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Whole-brain Map of Long-range Inputs to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the Mouse Caudal Forelimb Area 被引量:2
1
作者 Zhuonan Duan Anan Li +1 位作者 Hui Gong Xiangning Li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93-505,共13页
The caudal forelimb area(CFA)of the mouse cortex is essential in many forelimb movements,and diverse types of GABAergic interneuron in the CFA are distinct in the mediation of cortical inhibition in motor information ... The caudal forelimb area(CFA)of the mouse cortex is essential in many forelimb movements,and diverse types of GABAergic interneuron in the CFA are distinct in the mediation of cortical inhibition in mot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However,their long-range inputs remain unclear.In the present study,we combined the monosynaptic rabies virus system with Cre driver mouse lines to generate a whole-brain map of the inputs to three major inhibitory interneuron types in the CFA.We discovered that each type was innervated by the same upstream areas,but there were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inputs from the cortex,thalamus,and pallidum.Comparing the locations of the interneurons in two subregions of the CFA,we discovered that their long-range inputs were remarkably different in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This whole-brain mapping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parallel pathway organization in the forelimb subnetwork and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inhibitory processes in forelimb movement to reveal the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underly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C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limb area Input circuit INTERNEURON PARVALBUMIN SOMATOSTATIN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原文传递
Design of bionic mole forelimb intelligent row cleaners 被引量:2
2
作者 Honglei Jia Qi Wang +3 位作者 Dongyan Huang Longtu Zhu Mingwei Li Jiale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9年第3期27-35,共9页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no-till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maize stubble of the previous year's crop severely limit the quality of sowing operations by unstable operating depth of normal planter row cleaners.Thus,i...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no-till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maize stubble of the previous year's crop severely limit the quality of sowing operations by unstable operating depth of normal planter row cleaners.Thus,in this study,bionic mole forelimb intelligent row cleaners comprising of a cleaning device and a depth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were designed.Via theoretical analysis,computer-based simulation,and test optimized design,the mechanism of bionic cleaners that possessed the forelimb motion morphology and the front claw toe 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moles was studied,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bionic cleaners on the cleaning quality were clarified.Based on a pressure sensor,a depth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was designed,which enhanced the depth stability of the cleaning devices.The types of bionic cleaners were identified by simulation on EDEM software.Then regression equ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parameters and operation evaluation indices were established,and the optimal parameter combination was identified on Design-Expert software with a rotation radius of 150 mm and a motion deflection angle of 15.8°,at which the cleaning rate was 91.3%.Field tests under the optimal parameter combination showed that bionic cleaners outperformed normal planar cleaners,and the depth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could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w cleaners.The straw cleaning rate of the bionic mole forelimb intelligent row cleaners under total straw mulching fields was 90.9%,which was 21.3%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leaners,and the ground surfaces after operation satisfied the agricultural requirements of maize no-tillage so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 mole forelimb intelligent row cleaners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 no-till sowing corn production residue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妄想性障碍1例
3
作者 姜志锋 段蕾梅 +2 位作者 黄鑫 任永英 许建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3-64,共2页
妄想性障碍临床相对少见。在妄想症状的影响下,病人常不认为自己有病,因此治疗依从性较差,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报道1例18年病史的34岁男性妄想性障碍,曾多次就诊于外院精神科,曾口服帕罗西汀、富马酸喹硫平、氯硝西泮等药物,均以... 妄想性障碍临床相对少见。在妄想症状的影响下,病人常不认为自己有病,因此治疗依从性较差,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报道1例18年病史的34岁男性妄想性障碍,曾多次就诊于外院精神科,曾口服帕罗西汀、富马酸喹硫平、氯硝西泮等药物,均以“病人认为药物不对症、有副作用”等原因不能坚持服药,症状持续无缓解,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致中学辍学,长期由家人照看。就诊我院后,经取得病人家属充分知情同意,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病人妄想、强迫症状完全消失,焦虑情绪及睡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妄想性障碍 立体定向技术 内囊前肢毁损术
下载PDF
梓醇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的行为学观察与评价 被引量:14
4
作者 万东 祝慧凤 +2 位作者 罗勇 谢鹏 周佳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造模后1、4、7、15、21 d,进行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受累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测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种神经行为学评价梓醇治疗组均有改善;其中术后21d,梓醇中、高剂量组受累前肢(左)食物抓取成功率分别为48.7%±5.4%(约相当于基线值72%)和47.3%±4.8%(约相当于基线值70%),与模型组(25.8%±4.1%,约相当于基线值3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梓醇对脑缺血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术后21 d,术后6 h给药组和术后24 h给药组左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缺血后延迟给予梓醇治疗仍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结论采用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和左前肢食物抓取功能测定等多种方法,证实梓醇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后两种评价方法更为灵敏;梓醇治疗有效剂量为1~10 mg.kg-1,缺血后24 h给药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神经行为学评价 Bederson评分 肌力评定 平衡木行走试验 受累前肢食物抓取实验 局灶永久性脑缺血
下载PDF
“抓取测试盒”对局灶脑缺血大鼠前肢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佳丽 祝慧凤 +3 位作者 万东 徐晓玉 陈怡 陈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31-1533,共3页
目的探讨"抓取测试盒"评价局灶脑缺血大鼠受累前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实验筛选"左利手"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胞二磷胆碱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开颅暴露大... 目的探讨"抓取测试盒"评价局灶脑缺血大鼠受累前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实验筛选"左利手"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胞二磷胆碱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开颅暴露大脑中动脉(MCAO),模型组用电凝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用压克力板材料做成抽屉式的"抓取测试盒",比较各组大鼠在所选5个时间点的前肢抓取能力。结果各组大鼠在造模前"抓取成功率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分别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组间比较,抓取成功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胞二磷胆碱组与模型组比较,4d、7d、15d、21d抓取成功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抓取测试盒"能客观测试和反映大鼠前肢抓取能力,反映大鼠前肢抓取功能恢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取测试 前肢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下载PDF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艳 唐强 +2 位作者 朱路文 刘宏光 张春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组和跑台组,...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组和跑台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21 d 4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造模后24 h对任务导向组进行前肢抓取训练,跑台组给予跑台训练,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用网屏实验分析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表达。结果造模后14 d和21 d任务导向组大鼠前肢运动功能优于模型组(P<0.01)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平均光密度值在造模后14 d和21 d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GAP-43阳性细胞数量在造模后7 d和14 d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动物跑台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导向性训练 脑缺血 前肢运动功能 突触素 生长相关蛋白-43 跑台训练 大鼠
下载PDF
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唐强 刘宏光 +2 位作者 王艳 朱路文 李洪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针康组,每...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针康组,每组又分为3d、7d、14d、21d4个亚组。造模后24h对针康组进行头穴丛刺结合前肢抓取训练,康复组给予前肢抓取训练,针刺组仅头穴丛刺法,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析前肢抓取成功率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表达。结果造模后各时间点,针康组大鼠前肢抓取成功率优于模型组、康复组和针刺组(P<0.05)。针康组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平均光密度在造模后14d和21d优于模型组、康复组和针刺组(P<0.05);针康组缺血区周围皮质GAP-43阳性细胞数量在造模后7d和14d优于模型组、康复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针康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康法 脑缺血 前肢运动功能 突触素 生长相关蛋白-43 大鼠
下载PDF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的齿列和前肢形态 被引量:5
8
作者 胡耀明 王元青 +1 位作者 李传夔 罗哲西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3-125,共23页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骨架的对齿兽类。其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兽科(Spalacotheriidae),该科为原始兽类中主要繁衍于北方大陆中生代后期一个咀嚼方式以上下日齿对咬为主的单系类群。张和兽骨骼形态显示其前肢...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骨架的对齿兽类。其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兽科(Spalacotheriidae),该科为原始兽类中主要繁衍于北方大陆中生代后期一个咀嚼方式以上下日齿对咬为主的单系类群。张和兽骨骼形态显示其前肢姿势处于外展趴卧(sprawling)与内收直立(parasagittal)之间,兼有树上和地面活动的能力,是原始兽类中趋于以地面活动为主的成员。附录列举了哺乳类的主要齿列和骨骼性状序列及分布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和兽 齿列 前肢形态 哺乳动物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前肢功能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宗兆文 廖维宏 +5 位作者 伍亚民 张正丰 龙在云 杨恒文 李应玉 曾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52-1555,共4页
目的 观察前肢功能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方法 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 ,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后 ,对大鼠行前肢功能训练 8周。改进后的大鼠前... 目的 观察前肢功能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方法 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 ,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后 ,对大鼠行前肢功能训练 8周。改进后的大鼠前肢食物小球抓取动作评分标准评定大鼠前肢功能 ,生物素化葡聚糖胺示踪皮质脊髓腹侧束 (vCST)的出芽情况 ,同时行运动诱发电位 (MEP)检测。结果 大鼠前肢功能训练可诱导vCST出芽增加 ,同时伴有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MEPP1、N1波波幅的恢复。结论 大鼠前肢功能训练可增强SCI后的可塑性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可塑性 功能训练
下载PDF
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解剖 被引量:9
10
作者 罗亚非 徐照 +1 位作者 宋华 付强 《上海针灸杂志》 2005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 研究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少商、鱼际、经渠、太渊和尺泽的层次结构。方法 先对腧穴定位标识,逐一对腧穴层次解剖。结果 五腧穴浅层穴树多以头静脉、桡神经浅支为基础,深层穴树以桡动脉及分支和正中神经为基础。结论 家兔...  目的 研究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少商、鱼际、经渠、太渊和尺泽的层次结构。方法 先对腧穴定位标识,逐一对腧穴层次解剖。结果 五腧穴浅层穴树多以头静脉、桡神经浅支为基础,深层穴树以桡动脉及分支和正中神经为基础。结论 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与头静脉、桡动脉及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这也许是针刺五腧穴治病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腧穴 太阴经 解剖 前肢 家兔
下载PDF
控制挫伤深度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榕 黄祖成 +3 位作者 黄志平 刘俊豪 吴晓亮 朱青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0-937,共8页
目的 :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评价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和组织学改变。方法 :选取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为280~320g。按挫伤深度分为1.2mm组(n=12)和2mm组(n=12),并设立假手术组(n=8)对照。麻醉状态下后路... 目的 :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评价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和组织学改变。方法 :选取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为280~320g。按挫伤深度分为1.2mm组(n=12)和2mm组(n=12),并设立假手术组(n=8)对照。麻醉状态下后路手术暴露大鼠C5左侧脊髓,特制椎夹固定颈椎并连于大鼠立体定位架后置于脊髓打击器平台上,然后应用直径为1.5mm的圆柱形打击头在500mm/s的速度下分别以1.2mm和2mm打击深度背侧垂直挫伤大鼠C5脊髓左半侧,监测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每只大鼠损伤后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分,圆柱攀爬试验和梳理试验。伤后8周取材,在脊髓横断面组织学切片上测量损伤中心处脊髓损伤面积,以及灰、白质残存面积。结果:中度损伤组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分别为0.99±0.14N和(1.08±0.01)×10-5J,重度损伤组为1.53±0.22N和(8.56±0.02)×10-5J,两组间打击力和损伤能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大鼠均未见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6.29±0.49。损伤组大鼠均出现单侧神经功能障碍,损伤同侧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40±0.52,重度损伤组为0.83±0.2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8周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2.40±1.15,重度损伤组为8.41±0.83,对照组为17.00±0.00,梳理试验评分中度损伤组为3.80±0.60,重度损伤组为2.51±0.54,对照组为5.00±0.00,损伤同侧前肢使用比例中度损伤组为(32.31±5.70)%,重度损伤组为(4.92±1.21)%,对照组为(49.42±1.20)%,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镜下观察损伤组大鼠脊髓组织都出现了明显的半侧空洞和结构破坏,而对侧脊髓结构基本完整。在损伤中心处,中度损伤组脊髓背侧束、背外侧束和脊髓后角有破坏,重度损伤组脊髓仅残留部分的腹外侧束,对照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质和白质残存面积在中度损伤组分别为1.45±0.11mm^2和4.13±0.29mm^2,重度损伤组分别为1.10±0.05mm^2和3.84±0.19mm^2,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不同挫伤深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单侧前肢运动功能障碍和脊髓组织破坏,为颈脊髓半侧损伤模型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半侧挫伤 前肢运动功能 大鼠 组织学
下载PDF
“楼梯测试”评价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标 李长清 +2 位作者 任庆华 李静 黄思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探索"楼梯测试"评价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延伸和抓取能力的有效应性。方法:实验选择左利爪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作任何手术处理,假手术组仅作颈外动脉结扎,手术组用线栓法制成... 目的:探索"楼梯测试"评价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延伸和抓取能力的有效应性。方法:实验选择左利爪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作任何手术处理,假手术组仅作颈外动脉结扎,手术组用线栓法制成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用树脂玻璃材料做成的可抽取楼梯测试盒比较3组大鼠前肢的延伸和抓取能力。结果:所有大鼠经过适当训练均能完成"楼梯测试"实验,3组在训练的第7天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在3个时间点的抓取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的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抓取能力与术前第1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抓取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楼梯测试"能简单和有效的评估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独立伸展技术能力,能客观定量地反映实验大鼠的前爪功能,是研究实验干预脑梗死大鼠前肢功能恢复的方法学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梯测试 局灶性脑梗死 大鼠 前肢 抓取能力
下载PDF
From cortex to cord: motor circuit plasticit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8
13
作者 Andrew R. Brown Marina Martinez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054-2062,共9页
Spinal cord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ensorimotor deficits due to the interruption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racts between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anatomically complete spinal ... Spinal cord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ensorimotor deficits due to the interruption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racts between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anatomically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 limited due to the lack of long-distance axonal regeneration of severed fibers in the adul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st spinal cord injuries in humans, however, are anatomically incomplete. Although restorative treatment option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main currently limited, research from experimental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have revealed a tremendous capability for both spontaneous and treatment-induced plasticity of the corticospinal system that supports functional recovery. We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rticospinal circuit plasticit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concentrate mainly on the hindlimb motor cortex, its corticospinal projections, and the role of spinal mechanisms that support locomotor recovery. First, we discuss plasticity that occurs at the level of motor cortex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cortical movement representations. Next, we explore downstream plasticity in corticospinal projections. We then review the role of spinal mechanisms in locomotor recovery. We conclude with a perspective on harnessing neuroplasticity with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functiona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motor cortex motor map corticospinal tract NEUROPLASTICITY functionalrecovery animal models forelimb HINDLIMB locomotion
下载PDF
融合Th细胞表位序列Myostatin重组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对免疫动物肌肉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量 刘晨涛 +2 位作者 王园丽 罗凯 王旭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本实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融合Th细胞TT830-844表位序列的人重组Myostatin基因疫苗真核表达载体pVAC-TT-Ms,检测该基因疫苗对免疫小鼠前肢抓力的影响,为后续以Myostatin作为靶分子来改善废用性肌肉萎缩等病症的研究提供实验基... 目的:本实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融合Th细胞TT830-844表位序列的人重组Myostatin基因疫苗真核表达载体pVAC-TT-Ms,检测该基因疫苗对免疫小鼠前肢抓力的影响,为后续以Myostatin作为靶分子来改善废用性肌肉萎缩等病症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化学耦联方法合成Myostatin C-末端成熟肽(330 bp)基因序列及其N-端融合TT表位序列的DNA片段,重组质粒pVAC-TT-Ms的构建、纯化及瞬时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按该类研究中的常规实验操作,并检测重组基因疫苗pVAC-TT-Ms免疫小鼠骨骼肌前肢抓力的变化。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重组Myostatin基因疫苗表达载体pVAC-TT-Ms构建成功。重组质粒pVAC-TT-Ms OD260/280比值和电泳结果显示,该质粒作为基因疫苗符合免疫动物的质量要求。细胞荧光免疫检测结果表明,瞬时转染的CHO细胞中目的蛋白明显表达。动物免疫实验初步证明,重组Myostatin基因疫苗可显著提高免疫小鼠的前肢抓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小鼠前肢抓力平均增加了29.88%。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在真核细胞中能有效表达融合TT表位序列人重组Myostatin基因疫苗表达载体,初步证明了重组Myostatin基因疫苗可显著增加免疫小鼠前肢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statin基因疫苗 pVAC1-cms质粒 TT表位 骨骼肌 抓力
下载PDF
前肢畸形WHBE兔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检测及骨密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方明 徐剑钦 +2 位作者 朱科燕 杨钦钦 陈民利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观察前肢畸形WHBE (FMWHBE)兔前肢生理、病理特点和血清钙(Ca)、磷(P)含量等生化特性,探讨前肢畸形的可能成因及作为骨质疏松等骨生物力学研究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选取1、2、3、4月龄FMWHBE兔、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JPW)... 目的 观察前肢畸形WHBE (FMWHBE)兔前肢生理、病理特点和血清钙(Ca)、磷(P)含量等生化特性,探讨前肢畸形的可能成因及作为骨质疏松等骨生物力学研究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选取1、2、3、4月龄FMWHBE兔、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JPW)兔,每个月龄阶段各6只.检测所有实验兔血清钙(Ca)、磷(P)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用小动物成像系统X射线成像后测量前肢肱骨、桡骨、尺骨骨密度(BMD),并经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JPW兔比较,1、2、4月龄FMWHBE兔血清C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4月龄FMWHBE兔血清P含量显著升高(P<0.05).FMWHBE兔血清ALP水平显著低于WHBE兔和JPW兔组(P<0.05或P<0.01);与同期正常WHBE兔比较,1~4月龄FMWHBE兔肱骨和2、3、4月龄桡骨及1、2月龄FMWHBE兔尺骨BMD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同期正常JPW兔比较,1、3月龄肱骨、桡骨和1、2月龄尺骨BMD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WHBE兔JPW兔比较,FMWHBE兔前肢肱骨、桡骨、尺骨骨皮质较薄,局部骨组织表面成骨细胞较少,未见整齐排列成一层,骨小管数量较少,新生骨组织较少.结论 FMWHBE兔前肢畸形可能与较低的血Ca和ALP水平导致BMD的降低以及成骨细胞减少、新生骨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肢畸形WHBE(FMWHBE)兔 骨密度(BMD) 钙(Ca) 磷(P) 碱性磷酸酶(ALP)
下载PDF
懒猴中轴骨(脊柱)及前肢骨系统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13-117,共5页
对懒猴的中轴骨(脊柱)及前肢骨进行系统的形态观察,描述和测量,并对主要骨块做了比例绘测.在此基础上与部分灵长目动物作相关的比较.
关键词 懒猴 中轴骨 前肢骨
下载PDF
肉牛前肢与中部肌肉感官评定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秋斌 郑世学 +2 位作者 李海鹏 张松山 孙宝忠 《肉类工业》 2011年第4期24-26,共3页
利用评分检验法对肉牛前肢(冈上肌、冈下肌、臂三头肌)低档部位肉和中部(背最长肌、腰大肌)高档部位肉的嫩度、风味强度、多汁性进行感官评定比较。结果表明:腰大肌的风味强度、嫩度、多汁性得分都最高,冈下肌除风味强度得分低外,其他... 利用评分检验法对肉牛前肢(冈上肌、冈下肌、臂三头肌)低档部位肉和中部(背最长肌、腰大肌)高档部位肉的嫩度、风味强度、多汁性进行感官评定比较。结果表明:腰大肌的风味强度、嫩度、多汁性得分都最高,冈下肌除风味强度得分低外,其他性质得分都与腰大肌相近。背最长肌的嫩度、多汁性得分都是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档部位肉 高档部位肉 感官评定
下载PDF
豹的前肢动脉解剖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会昌 霍军 +2 位作者 刘晓农 庞宏伟 时菊爱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5-6,共2页
通过动脉灌注解剖观察了豹的前肢动脉分布。豹前肢动脉干包括腋动脉、臂动脉、挠动脉。挠动脉与尺动脉互相吻合成掌动脉弓,动脉干沿途发出分支至相应部位。
关键词 前肢 动脉 解剖 分布
下载PDF
双峰驼前肢深静脉解剖
19
作者 王建林 李廷福 +3 位作者 闫红玲 富多平 李海燕 谢铮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3-139,共7页
首次报道了双峰驼前肢深静脉回流前肢组织器官静脉血的情况 ,如其属支、主干的走行路线等 .结果表明 :双峰驼前肢深静脉中的腋静脉由臂静脉后干和肩胛下静脉汇合而成 ,最后至第一肋骨胸骨端前外侧面折转向内侧行 ,在胸前口前方汇注于前... 首次报道了双峰驼前肢深静脉回流前肢组织器官静脉血的情况 ,如其属支、主干的走行路线等 .结果表明 :双峰驼前肢深静脉中的腋静脉由臂静脉后干和肩胛下静脉汇合而成 ,最后至第一肋骨胸骨端前外侧面折转向内侧行 ,在胸前口前方汇注于前腔静脉 ;臂静脉分前干和后干 ,起于臂静脉总干 ;正中静脉在掌近端由第 , 指掌侧总静脉汇合而成 ,在前臂骨下端分为内、外侧干 .正中静脉在肱骨内侧面前上方注入臂静脉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 前肢 解剖 双峰驼 腋静脉 臂静脉
下载PDF
羊驼前肢骨的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游蓉丽 董常生 +2 位作者 赫晓燕 耿建军 贺俊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用大体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羊驼前肢骨的解剖结构,与文献报道双峰驼的前肢进行对照,同时与马、牛、羊、猪等的前肢骨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羊驼前肢骨由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包括桡骨和尺骨)与前脚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组成;前... 用大体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羊驼前肢骨的解剖结构,与文献报道双峰驼的前肢进行对照,同时与马、牛、羊、猪等的前肢骨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羊驼前肢骨由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包括桡骨和尺骨)与前脚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组成;前肢各骨的组成、形态特征与骆驼相似。羊驼肩胛骨与牛羊肩胛骨相似,肱骨与马肱骨相近,前臂骨与马相近,桡骨与尺骨大部愈合,腕骨与马腕骨相近。结论:羊驼前肢骨的解剖结构与骆驼相似,形制略小;与马、牛、羊前肢骨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与猪前肢骨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驼 前肢骨 解剖 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