置信息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使用小鼠蕾状期下颌第一磨牙蕾状期牙胚 ,在体外利用胰蛋白... 目的 :研究小鼠下颌第一磨牙胚蕾状期 :①牙间充质对牙胚上皮发生的控制作用 ;②原发釉结节对牙胚间充质的定义作用 ;③牙胚上皮细胞位置信息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使用小鼠蕾状期下颌第一磨牙蕾状期牙胚 ,在体外利用胰蛋白酶解离后的牙间充质与混合牙胚上皮细胞进行了重组培养至 1 4天。结果与结论 :结果显示蕾状期牙胚上皮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在丧失了全部位置信息后牙胚上皮细胞仍能在牙胚间充质的诱导下完成成釉器的重建及一系列的组织发生。这表明胚间充质在原釉结节形成时对牙胚上皮组织学发生具有可能的控制作用 ,即在原釉结节形成前在牙胚间充质中可能已存在有牙齿发生所需的全部信息。而在成釉器的体外重建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蕾状期 成釉器 体外模型 牙胚 釉结节 牙齿发育
下载PDF
核仁素在小鼠帽状期牙胚中的特异性表达
3
作者 谢明 张富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1-835,共5页
目的检测核仁素在小鼠胚胎帽状期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特异性表达,并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核仁素mRNA和蛋白在小鼠胚胎第15天(E15)发育牙胚中的表达。核仁素和TUNEL的双重荧光染色观察核仁素与... 目的检测核仁素在小鼠胚胎帽状期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特异性表达,并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核仁素mRNA和蛋白在小鼠胚胎第15天(E15)发育牙胚中的表达。核仁素和TUNEL的双重荧光染色观察核仁素与牙胚中凋亡细胞的关系。结果核仁素mRNA和蛋白主要表达于E15牙胚中的颈环、内釉上皮及其下邻接的牙乳头部分;核仁素蛋白还存在于原发性釉结节和基底膜之中。双重荧光染色显示,核仁素的分布与原发性釉结节中凋亡细胞的位置不重合。结论在帽状期牙胚中,核仁素mRNA与蛋白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核仁素蛋白在基底膜中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参与内釉上皮与牙乳头间充质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牙胚的形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素 牙齿发生 牙胚 原发性釉结节
下载PDF
大鼠胚胎下颌磨牙发育初期p75NTR及RUNX2时空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畅 杨琨 +4 位作者 李刚 温秀杰 赵曼竹 易青洁 唐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40-2647,共8页
观察p75神经营养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在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成牙发育初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布情况,并探讨两者在SD大鼠出生后下颌第一磨牙发育矿... 观察p75神经营养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在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成牙发育初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布情况,并探讨两者在SD大鼠出生后下颌第一磨牙发育矿化的作用。我们首先制备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发育初期标本(E13.5 d,E14.5 d,E15.5 d,E16.5 d,E18.5 d和P0.5 d),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75NTR和RUNX2的表达分布情况。并用表达强度差异较大的天数P0.5 d的大鼠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ctomesenchymal stem cells,EMSC)进行体外矿化诱导,同时本实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0 d、7 d、14 d和21 d的p75NTR和RUNX2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p75NTR在蕾状期(E13.5 d)开始表达于成釉器旁边的间质;帽状期(E14.5 d,E15.5 d)广泛表达在内釉上皮、釉结、星网状层、牙乳头、牙囊;钟状期(E16.5 d,E18.5 d,P0.5 d)表达在内釉上皮、釉结、星网状层、中间层、牙乳头,牙囊。RUNX2在蕾状期、帽状初期(E13.5 d,E14.5 d)表达在成釉器下方间质;帽状末期(E15.5 d)达在在内釉上皮、釉结、星网状层、牙乳头、牙囊;钟状期(E16.5 d,E18.5 d,P0.5 d)表达在在内釉上皮、釉结、星网状层、中间层、牙乳头、牙囊;在帽状末期到钟状期(E15.5 d,E16.5 d,E18.5 d)RUNX2与p75NTR的表达范围和强度是相似的,但在钟状分化期(P0.5 d)RUNX2的表达范围类似于p75NTR但强度下降。P0.5 d EMSC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随着矿化诱导时间的上升,p75NTR和RUNX2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这些结果提示我们p75NTR和RUNX2在成牙初期不同天数表达位置及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可能与牙齿矿化发育相关,矿化诱导后变化趋势趋于一致说明二者在SD大鼠成牙发育初期下颌第一磨牙的发育及矿化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75NTR RUNX2 釉结 牙胚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