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Climate for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Guanzhong Regio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任志远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1期2379-2384,2448,共7页
Based on spatial climatic data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xperiment data, the models of agro-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for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in this study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Based on spatial climatic data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xperiment data, the models of agro-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for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in this study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Three coefficients, in- cluding the resource coefficient (Cr), the efficiency coefficient (Ce), and the utility co- efficient (K), were used in the models, which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sunshine duration data of Guanzhong regio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source coefficient was higher in west of the region than that in east, and higher in south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 than that in the Weibei plateau. The value of Cr changed from 6.5 to 9.2 from north to plain area. Spatial change of efficiency coefficient was obvious, lower in the northeast than in the central plain, and the value of Ce changed from 2.3 to 6.5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central plain. As for utility coefficient, it was lower in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Weibei plateau and in southern mountain areas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plain, showing significant latitudinal zonality. Furthermore, the value of K increased from 0.35 to 0.78 from northeast to the central plain, and decreased from 0.78 to 0.53 from the central plain to southern mountain areas. These indicated that climate resource in the central plain region was more abundant and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GuanZhong region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larger agricultural zones and three small independent zones, according to agro-ecological assessment. Light, heat and water resources should be made use of in an efficient way in spatial allo- 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 example, water facilities should also be im- proved in Weibei plateau region where highly-qualified frui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fruit processing industrial chain should be shaped. Large-scale production area of wheat should be increased in central irrigation region and more vegetable bases should be developed around large and medium-scale cities. Thanks for outstanding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agriculture including medicine and other sideline produc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in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special- ized commercial agriculture should be accelerated in independent small zones, ac- 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research, different crop varieties were developed in corresponding regions as per current eco-climat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essment of climate for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Optimal allocation of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uanzhong region
下载PDF
Spac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of Cave Dwelling Settlement in Guanzhong Region
2
作者 QIN Yi CHEN Xiaoga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3期30-32,36,共4页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 of cave dwelling settlement should be valued. By mining and cognizing cave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space type of cave dwelling settlement in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 of cave dwelling settlement should be valued. By mining and cognizing cave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space type of cave dwelling settlement in Guanzhong region are analyzed, and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ies on natural environment, street space, courtyard space, public spac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landscape element of cave dwel ing are proposed,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systematic theory suggestions for land design highligh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zhong region Cave dwelling Landscape design
下载PDF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3
作者 魏本勇 李晓宇 +1 位作者 文彦君 张腾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08,共13页
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 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征。结果表明:①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有显著的阶段性、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特征。1474—1676年是当地地震相对活跃期,其中1500年代和1480年代地震发生频次最高,且多发于夏季。②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中东部,且随时间变化震中逐渐分散,地震频次及强度也随之减弱。③关中地区历史地震高发期处于汾渭地震带第二活动期中,且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受多灾叠加、社会动荡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小震大灾”情景时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he Regional Branding Mod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y-of-origin Image
4
作者 LI An-zhou School of Manage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4期54-57,62,共5页
The theory of the country-of-origin image is discussed and the na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ounty-of-origin image and the regional brand are explored.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ispersion of agriculture has intensifi... The theory of the country-of-origin image is discussed and the na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ounty-of-origin image and the regional brand are explored.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ispersion of agriculture has intensified the natural relations to a large extent.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branding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it.In the first place,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s complete but there is no unified agricultural regional brand;in the second place,the weak awareness on protecting brand leads to the irrational behaviors on damaging bran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of origin,the branding mode of agricultur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put forward.Firstly,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fully displayed;secondly,the image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tion place and regional brand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region should be intensified;thirdly,the functions of local pillar industries in protecting image and regional branding should be fully made use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IMAGE of COUNTRY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关中地区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聂汉林 樊良新 +2 位作者 郭琎 张梦可 王志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52,共14页
探讨区域农作物水足迹与其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本研究量化并分析关中地区54个县(区)2000—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水足迹,并借助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其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及灰水足迹时空变化... 探讨区域农作物水足迹与其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本研究量化并分析关中地区54个县(区)2000—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水足迹,并借助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其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及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从2000年2.232×10^(8)m^(3)下降到2020年2.003×10^(8)m^(3),其中,蓝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使用形式,其次是灰水,绿水使用量最少,三者占比分别为37.261%、36.254%和26.485%;(2)农作物总水足迹空间上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高西低和相似地区(高-高、低-低)集聚分布的特征;(3)单位面积产量、平均风速和化肥施用量分别为影响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最显著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帮助关中地区节约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拓展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水足迹 影响因素 时空分布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土壤干湿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6
作者 杨雅青 张翀 +1 位作者 张婕 王玉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频发的旱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湿度作为反映旱灾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土壤湿度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研究,可为科学认识干旱规律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采用2001—2020年...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频发的旱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湿度作为反映旱灾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土壤湿度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研究,可为科学认识干旱规律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采用2001—2020年的MODIS-NDVI与MODIS-LST长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关中地区地表土壤干湿状况(TVDI)特征空间,采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VDI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演出关中地区的土壤湿度状况。近20 a来,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存在变干趋势;其中,春季最旱、冬季次之。(2)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西南向东北干旱递增的趋势。(3)土壤干湿状况与降水和气温存在相关性。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4)降水对土壤干湿状况的敏感性较高,而气温对土壤干湿状况的变化程度起着较大的影响。降水决定了土壤湿度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土壤干湿状况是一个综合指标,其值受降水和气温的影响。降水是决定增减趋势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减的幅度。因此,仅研究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时,降水是控制土壤干湿状况增减趋势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则调节了这种增减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湿状况 地表温度-植被指数 降水 气温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7
作者 任蕊 晁旭 +7 位作者 张立君 支倩 徐翠玲 凌丹丹 马宇梅 陈继平 乔新星 杜少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6-688,共13页
【研究目的】人体日常摄入的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源于土壤,而中国是富硒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有限且珍贵的富硒土地资源,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为特色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陕西关... 【研究目的】人体日常摄入的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源于土壤,而中国是富硒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有限且珍贵的富硒土地资源,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为特色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基础上,融合反映农用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涵盖立地条件、土壤硒含量、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和土地管理等5大类12项指标的关中地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同时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开展了临潼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临潼区土地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共5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开发区及适宜区开发面积共248.35 km^(2),主要分布在临潼区北部的新市乡、栎阳镇、徐杨乡、相桥镇及中东部的何寨镇。基于不同适宜评价区内小麦硒含量及富硒比例,发现其富硒土地适宜性与小麦富硒程度高度耦合。【结论】说明构建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科学指导价值及重要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 开发利用 评价体系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临潼区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期再探
8
作者 裴学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中、晚三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仰韶晚期遗存 蒋刘期 半坡四期 泉护二期
下载PDF
关中地区秦汉空心砖墓与陵邑移民
9
作者 陈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2,共10页
空心砖墓作为东周至汉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两地空心砖墓相似颇多,以往学界多将之归于一体研究,疏于论其关系,缺乏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全面认识。文章通过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葬的梳理,将该地区空心砖墓分... 空心砖墓作为东周至汉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两地空心砖墓相似颇多,以往学界多将之归于一体研究,疏于论其关系,缺乏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全面认识。文章通过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葬的梳理,将该地区空心砖墓分为五期。在此基础上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分布和文化源流进行探讨,认为该地区空心砖墓的大量出现可能与陵邑徙民活动有关,其发展与衰落受到了中原地区的持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 空心砖墓 陵邑移民
下载PDF
统计学视角下关中地区西汉墓出土陶仓形制与组合分析
10
作者 张峻玮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西安地区西汉时期陶仓在形制方面变化并不显著,运用传统方法进行形制分析,所得结论有限。本文引入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均值对比与假设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陶仓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陶仓整体... 西安地区西汉时期陶仓在形制方面变化并不显著,运用传统方法进行形制分析,所得结论有限。本文引入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均值对比与假设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陶仓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陶仓整体体形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除新莽时期外均维持在五件一组出土的规格,但出土陶仓的汉墓的比例则一直比较稳定。这与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吻合,同时意味着该时间段内用葬习俗和偏好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西汉 陶仓 形制 统计学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特色民宿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1
作者 杨瑞 《北方经贸》 2024年第8期155-160,共6页
民宿作为共享生活的新载体,具有为城市多元化贡献力量、促进城乡融合和产业转型、传承村落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等多维功能。陕西省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民宿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通过对关中地区特色民... 民宿作为共享生活的新载体,具有为城市多元化贡献力量、促进城乡融合和产业转型、传承村落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等多维功能。陕西省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民宿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通过对关中地区特色民宿的实地考察,发现该地区特色民宿数量少、分布散、发展水平不均衡,未能完全形成特色民宿集群,面临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民居保护与商业开发、门票经济思维与全域旅游发展观、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与民宿发展、村民参与旅游的主体地位以及外来民宿投资者社区融入感低等诸多困境。同时,特色民宿在管理水平、个性化和人情味服务、城市公寓民宿的“合法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从特色民宿的科学定位、模式创新、产业融合、民宿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关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特色民宿 可持续性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国家黄淮旱薄地小麦区试品种(系)在关中西部适应性评价
12
作者 王宝梅 杜文军 +3 位作者 吕金仓 王周玉 马雯 李旦旦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9-21,28,共4页
为筛选适宜在关中西部旱薄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根据国家黄淮旱薄地小麦区域试验的安排,对11个参试品种(系)的田间表现、农艺性状、抗性、产量及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旱1818、西农712、小偃155、渭麦15号在抗性、有效... 为筛选适宜在关中西部旱薄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根据国家黄淮旱薄地小麦区域试验的安排,对11个参试品种(系)的田间表现、农艺性状、抗性、产量及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旱1818、西农712、小偃155、渭麦15号在抗性、有效分蘖、穗粒数、容重、产量方面较对照表现突出,可适当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薄地 品种(系) 关中西部 适应性评价
下载PDF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蕾 王思思 +1 位作者 范小娜 朱轶韵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传统民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特征,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挖掘其气候适应性方面的潜能与优势,以我国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为例,采用Climate Consultant气候分析软件与实地调研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民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特征,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挖掘其气候适应性方面的潜能与优势,以我国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为例,采用Climate Consultant气候分析软件与实地调研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并对当地传统民居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及营造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适宜的建筑被动式策略组合。结果表明,当地传统民居在遮阳、通风及建筑材料选取方面体现出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其坡屋顶附带的1.2 m宽挑檐在夏季可以遮挡92%的太阳辐射,庭院宽长比为1∶4时可以有效促进民居内部的自然通风,生土墙体使得传统民居冬季室内温度相较于普通砖混民居高2℃左右。此外,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在当地具有较大利用潜力,为民居增设南向附加阳光间后,南向房间室内平均温度可以提升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传统民居 气候适应性 被动式策略
下载PDF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勇 吴伟 +1 位作者 王欣悦 郝可彤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9-556,共8页
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路径是盘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基于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梳理,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的基础上,对关中地区宅基地退出意愿实地调研的抽样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包含政... 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路径是盘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基于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梳理,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的基础上,对关中地区宅基地退出意愿实地调研的抽样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包含政策宣传普遍性、对宅基地的情感依赖等变量指标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内外驱动力耦合模型,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政策保障、社会环境、思想态度以及预期行为感知方面存在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在外部驱动力中,社会环境类影响因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内部驱动力中,思想态度类影响因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外部驱动力中政策保障与社会环境能够较为显著地影响内部驱动力的发展。研究成果为指导农村宅基地合理有序的退出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退出意愿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贾琼 宋孝玉 +2 位作者 宋淑红 覃琳 刘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4,83,共10页
为明确陕西省关中地区水资源与区域发展协调程度,综合运用变化参数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2010-2019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生... 为明确陕西省关中地区水资源与区域发展协调程度,综合运用变化参数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2010-2019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与产业结构合理性提高,2010-2019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呈不规则“M”型波动上升,均处于Ⅲ级临界状态;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差异化增大,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滞后性突出,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南强北弱”特征,集中于临界和较弱两种承载状态,空间差异性呈波动增大,且以2018年为拐点,差异性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咸阳市、渭南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分别是由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所致;水资源、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期间增幅为16.3%,均为中度协调状态;城市间差异逐渐减小,其中西安市、铜川市和宝鸡市的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供水模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城镇化率。研究结果可为可持续协调发展框架下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可变模糊识别 空间自相关 耦合协调发展 关中地区
下载PDF
施氮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基于植被指数的估算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锐 蔡焕杰 +3 位作者 王晓云 赵政鑫 田雅洁 彭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6,156,共11页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关中地区土壤温度与植被指数下的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设置秸秆还田下的5种施氮量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量SN200(200 kg·hm^(-2))、优化施氮量SN150(150 kg·hm^(-2))、60%优化施氮量SN120(120 kg·hm^(-2))、50%优化施氮量SN100(100 kg·hm^(-2))以及不施氮肥SN0(0 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RS随生育期推进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同时添加氮肥促进了RS排放。各处理观测期内RS的均值为:SN200(3.68μmol·m^(-2)·s^(-1))>SN150(3.40μmol·m^(-2)·s^(-1))>SN120(3.06μmol·m^(-2)·s^(-1))>SN100(2.70μmol·m^(-2)·s^(-1))>SN0(2.21μmol·m^(-2)·s^(-1))。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差异明显,反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N200>SN150>SN120>SN100>SN0,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土壤温度显著影响了RS(P<0.01),土壤湿度与RS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和植被指数均与RS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通过多种模型评估,建立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壤温度的最佳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显著高于基于土壤温度的单因子模型,模型精度可达到0.6以上(n=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呼吸 施氮量 估算模型 植被指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LMDI-SD耦合模型的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预测与调控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琼 宋孝玉 +3 位作者 宋淑红 刘晓迪 覃琳 刘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18-1930,共13页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预测与定量调控,构建LMDI-SD耦合模型。模型采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分解法,识别用水量变化关键驱动因子;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预测水资源承载力;以用水量变化关键驱动因子为调控指标,对经济社会用...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预测与定量调控,构建LMDI-SD耦合模型。模型采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分解法,识别用水量变化关键驱动因子;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预测水资源承载力;以用水量变化关键驱动因子为调控指标,对经济社会用水进行全面调控;结合正交试验法,筛选最优调控方案。应用于2022—2035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预测与调控,结果表明:(1)强度效应是关中地区农业用水量减少、生活和生态用水量增加的关键驱动因子,规模效应是工业用水量增加的关键驱动因子;(2)现状发展模式下,由于用水总量增加幅度(37.13%)远大于可供水量增加幅度(12.25%),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压力逐年变大,从2026年开始将处于超载状态;(3)引汉济渭工程能从“供给侧”有效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需求,部分城市水资源仍供不应求,还需从“需求侧”加以调控;(4)最优调控方案下,关中地区水资源可调控至临界承载状态,且相较于生活、生态及农业用水水平,工业发展规模调控范围更大,应重点优先调控。模型对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动态预测 定量调控 系统动力学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耕地显性与隐性非粮化的时空变化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褚晓彤 王跃朋 周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41-249,共9页
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该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研究耕地显性非粮化、隐性非粮化的时空变化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耕地显性、隐性非粮化程度在加剧。2000—2010年... 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该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研究耕地显性非粮化、隐性非粮化的时空变化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耕地显性、隐性非粮化程度在加剧。2000—2010年、2010—2020年显性非粮化面积占2010年、2020年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19%、29.10%,2000年、2010年、2020年隐性非粮化面积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51.69%、55.07%、66.69%。耕地显性、隐性非粮化导致的粮食损失量呈增加趋势,且隐性非粮化导致的粮食损失量远大于显性非粮化。2000—2010年、2010—2020年,显性非粮化导致的粮食损失量占2010年、2020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值为0.10、0.74。2000年、2010年、2020年隐性非粮化导致的粮食损失量与当年粮食产量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37、1.16、1.95。基于此,在当前缺少耕地隐性非粮化有效治理措施的情况下,亟需进行耕地隐性非粮化治理政策措施的研究与制定。耕地隐性非粮化的根本原因是粮食种植的收益低,应当加大种粮补贴力度,通过补贴弥补粮食种植收益低的短板,以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产量 耕地 显性非粮化 隐性非粮化 关中地区
下载PDF
2014—2020年关中地区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蕾 王丽 +2 位作者 杜萌萌 刘慧 金丽娜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关中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落,近年来O3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究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大气环境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0年关中地区5地市国控环境监测站O3质量浓度逐小时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站... 关中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落,近年来O3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究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大气环境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0年关中地区5地市国控环境监测站O3质量浓度逐小时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关中地区近地面O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7 a来,O3已逐渐取代PM10成为关中地区仅次于PM2.5的大气首要污染物,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总体呈波动增加态势。(2)关中地区O3质量浓度呈典型的单峰型月际、日变化,夏季(6—8月)浓度较高,且浓度值自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依次减小;07:00—08:00为谷值,15:00—16:00为峰值。(3)当最高气温大于36℃、相对湿度为45%~70%、平均风速为2~3 m·s^(-1)时,关中地区O3易超标,且最高气温越高,O3超标率越大;西安、铜川、咸阳、渭南O3污染的有利风向为东北风(NE),而宝鸡则为东南风(SE)或西北风(NW)。(4)源自河南中西部的偏东路径是影响西安夏季O3质量浓度最主要的传输路径,除本省相邻城市影响外,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运城及湖北北部也是西安O3污染主要的潜在贡献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时空变化 气象条件 潜在源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关中地区冬小麦单产模拟及其影响因子
20
作者 陈佳俊 史晓亮 +1 位作者 丁皓 史孟琦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5-819,共15页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内2个田间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均匀分布的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等数据,利用DSSAT模型确定冬小麦品种遗传参数,继而模拟2001-2019年各站点冬小麦的关键物候期和单产,并分别运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法从站...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内2个田间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均匀分布的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等数据,利用DSSAT模型确定冬小麦品种遗传参数,继而模拟2001-2019年各站点冬小麦的关键物候期和单产,并分别运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法从站点和区域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各生长阶段影响模拟单产的敏感气象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和单产模拟结果的RRMSE平均值在杨凌(关中平原)田间试验点分别为0.91%、0.98%和7.87%,在长武(渭北旱塬)田间试验点分别为2.39%、1.35%和9.30%。区域物候模拟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的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RRMSE分别为3.2%和3.0%,R^(2)分别为0.71和0.73,区域单产的RRMSE分别为23.6%和11.2%。(2)武功站冬小麦播种-开花期和成熟期呈现推迟趋势,速率分别为0.70d·10a^(-1)和0.22d·10a^(-1),而在其余站点均表现为提前趋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各站点播种-开花期提前趋势分别达到2.30d·10a^(-1)、1.20d·10a^(-1),播种-成熟期提前趋势均为0.60d·10a^(-1),关中平原物候期提前趋势高于渭北旱塬。模拟单产在蒲城、渭城站呈减少趋势,而在其余站点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区域单产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3年和2017年。(3)多数站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的增加在冬前生长期会促进冬小麦增产;日最高气温和总降水量的增加在越冬期对增产贡献较大;在返青抽穗期日最高气温升高会导致冬小麦严重减产,但相对湿度增加则会促进增产;多数站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的增加在灌浆成熟期都会导致冬小麦减产。温度是影响关中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控因子,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关中地区 气象因子 物候期 冬小麦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